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這位發育生物學家這樣說

2021-01-16 人民政協網

「水熊蟲在顯微鏡下才看得見,放它到開水裡煮,煮不死;放到液氮裡凍,凍不死,它的結構和生理特徵很奇特。如果研究清楚它的結構成分和特性,我們的建築、戰士的防護服可能會有革命性的改變……」

「馬達加斯加的變色龍裡,有的能改變顏色,有的能改變形態。一條挺大的變色龍,當它落在枯葉或者樹幹上時,原本立體的手一下子扁扁薄薄的,不仔細看,難以分辨。要是把它研究清楚了,是不是也很有意義?」

孟安明: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委會副主委。發育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身居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一樓一間緊湊的辦公室,在隔壁實驗室裝修叮叮咚咚的聲律之中,孟安明快意地暢談著他所認識的自然界的神奇和廣闊——

「建房子都有個藍圖吧,需要很多工人對照圖紙去建。你看生物就不需要。像我們研究的胚胎,當它們的神經系統、血液系統還沒出現的時候,它自己就知道一步一步地該怎麼走。」

無論是在文章中看到過的水熊蟲,還是自己曾眼見的「偽裝高手」變色龍,或是他時常研究的生物胚胎,都遵循著一套看不見的自然程序,自主組裝出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人類科技發展到今天,能夠製造宇宙飛船、汽車,但卻無法組裝一個活的生命體,這足以證明生物的複雜性。而這,也讓研究了大半生的發育生物學家孟安明,時常生出新的困惑:

「我們人類總在強調乾淨的環境、安全的食物。但你看蒼蠅,生活的環境多骯髒,它是怎麼保證不被那些病毒細菌傳染的,它們是怎麼進化的?改變了什麼?我們跟它的哪個地方不一樣?如果把這些機制搞清楚了,對我們防禦抵抗病毒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當話題從遙遠回歸到當下,才開始逐漸明白眼前這位生物學家,在那些納米級分子、釐米級個體的研究對象身上,怎樣安放了自己頭頂的星空,和腳下的麥田。

信奉和選擇,最終會造就自己

平頭、圓臉,個頭不高,四肢健壯,語速快且音量大。四川街頭,這樣體貌特徵的50歲左右川籍男性,正滿街行走。

離開四川大竹家鄉已37年,此時孟安明再回四川,他可以憑藉相似的體貌特徵,毫不費力地融入其中。

但用不了多久,他又會被辨認出來。

在百度百科搜索大竹一詞,孟安明的名字被列入當地「著名人物」一欄,與他齊名並居的十來位人物當中,有著名禪師、清代知府、抗日英雄、將軍、畫家、詩人,以及比他年輕得多的流行樂創作人、青年作家。

發育生物學家的工作實質,往往並不如頭銜來得高雅。

孟安明的魚房是一間百來平方米的大房間,裡面規律排列著數千個水族缸和繁殖盒,當中遊弋著處於不同生長階段的3萬多條斑馬魚。

這種全身布滿多條深藍色縱紋似斑馬的熱帶魚,性情溫和,和人類基因有著87%的高度相似性,就是孟安明的實驗模式生物。

選擇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是因為這種3-5釐米長的脊椎動物,許多基因及發育機制與人相似,而且它們早期的胚胎透明,又在體外發育成長,方便觀測。

目前,我國有250個以上的實驗室利用斑馬魚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國內第一家以斑馬魚為模式動物的發育生物學實驗室,就是孟安明在清華大學白手起家組建的。

孟安明的科研之路,一開始也並不是瞄著發育生物。他本科學的是農學,畢業後在中國水稻研究所搞水稻育種。後來去了英國讀博,做的是鳥類分子遺傳學。回國後博士後期間本來打算研究野生動物,但受限於現實條件,又轉而研究家禽家畜。博士後出站孟安明在中國農大有個實驗室,帶著幾個碩士生做自己感興趣的科研,經費不是太多,但還湊合。

