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Food | 岡山大學馬建鋒團隊發現抑制大麥鎘積累的關鍵因子

2020-08-30 小麥研究者

責編 | 逸雲

鎘(Cd)是毒性很強的重金屬,它通過食物鏈積累於人體後可危害身體健康。早年發生於日本的「痛痛病」就是由於食用含鎘大米引起的。因此,培育鎘含量低的農作物一直是鎘研究的重要目標之一。近十年來植物鎘積累研究取得了很多矚目的成果,特別是在水稻中發掘了多個影響鎘積累的基因,比如日本岡山大學馬建鋒教授課題組發現的OsNramp5OsHMA3OsHMA2【1-3】

大麥作為全球第四重要的穀類作物,主要被用於釀造,食用及動物飼料等。因此大麥也是人們直接或間接攝取鎘的來源。

近日,日本岡山大學馬建鋒教授課題組在nature子刊Nature Food發表題為Breeding for low cadmium barley by introgression of a Sukkula-like transposable element 的研究論文,發現了抑制大麥鎘積累的因子並利用該因子培育了低鎘大麥品種。Nature Food 同期刊發了俄勒岡州立大學Patrick Hayes 等人題為Towards low cadmium accumulation in barley的評論文章【4】,介紹了馬建鋒教授的相關工作及其重要性,並對未來篩選低鎘農作物提出了建議。

馬建鋒課題組利用世界大麥核心品種進行鎘積累的篩選,發現一個籽粒鎘含量極低的品種BCS318。為了克隆其控制低鎘的基因,他們把BCS318和鎘含量較高的優質釀造品種Haruna Nijo雜交構建群體並進行QTL分析,找到了兩個與鎘積累有關的主效QTL,他們進一步對第五條染色體上的QTL進行圖位克隆,最終發現HvHMA3是決定品種間鎘積累差異的基因(圖1)。

圖1. 大麥鎘積累相關基因HvHMA3的精細定位

HvHMA3主要在根部表達,兩個品種的HvHMA3之間雖有19個胺基酸變異,但它們均定位於液泡膜,且具有相同的鎘轉運活性。然而,BCS318根系的HvHMA3基因表達量是Haruna Nijo的兩倍。進一步實驗表明該表達差異是由於BCS318品種HvHMA3上遊的一個3.3 kb的轉座子類似元件插入引起的。該元件通過增加轉錄起始位點從而提高HvHMA3表達。其他少數大麥品種中也檢測到該元件的存在,它們的根系HvHMA3表達量均顯著升高,且籽粒鎘含量顯著降低。因此,該轉座子類似元件的插入增強了HvHMA3在根中表達,將更多的鎘運輸進入根部細胞液泡中隔離,最終減少鎘被運輸到地上部和籽粒。

為了培育優質的低鎘大麥,他們將BCS318與Haruna Nijo多次回交得到BC3F2。當BC3F2被種植在鎘汙染土壤和非汙染土壤時,其籽粒鎘含量僅分別為Haruna Nijo的15%和21%,而產量等主要農藝性狀不受影響。因此,該研究發現的轉座子類似元件為今後培育優質的低鎘大麥品種提供了很好的遺傳材料。

馬建鋒教授實驗室的雷貴傑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馬建鋒教授為通訊作者。

參考文獻

1. Sasaki, A., Yamaji, N., Yokosho, K. & Ma, J.F. Nramp5 is a major transporter responsible for manganese and cadmium uptake in rice. Plant Cell 24, 2155-2167 (2012).

2. Ueno, D., et al. Gene limiting cadmium accumulation in ri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7, 16500–16505 (2010).

3. Yamaji, N., Xia, J.X., Mitani-Ueno, N., Yokosho, K. & Ma, J.F. Preferential delivery of zinc to developing tissues in rice is mediated by P-Type heavy Metal ATPase OsHMA2. Plant Physiol. 162, 927-939 (2013).

