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專家這樣說

2020-11-26 中國經濟網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經濟新方位·下半年工作怎麼幹)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為什麼說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怎麼理解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圍繞這些重要判斷和決策部署,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1 為什麼說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

  「在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將勝利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局的重要歷史節點,會議做出兼顧短期落實、中期謀劃、長期布局的戰略性判斷,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說。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從外部環境看,境外疫情快速蔓延,疊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的最新預測分別下降4.9%、下降5.2%,為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20年世界投資報告》預計,今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將同比下降近40%,這也使得該數據自2005年以來首次低於1萬億美元。

  從內部運行看,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發展前景向好,但也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加上疫情衝擊,目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

  「上半年經濟增速、消費增速、投資增速等主要指標仍處於下降區間,疫情衝擊的損失尚未完全彌補,推動經濟回歸正常水平還需付出艱苦努力。」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說,世界經濟重啟舉步維艱,國內需求恢復仍受到一定製約,穩企業、保就業壓力仍較大,還是要堅持底線思維。

  從發展機遇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把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過,專家認為,儘管當前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嚴峻,但疫情等外部衝擊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我國經濟韌性仍強勁。隨著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向好,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有序推進,我國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於預期,經濟發展呈現穩定轉好態勢,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只有努力幫助市場主體認識並適應這些新變化,才能使經濟企穩回升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楊光普說,市場主體只有辯證、客觀、長遠地認識當前經濟形勢,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善於把握和利用發展規律,才能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2 怎麼理解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從今年全國兩會、近期企業家座談會強調「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到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基於什麼考慮?為何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如何實現「雙循環相互促進」?

  短期看,新格局有利於緩解疫情對企業造成的衝擊。境外疫情持續蔓延,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這種外部環境恐怕短期內很難改變,且會持續抑制市場需求。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就是不等不靠,儘快擴大內需以保住復工復產的好勢頭,避免經濟復甦的戰線拉得太長。」楊光普說。

  長遠看,新格局有利於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內生動力。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暢通國內大循環,有利於國內市場需求持續升級和供給能力不斷提升。同時,推動供給需求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均衡,又為國內循環提供持續發展動力。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郭麗巖認為,擁有超大市場規模優勢,是我國參與重塑全球競爭格局的重要優勢與關鍵支撐。只有把巨大市場潛力轉化為實際需求,加快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建設,才能不斷增強國內市場的吸引力與影響力。

  「『大』不代表『強』,但是『大』是『強』的基礎。在當前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只有將『大市場』的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強大市場』的國際競爭優勢,才有可能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郭麗巖說。

  辯證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新格局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未來,我國要建構的不是簡單、無條件開放的體系,更是要尋求更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體系。這樣一個全新的體系必須建立在穩固的基本盤之上,也就是我們高效的國內大循環。」劉元春說。

  在郭麗巖看來,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互促」,是辯證統一關係。「我們將日益強大的國內市場視作一種戰略資源,作為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底氣和依託。同時,通過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促進內外市場發展和規則相融,也是進一步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保障,有助於擴寬我國在全球範圍配置資源的空間。」

  3 如何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最重要的還是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

  ——寫好統籌文章,建立協調機制,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兩不誤。

  經過全國上下共同努力,我國疫情防控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社會正常秩序逐步恢復,為下半年持續恢復打下了堅實基礎。不過,由於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擴散蔓延,我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持續存在。

  「會議提出,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向市場釋放了積極信號,將穩定預期。」楊光普分析,上半年,民間投資同比下降7.3%,降幅比1—5月份收窄2.3個百分點,但仍低於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4.2個百分點。「中長期協調機制的設計出臺,將持續完善精準防控舉措,最大限度減輕疫情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

  ——運用改革方法,依靠科技創新,讓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今年上半年,我國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6.3%,電子商務服務業投資增長32%、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投資增長21.8%……越來越多企業化危為機,補短板、強弱項,不僅為經濟持續回升奠定了基礎,更助力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讓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

