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七月和八月將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窗口期,藉助這一窗口期,人類的火星探測器能以最小的能耗抵達火星,除了我國之外,美國和阿聯都選擇了在這一時期發射火星探測器,各國共赴火星,開展火星探索任務。
探索火星的「窗口期」
事實上,地球每兩年都會迎來一次探測火星的「窗口期」。那麼,窗口期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由於火星和地球的公轉周期不同,一個以較快的速度繞著太陽公轉,另一個則較慢,公轉的軌道是近圓形的,再加上一快一慢的速度,因此這兩者必定會有相遇的一天,這就相當於我們的時鐘,時針和分鐘總會相遇。
當火星和地球相遇時,火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自然是最短的,如果人類能抓住地球相遇這個「窗口期」,那麼我們的探測器便能以較低的能耗抵達火星,這不僅能提高抵到火星的機率,而且還能節省成本。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各國都會在窗口期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
窗口期每兩年才出現一次,各國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機會,但如今有計劃去火星的國家僅有中國,阿聯,以及美國。目前,阿聯和中國的火星探測器都已升空了,只剩美國的毅力號探測器並未升空。據外媒報導,美國火星探索計劃已經進入到了加速環節,火箭也將隨時升空,按計劃將會在2021年2月18日登陸火星,比我們登陸火星的日子還要早上兩個月。
明明是「天問一號」先升空,美國遲遲未發貨,可為何他們還能搶先一步登陸火星呢?難道是因為我們的技術比不上別人嗎?
小編認為,技術僅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美國在此之前已經進行過多層火星探索了,其對火星的掌握度遠比我們要強,就比如說火星的地形,氣象等等,這些數據相信美國人已經掌握很多了,可我們僅僅是第一次去火星,抵達火星後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忙著去登陸,而是得收集火星的各項數據,這就將花費我們大量的時間。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將晚於美國登陸火星。
除了對火星的各項數據探索外,我們還需為天問一號尋找降落點,雖然之前已有預定的降落地點,但如果能找到更好的降落點自然會直接代替。在小編看來,火星探索比較的不是速度,而是從中獲取了什麼,我們去火星是扎紮實實搞科研的,只要能有所收穫,本次的探索自然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