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數學和理論物理已經發展到多麼令人震驚的水平了?

2021-01-15 數學職業家

來簡單說一下當前可以確認的理論物理的高度。我們最早的理論物理是為實驗服務的。在那個年代,我們依然處於做大量的實驗,然後總結規律的階段。所以在這一階段湧現出了一系列比較初等的定律,比如


熱力學第n定律

Snell 定律(光的折射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

Coulomb 定律(靜電相互作用)

Faraday 定律 (電磁感應定律)

等等。這個時候物理學理論和其它任何科學分支的理論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後來,我們開始發現不同的定律之間有一些相同之處,尤其是發現電學和磁學之間的巨大相似性,進而發現原來電和磁是同一樣東西。於是我們開始做抽象,把電學和磁學(以及一部分波動光學)的規律都吸收到了一套理論中,這就是 Maxwell 的電磁理論。這一階段的畫風是這樣的

…………


再接下來,我們還發現不同的理論之間還有一些相同之處。於是我們開始了進一步的抽象,創造了所謂的 theory generator,或者說是一種通用的,用於生產理論方法。典型的案例包括 Lagrange 動力學,Hamiltonian 力學等等。這一階段的畫風是這樣的


一切經典理論均可由如下原理生成:


這裡面 是作用量, 被稱為 Lagrangian。為了得到 Maxwell 電磁理論,你只需要 ,為了得到廣義相對論,你只需要 。是的,你只要指定一個 Lagrangian,然後上述原理就可以自動給你生成一個理論。


這看上去好像用處不是非常大。事實上在牛頓那個年代之後不久,這種方法的雛形就已經出現了。不過真正讓它煥發光彩的是 1918 年(正好100年前)的一件大事:著名數學物理學家 Emmy Noether 提出了 Noether 定理,這一定理利用上述原理證明了 Lagrangian 的對稱性可以導致守恆量


這是非常強大的一條數學定理。要知道,物理學的對稱性幾乎就等同於普適性,而普適性是一套理論作為科學理論的底線級要求。所以,這條定理幾乎就是在說任何物理理論裡均存在守恆量,並且只要你寫出 Lagrangian,我們就能用一套標準流程把這些守恆量找出來!


一個重要的例子就是能量。能量是與時間對稱性綁定的一個守恆量,或者換句話說,我們會把能量定義為與時間對稱性相關聯的那個守恆量。更具體一點,我們寫出一個具有時間對稱性的 Lagrangian,Noether 定理就能給出一個對應的守恆量,而這個量就被定義為能量。自此,能量守恆便不再是所謂的經驗定律,而是一條有嚴格證明的定理


除了上述的兩個經典的 theory generator,現在我們熟知的量子力學(當然你得把 Schroedinger 方程寫成 這樣的抽象形式),量子場論,以及曾經火過兩回的弦理論,都是 theory generators。它們當中都有類似於 Lagrangian 或 Hamiltonian 這一類的抽象的量,在給定這些量的情況下,就自動生成理論。


總結來說,我們最早根據實驗得到了一些定律,然後發現定律之間有共同點,於是把這些定律抽象成了理論,然後又發現理論之間也有共同點,於是又抽象成了 theory generator。反過來,給定 theory generator 裡面所需要的量,它就會自動給我們生成理論,將理論應用於不同的情景,我們又可以獲得具體的一些定律。


其實現在 theory generators 的威力還遠不止於此。不過這已經涉及到目前最前沿的理論物理。


一般的 Lagrangian 是某個動力學變量(比如粒子的位置 或者某個場 )以及它的導數(比如速度 或者場的梯度 )的函數。我們通常把含導數的項稱為動能項,其餘的稱為勢能項。


先來看動能項。我們發現無論是哪一種理論,動能項往往能夠被寫成一階導數的平方,比如通常經典力學裡的動能項 就是速度的平方,再比如標量場的動能項 也是一階導數的平方。個別例子中有出現僅僅是一階導數,沒有平方,比如 Dirac 場的動能項。不過無論如何,我們基本沒有見過動能項中含有超過兩個求導算子的情況。這並不是偶然,因為如果動能項中含有超過兩個求導算子,就會造成一種被稱為 Ostrogradsky Instability 的現象。


具體來說,就是這樣的理論會允許物理系統可以有一直到負無窮的能量。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 Hamiltonian。Hamiltonian 是 Lagrangian 經過一個簡單的變換生成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告訴你這個系統的能量可以取哪些值。舉個例子,一個經典的自由粒子的 Hamiltonian 是 ,其中 是動量, 是質量。動量可以從 一直取到 ,此時 Hamiltonian 可以取 ,也就告訴你自由粒子的能量一定是 的。