  「疫情在對一些行業企業造成衝擊的同時,也倒逼很多企業主動應變求變,加快轉型升級。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才有可能讓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楊光普說。

  ——保持戰略定力,兼顧眼前與長遠,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推動金融系統向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實施超1萬億元的減稅降費……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及時果斷出手,一攬子幫扶企業、穩定就業、擴大內需的對衝政策對穩定經濟基本盤形成了強大支撐。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針對當前外部不確定性、複雜性增加,會議提出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將中長期規劃與經濟周期、經濟復甦與高質量發展統籌考慮,有助於降低宏觀政策的外溢性,使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

  「風險的暴露往往是滯後的。隨著經濟穩步恢復,宏觀調控應更加審慎,例如會議提出的財政政策要更注重實效,貨幣政策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這實際上都有利於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劉元春說。

  本報記者 陸婭楠 李心萍

 

(責任編輯:王炬鵬)

相關焦點

  • 周景彤、梁斯:如何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 | 宏觀經濟
    但在經濟逐步轉暖的同時,相關領域風險也出現抬頭,防風險壓力有所加大。2020年7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中央已將防風險提升至與穩增長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未來,在堅持穩增長基礎上,要加強宏觀調控的協調配合,提高政策效率,推動防風險工作的落實。
  • 趙福昌:宏觀調控注重中長期思維,促進經濟行穩致遠
    在會議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深刻認識到「形勢依然嚴峻」,突出了中長期矛盾的變化和持久戰思維,對宏觀調控政策設計提出新的要求,既要強化宏觀調控的中長期思維,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均衡;又對短期宏觀政策實施提出新要求,要「落地見效」,做好「六穩」、落實「六保」,鞏固來之不易的成績,保障全年目標實現。
  • 如何預防愛滋病?專家這樣說……
    專家這樣說…… 2020-12-02 12: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宏觀槓桿率迅猛攀升 如何穩槓桿
    文中說,研究發現,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宏觀槓桿率上升較快,金融資產風險向銀行部門集中。針對這一問題,須著力穩住宏觀槓桿率,通過改革開放發展直接融資,讓市場主體能夠自我決策、自擔風險並獲得相應收益,由此在保持槓桿率基本穩定的同時,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 掃黑除惡 | 掃黑除惡如何實現行穩致遠?
    掃黑除惡 | 掃黑除惡如何實現行穩致遠?全國掃黑辦建立專家庫,對各地會商意見不一的涉黑涉惡案件,組織專家指導;對社會關注度高的大要案件,組建大要案督辦組,中央政法單位負責同志一同參與督導,並按照「三同步」原則,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推動辦成鐵案。——堅決防錯糾偏。
  • 專家:制定正確的營養方案,助你實現營養均衡
    原標題:專家:制定正確的營養方案,助你實現營養均衡   營養物質的攝入對保持人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保證合理膳食不僅有助於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轉,而且優質的營養還有利於增強體質和強化免疫系統,幫助降低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從而延長壽命。
  • 周小川英文演講表達中國貨幣政策:審慎中性,在去槓桿和穩增長間...
    4月22日,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春季年會期間,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國際貨幣和金融委員會(IMFC)會議上發表英語演講。「貨幣政策將維持審慎中性,並在穩增長和去槓桿之間尋求更好的平衡,防範資產泡沫,抑制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積聚。」周小川表示。
  • 日報說實現均衡穩定發展是中國至高任務
    日報說實現均衡穩定發展是中國至高任務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日本《朝日新聞》2日報導說,
  • 防藍光眼鏡能防兒童近視? 專家:不建議!更多是噱頭
    防藍光眼鏡能防兒童近視? 專家:不建議!對於孩子是否適合佩戴防藍光眼鏡,崔冬梅副教授告訴記者說:「我們在臨床上並不建議人人都戴防藍光眼鏡。」她解釋稱:「雖說藍光對人體有一定的健康風險,但部分藍光是有益健康的。更主要的是,目前的防藍光眼鏡市場比較混亂,更多的是商家營銷的噱頭。