4. Hayes, P., Carrijo, D. & Meints, B. Towards low cadmium accumulation in barley. Nat Food 1, 465 (2020).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6-020-0130-x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6-020-0135-5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們

小麥族多組學網站:http://202.194.139.32

投稿、合作等郵箱:13148474750@163.com

相關焦點

  • 控制大麥鎘積累因子,培育低鎘含量大麥
    nature Food | 岡山大學馬建鋒團隊發現抑制大麥鎘積累的關鍵因子責編 | 逸雲鎘(Cd)是毒性很強的重金屬,它通過食物鏈積累於人體後可危害身體健康近十年來植物鎘積累研究取得了很多矚目的成果,特別是在水稻中發掘了多個影響鎘積累的基因,比如日本岡山大學馬建鋒教授課題組發現的OsNramp5,OsHMA3和OsHMA2等【1-3】。大麥作為全球第四重要的穀類作物,主要被用於釀造,食用及動物飼料等。
  • Nature Comm | COM1,大麥花序形態發育的調控新因子
    植物的花序發育模式決定了授粉、結實和籽粒數量等形狀,因此對決定花序發育的關鍵因子的鑑定至關重要,但是目前對調控禾本科植物的花序形態的遺傳機制知之甚少。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COMPOSITUM 1 contributes to the architectural simplification of barley inflorescence via meristem identity signals的研究論文,鑑定到一個決定禾本科植物花序特徵的關鍵轉錄因子
  • 山東大學孫龔萍發現兩個調控細胞重生的關鍵因子——Akt1和dCIZ1
    11月12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孫龔萍團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Denise Montell教授合作,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了題為:Akt1 and dCIZ1 promote cell survival from apoptotic caspase activation during
  • Nature Microbiology | 浙江大學於曉方團隊揭示HIV/SIV抑制先天免疫反應調控通路
    抑制先天免疫應答對於所有病毒的存活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先天免疫和HIV/SIV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表現不佳。2019年10月28號,浙江大學醫學院於曉方團隊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HIV-2/SIV Vpx targets a novel functional domain of STING to selectively inhibit cGAS–STING-mediated NF-κB signalling
  • 研究發現CRISPR轉錄的關鍵抑制因子
    研究發現CRISPR轉錄的關鍵抑制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4:14:30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Alan R.
  • 日本科學家發現大麥1000個「單核苷酸多態性」
    新華網東京2月2日電(記者張可喜)日本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日前發表新聞公報稱,岡山大學教授佐藤和廣等科學家發現,在3種大麥的染色體上存在著1000多個「單核苷酸多態性」。據認為,這一科研成果有廣泛的用途。
  • Nature|德國科學家發現控制X染色體失活的關鍵因子
    2020年2月6日,德國海德堡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dith Heard研究組在Nature發文題為SPEN integrates transcriptional and epigenetic control of X-inactivation,發現SPEN對於胚胎植入前的小鼠胚胎以及胚胎幹細胞中X染色體中基因沉默起始非常關鍵,揭開了SPEN調控X染色體失活的具體分子機制。
  • Nature | 生長素響應的轉錄抑制調控網絡
    擬南芥中共有23種ARF,其中ARF5、ARF6、ARF7、ARF8和ARF19屬於A型ARFs,這些保守的A型ARFs是生長素響應基因的轉錄激活因子,因而在植物的生長素信號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repressors modulates auxin responses的研究論文,鑑定了A型ARFs基因的轉錄調節因子並揭示了生長素響應的轉錄抑制調控機制。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參與的大麥泛基因組構建研究成果在Nature發表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大麥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通過參與大麥泛基因組構建國際協作研究,在破譯大麥泛基因組方面取得了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進展,將為未來開展大麥青稞種質資源鑑定、遺傳研究、種質創新及新品種選育提供有力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1月26日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
