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NASA如何發現火星液態水?

2021-01-10 網易科技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鄭永春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要達到好的宣傳效果,要先吊足胃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宣傳主管顯然深諳此道。相信很多人仍對今年7月NASA另一個地球的「重大發現」記憶猶新,9月28日晚,NASA再度拋出「火星之謎已解開」的重磅新聞。雖然並非我們想要的發現「火星人」那種大發現,不過這次新聞發布會的成果確實有所不同,也足夠分量:光譜證據顯示,火星上現在就有液態水。

發布會上的關鍵人物

早在新聞發布會舉行之前,很多人從NASA預告將出席發布會的人員名單中,已經非常準確地猜到即將公布的「重大發現」是什麼了。因為參加發布會的人員中有一位博士生Lujendra Ojha,他的出現給大家一個很強烈的信號,因為正是他發現了火星上的季節性坡紋,表明火星上可能存在發現液態水流。

Lujendra Ojha(個人網站:http://www.lujendraojha.net/)目前仍是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一名在讀博士生,酷愛搖滾樂,預計明年才畢業。2011年,當他還是亞利桑那大學的一名本科生時,從火星勘測軌道器拍攝的高清圖像上,發現一些撞擊坑的坑壁上存在暗色條紋。Lujendra Ojha把這些條紋命名為季節性坡紋(recurring slope lineae,RSL),認為可能與水流作用有關。

NASA本次新聞發布會,源於Lujendra Ojha作為第一作者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一篇論文《火星季節性坡紋中發現水合鹽類的光譜證據》。這篇論文於今年4月22日投稿,經過一番審稿和修改之後,最終於今年8月21日被同意接收。9月28日,這篇文章被掛到網上在線發表。

在這篇文章在線發表的同時,《自然·地球科學》網站發布了這篇文章的新聞稿,當然,編輯部並沒有預料到這條論文會被NASA炒作成一個大熱點,雜誌社的華人編輯也沒有把新聞稿譯成中文以饗國內讀者。

什麼是季節性坡紋?

季節性坡紋是一種顏色較暗(即反射率較低)的狹長條紋,在火星表面相當活躍。Lujendra Ojha發現,當氣溫上升時,季節性坡紋開始形成並發育壯大,一般在:當氣溫下降天氣寒冷時,這些坡紋又會消失不見。即一般從春季開始出現,在整個夏季變得越來越明顯,到秋冬季節逐漸消失。

多年觀測發現,季節性坡紋一般在同一位置反覆出現。據推測,這一神秘的地質現象可能與流水有關,直接關係到火星上現在是否有水這一重大命題。Lujendra Ojha和他的同事們一直在利用搭載在多顆火星軌道器上的科學儀器獲得的遙感數據,研究這些季節性坡紋形成的地質過程或水文過程,解釋其成因。這次,他們終於找到了證據。


圖1 火星上一個面向西部的賈尼撞擊坑(Garni)坑壁上的季節性坡紋


圖2 火星Coprates Chasma地區東北向傾斜的季節性坡紋(NASA / JPL-Caltech / University of Arizona)。圖中黑色箭頭所指部位顯示了水流衝刷的痕跡。影像數據源自MRO上的HiRISE高分辨相機。右上角的小圖為局部區域的放大圖。


圖3 火星上Melas Chasma地區扇形細顆粒物質上發育的季節性坡紋(NASA / JPL-Caltech / University of Arizona),彩色影像源自MRO上的HiRISE高分辨相機。


圖4 拍攝於不同時間的同一地區影像,顯示季節性坡紋有時出現,有時消失據推測


圖5 火星海拉斯盆地中發育的衝溝,寬1-10米(MRO於2011年1月14日拍攝,REUTERS/NASA/JPL-Caltech/Univ. of Arizona/Handout)

水合鹽類的光譜證據

簡單地說,這次發現的主要成果,就是利用搭載在火星勘測軌道器上的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HiRISE)和緊湊型火星勘測成像光譜儀(CRISM)獲得的數據,發現了火星上存在水合鹽類的光譜證據。

光譜分析是行星遙感中的常用手段。由於每種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徵譜線,因此根據光譜特徵可以識別目標物質的成分。Lujendra Ojha為什麼能從光譜數據中分析出火星表面有水呢?

