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是智力當中非常關鍵的因素,一個記憶力好的人,其智力總的來說同樣優秀,因為人們在學習、工作、思考以及分析、判斷事物的時候,需要大量的相關素材進行輔助。
記憶力好的人,不僅大腦中儲備的知識豐富,而且記憶倉庫打開的速度也會很快,可以把人們需要的東西馬上進行挑選,迅速把可供參考資料、依據、數據等從大腦中提取出來,供人們參考或運用,尤其是在進行創作和創造的時候,記憶力就顯得更為重要。
從定義上看記憶是過去經驗在頭腦中的反應,所謂過去的經驗是指過去對事物的感知,對問題的思考,對某個事件引起的情緒體驗,以及進行過的動作操作。這些經驗都能以影像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在一定的條件下,又可以從大腦中提取出來,這個過程就是記憶。
記憶力是一種心理現象,是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同時也決定著智力的發展水平,是人們智慧的源泉,又是健康心理發展的基礎。
人一生記憶力的最好階段雖說在青春期,大致在13—16歲這個年齡區間,相當於初中階段。但在兒童時期的訓練和培養卻十分重要,具體說就是6歲到12歲這個年齡區間,大體相當於整個小學階段甚至包括幼兒園大班在內都是提高孩子記憶力的最佳時期。
如果這個時期沒有重視孩子記憶力的培養和提升,勢必會影響其在最好階段的發揮以及成年以後的記憶效果。換句話說,就是會對學習、工作、交往、生活等社會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失,並最終影響心理和智慧的發展。
那麼如何科學提高兒童的記憶力呢?很多年以來,主要根據德國近代著名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所研究的記憶「保持曲線」或叫「遺忘曲線」的特點來進行記憶的。
我們從遺忘曲線的變化規律可以看出,遺忘的速率越來越慢,即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後慢的,所以我們得到的啟示是,為了取得良好的記憶效果,就讓孩子做到及時複習。如果不及時複習,在較短的時間內,很多內容就忘記了,再去複習無疑成了事倍功半,出力不討好,因此不如讓孩子在還沒遺忘的時候趕快複習,這樣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際上這種現象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早有發現,他曾對弟子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等經典名言,後來被弟子編入《論語》廣為流傳,千百年來成為人們記憶的法寶。
當然,近些年曾經風靡一時的「右腦記憶法」、「全腦記憶法」也都為加快記憶、提升記憶開闢了新的途徑,但操作過程我認為還需簡化,更利於年齡較小孩子的接受。
經過多年對記憶的研究,我發現了一種新的心理記憶方法——情景動作記憶法,它不僅能迅速記憶,而且還非常牢固,難以遺忘。為什麼這樣說呢?我不妨打個比方,大家很快就明白了。
比如說一個人從小通過動作訓練,學會了遊泳、騎車,即便過了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一下水還是那樣自如;一上路還是那樣嫻熟,依然是遊刃有餘,絲毫沒有生疏、遺忘的感覺,我想朋友們都應該有此體會和經驗吧!這就是動作記憶最大優勢和長處。
說到這兒,可能有的朋友要質疑了,孩子記憶的本質是為了更好地學習,而且記憶的東西多是抽象的概念,這和動作記憶有什麼關係?我勸大家不要著急,且聽我詳細做出解釋。
是的,看似抽象記憶和動作記憶沒有什麼關聯,因為抽象記憶更多是一種語義記憶,也叫做語詞和邏輯記憶,但不要忘了,任何抽象的東西都是從具象的東西中經過思維濃縮提煉甚至是高度概括出來的,那麼既能提煉也就能夠還原。
咱們就拿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唐詩來說吧,王之渙寫了一首《登鸛雀樓》的詩歌,詩的原文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是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夕陽依山慢慢落盡,奔流的黃河直入東海的情景,慨然發出了要想看得更遠,必須登上更高一層樓的感嘆,完成了從具體意象到文字抽象的轉變。
那麼我們在讓孩子背誦這首唐詩的時候,就可以採用「情景動作記憶法」,既要教會孩子還原當時的情景,使孩子在左腦指揮下朗誦的時候,右腦中同步出現相對應的畫面,還要讓孩子同步進行動作記憶。
動作記憶就是把情景用動作表現出來,可以讓孩子把左手抬起到最高點,然後向左畫圓後落下,來表示夕陽西下的情景;右手降落到最低點向右前方伸出,表示滾滾黃河向東如海的畫面;接著手攏雙眼踮起腳尖向遠看,爭取達到欲窮千裡目的目標;最後雙手擺動、抬腿邁步模仿上樓梯的姿勢,表示更上一層樓,完成望遠千裡的心願。
詩歌可以採用「情景動作記憶法」背誦,文章、英語單詞依然可以用此法記憶,而數學中的概念和公式也能用「情景動作」來記憶。比如數學中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一百八十度,就可以讓孩子右腦中先有三角形的形象,然後用雙手比劃不同的三角形,接著要用食指在空中寫出180的阿拉伯數字,最後再給數字的右上角畫個小圓圈,表示「度」。這會使孩子在空間知覺與動作表現間建立很好的動態聯繫,既有利於加強數學概念的記憶,還對以後平面幾何以及立體幾何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情景記憶本身已經調動右腦參與到記憶當中,令孩子印象深刻;而動作記憶更是發揮了「肌肉記憶」長時難忘的優勢,這兩者的完美結合,讓孩子在記憶的過程中不僅感到有趣,而且左右腦同時參與,可以使語義、情景、動作三者合一,達到「記憶共振」的效果,終將使記憶更簡便、更有趣、更高效以及更牢固。
特別要注意的是,剛開始在訓練孩子進行「情景動作」記憶的時候,情景記憶和動作記憶要分別進行,但最終必須合二為一,同步進行。雖然「情景動作記憶法」一開始看似有些複雜繁瑣,可一旦熟練掌握,就會駕輕就熟,遊刃有餘。況且孩子形成「情景動作」記憶的習慣之後,會成為自然思維、行為的一部分,到那時不僅不繁瑣,還會讓記憶更加接近於「自動化」的程度。
因此,家長或老師在訓練孩子進行「情景動作」記憶的時候,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要善於啟發引導,必要時要自己先琢磨熟練,再給孩子示範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你們說呢?
作者 白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