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5:4!美國高等法院推翻頗具爭議的汞汙染法規

2021-01-11 觀察者網

據美媒報導,6月29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推翻了針對該國燃煤電廠產生的汞汙染而制定的法規。最高法院大法官斯卡利亞甚至聲稱限制燃煤電廠排放汞汙染可能會損害人類健康和環境。

這又是一個以5:4的裁決,推翻了美國環境保護署為了保護環境推行的關於減少汞和其他毒素排放的相關條例。

這被認為是歐巴馬政府在環境問題上的失敗,但卻是20個聯盟州,以及主要電力公司和燃煤公司的勝利,他們認為在推行法規之前應該先考慮成本問題。但這引起了美國環保署的不滿,在一份聲明中稱,環保署表示對於最高法院沒有支持這一法規深感失望。

燃煤電廠是汞汙染的主要來源

2011年12月16日,美國環保署籤署了一項電廠減排有毒空氣汙染物的法令。根據新標準,自2016年起,發電廠必須採用目前廣泛使用並得到認證的汙染控制技術,大幅度削減可吸入顆粒物、汞、砷、鎳、硒、酸性氣體、氰化物等有毒物質的排放。「發電廠已成為美國汞、砷、氰化物的最大排放源,50%的汞和77%的酸性氣體排放都來自電廠。」而MATS規則是美國環保局最昂貴的規定之一,大概要花費96億美元,但這一規則必須在華盛頓特區批准後才能生效。

不過,美國環保署認為,此項法規帶來的健康益處要遠遠超過其帶來的損失。該機構發現,該規定對人類的健康的好處,每年能達到370億~900億美元,是投入成本的9倍。(但密西根州環境保護部門的質疑者認為,該項規定只能產生600萬美元的收益。)同時,國家環保署堅稱,這項規定每年能阻止11000起早亡和130000例哮喘。電力部門要對美國一半的汞排放量、62%的砷排放量負責任,這些物質長期來說,會刺激人的眼睛、皮膚、呼吸道,引發癌症和出生缺陷。

大法官斯卡利亞對上述這些健康上的益處隻字未提。相反,他暗示說立法可能對人體健康弊大於利。他認為,環保署的說明消解了該機構對任何成本的考慮,比如立法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的危害。 「按照環保署的邏輯,一個人可以在不考慮開支的情況下決定購買一輛法拉利汽車是否『恰當』,因為他打算隨後在決定是否升級音響系統時再考慮開支。」

不過,另一位法官埃琳娜·卡根對此並不贊同。她認為法院審理這起案件時表現出「極其狹隘的方式」。「我同意大多數人的觀點,即如果『環保署根本沒有考慮成本』,它的電廠監管舉措將是不合理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情況並非如此。」 卡根表示限制排放是一項安全措施,旨在減少發電廠噴湧有害汙染物造成的環境問題和健康問題,並認為,過去的十幾年裡,環保署在很多個階段都將成本考慮在內。

憲法責任中心的律師湯姆唐納利指出,「這是最高法院第一次要求環保署考慮行業的綜合成本,而國會對此要求毫無提及。」

這項規定已經被拖了太久,這次很有可能又是同樣的情況。25年前,在1990年的清潔空氣修正法案中,國會要求環保署首先判斷對空氣汙染立法是否「合適和必要」。歐巴馬政府的MATS規定通過了去年華盛頓法庭的一輪質詢,今年4月開始奏效。如果關於汞和其他煤汙染物排放的相關規定能早些通過,在過去的20年中,或許有成百上千的人能活的更久。