首先,他利用HiRISE獲得的高解析度照片,識別出季節性坡紋所在的位置;然後,從CRISM的探測數據中提取這些位置及其周圍區域的光譜,繪製成下圖中的譜線。這些譜線中向下凹的地方稱為「吸收峰」。由於季節性坡紋的光譜與水合鹽類物質的光譜具有相同的吸收特徵,推測季節性坡紋中存在水合鹽類;最後,根據季節性坡紋中光譜監測到的水合鹽類含量的變化,可以確定這些季節性坡紋是由水流作用形成的。


圖6 季節性坡紋發育地區的光譜分析

上圖中,a和b中的彩色方框為光譜測量的區域;c為光譜測量結果,不同顏色的譜線分別對應於a和b圖中不同的測量區域。d為地面實驗室內測得的各種含水鹽類化合物的譜線。

由上圖可以看出,季節性坡紋中的物質在1.48微米、1.9微米和2.14微米處有明顯的吸收峰。其中,所有區域在1.9微米譜段都有明顯的吸收峰,這一位置的吸收峰與地面實驗室測得的高氯酸鹽的光譜特徵一致。

此前,高氯酸鹽類物質已經在火星上的多處地點被發現,這次的發現增加了火星上存在宜居環境的可能性,下一步NASA科學家致力於研究這些滷水的來源及其儲量。


圖7 火星Horowitz撞擊坑中央峰上的季節性坡紋活動及其光譜特徵

上圖中,a為源自Horowitz撞擊坑中央峰基巖的季節性坡紋(HiRISE影像,攝於第28個火星年),b為同一HiRISE影像中另一中央峰上的季節性坡紋(比例尺同a)。c圖中的兩條黑色譜線分別為CRISM測得的圖a和圖b中方框區域的光譜,彩色譜線為火星土壤光譜與各種鹽類光譜混合的結果,從上到下依次為火星土壤與高氯酸鎂、高氯酸鈉、高氯酸鈣的混合光譜。


圖8 火星上Hale撞擊坑中央峰的季節性坡紋及其CRISM光譜。

a為Hale撞擊坑中央峰的季節性坡紋,上北下南,太陽光從左側照入,影像源於HiRISE相機,攝於第31個火星年。b為a圖中方框區域的紅外光譜。


圖9 火星上Coprates Chasma地區觀測到的季節性坡紋、衝擊扇及其CRISM光譜。

圖中,a為CopratesChasma地區源自基巖的季節性坡紋,黑色箭頭為可能與水流作用相關的衝擊扇。b中的彩色方框與a為同一區域。c中不同顏色的光譜對應a中方框區域的測量結果。

低溫滷水具流動性

火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2.279億千米。表面乾燥、寒冷,且大氣稀薄。火星的表面溫度隨地理位置、一天中的時間以及表面性質而變化。在黎明前溫度最低,然後迅速升高,正好過中午後溫度達到最高值,然後在下午迅速下降,隨後慢慢地下降到黎明的低值。

由於火星軌道的偏心度,火星南半球夏季最高溫度大約比北半球高30K,在很寬的緯度範圍內都超過了273K,最高溫度記錄是仲夏季節的中午,在南緯25度處,記錄到295K的最大值。最低溫度是仲冬時節,南極極冠的溫度可降到140K。在表面以下幾釐米深度,日平均溫度為210~220K;在冬季極區,溫度降低到150K。

表面溫度隨天、季節和緯度有很大的不同,夏季最高溫度可達17℃,但平均日溫不超過-33℃。由於大氣層很薄,日溫度變化100℃是很平常的。在南北緯50°以上的極區,整個冬季的溫度都很低(低於-123℃),使大氣的主要組分CO2凍結成白色沉積物,形成極冠,由於極冠的季節性循環,表面總氣壓波動達30%。

