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34;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34;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對宇宙千百年來的探索與追問,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夢想。從古代詩人屈原發出的《天問》,到如今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34;,太空探索無止境,偉大夢想不止步。
而在探訪火星之旅中,西安交通大學貢獻了自己的力量:&34;火星探測器應用了由西安交通大學柴東朗教授及團隊研製、與西安四方超輕材料有限公司歷經10餘年共同開發的世界上目前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新型鎂鋰合金。
柴東朗,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汽車材料學會理事、中國複合材料學會陝西分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陝西金屬材料熱處理分會秘書長。曾獲煤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陝西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陝西省教學改革成果一等獎,西安交通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西安交通大學教學改革一等獎。
鎂鋰合金材料是通過向金屬鎂中添加金屬鋰,使其具備了低密度、高比剛度、高比強度的優異力學性能和減震、消噪的高阻尼性能,以及抗輻射、抗電磁幹擾性能,代表了鎂合金髮展的技術前沿,被稱為未來最為&34;的革命性材料。與鋁合金相比,同樣大小,重量僅是鋁合金的一半,但比強度高於鋁合金。此外,這種新型鎂鋰合金的阻尼性能優異,是鋁合金的十幾倍,減震降噪效果好,在屏蔽電磁幹擾方面表現突出。
鎂鋰合金材料大幅減輕了衛星重量,顯著提高有效載荷,降低了發射成本。2015年9月,該材料首次在我國&34;衛星上成功使用。2016年12月,我國成功發射的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34;)中的高解析度微納衛星上,幾乎整顆應用了我國自主研製生產的這種超輕材料。
2016年由柴東朗牽頭起草的《鎂鋰合金鑄錠》(GB/T33141-2016)正式發布,填補了我國鎂鋰合金材料標準空白,另外還有3種新型的鎂鋰合金進入鎂合金國標《變形鎂及鎂合金牌號和化學成分》(GB/T5153-2016)。
新型鎂鋰合金的應用突破了我國在相關領域被卡脖子的困境,無以倫比的優勢使其在航空航天、兵器軍工、電子產品、石油化工、機械儀表、醫療器械、戶外器材等軍工及民用領域都具有廣泛用途。
歡迎選擇西安交通大學深造,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34;頭條號
部分素材來源:新華社、西安交通大學科技在線、西安交通大學新聞網、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