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海政:弘揚延安創業精神,拓展學科交叉創新領域

2020-12-01 新華網客戶端

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鍾海政

    新華網北京11月17日電(陳夢瑤) 量子點技術作為納米材料的經典體系之一,經過30多年的發展,正在逐漸由基礎科學轉向技術應用,在醫學成像、生物檢測和照明顯示等領域的應用已初露端倪。特別是近年來,三星、TCL等公司推出量子點電視產品後,量子點技術成為備受業界關注的熱門話題。而在這一領域,活躍著一位北京理工大學的青年學者,他就是2014年「北京市科技新星」獲得者鍾海政。2010年加入北理工,7年間,他不斷發揚這所軍工院校「延安創業精神」,他和他的團隊已經成為推動量子點技術應用的弄潮兒。

    面對國際專利壁壘挑戰 重點研究新型量子點材料

    量子點在照明與顯示技術中的應用,能夠顯著提高LED的品質,彌補現有技術在面光源照明和高性能顯示中的不足,成為重要的前沿技術領域。國家「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以及「中國製造2025」中都明確提出重點發展量子點顯示技術。值得關注的是,基於量子點背光源技術的液晶顯示器已經成功走向商業化。經典量子點材料一般採用高溫熱注入技術製備,產業化仍面臨工藝複雜、成本高昂及國外專利壁壘等挑戰。

    鑑於此,鍾海政指出:「尋求低成本的新型量子點材料體系是解決上述挑戰和擴展量子點應用領域的重要思路之一。」自2010年開始,他勇於創新求索,無懼徵程艱難,立足新材料的突破攻關,終於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事實上,他在中科院化學所李永舫院士課題組攻讀博士期間開始,便開展了無鎘量子點的研究,發展了低毒、低成本三元銅銦硫量子點的「一鍋煮」製備技術,在多倫多大學完成2年博士後研究後,他加入了北京理工大學,通過與長江學者鄒炳鎖教授的「強強聯合」,闡明了組分依賴的發光機制,設計了尺寸、組分及表面的組合調控策略,發展了系列高螢光效率銅銦硫量子點材料,並實現了單批次百克量級的小試放大,同時在不斷拓展其在照明、生物成像等領域的應用研究。歷經12年持續研究,他已經成為這一方向的國際翹楚。

    2013年7月,被破格晉升為教授的鐘海政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科研方向。當時,國際上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才剛剛興起。而鈣鈦礦材料最早是作為發光材料進行研究的,由於室溫下發光性能低下而被放棄。通過研究分析,鍾海政發現量子點能夠減少鈣鈦礦材料的尺寸,可減少內部本徵缺陷,提升激子結合能,實現高效率發光。然而鈣鈦礦材料形成能很低,不能用傳統量子點合成方法製備。為此,他帶領團隊發明了「室溫配體輔助再沉澱技術」(授權中國發明專利,並轉讓TCL進行國際專利布局),獲得了高效率發光的鈣鈦礦量子點材料,為開展其顯示應用打開了大門,使得他們成為國際上最早報導鈣鈦礦量子點的研究團隊之一,並受到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他和團隊發明的鈣鈦礦量子點光學膜「原位製備技術」(授權中國發明專利,提交國際PCT專利申請),擯棄了傳統量子點的複雜製備工藝,有望成為量子點顯示領域中的一項顛覆性技術革新。目前,這一技術已經成功進入中試階段,通過與樂凱、TCL等顯示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已經實現了鈣鈦礦量子點液晶顯示樣機,正在全力推動其產業應用。除此之外,鍾海政還圍繞鈣鈦礦量子點光學膜這一核心材料,開展軍用光電子的集成技術研究,進而大大推動了量子點在探測器紫外增強等領域的應用發展。

    努力拓展學科交叉 引領技術縱深發展

    正如量子點研究的先驅浙江大學彭笑剛教授指出的,「目前量子點領域已經發展到了高級水平,需要更高深、更系統、更集成的研究」。鍾海政對此深有同感,他認為,「研究深入需要高端的研究手段,而系統和集成的研究需要多學科交叉,以及技術上下遊立體化的協作。」

    在過去7年的科學研究中,通過廣泛的國內外合作,鍾海政在低成本銅銦硫和鈣鈦礦量子點及其照明顯示應用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在國際上形成了鮮明的特色。鍾海政深知,每一次重要的學術進展都離不開國內外學術同行和工業界的支持和幫助,合作是推動著量子點應用技術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比如,通過與華中科技大學韓俊波教授的合作,他們得以理解了鈣鈦礦量子點的發光機理;通過與王湧天教授合作,鍾海政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量子點的三維顯示承接介質;通過與UCLA裴啟兵教授合作,鍾海政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基於鈣鈦礦量子點的柔性電致發光顯示;通過和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的合作,他們推動了銅銦硫量子點LED器件的提升;而與北京宇極芯光光電技術公司合作,大大提升了他們人才培養的水平,所指導的本科生團隊獲得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競賽一等獎的好成績。在與國內外優秀學者的合作中,他學習到了新的知識、手段和技術進展;在與國內知名企業合作過程中,他了解到了企業的重大需求以及工程化的思路。一切成果的取得都讓鍾海政深感學科交叉和行業交叉在量子點技術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除了他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交叉,他還非常注重參與交叉平臺的搭建,2017年10月,作為客座編輯之一,他組織了《中國光學》北理工青年學者專刊;作為創始成員之一,他參與了中國彩電技術創新聯盟的成立。