相關焦點

  • 中國汞汙染應對方案
    在中國所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中,汞汙染問題是一個特殊的、廣受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在歷經四年的艱苦談判之後,今年1月19日,有關汞問題的政府間會議在瑞士再次召開,包括中國在內的140多個國家的政府談判代表就限制使用汞的新公約《水俁汞公約》最終達成了一致。公約在汞的生產、流通、使用和排放等多方面進行了限制,將於今年10月在日本熊本縣舉行的會議上正式通過。
  • 土壤中汞的來源及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概述
    摘要:介紹了土壤中汞的來源,綜述了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包括2種常用修復技術——固化穩定化技術、熱解析修復技術,3種新興修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納米修復技術。最後對土壤汞汙染及其修復技術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 我國環境汞汙染現狀及其對健康的危害
    2我國汞汙染的分布造成環境汙染的汞來源分為自然排放和人為排放兩大類,自然排放主要是由於火山噴發、地熱活動、自然風化、植被釋放、森林火災等引起的汞排放,而人為排放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汞排放,包括汞的使用、物質中含有的汞雜質、廢物處理引起的汞排放3大類[4]。自然排放引起的汞汙染非人力能左右,通常只佔到汞排放總量的1/4[5]。
  • 全球汞汙染防控形式嚴峻!我國汞汙染研究與履約進展
    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自然源年排放汞量為 465.1 t,基本與人為源排放相當;其中,556.5 t 來自土壤,9.0 t 來自陸地水體,同時植被年吸收大氣汞 100.4 t。80% 的自然源汞排放來自草地與農田生態系統,且具有顯著的季節性規律,在夏季的排放量佔年總排放量的 51%。
  • 中國汞汙染治理的現狀與策略研究
    本文分析汞汙染 及其危害, 綜述國內外汞汙染治理研究情況,總結國際汞汙染治理主要技術與措施情況,結合中國汞汙染治理的現狀,最後提出了完善我國汞汙染治理的策略:建立國家汞汙染治理戰略和行動計劃;加強技術研發、引進與推廣;建立汞汙染治理動態信息平臺;加大汞減排投資規劃;減少燃煤領域汞汙染排放;開展汞汙染治理宣傳教育。
  • 汞汙染對土壤微生物組的長期和短期影響
    實驗內容1.土壤理化參數在汞高汙染地點,總汞達到平均36.1±2.4 mg的Hg /g乾燥土壤,在中度汙染地區降低10倍,在低汙染降低100倍。與總Hg相比,水中可提取的Hg相對較低;高汙染和中度汙染場地為0.19%,低汙染場地為0.8%(自然背景)。
  • 人為汞汙染已到達馬裡亞納海溝?
    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隨著航測汞數據覆蓋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大於1000米)甲基汞含量可能並不低。
  • 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中的汞汙染治理
    會逐漸的增加,增加值為5-20,然後把兩者的工作原理相互結合起來,然後在太難家0.01%-0.03%數值質量的無機凝結劑,稍等一個時間段後,就會發生沉澱的現象,把廢水變為清澈的水,沉澱的方法能夠有效的減少汞廢水中的濃度。
  • 科學網—轉基因大腸桿菌可協助清除環境汞汙染
    藉助生物工程技術,科學家將一種細菌「改造」出親汞特性,希望藉助這種轉基因細菌幫助消除環境中的汞汙染。
  • 中國近海海鮮的汞汙染風險
    這個汞汙染,雖然早已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屬於危害都知道一點,因為沒有像日本那樣真正經歷過傷痛,大家都沒有正經的危機意識。再加上我國近海魚類的甲基汞汙染現狀很少有專門的研究,雖然我們國內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汞汙染導致的各類事件,但這並不就意味著沒有調查研究的必要。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參考一下其他有「閒工夫」國家在這方面研究。
  • 世界海產魚類汞含量超標,原因讓人堪憂