這種小富即安的日子,不料卻被一封美國來信打破了。

1995年的一天,一個叫林碩的人從美國寄來了一封信,信上問他:「你是不是在中國水稻研究所工作過的孟安明?如果是,請把電話告訴我。」

這個林碩,以前是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研究生,孟安明在中國水稻研究所時,與在杭州的四川老鄉一起玩時認識的。自此,林碩每天都會打電話給孟安明。原來,他正在美國一所大學創建實驗室,準備用斑馬魚做相關的研究。從他的描述中,孟安明開始知道了什麼是斑馬魚,什麼是發育生物學以及用斑馬魚來研究多麼有意思。他力邀孟安明能去幫他一下。

為難的孟安明問他:「要去多久?」

「至少三年吧。」

「三年不可能,我這邊的實驗室怎麼辦?三個月可以保證。」

「那你先來吧。」

就這樣,孟安明去了美國。

當時在農大,孟安明做的研究是關於母雞的產蛋性能的分子標記篩選。但機械化的養雞場不容易進,好不容易進去了,不過就是走馬觀花地看一圈,數據都是別人收集提供的,如某隻雞產了多少枚蛋,每枚蛋的重量是多少。

「實際上我對這些數據是心裡打鼓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一個一個的蛋稱出來的。」這樣做了幾年,也沒有什麼重要的發現。

研究斑馬魚之後,孟安明喜歡上了斑馬魚和發育生物學,就邊做邊學,開始了胚胎發育相關的分子機制研究,在美國一待就是兩年半。回國後,他進入了清華大學生物系,繼續以斑馬魚開展胚胎發育研究。

回顧幾十年來兜兜轉轉的科研道路,當這些叫做機緣也好、巧合也罷,或是被動的現實擺在面前時,孟安明的選擇,就好像生命本身的進化一樣,適者得以生存、繁榮。

生物博弈

「那麼小一個細胞,裡面有蛋白質、脂類、還有糖。我們想想都覺得太擁擠。它是怎麼把這些東西有序地存放起來,然後按需利用並且高效利用?」

博弈論,作為數學的一個分支,起初用於分析結果為失敗的一方把東西輸給勝利一方的零和遊戲,由喜歡玩撲克的數學家馮·諾依曼發明,主要用來量化不同選擇的優劣。

等到50年後,這一理論開始進入生物學領域,應用於物種之間的生存競爭。

當人們開始意識到,動物和人一樣,可以從多種不同的策略中進行選擇時,也有科學家認識到,既然動物能夠憑藉先天行為進行博弈,那麼博弈論也可以延伸到生物分子當中。

新冠這種病毒的肆虐,在孟安明的眼中,和生物一樣遵循著自然規律:「生物都在博弈,病毒要想生存下去,它們也要進化,找到一個可生存的環境,看是不是能夠一下子擴大規模,風光一把。」

並非沒有應對的辦法,「比如說蝙蝠身上攜帶冠狀病毒,但不發病,說明蝙蝠有能夠對付病毒的辦法。我們借用這種辦法成不成?」

人類的吃、住、行當中,也有許多跟仿生有關的技術應用例子,「你看天上的飛機,它藉助了蜻蜓的翅痣使飛機的機翼更結實,隱形飛機仿照了飛蛾的形態;還有模仿了海豚升降沉浮原理的潛水艇……」

「當了解了其他生物是怎麼生存並保護自己的,同樣作為生物的人類,也可以借鑑使用這些智慧和知識。」

基因編輯這項革命性技術,是當今生命技術中一項重大技術進步。自2012年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發明以來,已在全球各地分子生物實驗室裡廣泛地應用。

「這個技術出來之前,要精準、高效地改造任何一種生物的基因,大家都找不到途徑,沒有好的辦法。CRISPR-Cas9技術一經出現,立即得到廣泛應用。」

孟安明在運動觀上也奉行著進化論,他有長期運動的習慣,堅持每天步行兩萬步以上的運動量。「現在有個誤區:心臟跳動的次數是固定的,因為運動多使得心臟跳動的次數太多,導致壽命變短了。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回事。」

明知道相熟的科學家中也有不愛動的代表,對於他們所推崇的生命在於靜止的觀點,孟安明也毫不謙讓地「懟」起來:

