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智慧的方式保護自然

2020-12-04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大自然,是一個充滿奧秘的生態系統,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有機循環、相互制約;它是所有生命形成的共同體,這個龐大的生命體如此浩渺神秘,人類對它的了解還十分有限,對自然界的依賴和保護伴隨人類的發展持續到今天,然而越來越壯大的人類與自然的衝突也在快速升級。環境問題逐漸表現出全球性和嚴重挑戰性的特徵,我們需要把人類的需求和環境保護的要求聯繫起來,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更智慧地的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緩和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改善生態環境,使保護真正成為滿足人類長期可持續需求的必要行動。我們期待,人類對於地球的開發與利用,未來將會得到詳盡的規劃以及更細心的經營,把對自然的損害降到最小。

自然保護的道路,道阻且長 攝影:He Jinghua

自然保護工作,是一份最需要時間與智慧澆灌的事業。無論是植樹造林、荒漠化治理、溼地保護、物種保護,還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無不需用科學的方法和數年、數十年的努力,才能有所起色。我們需要:

更大規模

攝影:Erich Schlegel

農田和牧場覆蓋了地球表面近40%的土地,消耗了約70%的淡水資源;農業對化肥依賴性的使用也對水源造成了大面積汙染。隨著全球人口不斷增長,我們對糧食需求也在增長。據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100億左右。未來,全球食物的供應量需要增長60%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但按照現有的生產方式,地球很可能會不堪重負。我們能否有足夠的糧食,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我們的農業生產方式。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大規模發展可持續農業、更大規模地應用生態友好創新技術成為當務之急。我們可以通過推廣合理輪作、覆蓋作物種植、養分管理、蜜源植物種植等以自然手段為基礎的農業生產技術,改善土壤健康狀況的同時提高農業生物多樣性。最小化環境代價的同時,保證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數量安全,恢復並充分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和生態功能。

更快速度

攝影:Alvaro Laham

氣候變化被廣泛認為是當今地球面臨的超越地緣政治的頭號威脅、最為嚴峻的挑戰。氣溫升高一兩度,這背後潛伏著各種可怕的災難。氣候變化意味著會有更多的乾旱、洪水、熱浪、風暴等惡劣天氣發生;瘧疾和腹瀉等疾病加速擴散;城市中的熱相關死亡個案將不斷上升。而全球範圍內,各種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強度、頻率及持續的時間和範圍都已在顯著增加。可以看到,氣候變化的危害和影響已經現實發生了,應對氣候變化變的越來越緊迫。採取快速、一致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更具智慧

攝影:Ed Wray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自然保護挑戰,我們需要保護方式的大規模創新,推動通過具有顛覆性的、商業價值的科學技術的應用來應對糧食、水、氣候的挑戰。科學技術在金融、醫療健康和運輸等領域綠色轉型方面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更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技術革新將在解決環境問題方面會發揮更加積極作用。我們看到正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科技創新,推進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如此重要,在1961-2005年間,我們通過改進植物遺傳、化肥、灌溉、殺蟲劑和其他管理措施,在全球耕地面積僅增加了27%的情況下,使農作物產量增加了162%。這使得數百萬英畝的森林和草原免於毀壞,避免了以億噸計的溫室氣體排放。讓保護工作更具智慧,更好地運用創新技術,通過科技更多地了解自然,由此得以更好地保護自然。

