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數萬年前的某一春天,一位先民隨手將野外尋來的幾把野稻丟在棲身的洞穴旁。一段時間後,那裡長成了一塊小小的稻田。從此,從隨手到精耕,從隨意到細作,從荒地到良田,一顆稻子在中國的土地上輪迴5000年,還將繼續一年又一年輪迴下去。
在這場無休止的旅程中,水稻,養育了輝煌的華夏文明,養活了無以數計的炎黃子孫,見證了王朝的崛起與凋零,也沉澱了一個民族血脈裡的情結。種稻,豐收,蒸煮,果腹,每一個中國人在稻田裡都會有難以言說的親切,好像一個久伴的朋友歸來,與你擁抱。
那麼,你知道一顆水稻,是如何走完自己的一生的嗎?
水稻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三個穀物之一,草本科稻屬的一種一年生作物,也是稻屬中作為糧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種。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幾乎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人口,都以稻米為食。
除稱為旱稻的生態型外,水稻可在熱帶、半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淹水地栽培。
世界上稻屬作物的品種數量多達14萬之巨!在中國和印度各有約5萬種。
水稻的分類
在植物學上,稻米分為秈稻和粳稻2個亞種。
粳稻比秈稻的穀粒短,通常黏性也高,種植的區域更靠北,旱作更多
水稻之鄉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和消費國,水稻播種面佔全國糧食作物的1/4,而產量則佔一半以上。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
水稻的馴化
研究者認定水稻馴化從中國南方地區的普通野生稻開始,經過漫長的人工選擇形成了粳稻。
通過對馴化位點的鑑定和進一步分析,推斷出人類首先是在廣西的珠江流域利用當地的野生稻種,馴化出粳稻,隨後往北逐漸擴散。
而往南擴散中的一支,進入東南亞,在當地與野生稻種雜交,經歷了第二次馴化,產生了秈稻。
感謝水稻,為我們的餐桌而來的一生。
《西京雜記》
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蘀綠節之類。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之雕胡。
菰之有首者,謂之綠節。
菰米
菰,禾本科稻亞科菰屬,東亞、東南亞及其附近島嶼的水生植物。
菰與水稻的親緣關係較近,多年生的菰生長要比水稻高大。每年初夏開始,生於水中的菰便開始抽穗開花,其花似蘆葦,但穗痩而花大。
菰的花期很長,從初夏至秋,花落便結實。從仲夏到晚秋,穗上的果實隨結隨落。這樣正常開花結實的菰便是古人所說的「有米」的雕胡。
而當菰因為受真菌感染,原本要發育成花穗的部分受到真菌的刺激而增生出肥大的薄壁組織,故而不再長穗開花,只會長出肥大的「菌癭」,稱為「有首」的綠節。
隋唐時代,用菰米煮的雕胡飯,白潔軟糯香味撲鼻,是招待嘉賓上客的美食。
印第安人採集菰米
茭白
茭白,又名高瓜、菰筍、菰手、茭筍,高筍,分為雙季茭白和單季茭白(或分為一熟茭和兩熟茭),雙季茭白(兩熟茭)產量較高,品質也好。
世界上把茭白作為蔬菜栽培的,只有中國和越南。
茭白栽培技術的成熟,使得作為糧食的雕胡米走向了沒落。但是雕胡米並沒有完全淡出人類的視野,在注重食物營養品質的今天,又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李白
「滑憶雕胡飯,香聞錦帶羹」——杜甫
「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王維
玉米
玉米(Zea mays L.),又名玉蜀黍、棒子、包穀等。是全球產量第一的作物,年產量近9億噸。我國2015年玉米產量約2.16億噸。
玉米的子粒中含有豐富營養,澱粉含量達70%,蛋白質含量高於大米,脂肪含量高於小麥、大米和小米。
玉米是「飼料之王」,飼用價值相當於高粱的1.2倍,燕麥的1.35倍,秈米的1.5倍數。玉米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
根據籽粒形態、胚乳硬度等特徵,在農學上,人們將玉米分為食用品質較好的硬粒型玉米、籽粒兩邊有凹陷的馬齒型飼料玉米、用來生產澱粉產品的粉質型玉米等9種類型。
玉米的馴化
玉米的原產地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一帶。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墨西哥城的考古工作發現了九千年前的玉米花粉化石,約七千年前的玉米果穗標本。
根據考古發現,認為玉米的祖先是拉丁美洲的一種野生玉米。
玉米的野生祖先是墨西哥類蜀黍(teosinte),別名大芻草。大芻草在墨西哥中部地區溫暖潮溼環境中生長的草本植物,直立叢生,可高達3米。
大芻草為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頂生,圓錐花序,花絲同玉米一樣從上端掛出花序外。雌花為穗狀花序,有多束包在外殼中的能結果的花穗。
人類栽培玉米的歷史大約有七千年至一萬年,從野生狀態改造成栽培類型約四、五年。
玉米的全球之旅
1492年哥倫布在古巴發現玉米,1494年帶回西班牙後,逐漸傳至世界各地。到了明朝末年,我國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距今大約已有460年的歷史。發展到現在,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小麥
小麥是小麥系植物的統稱,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
禾本科
植物。
世界上總產量位居
第二
,僅次於玉米。
小麥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農作物之一,其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小麥產量幾乎全作食用,僅約有六分之一作為飼料使用。中國是世界上惟一總產量超過1億噸的國家。世界 40%的人口以小麥為主食,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乾、麵條等食物,發酵後可製成啤酒和酒精。
除了小麥,麥類還包括大麥、燕麥。歐洲人直到16世紀主要還是吃大麥。如今世界大麥 80%的產量被釀造成啤酒。
小麥的馴化
小麥起源於亞洲西部新月沃土(Levant)地區。
在西亞和西南亞一帶至今還廣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麥、野生二粒小麥及與普通小麥親緣關係密切的節節麥。
在肥沃新月地帶,特別是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周圍地區,是栽培二粒小麥和提莫菲維小麥最早被馴化之地。
以色列西北部、敘利亞西南部和黎巴嫩東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麥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麥的起源地。
普通小麥的出現晚於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通常認為起源於裏海的西南部。
其後,小麥即從西亞、中東一帶西向傳入歐洲和非洲,東向傳入印度、阿富汗、中國。
中國的小麥則由黃河中遊向外傳播,逐漸擴展到長江以南各地,並傳入朝鮮、日本。
15世紀至17世紀間,歐洲殖民者將小麥傳至南、北美洲。
18世紀,小麥傳入大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