  • 黃超蘭團隊與高福團隊等合作發現早期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為免疫抑制並或存在「兩階段」機制
    近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開展協同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
  • Mol Plant | 河南大學王學路團隊揭示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
    因此,研究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相互作用,從而增加共生固氮的效率,是減少氮肥施用、發展綠色可持續農業的關鍵。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作和共生固氮受到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非生物脅迫嚴重抑制了豆科植物的根瘤發育和共生固氮。然而,其中的遺傳和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
  • Nature Cancer | 轉錄因子c-Rel竟是一種新型免疫檢查點,通過誘導MDSC細胞分化,促進癌症發展
    實際上,除了T淋巴細胞,骨髓來源的抑制性細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在調控癌症免疫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具有顯著抑制免疫細胞應答的能力。然而針對MDSC來有效治療癌症的藥物靶點至今還沒有被發現。
  • 程金科課題組發現腫瘤免疫抑制重要調控因子
    《腫瘤研究》(CancerResearch,影響因子9.13分)上發表了題為《SUMO特異性蛋白酶1對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MDSC)發育及功能的重要性》(SUMO-Specific Protease 1 Is Critical for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的研究成果。
  •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向廷秀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陶謙教授團隊發現新的腫瘤抑制因子能通過調節腫瘤代謝發揮強效抗癌作用
    要全面探討代謝機制對於腫瘤的調節作用,發現新的代謝相關腫瘤抑制因子是關鍵環節。近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分子腫瘤與表觀遺傳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向廷秀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陶謙教授團隊在生物醫學1區雜誌《Theranostics》(2019 IF: 8.579)上發表論文,報導了一種強效的腫瘤抑制因子。
  • Nature:腫瘤抑制因子的功能獲得性突變
    對來自從患有髓樣腫瘤的患者取來的超過200份骨髓樣本的基因組DNA所做研究,發現11號染色體的一部分的兩個版本都遺傳自單親的發生率較高,該部分含有腫瘤抑制因子C-CBL的一個功能獲得性突變,它使成纖維細胞發生癌變,使造血幹細胞對細胞因子刺激更敏感。這些數據支持這樣一個觀點:c-Cbl是一個腫瘤抑制基因,癌症中所發生的突變能夠以功能獲得性方式發揮作用,正如以前對腫瘤抑制基因p53所發現的那樣。
  • Nature:武漢大學宋保亮團隊揭示進食後膽固醇合成調控機制
    膽固醇合成需要消耗很多營養與能量,因此經過長期漫長進化,哺乳動物只在進食後才明顯上調膽固醇合成,而在飢餓狀態下則抑制合成,但其中的調控機制一直不清楚。2020年11月12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Nature 在線發表了題為:Feeding induces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 via the mTORC1-USP20-HMGCR axis 的研究論文。
  • 【特邀】蘇州大學程堅/賈佳團隊發現硫化氫治療腦卒中的關鍵機制
    而決定硫化氫的治療作用能否向臨床轉化的關鍵是:硫化氫發揮治療作用的分子靶點和機制能否與上述毒性機制相區分。 蘇州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程堅教授和藥學院賈佳教授課題組經過合作研究,利用出血性腦卒中模型發現硫醌氧化還原酶(SQR)是硫化氫發揮藥理作用的關鍵分子靶點。
  • 基礎醫學院程金科課題組發現腫瘤免疫抑制重要調控因子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程金科課題組在腫瘤研究領域知名期刊《腫瘤研究》(Cancer Research,影響因子9.13分)上發表了題為《SUMO特異性蛋白酶1對髓系來源抑制性細胞(MDSC)發育及功能的重要性》(SUMO-Specific Protease 1 Is Critical for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 STTT:浙江大學王福俤團隊成功建立藥物誘導鐵死亡小鼠模型
    實驗發現稍高劑量 (4倍正常劑量) 金諾芬抑制硫氧還蛋白還原酶TXNRD活性、導致脂質過氧化及鐵死亡發生 (小鼠致死) ,提示TXNRD是鐵死亡的關鍵調節因子;並揭示鐵死亡抑制劑Ferrostatin-1 (
  • Nature Cell Biology:p53誘導成體幹細胞消亡關鍵因子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們發現一個在細胞程序性死亡中起關鍵作用的基因Puma是導致成體幹細胞消亡的重要因子。這一發現將有助於改善患者在癌症治療過程中的健康狀況。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上。「放療或是化療都是通過誘導細胞基因組的DNA損傷而殺傷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