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什麼有人說北方少蛇?特別在黃河以北,少蛇甚至是無蛇?
提起蛇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它分為有毒和無毒兩種,就我國而言最毒的蛇是銀環蛇,最長的毒蛇是眼鏡王蛇,而無毒的蛇種類也比較多,水蛇、烏梢蛇、錦蛇等等。儘管在我國境內有將近300種蛇,但分布特點是南多北少(東南和西南較多,華北和西北較少),究其原因是由各區域的氣候環境決定的。
眾所周知,我國位於亞洲東部,擁有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和47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海面積,東西長約5200公裡(跨經度約62度)、南北相距約5500公裡(跨緯度約50度),是一個幅員遼闊、氣候類型複雜多樣以及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
從理論上講,緯度越低太陽高度角越大,獲得的太陽輻射越多,因此氣溫相對較高,而我國南北跨度較大,最南端在北緯3度52分的曾母暗沙附近,最北端在北緯53度33分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自南向北形成了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以及高海拔的青藏高寒區。
由於各地不同的氣候可以從氣溫和降水這兩個方面來描述,而我國受季風氣候和地形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降雨量大致上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因此根據年降雨量的多少又分成了溼潤區、半溼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溼潤區與半溼潤區的界線主要是沿著秦嶺—淮河一線向西經過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以內的區域(基本與800毫米等降水線重合),而半溼潤區與半乾旱區、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的分界線則分別與400毫米等降水線、200毫米等降水線大致重合。
上文主要分析了我國的氣候等環境因素,下面再來結合一下蛇這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就能大致分析出其呈現出南多北少的特點。
蛇是一種變溫動物,具有冬眠的習慣,受氣候環境特別是溫度環境的影響較大,通常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降水豐富、氣候溼潤以及植被茂密的區域,而我國的溼潤區主要位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區域,這一區域恰好具有雨熱同期、年溫差較小等特點,非常適合蛇類的生存。
而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區域屬於半溼潤區,不僅降雨量較小,氣候也相對乾燥、植被也比較稀疏,而且年溫差相對較大、冬季相對漫長,不利於蛇類的生存。
總之,蛇與其他動物一樣,其生活習性和分布區域等都是由自然環境決定的,不像人類一樣可以製造工具改變自然環境對人類的不利影響,比如冷了可以取暖、熱了可以製冷等等,所以蛇主要分布在熱量豐富、氣候溼潤的南方一點都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