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德國航空航天產業曾一度停滯,人才流失嚴重。但由於德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德國航空航天工業近年來發展平穩,在歐洲居於領先地位,某些技術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以下是一些德國的情況,供讀者參考。
1、在二戰結束之前,德國的航空與航天工業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毫無爭議地位於世界前列,例如噴氣式飛機和V-2火箭。戰後,德國的大量相關人才被美蘇兩個戰勝國瓜分。不過,戰敗後的德國在經濟和科技上很快重新崛起,加上政府一貫重視,因此目前德國的航天技術得以在歐洲居於領先地位,某些技術在世界上也能名列前茅。
2、德國航空產業大部分為中小企業,只有一個純粹的德國巨頭公司——戴姆勒航空工業公司。另外,德國還有兩家重要的民航工業公司,分別是空中巴士德國公司和歐洲直升機德國分公司。在航空研究方面,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發揮著重要作用,該中心包括29個研究單位,分布在德國13個城市。德國是出口大國,其中航空產品就有高達70%用於出口。
3、德國的航天產業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步入正軌,目前極具歐洲聯合特色,在歐洲航天局(ESA)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歐洲各國中承擔項目最多的國家。德國航天政策的三個實施主體是:歐洲航天局、德國國家宇宙計劃、德國航空航天中心。歐洲航天局的重點項目包括了中國衛星圈熟知的伽利略衛星導航項目等。德國航天工業,同樣也是中小企業居多,例如德國知名的衛星科技企業OHB就以小體量辦大事,拿下了歐洲航天局的一個又一個大項目。
4、德國的衛星產業在地球觀測、導航系統、衛星通信技術等方面均處於歐洲領先地位。特別是與通信相關的技術,成為現在衛星發展的熱門方向,被視為新時代的電子信息產業。受益於電子工業傳統上就是德國的支柱產業,所以德國不論在研發還是製造方面,都具有非常堅實的基礎。德國製造的電子元器件(包括晶片和半導體)一半以上用於出口,涉足的行業需求包括了通信、汽車、工業、國防軍工、航空與航天等。特別是半導體製造業,假若中國也有英飛凌這樣的世界級晶圓大廠,華為等企業的處境今天應該會有所不同。
5、眾所周知,德國盛產「隱形冠軍」。作為全球高水平製造業的代表國家,德國的工業企業始終都保持著其固有的經營特點。德國的經濟以龐大的中小企業為支撐,而中小企業的85%以上都是經營了好幾代人的家族企業,他們遠離金融與股市,但他們卻往往代表了世界上很多細分行業的冠軍水平,原因無他,六個字概括就是:專注、專業、創新。這些中小企業作為德國高科技產業鏈的一環又一環,低調地耕耘與貢獻著,撐起了德國高科技製造業的脊梁。
綜上所述,德國航空與航天的重新崛起,重要原因在於早期的基礎、政府的重視、以及多年以來良好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鏈從上遊到下遊、從研發到生產的完備。這些對於中國目前的衛星產業發展,都有著很好的借鑑意義。
作為一個成立於1933年的儀器生產廠家和世界上第一家(1950年)發明網絡分析儀的「低調」公司,羅德與施瓦茨公司就是這樣一家典型的德國家族企業,信奉的理念是依靠優異的產品去打動和留住客戶。
作為一家世界級的電子測量儀器、安全通信和無線電監測設備的生產廠商,作為供貨給北約的重要無線電通信設備供應商,作為一家歐洲航天局的項目合作商,羅德與施瓦茨公司的解決方案早已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和國防電子領域,在尖端產品研發、生產和運行維護等方面均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歡迎各位讀者與業界的朋友們來2020中國衛星應用大會52展位參觀,更多地了解德國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