最近,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經升空了,我國的航天事業又一次取得了突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讓很多國人十分激動的時刻。
於是就有人問:「將來中國在航天業上會不會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呢?」
要我說,這其實是沒有什麼難度的,因為科技的方向已經固定了。哪個方向可行,哪個方向不可行,都已經知道了。
剩下的都是工程學上的問題了,只要不斷的投入時間,肯定能追上去的。
當年第一個原子彈沒有爆炸的時候,沒有人知道這個科技樹到底有沒有前途。但是當第一個原子彈成功之後,一旦技術的方向確定了,後面的追隨者就簡單多了,中國,蘇聯都相繼製造出了原子彈。
所以問題來了,假如中國的航天也追上世界領先水平之後,該往哪裡走?
科技並不是線性發展的,每條科技樹往前走都有可能是一條死路。縱觀整個人類科技發展的過程,早就換過好多條科技樹了。
玻璃起源於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公元前5世紀傳入中國。當時中國的瓷器製造水平已經相當高了。和瓷器相比,當時的玻璃並不是透明的(綠色的),而且隔熱性很差,還不能在瓷器上面畫精美的釉彩。
因此如果讓3000年前的人做選擇,那麼陶瓷絕對是比玻璃更好的選擇。
但是燒制陶瓷需要高嶺土,高嶺土這種東西在歐洲根本沒有,所以從古羅馬時代,西方人只好生產玻璃。而且他們的主要飲料也就是啤酒和葡萄酒,和玻璃也很般配。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持續在玻璃這個科技樹上點了幾千年,到了12,13世紀之後,玻璃的製作工藝突然取得了重大突破,那即是可以製作出透明玻璃了。
透明玻璃有什麼用?望遠鏡,放大鏡,顯像管,牛頓用稜鏡分析光,在實驗室中做實驗最常用的試管等都是用玻璃做的。可以說沒有玻璃,根本就沒有現代科學。人類歷史上影響最重大的20個科學實驗,全都用到了玻璃。
如果我們回到3000年前,我們能不能判斷出玻璃這個科技樹比陶瓷這個科技樹更加高明呢?答案是完全看不出來,在3000年前怎麼看都是陶瓷更加具有應用價值。
上天的每一個饋贈都在背後暗中標好了價格,幾千年來一直享受著陶瓷的便利的中國,結果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科技樹點錯了方向。而因為沒有陶瓷這個便利的西方,不得不去使用一個非常不實用的玻璃,結果居然在玻璃上點出了更高級的科技樹。
這件事如果事後反觀,還是蠻神奇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愛迪生的直流電和特斯拉交流電的爭端。最終證明科技大王愛迪生的直流電這條科技樹是根本行不通的,交流電才是正確的科技樹。
前蘇聯的電子管和美國的電晶體。蘇聯發明了電子管的小型化技術,覺得非常好用功,順著這條路往前走,結果很快就遇到了死胡同。而美國人沿著電晶體的路線往前走,卻搞出了集成電路,就是現在的晶片。
幾乎在所有尖端高科技領域,都存在多條技術路線之爭。
因此未來的中國科技的發展的真正難點和問題在於哪裡?不在於你是否達到了和美國過相同的水平,甚至你執著於非要追上的美國的科技樹,本身就是點錯方向的。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至少幻想了三種科技的未來。
第一種,是太空時代。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的系列科幻小說就是當時的作品,當時很流行宇宙航行的幻想。
第二種,是機器人時代。當時同樣也有很多動漫,如《變形金剛》《高達》都是在這條科技樹上的幻想。
第三種,是計算機時代。由計算機形成了手機,網際網路,信息化社會才是我們真正點出來的科技樹。
我們期待和幻想了環遊太空和駕駛機器人,結果最後卻等來了網際網路時代。
同樣站在今天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是不知道未來的科技會往哪個方向走的。
因此我們今天要考慮的問題,就是不一定非要執著於在現有的科技樹上超過美國。你完全可以開闢出一條新的科技樹來。因為誰也說不準,今天美國的科技樹是不是點錯了方向呢?
近代西方列強通過各種方式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很容易將我們引向一個錯誤的道路,那就是我們會不自覺的認為只有今天西方文明的那個文明樣態才叫文明。
甚至這都會讓我們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文明的意義是什麼?
文明的意義並不是一味的追求科技,文明是為人服務的,文明的意義就是發展出自己喜歡的文明,而不是發展別人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