由於火星表面氣溫往往低於純水的冰點,因此純淨的液態水在火星上很難存在,而高氯酸鹽的存在降低了水溶液的冰點。一般加入銨鹽後的水溶液,冰點可降低至約零下40攝氏度,實驗室中經過優化後的配方,水溶液的冰點可降至約零下80攝氏度。因此,即便在遠低於零攝氏度的低溫下,火星上的滷水也有一定流動性。

此外,由於水溶液中的高氯酸鹽含量高,密度大,火星上的低溫使水溶液黏度大。因此即便是液態,水溶液的黏度也可能上升2-3個數量級,就像我們辦公室使用的膠水,流動性較差。這也是雖然在火星上觀察到大量季節性坡紋,卻至今沒有找到液態水流的原因。

高氯酸鹽有毒

迄今為止的多個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探測到了碳酸鹽、硫酸鹽、氯化物等一系列地球上常見鹽類礦物。遙感光譜及高解析度相機的探測數據表明,火星北半球高緯地區分布著大量以石膏為主的硫酸鹽,中低緯度地區的水手峽谷及附近低地廣泛分布鎂、鈣硫酸鹽;火星南半球中低緯度高原地區存在分布廣泛的氯化物。

除了遙感測量外,機遇號、勇氣號、鳳凰號、好奇號等火星車在著陸區附近發現了一系列蒸發鹽礦物。鳳凰號著陸後在機械臂上冷凝的液體中探測到大氣沉降形成的高氯酸鹽,並發現火星近地表可能含有高濃度的滷水。

此次成果發布會上展示的火星液態水正是高氯酸鹽為主的滷水。

高氯酸鹽有毒性,會致畸。人體攝入高氯酸鹽將抑制碘吸收,削弱甲狀腺功能對嬰幼兒也有致畸作用,會產生面部潰瘍。

即便如此,有水總比無水好,哪怕是有毒的水,也遠遠比付出高昂代價從地球上運水要好得多。水是生命之源,火星上的水資源實在太珍貴了,沒有水航天員在火星上將完全無法生存。雖然水在太陽系中非常豐富,火星上也曾經有過大規模的水,以及許多河流和湖泊。但此前在火星上還沒有找到可用的水源,航天員生存所需的水需要就位生產或從地球上帶去。地球上已經成熟的海水淡化技術和國際空間站的水循環利用技術,大大增加了人類在火星上就位取水的可能性。在國際空間站,不會有任何一滴汗水、眼淚或尿液被浪費,利用再生水回收系統,太空艙內收集的水分經過過濾、淨化後循環利用。有位航天員曾經形象地說過,在國際空間站上,我今天喝的咖啡就源自昨天喝下去的咖啡。

富含高氯酸鹽的液態水的發現增加了火星上存在宜居環境的可能性,下一步NASA科學家致力於研究這些滷水的來源及其儲量。火星上是否存在或曾經存在過生命物質的問題一直以來是火星探測的熱點與重點。由於直接探測生命存在技術困難,因此尋找火星上具備生命物質產生、生存與發展的環境條件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旨在回答水的存在、水體發育程度、氣候條件、土壤中微生物等。

根據地球的經驗,只要有液態水並且有一定的熱量,幾乎肯定可以有生命存活。此次發布的重要成果,為下一步在火星上尋找生命提供了希望。當然,火星上的生命肯定只能是低等的微生物。