「人的各種組織器官是有自我損傷修復和細胞更新能力的,我們體內都有一些幹細胞,它們會進入人體的許多組織。比如心臟每年要替換掉1%的心肌細胞,假如說經常鍛鍊的人可以替換2%,那麼經常鍛鍊的人每年有2%的新生心肌細胞,而不鍛鍊的人只有1%。」

科學家的縝密,還體現在對細節問題的兼顧上。「比如說走路走多了,膝蓋疼,不要緊,一開始先循序漸進,讓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長出來,當肌肉分擔了膝蓋的壓力,疼痛的問題是可緩解的。」

生命的複雜和奇妙,僅僅用博弈論難以解釋殆盡,但探索生命奧秘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人類對進化產生的哲思。就像孟安明反覆強調的:人和其他動物的根本不同,還在於認知能力的強弱。

處於某種鏈之中

光刻機,這個跟高科技產業關聯緊密的網絡熱詞,也同樣被孟安明關注。

「我們現在要解決光刻技術,大量投入,最後做出來的還是光刻機,大概也就能趕上人家的水平。能不能換一種材料?將來做晶片的話不需要矽膠,現在不是有石墨烯嗎?石墨烯難道就是最好的嗎?也不一定,也可能有更好的材料。」

被炒得沸沸騰騰的「卡脖子」問題,在孟安明的一連串假設中,似乎也不再「卡」了。他從科學的眼光出發,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另一種思路,也對當前可能蔓延的「實用主義」有所警惕。

「現在真正『卡脖子』的,是我們的科研能力。」在論證能力建設的重要性時,孟安明又舉了這一次舉國抗擊新冠病毒的例子:「要不是靠過去十幾年對科技的大量投入,這一次抗擊新冠病毒可能就要吃力得多。現在不止大公司可以做核酸檢測,小公司也做得了,只是可能裡面有不同的竅門。」

「再比如說抗體,可以用不同病毒上面的不同蛋白,甚至是用核酸來做抗體,也都有很多單位可以做。要是還停留在SARS那個時期的水平,沒基礎的實驗室做起來就很困難。」

目前,科研主要強調滿足國家需求。「問題在於,我們國家的需求是什麼?是跟市場的需求一樣嗎?」孟安明一步一步地推理分析,現在一個新發現、一個新發明,馬上就可能創造一種新需求。而這種新,來源於基礎研究引發的重大突破。

「基礎研究的突破往往是預想不到的。此時,我們可能並不知道它是什麼,但不影響我們尋找它、發現它。」在全國政協履職的10餘年間,他也不止一次闡述過這種觀點。

正如生物進化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一樣,孟安明也很關注新冠病毒對經濟造成的影響,進而擔憂科研方面的經費會不會受到影響,畢竟支持科研是既要顧眼前,也要管長遠。

正如處在某種鏈之中,孟安明努力擔當好承接的角色。對那些進入自己實驗室的博士和博士後,「帶他們進入科學研究的殿堂,比如拿到一個數據,應該怎麼來處理?我們要展現一個結果,基本方式是什麼?要引用別人的一些數據,應該注意些什麼?」

一個優秀的加工者,應該想辦法保障「終端產品」品質。「當學生從我的實驗室出去後,得知道科學研究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無論他們將來做什麼,都會與沒有受到過良好科研訓練的人不一樣。」

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進化的一種。

記者:韓雪

通訊員:程懇(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宣傳研究部)