  • CMF發布「宏觀穩槓桿下的中國信用風險表現、趨勢及防範」 報告
    第四,區域經濟發展和市場化水平的差異導致對轄區內企業支持能力和支持意願的分化,這也是當前信用風險加快釋放的重要原因。最後,報告對轉向穩槓桿中信用趨勢展望及風險防範進行了分析。中央經濟會議強調宏觀政策以穩槓桿為主。2020年下半年以來,多次會議表明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的化解和增量風險的防範,處理好恢復經濟增長和防範風險的關係。
  • 劉世錦:戰疫增長模式下用相對增長率評估增長狀況
    同意這樣一種說法,全球疫情結束不取決與疫情結束最早最快的國家,而取決於最差的國家,因為我們處在相互關聯的同一個地球。正因為如此,我們將不得不面對並適應這一個現實,即從常規增長模式轉入相當長時期的「戰疫增長模式」。這種增長模式的顯著特點是,需要支付一個「戰疫折扣成本」,就是說,總是要拿出部分資源去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經濟難以開足馬力運轉,實現潛在增長率。
  • 農業銀行去年淨利潤1807.7億同比增長0.7%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嚴政)農業銀行3月31日晚間發布年報顯示,公司2015年度實現營業收入5361.68億元,同比增長2.9%;淨利潤1807.74億元,同比增長0.7%;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805.82億元,同比增長0.6%;基本每股收益0.55元;並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現
  • 學生上網課結果防藍光眼鏡火了 眼科醫院專家這樣說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0日訊 眼下,中小學生大多宅在家裡上網課,雖然不用出門, 但因為長時間盯著電子屏幕,如何有效預防近視讓許多家長在陪讀時感到頭疼。於是,有一種防藍光眼鏡在朋友圈裡火了,傳言可以緩解視疲勞、減少眼睛傷害,並且能有效預防近視。
  • 穩防穩控!龍華這個社區全力構築戰疫堡壘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觀瀾街道桂花社區黨委充分發揮社區動員能力,實施網格化、地毯式管理,群防群控、穩防穩控,形成「建立一個組織體系、管住四個重點環節、緊扣三個工作標準」的工作方法,有效防控疫情。
  • 防風險要與支持實體動態平衡 引導影子銀行良性發展
    分部門來看,我國政府、住戶部門債務風險總體可控,而企業部門槓桿率偏高。隨著金融去槓桿取得成效,實體經濟也開始了去槓桿進程。目前,我國宏觀槓桿率過快上升勢頭已得到初步遏制,結構性去槓桿也取得積極進展,企業槓桿率有所下降。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求,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堅定做好去槓桿工作,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
  • 郭樹清:數據安全等非傳統風險日益突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金融領域出現新的重大挑戰,既要「穩定大局、統籌協調」,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質效,推動經濟發展儘快步入正常軌道;又要「分類施策、精準拆彈」,有序處置重點領域突出風險,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 八旬老人長期吃素,患上高度營養不良!老年人如何均衡飲食,這些點很...
    徐奶奶說:「也不知怎的,現在走路像踩棉花一樣。腳像不是我自己的,有沒有踩在地上都感覺不出來。走路總感覺自己要跌倒,必須扶著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徐奶奶的女兒告訴聶晶,媽媽十幾年前因為胃穿孔切除了大部分的胃,影響了消化系統的吸收功能。
  • 【前沿新論】對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的思考
    「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是黨中央基於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促進經濟長期穩健發展所做的戰略選擇,其從經濟長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角度提出宏觀調控的新思路,是一種重要創新,標誌著我國宏觀調控的思路從過去注重熨平經濟波動轉向提高經濟增長的穩健性,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
  • 雲南省提前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目標
    為貫徹落實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關於大力推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決策部署,我省自2015年以來,全面啟動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並出臺了《雲南省「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實施方案》,經過3年的努力,我省提前實現農業部《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規定的到2020年實現零增長的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