相關焦點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方案」 讓人與自然更和諧
    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面對全球生態環境風險,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願景,我國建立了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體系,貢獻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方案」。
  • 如何讓城市擁有更強大的智慧大腦?
    在他看來,城市代表了我們作為一個物種具有想像力的恢弘巨作,證實我們具有以深遠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 而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城市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5G、AI、大數據和物聯網等創新技術正前所未有的刷新著城市的未來。 如今,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熱潮方興未艾。
  • 自然的魅力:人的智慧,種子的本性
    自然的魅力:人的智慧,種子的本性人類對自然的認知,是通過人的智慧,經過漫長的、反覆的過程後得到的。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就是人類智慧的產物。而令人嘆服的是,一粒種子對自然卻存有天然的本性。種子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生命輪迴,有著自然的特質,不管它飛到什麼地方,不管它安身於那塊土壤,只要它應時躺下了,不需要人們去喚醒,它自然就是發芽開花成長成熟。大地是種子的母親,生生不息,並回饋著人類的智慧。可能說,種子是證明自然力量的最神奇的精靈。
  • 人獲得智慧的捷徑是什麼?不妨效法自然,正如風雨草木、大海天空
    智慧是人們終日孜孜不倦追求的,在佛教語言中,智慧即是般若,般若是智慧的梵語發音。「智慧」不好解釋,在很多地方、很多言論中都有不同的表達,它是把握真理的能力,把握自然規律的能力。很多人覺得感性不是智慧,因為它是從「我」出發,實際上感性也是智慧的一種但它分等級:能夠達成和諧的感性完全可以上升成理性,這是大智慧;始終處於低迷、困惑、憤怒、暴戾的感性就是低級的智慧。我們如何從生活中獲得感性的大智慧呢,小編認為效法自然就可以。比如風雨、草木、大海天空:可以學習風的不息和各種情懷。
  • 鼎富科技楊凱程:讓企業運營更智慧 讓個人生活更幸福
    楊凱程:非結構化分成語音、視頻和文本,其中文本屬於自然語言的處理技術,現階段這類技術正面臨著挑戰,例如中文的歧義問題就是我們必須攻克的難題之一。而鼎富科技的智慧語義認知技術,即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技術。不同於自然語言的規則和方法,而是基於概念計算,即從概念的層面開始處理,最終映射到語言層面,從而使自然語言的歧義實現解決。
  • 人民日報有的放矢: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使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尊重自然。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類在同自然界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源於自然界,必須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 專家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國智慧
    《戰略計劃》規劃的遠景是一個「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世界,即「到2050年,生物多樣性受到重視、得到保護、恢復及合理利用,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實現一個可持續的健康的地球,所有人都能共享重要惠益」。截至2018年底,各類自然保護地總數量已達1.18萬個,其中國家公園試點1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864個,各類自然公園(森林公園、溼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達數千個,各類自然保護地總面積超過172.8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18%以上。基本形成類型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對完善的自然保護地體系,90%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類型、89%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得到有效保護。
  • 賞景新方式,智慧旅遊貫穿華鎣山
    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字資訊時代已全面到來,並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藉助於現代信息技術,「智慧景區」這一旅遊新概念應運而生。位於四川廣安市境內的4A景區華鎣山在此契機下,通過智能網絡將智慧旅遊貫穿華鎣山,實現了旅遊管理、旅遊服務和旅遊營銷的完美結合,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再比如說,一些邊遠地區有一些習俗,但是慢慢的隨著這個地方跟中原地帶接觸多了以後,他願意接受現代生活方式,他要改變,或者,他把這個習俗作為一種旅遊商品來出售。我們的社會在變化,生活方式在變化,文化形態也在變化,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原封不動的保持呢?是把它放在博物館裡面嗎?
  • 臺灣荒野保護協會:讓公眾看見自然的力量
    今天要推送的是臺灣民間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他們以全民參與的方式,通過環境教育、棲地保育、守護行動等活動,引領更多人認識自然的珍貴,影響一代青年人的環保理念。1995年,在一群普通大眾自發組織下,公益社會團體臺灣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以下簡稱「荒野」)。自成立之初,荒野一直致力於以全民參與的方式,通過環境教育、棲地保育、守護行動等活動,引領更多人認識自然的珍貴,影響一代青年人的環保理念。
  • 全宇宙智慧生物聯盟在爭議中閉幕~地球保護等級下調
    本社訊 宇宙時光上午,全宇宙高等智慧生物聯在聯盟星系美利堅星球召開大會,各星系常駐智慧生物代表參加大會。 大會由高等智慧生物聯盟秘書長光明使者主持。大會通過五項決議:一、根據高等生物種群發展速度,現有可居住星球在十個時光年後飽和,高等智慧生物種群間爭奪地盤的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
  • 自然教育:保護從教育開始
    「桃源裡自然教育中心」發起於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的「植物達人訓練營」,由杭州植物園、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聯合打造,致力開展樂自然、遊自然、學自然、創自然等系列自然教育相關課程。
  • 《物種100·貴州智慧》保護生物多樣性有聲讀物—孔蛛:「思考」的...
    我們該如何去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物種多樣性?讓我們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生態故事,帶您走進貴州生態物種世界,了解更多人類社會以外的生命故事,去學習如何更好地保護好它們,不傷害它們!  由貴州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宣傳教育與對外合作處、貴州省環境宣傳教育中心、喜馬拉雅聯合推出的《物種100·貴州智慧》有聲書在喜馬拉雅平臺正式上線,歡迎聽友們打卡分享。
  • 「每日一習話」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習近平: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 這段話出自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 安踏攜手世界自然基金會,致力於野生動物保護
    3月27日,安踏集團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今日籤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探索建立長遠的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推廣「MOVING TO NATURE與自然同行」的環保理念,在野生動物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及行業可持續發展等領域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逐步展開合作,共同推動紡織服裝等行業可持續發展全球化標準和平臺建立,支持巡護中國及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宣傳推廣活動等
  • ...100·貴州智慧》保護生物多樣性有聲讀物—天麻:生死相伴蜜環菌
    我們該如何去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物種多樣性?讓我們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生態故事,帶您走進貴州生態物種世界,了解更多人類社會以外的生命故事,去學習如何更好地保護好它們,不傷害它們!  由貴州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宣傳教育與對外合作處、貴州省環境宣傳教育中心、喜馬拉雅聯合推出的《物種100·貴州智慧》有聲書在喜馬拉雅平臺正式上線,歡迎聽友們打卡分享。
  • 智慧生物與一般生物的區別
    但是智慧生物沒有,因為智慧生物從成為智慧生物那一刻開始就斷絕了和自然意志的聯繫,他們沒有提前感知變故的能力,有的只是開始積累的知識,通過知識和經驗讓自己的種族存活下去,通過自己對環境的改變讓自己變得更舒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句流傳很久的話,道理很簡單,就是人會身不由己的被身邊的環境改變。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郇慶治認為,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將環境治理的目標與路徑同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段性提升和綠色轉型結合在一起;以「十四五」規劃實施綱要為實踐規約,發揮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目標的更強約束性作用,合理設置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推動能源資源高效利用和汙染科學防治,推動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轉型,確保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得以實現。
  • 《地球上的星星》「換位—交心」大智慧,改變強人所難的教育方式
    拉姆老師的「換位—交心的智慧教育」。1. 什麼是「換位——交心」:首先換位指的是兩個人分別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將位置對調,這是一種常見的思考方式和人際交往方式;然後再進行交心,所謂交心是指換位之後要體會對方的所感、所想,這樣便形成知己知彼的局面,才能更好地與他人溝通。
  • 攜手世界自然基金會 安踏推動野生動物及生態環境保護
    北京商報訊(記者 藍朝暉)3月27日,安踏集團正式宣布,已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北京代表處籤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探索建立長遠的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推廣「Moving to Nature與自然同行」的環保理念,在野生動物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及行業可持續發展等領域與WWF逐步展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