    雖然大氣環境中的汞含量降低了,我們人類的行為卻導致像金槍魚等魚類其體內本來就有的汞含量很有可能會進一步增高。此外,我們排放至大氣中的碳,最終也會影響我們餐盤食物中的毒素含量。 氣候變化,「並不只是關於10年過後的氣候會變成什麼樣,」莎塔普說,「它也和5年過後你的日常攝入飲食有關。」
  • 關注螢光燈燈泡內的汞汙染問題
    根據紐約路透社的報導,汞雖然具有毒性,但在直式螢光燈中仍需要使用汞作為原料,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在美國大約銷售了一億五千萬個直式螢光燈,而全球最大零售業Wal-Mart估計在2007年仍將售出約一億個螢光燈泡,目前,一個直式螢光燈泡平均含有5毫克的汞,菲利普的照明燈泡汞含量則小於3毫克,有些則少於1.23毫克。
  • 午報| 孟晚舟獲得保釋;法院裁定禁售部分iPhone:沒有二審,不可上訴...
    導語:當地時間12月11日下午3點多,加拿大卑詩省高等法院的法官宣布,準許孟晚舟女士獲得保釋。
  • 汞汙染:為什麼要淘汰水銀溫度計和水銀血壓計?
    儘管他迅速撒硫磺並開窗通風,但直到一個月後,室內汞濃度才慢慢恢復正常。可是,這些辦法並不會使那些洩漏的汞消失,它們只是進入了一個更加複雜的循環系統。體溫計裡的1克汞可能開始一段這樣的旅程:變成汞蒸汽進入大氣,由於存在期為一年左右,它完全有機會漂洋過海,做一個環球旅行。亞歐大陸上的1克汞可能會隨大氣流向北美地區,並在一些「敏感的湖泊」沉降。
  • 孟晚舟引渡案將於8月17日恢復聽證會,法院希望在明年5月之前結案
    12月11日,針對孟晚舟的第三場保釋聽證會在加拿大卑詩省高等法院舉行,當地法院宣布,在上交價值1000萬加元保釋金(包括700萬現金)並且確認不少於5名擔保人後,孟晚舟將被獲准保釋。在此之前,第一場聽證會於12月7日在該法院舉行,最終因為種種原因而暫停。12月10日的第二次聽證會也未得出結論。
  • 人源性汞汙染已經到達了世界最深的海溝
    人源性汞汙染已經到達了世界最深的海溝科學家們發現,人為的汞汙染已經到達了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這對汞如何影響海洋環境,以及汞如何集中在食物鏈中具有重大影響。汞對人類和其它動物具有毒性,曾造成環境災難,最著名的是20世紀50年代在日本的水俁病,它導致出生缺陷和嚴重的神經系統症狀。汞往往集中在海洋生物中,一些物種攝入少量的汞,然後被更大的物種吃掉,這意味著有害的汞水平可以通過生物累積過程集中在自然食物網中較高位置的動物身上。比如,箭魚中的汞濃度為鮭魚的40倍。
  • 人源性汞汙染已經到達了世界最深的海溝
    人源性汞汙染已經到達了世界最深的海溝>科學家們發現,人為的汞汙染已經到達了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天津大學孫若愚博士中國天津大學孫若愚(Ruoyu Sun)博士表示:「這是一個新發現。我們能夠提出明確的汞同位素證據,證明海溝動物群中的汞完全來自上層海洋的甲基汞。我們之所以能夠判斷這一點,是因為獨特的同位素指紋將其標記為來自上層海洋。」由美國密西根大學喬爾·布盧姆博士領導的另外一個科學小組從紐西蘭附近的克馬德克海溝(下降到10000米)和菲律賓附近的馬裡亞納海溝對魚類和甲殼類動物進行了採樣。
  • 南海珊瑚骨骼 記錄近代戰爭汞汙染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羿副教授與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孫若愚博士合作,對過去200年我國南海珊瑚中汞含量進行研究,發現汞含量變化與一些重要戰爭密切相關,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頂峰。
  • 世界最深海溝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
    世界最深海溝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中國團隊參與揭秘60多年前,日本曾爆發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水俁病背後的元兇就是甲基汞。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
  • 在海洋最深處居然發現汞汙染
    領導其中一個研究團隊的中國天津大學的科學家發表的Goldschmidt Conference新聞稿中說:「這。」他們收集深海動物一樣amphiopods並在7000至11000米和5,500 9,200米沉積物獅子魚科,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