但是如果你的 Lagrangian 中含有超過兩個求導算子,那麼我們可以證明,Hamiltonian 會出現如下的形式


其中 是某種動量(術語上叫廣義動量), 是某個坐標。這個時候我們發現如果 可以隨意在 中取值,那麼 Hamiltonian 的範圍也是 。這就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能量沒有下界,那麼這個系統(或者其中一部分)就會無止境地向能量較低的狀態去演化,從而造成強烈的不穩定性,這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現在主流的基本理論都只含有兩個一下的求導算子。含超過兩個求導算子的理論其實也存在,比如用於解決某些特定問題的宇宙學模型。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被迫引入一系列約束條件來消除 Ostrogradsky instability。如果你希望你的理論具有一定的普適性,這麼做其實得不償失。不過針對某些特定問題有時候還是有點用。


再來看勢能項。勢能項只包含我們的動力學變量(比如坐標 或者某個場 ),因此我們可以將其進行展開(類似於微積分裡面的 Taylor 展開)。展開之後具有冪級數的形式


每一個 之前都會有一個係數 ,這個係數控制了對應的相互作用的強度。比如,我們知道彈簧系統的勢能項是


這並不意味著其它的項前面的係數都是0,它們可能只是很小,從而使得相應的相互作用很弱因而被忽略。


這個係數的量綱是一個很值得說道的東西。在這之前我們需要知道自然單位制,沒見過的同學看文末[1]。在量子場論中,這個係數並不是標準的「常數」,而是一個會隨系統能標(可以是系統總能量,或者其中某個實體的能量)而變化的一個量。也就是說,相互作用的強度會隨著能標而變化。


如果某個項的係數具有正的質量量綱,比如標量場論中,係數是 ,質量量綱是+2,那麼它的強度會隨著能標的下降而上升,這種項被稱為 relevant;反過來,如果係數具有負的質量量綱,比如引力常量 ,那麼它的強度會隨著能標的下降而下降,這種項被稱為 irrelevant。而沒有量綱的被稱為 marginal。


這個事情有什麼用呢?通常情況下我們的能標是較低的,至少我們目前還不能做到讓一個系統達到任意能標。在較低能標的情況下,所有 relevant 的項具有較高的強度,所有 irrelevant 的項具有較低的強度。因此我們只需要考慮 relevant 的項即可。


在場論中,Lagrangian 的量綱是+4,標量場 是+1,因此 的項就是 marginal 了, 及以上就是 irrelevant 了。於是低能情況下我們只需要考慮至多3個項。這個結論對於很多理論均適用,也即 relevant 的項總是有限個,因此低能下只需要考慮有限個勢能項。

所以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通常是見不到這些 irrelevant 的項的作用呢?並不是。在高能標下,一切都要倒過來,也即 relevant 項會很弱,而 irrelevant 項很強。要獲得高能標,除了注入能量以外還可以注入質量。所以在注入足夠多質量以後,我們發現了 irrelevant 項的作用 —— 這就是引力。引力相互作用的係數是引力常量 ,具有負的質量量綱。


希望大家可以感受到現代理論物理工具的強大。通過 theory generators,我們可以高屋建瓴地做一些判斷,可以得到一些對許多理論都適用的結論。我們不需要知道Lagrangian 太多的細節,就可以根據 Noether 定理斷言守恆量的存在。對於量子場論甚至弦理論這樣的 generators 也一樣。我們現在對弦理論依然知之甚少,不過已經足以讓我們推測量子引力和量子糾纏很可能是一回事(所謂的 ER=EPR)。我們可以對 Lagrangian 進行細緻的分析,從而判斷出怎樣的形式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因此,對於現在的理論物理學家來說,與其說我們是在從現實中尋找規律從而創立理論,不如說我們在嘗試設計一些理論。正如我們提到的,Lagrangian 不是可以隨便寫的,否則就要出問題。這些探索的經驗讓我們知道,這個自然界之所有有這些規律,這些規律之所以是這些形式,都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的。這也是為什麼理論物理吸引了如此多的頂級智力為之工作。


[1] 在自然單位制下, 。也就是說,我們把長度單位定義為光在1秒內走過的距離,這樣光速的就是1。這樣一來我們有 ,也就是說從量綱角度上講,長度和時間的量綱是一樣的。同理根據 我們有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你長度,時間,質量三個量綱,現在我們只需要一個,這裡我們選質量。