視頻:程懇

編輯:黃喆

相關焦點

  • 人和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這位發育生物學家這樣說
    而這,也讓研究了大半生的發育生物學家孟安明,時常生出新的困惑:「我們人類總在強調乾淨的環境、安全的食物。但你看蒼蠅,生活的環境多骯髒,它是怎麼保證不被那些病毒細菌傳染的,它們是怎麼進化的?改變了什麼?我們跟它的哪個地方不一樣?如果把這些機制搞清楚了,對我們防禦抵抗病毒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到底是什麼使我們獨一無二?
    想像一下,生物學家就是這個可憐的下屬,要砍斷人類與動物的連接,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人類是唯一能夠將呼吸、發聲和聲帶共振運動,進行微妙結合來流利使用語言的靈長類動物。 遠在達爾文那個時代,人們對著人和其他靈長目動物的發音器官結構(是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吐字器官和共鳴器官的組合),形成了兩派意見。
  • 地球上真的有「太歲」,可以說是動物,也可以說是植物
    地球上的生物有很多種多樣,在其中動物和植物佔了絕大多數,在我們一看到某類生物時,一般都能迅速區別出它是動物還是植物。可是,世界上一種神秘的生物,說它是動物,可它不容易行走,只有待在一個地區;說它是植物,可它本來是一團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 什麼是個體?生物學家在資訊理論中尋找線索
    這些動物是單一的有機體,還是由更小個體組成的群落,就像僧帽水母?它們凝膠狀的身體最終歸於何處?它們的生存環境又是怎樣的?  區分生物個體的任務相當困難,不僅對想要弄清楚化石碎片所記錄信息的科學家來說如此,對其他領域的研究者也同樣如此。在其他行星或衛星上尋找生命的研究人員肯定會面臨類似的問題。
  • 什麼是個體?生物學家在資訊理論中尋找線索
    這些動物是單一的有機體,還是由更小個體組成的群落,就像僧帽水母?它們凝膠狀的身體最終歸於何處?它們的生存環境又是怎樣的?區分生物個體的任務相當困難,不僅對想要弄清楚化石碎片所記錄信息的科學家來說如此,對其他領域的研究者也同樣如此。在其他行星或衛星上尋找生命的研究人員肯定會面臨類似的問題。
  • 「日本」幹細胞生物學家究竟要對「牲畜」做些什麼讓人「恐懼」的事情
    當然豬也可能被換成其他動物,這些都還是在研究之中。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消費牲畜的歷史,表面上看,獲取工程化的豬或其它動物的器官應該也不會招致重大的反對。:上面所說的設計十分直接和簡單,但是人和豬上一次稱兄道弟的時間是大約一億年前,因此想要讓人的細胞融入豬的胚胎其實十分困難,需要技術上的重大創新,美國和中國的科學家都在這方面進行了很好的嘗試,此話後表。
  • 人與動物,六個奇怪的區別!你都知道嗎?
    自然界的動物都是這樣的,包括老虎、豹子等,它們不需要像人一樣每天去鍛鍊,而它們依然渾身都是肌肉。而且,從根本上而言,動物一出生的時候就渾身肌肉發達,而人一出生的時候就非常脆弱,需要在後天不斷的鍛鍊才行,但也跑不過任何動物,所以人的肌肉在整個動物界算是相當墊底的。
  • 基因編輯成進化發育生物學領域「殺手級」技術—新聞—科學網
    精確而高效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已經在生命科學實驗室颳起一股風暴。現在,該技術正在席捲進化發育生物學界,這一領域的目標是探尋解釋適應性進化的發育變化。 科學家並非簡單地推斷是什麼導致諸如魚類如何演化出四肢等歷史上的類似過渡,而是利用CRISPR技術直接驗證這些假設。
  • 優秀教師與一般教師的區別是什麼?這位特級教師說透了
    優秀教師與一般教師的區別是什麼?這位特級教師說透了 http://www.hteacher.net 2021-01-07 08:21 教師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教師的教科研興趣與能力、教師生命運動的軌跡,一定離不開讀書與寫作,特級教師李志欣與各位同行共勉
  • 《人類簡史》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什麼?相信童話是真的
    近期,《奇葩說》推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辯題: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一些人說不該,因為童話的單純美好是編出來的,小孩子看多了,信以為真,在碰到現實的複雜和殘酷時,會難以承受。一些人說應該,因為童話是充滿愛心和勇氣的,給孩子樹立一個又一個精神榜樣。