    在鍾海政看來,北京理工大學「納米光子學與超精密光電系統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為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開展交叉研究的平臺,而「新星計劃」則為他插上了奮飛的翅膀,使他的學術視野和管理能力獲得了質的飛躍,完成了從獨立開展研究的博士後到帶領團隊共同奮進的帶頭人轉變。「承擔科技新星項目之前,我只有三四位研究生。而現在團隊已經發展到包括2名國際兼職教授、3位青年教師、2位博士後與10餘位研究生的研究團隊。」鍾海政認為,科技新星計劃涵蓋了來自不同專業的年輕人,是一個頗具交叉化、立體化、長期化的平臺。通過新星平臺,他結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與合作夥伴,這註定將是他人生道路上最寶貴的經歷與財富。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毋容置疑,鍾海政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在產學研的交叉道路上砥礪前行,為實現中國科技強國之夢提交自己的「中國方案」!

    相關連結

    鍾海政,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光學》青年編委,主要從事量子點發光技術研究。在銅銦硫和鈣鈦礦系列量子點材料及其照明和顯示應用方面有突出貢獻。已發表SCI論文85篇,被他人引用超過3000次,其中第一或通訊論文52篇,8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單篇最高他引320次,H因子28。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6項(授權9項,其中2項成功轉讓),提交PCT專利申請3項,為3本專著撰寫章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20餘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基金、人事部留學歸國擇優資助、北京市科技新星和北京市青年英才等人才計劃支持。