相關焦點

  • 現代理論物理已經發展到多麼令人震驚的水平了?
    作者:Max Snow連結:現代理論物理已經發展到多麼令人震驚的水平了?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縱觀整個物理學史,我認為真正令人震驚的不是公式變得有多複雜(地心說搞得也挺複雜的。。。),而是物理學已經越來越脫離直觀了,甚至變得有些變態起來?
  • 現代武器已經發展到了多麼恐怖的水平?已超出很多人對科技的認知
    現代武器已經發展到了多麼恐怖的水平?如果是說在冷兵器時代,是靠人數來取勝,人數越多越厲害,確實惹不起!不過在現代武器裝備面前,不管人數再多,都能給你滅殺,人真的就是數字而已。現代武器的發展,已超出很多人對科技的認知。
  • 淺議現代數學物理對數學的影響
    今天的這篇文章是從數學的角度來看數學和物理的關係,也描寫了近代數學發展的若干脈絡。有趣的是,其中有一條脈絡正是從連續到離散、從分析到代數的脈絡。也提出了一個離散的代數是比連續的分析更本質的觀點。這和物理學從經典到量子的發展一一相映。
  • 數學哲學現代發展概述
    一個時代的終結所謂數學哲學的現代發展, 是相對於以數學基礎研究為中心的時代而言的。從1890到1940年的五十年, 可以說是數學哲學研究的一個黃金時代。弗雷格(G. Frege)、羅素(B. Russell)、布勞維爾(L.E.J. Brouwer)和希爾伯特(D.
  • 數學和物理的共同演化,物理領域的重大突破有時需要數學協助
    在1912年的時候,黎曼幾何依然是一個新穎的理論,還未完全滲透到數學領域,但它正好是愛因斯坦所需要的。黎曼幾何賦予愛因斯坦一個強大的數學基礎,使他得以構建出一個全新的引力理論——廣義相對論的準確等式。1913年,愛因斯坦和格羅斯曼發表了他們突破性的工作。
  • 張陽:從理論物理到理論生命
    Steve Dick    最近,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歐陽鍾燦院士很高興:他的前博士後、美國堪薩斯大學的助理教授張陽獲得了數項獎勵和資助:    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一項125萬美元的研究項目;2008年度斯隆研究獎(Alfred P. Sloan Award);2008年度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教授早期事業發展獎(NSF Career Award)。
  • 日本現代數學發展歷程及其啟示
    如今比較公認的看法是日本現代數學得以發展是從高木貞治(1875~1960)開始的。高木貞治早年在東京大學數學科學習,隨後被公派到德國學習代數和數論。他先後在柏林和哥廷根等地學習,深受希爾伯特等數學大師的薰陶。1920年,高木貞治解決了「克羅內克青春之夢」問題 (即高斯數域上任意阿貝爾擴張均可由雙紐線函數的分點值來生成) ,和阿廷一起創建了古典類域論。
  • 物理激發的數學
    在上海舉辦世博會期間,該院聯繫到法國館,於2010年10月12日在法國館的報告廳,舉辦了一個極富特色的「會見解碼者」公眾報告會,由八位法國頂級的數學家與中國數學家一起,為中國公眾做了一系列的學術報告,目的是吸引公眾來了解一些現代數學,會見一些在一線工作的第一流數學家。數學家們以公眾可以接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介紹現代數學的一些美妙結果,這樣的大數學家和公眾見面交流的機會,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不多見的。
  • 令人驚嘆的混沌理論——背後的數學原理和哲學思考
    他的理論引發了一場名為「混沌理論」的科學革命。有人說,簡單的規則有時會產生奇異的複雜性。那些複雜的結構通常來源於最基本的變換。這種現象和理論在實踐中經常被提及,但也出現在《怪奇物語》等電子遊戲和《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那麼,混沌理論的實際定義是什麼呢?它與數學有什麼聯繫?它與可預測性和決定論有什麼關係?如何將它應用於一般情況?
  • 令人驚嘆的混沌理論——背後的數學原理和哲學思考
    他的理論引發了一場名為「混沌理論」的科學革命。有人說,簡單的基本規則有時會產生奇異的複雜性。那些複雜的結構通常有非常基本的來源。這種現象和理論在實踐中經常被提及,但也出現在《怪奇物語》等電子遊戲和《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那麼,混沌理論的實際定義是什麼呢?它與數學有什麼聯繫?它與可預測性和決定論有什麼關係?如何將這些發現應用於一般情況?
  • 他的數學全靠自學,成果卻讓學界震驚,死後留下的筆記令人費解
    相信很多的朋友在學校的時光中都對數學書上的符號和數字感到頭疼,而這個科目也是許多學生們的一大障礙,但是你們知道嗎?曾經就有一位天才在沒有任何輔導下僅僅憑藉自學就取得了輝煌成果,這個神人就是小編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拉馬努金。
  • 現代物理學已經發展到瓶頸了嗎?人類科技真被「智子鎖死」?