註:文中所有圖片來自NASA。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普中國」。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火星上發現第一個液態水湖!「火星移民」不遠了?
    來源:中國新聞網歐洲航天局(ESA)的研究員稱,火星上發現了1500米深,直徑約20公裡的第一個液態地下水湖,
  • 存在更多水乃至生命?火星上發現第一個液態水湖
    歐洲航天局(ESA)的研究員稱,火星上發現了1500米深,直徑約20公裡的第一個液態地下水湖,增加了該星球存在更多水乃至生命的可能性。
  • 火星表面發現液態水,到底意味著什麼?
    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意味著火星探測研究又向前推進一大步,無論是對於尋找火星上的生命存在,還是未來的火星載人登錄計劃,都將產生影響。  在此次的發布會上,美國宇航局行星探測部門主管吉姆·格林正式宣布稱:「美國宇航局確認,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火星地表存在液態水。」
  • 最新發現:在火星上發現的液態水掩埋的湖泊
    液態水對生物學至關重要,因此這項發現將對研究太陽系其他地方的生命潛力的研究人員感興趣。但是,湖泊也被認為是非常鹹的,這可能使任何微生物都難以在其中生存。數十億年前,水流入火星表面的河流,並匯聚在湖泊中。
  • NASA在火星地表下找到了大量的水,繪製火星水資源地圖……
    NASA科學家繪製了火星表面的地圖地圖上顯示了水冰的位置所謂的水冰是水與其他化合物混合冰在一些地方冰層在地表以下只有2.5釐米這使得未來的遊客很容易獲取它NASA還畫了張地圖指導未來的星際遊客獲取火星水
  • 火星主流理論被顛覆!科學家發現:火星上並不存在過液態水
    自從1996年人類第一臺火星車成功在火星上著陸,人類對於火星的了解也就變得越來越具體、全面。通過火星車傳回的照片,科學家們第一次發現原來火星上的地貌特徵,和地球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火星上同樣擁有平原山谷、丘陵溝壑。那麼,火星上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 火星主流理論被顛覆!科學家發現:火星上並不存在過液態水
    通過火星車傳回的照片,科學家們第一次發現原來火星上的地貌特徵,和地球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火星上同樣擁有平原山谷、丘陵溝壑。那麼,火星上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在過去的40多年時間裡,研究認為,火星上的地貌特徵或許和地球一樣,都是由液態水的流淌衝刷而形成的。
  • 最新發現,火星地下存在液態水!面積堪比德國國土
    根據報導,前段時間國外研究人員在對火星的地下結構進行勘測研究時,發現火星地底下可能存在液態水體。更不可思議的是,這樣的水體不止一處,可能是三處或多於三處。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潛在的地下水體總面積加起來能與德國的國土面積相提並論,如果這些研究都符合實際情況,那麼新一輪火星熱潮將會到來。
  • 火星上發現液態水湖,那火星上可能存在的文明,它是怎麼滅亡的?
    文/丁簡火星上發現液態水湖,那火星上可能存在的文明,它是怎麼滅亡的?對於宇宙,大家有無限的嚮往,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對於浩大的宇宙也進行各種探索,我們現在可以通過一些儀器就可以知道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了,據說科學家在火星上探索的過程中,發現火星上有液態水湖,有人推測餓,火星上有可能存在文明,那麼大家不解出現的文明又是如何滅亡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 火星已經發現液態水,意味著火星生命的存在,這種說法靠譜嗎?
    「火星快車號」探測器與火星示意圖火星表面沒有發現液態水,火星存不存在液態水尚無定論。所謂火星表面發現液態水是一個噱頭,這個說法來源於2015年2月25日世界著名的《科學》雜誌公布的一個消息: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車號」探測器,這個探測器已經在火星軌道工作了十幾年,它在火星南極冰蓋下1.5公裡處,發現一個直徑約20公裡的液態淡水湖泊。這似乎是一個驚天發現,但這個發現至目前為止還只是一個經過數據分析的猜測。