相關焦點

  • 為新興學科注入「創業」動力
    「2020年是學校發展的戰略關鍵點,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必須緊緊圍繞內涵建設和科學發展發力,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核心掣肘節點深化改革,力求突破,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有方位的內涵式發展,推動高質量的『雙一流』建設。」
  • 順聯動力傳遞正能量 成為弘揚中國精神示範單位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於1990年5月18日成立。馬文瑞同志當選為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首任會長。彭真同志被聘為名譽會長。現任會長是李鐵映同志。研究會匯集了大批從黨政軍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高、中級領導幹部,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子女和熱心弘揚延安精神的中青年代表。本次會議本著弘揚中國文化精神傳統、培育中國當代好家風的宗旨。
  • 一門新興交叉學科的創新曆程——離子束生物工程學
    從此,一門由著名生物學家徐冠仁院士命名的交叉學科「離子束生物工程學」在合肥誕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經過10多年的努力,一個擁有110多名交叉學科隊伍、5000萬元資產、處於國內外本領域中心地位的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發展起來,先後承擔了50多項國家和地方項目,在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裝備研製、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進展。
  • 從三個領域交叉學科的留美博士到健康領域連續創業者,他說創業是一...
    中歐Global EMBA校友林偉華在美國獲得了三個領域的交叉學科博士學位,並在華爾街工作數年,但最終毅然回國創業,創業項目就是幫助用戶減脂和進行包括糖尿病在內的慢病管理等。在其二次創業項目中,慢病管理也是重要內容。一起來看他對創業過程中「踩坑」經歷的反思,以及對健康行業的思考。「不甘心,心裡發慌。
  • 延安精神:寶塔光輝 映照時空
    延安精神是共產黨人幹事創業的永恆動力。發起「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目標、啟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設立海南自由貿易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偉大事業,靠的正是延安精神中蘊藏著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凝聚人心、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 生物學研究後來居上 深圳的秘訣是學科交叉融合
    深圳發展的活力來自於創新,而創新之源的關鍵在於構建並保持最具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生態環境。深圳在生命科技研究方面並不是基礎最好、資源最豐富的學科領域,但近年來能夠緊跟世界前沿、後來居上,離不開政府部門敢於「下重力」、科研機構積極「往前走」、產業主體「緊跟上」。「下重手」「往前走」「緊跟上」的成果有很多。
  • 瞭望|傳承「延安根軍工魂」培育大國棟梁——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國家戰略必爭領域,依託國家級創新平臺,形成從基礎研究向共性技術拓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深度合作的集成攻關模式,結合傳統優勢和長期發展需要,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深空探測、新材料、凝聚態物理、計算機仿真等新興交叉領域深耕細作。在引智方面,我們通過建立柔性引才、多元化聘任機制,有效吸引到了高端人才。
  • 瞭望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張軍:傳承「延安根軍工魂...
    八十載崢嶸歲月,這所大學將「延安根、軍工魂」融入辦學血液,在傳承愛國奉獻、勇攀高峰精神中踐行科技強國,把辦學成果寫在了共和國的尖端科研裝備上,成為黨創辦的中國特色新型高等教育的實踐者和開拓者。    在國家戰略必爭領域,依託國家級創新平臺,形成從基礎研究向共性技術拓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深度合作的集成攻關模式,結合傳統優勢和長期發展需要,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深空探測、新材料、凝聚態物理、計算機仿真等新興交叉領域深耕細作。    在引智方面,我們通過建立柔性引才、多元化聘任機制,有效吸引到了高端人才。
  • 雲南保山市發通知學習弘揚「四苦精神」
    保山市近日發出通知,號召全市上下大力學習弘揚「四苦精神」,全面形成「跨越發展、爭創一流;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的幹事創業氛圍,奮力推動保山高質量跨越發展。 通知指出,創辦於1915 年的騰衝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騰衝一中),一百餘年來,學校始終把「求真」作為校訓,堅持「醒世警俗,啟智化愚」的辦學理念,在一代代的傳承和創新中得以彰顯和發揚光大,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和辦學精神。
  • 為什麼我們要尋找交叉學科的獨特投資機會?|峰瑞研究所
    精神消費在中國有沒有機會?疫情過後的在線教育市場,如何構建護城河?為什麼說,交叉學科是最好的創新方向?進入正文前,先分享三個初步結論:交叉學科通常代表著最好的科技創新方向。迷鹿音樂做的事情,難在需要非常強的計算機+音樂能力,即軟體算法+硬體(手機麥克風和晶片)+音樂的組合能力。疫情過後的在線教育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好的產品可以把網際網路的特性發揮到極致,做出差異化特色。
  • 延安抗大精神對教育工作的啟示
    在培訓中通過集中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讀》《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和在梁家河、抗大紀念館、西北局紀念館、楊家嶺、棗園、寶塔山的現場教學,使我心潮澎湃、受益匪淺。特別是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延安抗大精神至今還讓我思考如何讓延安抗大精神指導新時代教育工作。
  • 弘揚紅色革命精神、白求恩精神和黃大年精神 吉林大學引導師生矢志...
    作者:吉組軒  近年來,吉林大學高度重視對師生進行政治引領和思想激勵,通過多種方式大力弘揚踐行學校紅色革命精神、白求恩精神和黃大年精神,持續推動全體師生牢固樹立家國情懷,努力傳承紅色基因、系牢紅色紐帶,矢志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
  • 「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饒毅演繹腦的學科交叉研究
    2020年5月24日晚,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舉行。作為神經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科學家,饒毅以自身科學生涯和心路歷程為例,與大家分享了探索神經系統奧秘的過程。饒毅展示了本人在2015年北京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言全過程的腦部核磁共振成像和聽音樂時的腦磁圖成像。饒毅指出,物理學方法的應用推動了腦科學的發展,如今可以通過核磁共振的功能成像和腦磁圖直觀探查腦在執行不同任務時的活躍腦區。
  • 桂林理工大學MBA舉辦多彩創新創業路演暨素質拓展活動
    桂林理工大學MBA舉辦多彩創新創業路演暨素質拓展活動新聞來源:桂林理工大學MBA教育中心 撰稿人:易海峰、李玉權為了提高研究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班級凝聚力,2020年12月18日,冬日暖風,灕水揚歌,由MBA中心主任馬小龍教授領隊,浩蕩車隊滿載MBA師生從桂林理工大學屏風校區駛向雁山校區,開始了為期一天的創新創業路演暨素質拓展活動
  • 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原標題: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
  • 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優良作風學風
    中國科協航空發動機產學聯合體主席團執行主席、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建國:強化跨界融合,倡導團隊精神航空發動機是典型的高端裝備,幾乎涉及所有的工業和技術領域,集成了眾多專業學科的最高成就。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強化跨界融合思維、倡導團隊精神,建立科技界和產業界集智攻關、跨界協作機制尤為重要,我們堅決響應、積極推進。
  • 桂林理工大學商學院MBA舉辦多彩創新創業路演暨素質拓展活動
    為了提高研究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班級凝聚力,2020年12月18日,冬日暖風,灕水揚歌,由MBA中心主任馬小龍教授領隊,浩蕩車隊滿載MBA師生從桂林理工大學屏風校區駛向雁山校區,開始了為期一天的創新創業路演暨素質拓展活動。
  • 交叉學科將成第14個學科門類!關於學科如何建,來看看清華經驗
    交叉學科建設被視為「雙一流」建設的新增長點。本文以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為例,分析如何從高教管理創新層面推動交叉學科機構的落地與運轉。剛剛結束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釋放出重磅信息,我國將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也就是說,交叉學科將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這距離上一次學科重大調整已過去8年。
  • 韓啟德:漫談學科交叉
    學科交叉不僅僅是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的源泉,其實歷來如此,它是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回望近兩個世紀以來生物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在生物學範圍內的學科之間,從來就沒有固定的界限,它們總是處於不斷的流動之中,在相互交叉與融合過程中發展,而重大顛覆性創新多數發生在不同學科的交界處。學科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從博物學方法到實驗方法,從形態到功能,從整體到分子;學科不斷細分,而同時又保持著從分到合、從還原到綜合的一定張力。
  • 以科學家精神照亮創新路
    以科學家精神照亮創新路——科學家代表談新時代科技使命在11月17日的國新辦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霍守亮,北京大學工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郭少軍4位科學家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與記者進行交流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