  • 人類受精卵,能在其他動物子宮內完成發育嗎?
    既然紅鹿能夠生下梅花鹿的後代,那人類受精卵能夠在其他動物體內發育成熟嗎?而讓人類受精卵在其他物種體內發育的實驗,目前只批准14天以內的人類胚胎進行該實驗,當人類胚胎發育到14天之後,必須終止實現,並終止人類胚胎的繼續發育。除了審查之外,人類胚胎在其他物種子宮內代孕還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刺激代孕母體進入懷孕狀態。
  • 人類胚胎,可以在豬或其他哺乳動物的子宮中,完成發育並生產嗎?
    那人類的受精卵,可以在其他哺乳動物體內發育並生產嗎近幾年,生物科學中,聽得最多的就是人和動物的嵌合體。經過基因技術,培育出人—豬嵌合體,人—鼠嵌合體等胚胎,移植到動物母體內進行發育,就能生長出人體所需的各種器官,這對於器官移植,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 趙鼎新:我們該如何研究人類社會與其他動物社會?
    你是否能給我說一下,這兩類動物到底有什麼異同?」對於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我竟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能很好地回答。但也是在對這個問題的反覆思考中,我對人類的生物本性和社會屬性及兩者之間的複雜關係有了比較深入的思考。
  • 生物學家正在研究「寵物翻譯器」,讓人類讀懂動物語言
    動物和人類之間存在物種差異,雖然我們可以和諧相處,但仍然無法做到心意相通,畢竟語言的隔閡不是那麼容易克服的。生物學家正在研究一種「寵物翻譯器」,未來我們也許可以和動物進行溝通。這種技能經常出現在虛構的故事中,比如哈利波特就掌握了蛇的語言。
  • 為什麼人和動物是不平等的
    當然,如果真的這樣,人類也就滅絕了。    奧維爾的小說《動物莊園》裡,革命成功的動物們制訂了一項規則:「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他們隨後還跟敵對的人類開始實現和解,動物莊園的代表豬先生「拿破崙」等與人類把酒言歡。
  • 猴子和大猩猩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
    猴子,三種類人猿靈長目動物的成員,靈長目是動物界的種群,猴子一般大腦發達,手和腳的趾分開,大拇指靈活,多數能與其他趾對握。猴並沒有形成一個「自然群組」,另外由於猿類似猴,黑猩猩、長臂猿等在非正式場合也常被稱為猴,但生物學家並不認為它們是猴。
  • 人和動植物的十大毫無用處器官
    生物學家認為,人類的闌尾是從植食性的祖先那兒繼承來的已退化器官。所以,闌尾對人體來說幾乎沒有實際功能。古生物學家曾經風趣地說:「闌尾最大的用處恐怕就是給外科醫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生意!」因為每年,數以萬計的人因闌尾炎而不得不進行闌尾切除手術。
  • 生物學家認為,植物沒有感覺,也沒有意識
    在過去的十年左右的時間裡,這位退休的植物生物學家越來越沮喪地注視著「植物神經生物學」領域的興起。有爭議的領域,其中首次亮相於2006年的文章趨勢植物科學,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植物-不具備的大腦-在類似複雜的動物神經系統的方式,但是處理的信息。這種想法意味著植物可能會感到幸福,悲傷或痛苦,做出有意識的決定,甚至擁有意識。
  • 為何孔雀會進化出毫無用處的尾巴,生物學家表示:都是為了交配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孔雀的標誌就是它的尾巴,但是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孔雀的尾巴其實是一個累贅,並不能給孔雀帶來什麼幫助。而生物學家們研究後也表示:其實孔雀之所以進化出尾巴都是為了交配,孔雀的尾巴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異性關注。
  • 日本造出多個人獸雜交胚胎,發育良好!科學家:人類毀滅的開始!
    其實獸人或者半獸人一直都是神話或魔幻片中當仁不讓的主角,在傳統文化中,人和強大力量的動物間並沒有巨大的鴻溝,無論是古希臘神話還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神的世界裡這種界限是不存在的!伯恩這樣解釋是公眾對人和動物胚胎的過程有誤解:很多朋友對雜交的理解就是人類的精子和動物的卵子結合,或者動物的精子和人類的卵子結合,準確的說這種實驗在二戰以前確實有人打算實施,但具體如何卻沒有下文!這種方式在倫理上確實存在太多的問題,所以科學家對於這樣的課題一直都不會觸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