  • 火星上發現液態水,面積是德國的20%,數量還不止一個
    火星上發現液態水 目前,又有一個好消息傳來。就在近期,研究人員在火星上發現了新的「奧秘」。經過研究勘測發現,火星的地底下竟然存在液態的水,如果液態水長期存在於火星上,那麼就有產生生命的可能。
  • 研究發現:44億年前,火星上已經存在液態水,為何後來消失了?
    通過多年來對於火星的探測研究,很多證據都表明,火星上是存在水的,前段時間,NASA也曾經宣布,在火星上發現了多個地下湖泊,那麼,火星上的水來自於哪裡呢?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 火星上的尋水之旅,細說科學家們如何在火星上發現水
    不過就在去年,科學家已經在火星上發現了液態水。俗話說水是生命之源,既然火星有液態說,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也高了很多,今天蘇蘇就和大家說一說,科學家是怎麼在火星上發現液態水的。聰明的你一定想到了,想要證明火星有水的最直接證據,肯定是太空人乘坐宇宙飛船到火星親眼看到火星水,帶一瓶回地球。
  • 火星上發現液態水,人類是不是不用去月球了,直接登陸火星?
    準確的說火星發現液態水會加速人類登陸火星的計劃,但非可不可以登陸火星的依據,因為登陸火星的技術跟火星有沒有水並沒有關係。火星與月球,哪個跟難一些?水會成為我們登陸火星的關鍵因素嗎?火星有水其實大家都知道了,畢竟兩極的冰蓋(部分為二氧化碳)封凍的水也是天文數字,在火星北部的Korolev隕石坑內,常年被1.8千米厚的冰層所覆蓋。
  • 隱秘的湖泊:發現火星上的水
    兩年前,行星科學報告在火星南極冰面下方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鹹水湖,引起了外界的興奮和一些質疑。現在,研究人員說他們不僅證實了那個湖的存在——還發現了另外三個。以上發現發表在9月28日的《自然-天文學》[上,雷達數據來自歐洲航天局(ESA)的「火星快車號」太空飛行器。
  • 火星地下發現一個巨大液態鹽水湖!既然有水,生命還會遠嗎?
    年,美國宇航局宣稱火星曾經也有過液態的水資源。但如今的火星是否還有液態水,科學家們並不能斷定,直到2018年,義大利的宇航局團隊通過雷達在火星的南極蓋下探測時,發現距離地表大約1.5km處,存在著一個直徑約為20km的液態鹽水湖。這一發現令各國科學家都極為的震驚和興奮,因為預示著距離人類找到火星生命可能已經不遠了。
  • 隱秘的湖泊 | 發現火星上的水
    2018年,研究人員曾在同一區域探測到一個單一的地下湖——如果得到證實,那將是在火星上探測到的第一個液態水體,也是一個潛在的生命發源地。但是,當時的發現只是基於2012年至2015年開展的29次觀測,許多研究人員說他們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持前述論斷。最新的這項研究採用了更大規模的數據集,包含了2012年至2019年的134次觀測數據。
  • 火星上發現三個埋藏的液態水湖泊 但是太鹹了
    最近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車探測器在火星取得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在火星的南極附近發現了三個新的地下湖泊,並且科學家還推測出了第四個湖泊的存在。火星上發現液態水無疑是令人興奮的,畢竟液態水對生物的存在至關重要。,如果存在液態水的話,那必然含有高濃度的溶解鹽,這些化學鹽可以顯著降低水的冰點。
  • 火星上為什麼可以存在液態水?
    近期,NASA對外宣布在火星上發現存在液態水。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傳回的數據顯示,火星的山脊上布滿深色、狹窄、從陡峭山坡上延伸而下的「季節性斜坡紋線」,屬於循環坡線,MRO配置的光譜儀顯示這些黑色條紋上存在部分水合物。這也成為了科學家們斷定火星上存在液態水的證據。
  • 火星被證實有液態水,未來人類移民火星是否可能
    義大利科學家近日發現,火星南極冰蓋表面下約1500米處存在一個約20公裡寬的液態水湖。這一發現在國際上尚屬首次,有望引發對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新探索。這一研究成果於本月25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一直以來,科學家將穩定的液態水源視為生命存在的關鍵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