    在這一時期,物理學進入了實驗為主的時代,並且數學與物理學開始緊密結合。因為實踐表明,人的經驗並不可靠,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準確無誤,為所有人公認,科學家必須用可重複的實驗來檢驗結論的正確性,並對物質的物理性質及運動變化過程中的物理規律進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和描述。19世紀末,物理學的天空飄來了兩朵烏雲。
  • 現代物理學已經發展到瓶頸了嗎?人類科技真被「智子鎖死」?
    回首過往,在20世紀初,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出現刷新了人們的世界觀,讓人類對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關係有了全新的認識,使人類的科技飛速發展。21世紀初,物理學卻沒有什麼爆炸性的發現,準確來說是在基礎領域沒有較大的發現。難道物理學的發展遇到瓶頸了嗎?莫非真的像科幻小說《三體》中描述的那樣,人類的科學發展已經被高等級文明鎖死。
  • 數學發展的4個階段:萌芽、初等、高等、現代
    現代數學絕不是某一個民族、地區、歷史時期的產物,而是多民族、地區世世代代的生產實踐中逐漸發展而成的。既有緩慢的量的積累,也有質的突破,表現出漸進性和階段性。從遠古到現在,數學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
  • 現代數學幫助揭示其最深處的秘密
    1 當時,愛因斯坦已經為建立一個雄心勃勃的新理論努力了 10 年,而這在奧本海默等人看來,只能說明這位普林斯頓的聖人已經誤入歧途。愛因斯坦幾乎無視了量子理論在最小尺度上解釋物質性質的物理學新進展,而是專心致志地尋找一種宏大的新理論。這個理論的目的並不是解釋令人困惑的實驗發現,它其實是一種智力上的探索—愛因斯坦試圖僅通過數學計算,憑自己的想像就開發出一種理論。
  • 講座回顧|林德宏:現代理論物理學的哲學思考
    林老師的講座題目是「現代理論物理學的哲學思考」,講座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潘天群老師主持。現代物理理論是相對經典物理理論來說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經典物理理論已經發展成一個壯觀的理論大廈。當時很多的研究者認為,物理大廈已經落成,留待解決的只是細節問題;當然,天空中還有「兩朵烏雲」——「以太漂移」的「零結果」和黑體輻射的「紫外災難」。
  • 楊振寧講(經典)數學笑話兼論數學和物理的關係
    楊振寧是當代的大物理學家, 又是現代數學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他的兩項巨大成就: 楊–密爾斯規範場和楊–巴克斯特方程, 成為80年代以來一系列數學研究的出發點, 其影響遍及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低維拓撲、辮結理論、量子群等重大數學學科。
  •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數學的盡頭是哲學, 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換句話說,人們只是把尚未可知的暫時付諸於哲學和神學,而隨著人類可知區域的不斷誇大,不確切的區域將越來越小,科學將引領人類文明走向越來越光明的明天,現代文明的一切物質成果都來自於科學就是明證。物理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是物理研究世界的工具,神學不過是未知現象暫時的棲身之所,不可能引領人類文明走向未來。你能找出我們現在所享用的任何一個物質成果是來自於神學嗎?
  • 從理論物理到工程物理
    上世紀 50年代,作為早期進入該領域的先行者,于敏發表了《關於重原子核的殼理論》、《關於原子核獨立粒子結構的力學基礎》、《一個具有等間隔能譜的費米系統》和《原子核在短程力下的相干效應》等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核物理文章。 1959年暑假,他與北京大學楊立銘教授合作,在成都主辦了我國第一個原子核物理培訓班,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為國家培養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論科研人才。
  • 這三大數學猜想與M理論相結合,或能實現人類穿越時空的古老夢想
    回顧人類的整部數學發展史,所使用的最有力的數學思想方法就是「猜想」和「證明」,在所有的「猜想」和「證明」當中,有「三大猜想」最為著名,它們分別是「費馬大定理」、「黎曼猜想」和「霍奇猜想」。最令人擊節讚嘆的是,來自於數百年前的「三大猜想」穿越時空,競然與今天最前沿的「M理論」建立起了緊密的聯繫,構成了令人無限遐想的奇妙「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