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河禁漁刻不容緩
2021年1月1日起,為期10年的長江全水域禁漁期正式實施,以此恢復日益匱乏的魚資源及失衡的生態系統。相比之下,我國第二長河的動作則緩慢了許多:從2018年起才實施階段性的禁漁,即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黃河自此成為繼長江、珠江、淮河之後的第四條實施禁漁的水域。
黃河實行禁漁有其難以言表的苦衷。本世紀初,漁業資源部門曾對棲息在黃河水域的魚種數量、分布及大致的生存狀態做了跟蹤記錄,調查發現單單魚的種類,從80年代的127種,蛻減至現在的47種,60%的魚種或消亡、或失蹤。像50年代的黃河鯉魚,河南段曾創下年捕獲量15萬噸的記錄;即便是80年代,老漁翁攜魚鷹,一天也能捕獲七八斤。但現在活躍的黃河鯉魚寥寥無幾,一年恐怕碰不到一條。物以稀為貴,一條五斤左右的黃河鯉曾拍出3000元的高價。
去黃河鯉魚這一代表性魚種外,絕跡的魚種還有黃河裸裂尻魚、瓦氏雅羅魚、北方銅魚等等,其中黃河刀魚是即將消亡的又一個知名魚種。刀魚又名刀鱭,從頭部至尾部逐漸變細,腹部位置略顯圓潤,上顎長直至胸鰭部分;身體兩側呈銀白色,背部為深青色,腹部是灰白色。黃河刀魚普遍偏小,多在半斤以下,外形類似白條或翹嘴,不難辨識。黃河刀魚肉質肥嫩,清理乾淨後,可剁碎捏包成魚丸、魚餡水餃,加工成的風味刀魚罐頭頗受當地人的喜歡。
建國初期,黃河入海口水域是刀魚的重要聚集水域,數量多、密集,每次捕撈可收穫數千斤。東平湖附近水域年產量曾達到1500噸。80年代初,刀魚數量逐漸減少,價格呈現暴漲的態勢:1980年刀魚大約0.9元/斤;1990年即達到了35元/斤;等到2000年後刀魚價格更是漲到數千元,甚至1萬元/斤,但多數是有價無市,此時黃河口岸已難發現釣魚活動的痕跡。
2、 黃河刀魚消失的原因
近年來有兩次發現黃河刀魚的記錄。2000年7月黃河入海口水域,附近居民多次發現消失了近10年的刀魚遊弋的身影;2020年7月更有媒體報導,漁業技術人員在黃河口水域,發現一條成年刀魚活體,是近30年來的第一次,因此得到廣泛關注。那麼黃河刀魚都是經歷了什麼,以至於面臨滅絕的危險。
80年後經濟發展成為第一目標,黃河兩岸涉及化工、冶煉、紡織的企業相繼成立,廠房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工業廢水通過管道直接排放到河道,幾乎未做任何的淨化、處理。根據當時的報導,有企業一天內向黃河排放數十噸黑色、紅褐色的化工廢水。黃河的水質不斷惡化,植物碎屑、微生物大量消亡,有時靠近黃河岸邊輕易聞到濃烈、刺鼻的異味,令人不敢長時間停留。岸邊經常漂浮著大量泛著白肚的死魚,而這一時期恰是黃河裡的魚種大量消失的節點。不過,近年來國家將河流質量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水質得到極大改善。
黃河缺水、斷流進一步惡化了魚的生存空間。每年的3-5月是黃河刀魚交配、繁殖的黃金時間。3月春寒乍暖,活躍黃河口附近的刀魚開始大量聚集,短暫適應淡水的水溫、水質後,便開始逆流而上直至到達東平湖。東平湖水體溫度適宜、食物豐富,是刀魚產卵、幼苗生長的絕佳場所,。
但從1981年至1999年,整個黃河水域發生多達21次的斷流,其中最嚴重的1997年,斷流時間更是達到226天。入海口的刀魚無法洄遊產卵,刀魚數量只能不斷減少。即便是黃河水流通暢,如今刀魚也難輕鬆到達東平湖了。東平湖與黃河接口處修建了大壩,刀魚無法越過,影響正常的繁殖,刀魚進一步減少。
電魚、撒網捕魚是危害刀魚的另一因素。前文提到50年代曾一天捕獲上千斤的刀魚,但80年代後刀魚的大量減少,再延續以往的捕撈力度,刀魚無疑是面臨滅頂之災。90曾有媒體報導,每年清明前後,多艘大馬力捕魚船穿行在黃河,而這無一例外都配備電魚裝置。刀魚性情急躁又嬌氣,與白條、翹嘴類似,經不起折騰,只要電魚裝置光顧的水域,刀魚基本都會漂浮在水面。黃河漁業資源部門曾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整治對策,除去執法成本巨大外,黃河捕魚是自古留下的傳統,成千上萬家庭依靠捕魚為生,鑑於此只重點打擊電魚行為,撒網捕魚並不怎麼嚴厲。
3、 刀魚資源恢復所面臨的困境
相比長江的10年全水域禁漁,黃河的階段性禁漁力度不足。其實早在2018年以前,黃河流經的各區段,都曾實施禁漁制度。比如2001年起,青海省多次對鄂陵湖、黃河區段實施禁漁;2003年起寧夏為保障洄遊至此的魚群正常交配、繁殖,對黃河流經的區段,設置了為期60天的禁漁期;同樣,河南、甘肅分別在2005年、2006年採取了禁漁措施。雖然2018年開始黃河水域也實施全流域禁漁,但僅僅60天的時間,恐怕難以真正起到效果,哪怕是魚的交配、繁殖,也很難正常完成。
另外不可忽略的是,為加強黃河流經省份的經濟交流,初步計劃在2030年後實現全線通航,彼時300噸—500噸的船舶可從甘肅跨省、跨區段直達渤海,到時魚資源保護是否更有難度,無疑是一個問題。不過,令人欣喜的是,刀魚的養殖技術已初獲成功,但過多的人工參與,刀魚的洄遊天性將會逐漸喪失,失去了長途跋涉的經歷,可能影響刀魚的肉質口感,到時也許因為質量不佳,達不到合理的經濟收益,無法大規模、長時間發展下去。所以保護環境,恢復黃河的生態資源,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原創: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