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 | 峰村敏明:從「浸透的三相」概觀繪畫史(紀要)

2021-01-19 庫藝術



峰村敏

Minemura  Toshiaki


日本藝術評論家, 生於 1936 年。 曾於東京大學主修法國文學專業, 在安德羅·馬爾羅的影響下開始藝術領域的工作。 曾在《每日新聞》 報社工作近十年, 從 1971 年開始從事獨立藝術批評工作生涯。





 導讀 


峰村先生是日本著名的藝術理論家。 此次受邀為《水 + 墨——亞洲視野下的水墨現代性轉化》 專題圖書撰文, 並從自己獨特的視角回應了這一命題。峰村先生在「水 + 墨」 這一命題之外, 首先回溯至一個更為原本性的命題: 即繪畫的根本性作用為「浸透」 , 而非在某些特定民族或是歷史階段所被規定的「傳達」 。 並進而將繪畫的歷史分為三種「浸透」 方式: 一為「乾性浸透」 ; 二為「溼性浸透」 ; 三為「影子的浸透」 。


從遠古至今, 從原始洞窟到中世紀壁畫再到現代伊夫·克萊因和馬列維奇的實踐, 「幹性浸透」 的歷史一直在通過不同的方式延續著; 而「溼性浸透」 也並非僅僅存在於水墨之中,峰村先生即將馬奈對筆的自由性的重新發揮與水墨畫相比較。 而西方歷史悠久的水彩畫傳統更是「溼性浸透」 的代表, 只不過在傳統重視寫實和還原的油畫傳統之下, 水彩畫並未獲得像水墨在中國美術史中的位置。 而考慮到在宋代之前中國漫長的藝術歷史, 作為「溼性浸透」 的典範——水墨——也並不能夠完全代表中國美術的形象。


峰村先生指出了一種普遍存在的誤讀, 即因為日本藝術古時受到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就認為日本只存在水墨傳統的「溼性浸透」 ,是不確切的。 即如被評為日本水墨畫的至高表現的長谷川等伯的《松林圖》,峰村先生基於其以物質和形態的浸透作為影子接受的感受性的特質,將之成為「影子的浸透」 。作為一種原理性論述, 峰村先生認為「影子的浸透」 在世界其他很多的藝術中都有體現。


但綜上所述, 峰村先生仍然認為「溼性浸透」 是把作為藝術的繪畫的特性發揮地最深,最有效果, 並最永恆的。 並認為水墨的特性必然強調發揮「筆」 的重要角色, 水墨這樣一種獨特材質, 正是通過運筆才讓自我和對象世界之間架起浸透性的橋梁。 因此, 峰村先生得出了他有趣的結論: 通過對水墨的考察, 最後會發現筆對繪畫的決定性作用。 也正是筆將水墨的特殊性上升至了繪畫的普遍性。


聯繫「書寫」 之於中國繪畫的重要性, 本文從更為宏觀和原理性的視角, 為我們在今天認識何為水墨之中最有特質性的存在, 提供了一種富有想像力的解讀。


關鍵詞 : 繪畫 體驗 浸透 乾性 溼性 影子 日本 繪畫 筆


◎ 長谷川等伯 松林圖 156.8cm×356cm 紙面水墨 六折屏風 16 世紀安土桃山時代 日本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從「浸透的三相」概觀繪畫史(紀要)

文 _ 峰村敏明




給我的主題是「水 + 墨」 。 但以繪畫為主題的話, 就不能不在此加以「筆」 。 但是「筆」可能已經是提都不用提的前提了, 所以可在文章後面邊寫邊提。 我先想考察「水 + 墨」 意味著什麼。


繪畫, 或者整個藝術的根本作用是「浸透」 (osmosis)。曾經在盎格魯撒克遜式和蘇聯俄羅斯式的信息理論佔優勢的時候, 繪畫(藝術)的本質被認為是傳達(communication)。但那是因為繼承了 19 世紀的崇拜作家的信仰, 單純地以「作家→作品→觀者」 的單方向圖式為前提。現在, 尤其是在不以通過作品而直接給觀者傳達作者的思考為上的概念藝術旺盛的今日, 藝術等於傳達的陳舊觀念, 仍然迷惑著人們。按照傳達理論,中間的物質媒體越稀薄越能夠傳達準確的信息, 所以「作品」 不被視, 甚至沒有也可以。


但是繪畫(藝術) 的本質是「浸透」 。在浸透理論中,被認為中間媒體的物質特性才是構成藝術作用的核心,所以一切得從「作品」考察出來。如果把它圖示化,應該是「作者<作品>觀眾」 。 製作就是作者和作品之間的浸透作用, 鑑賞就是作品和觀者之間的浸透作用。認為介於作品或者跳過作品, 能夠把作者的思考或感情傳達給觀者──這樣的想法只不過是幻想。 人往往會這麼想 , 就是通過觀看作品可以在心裡描繪作者, 接觸到作者的思考或感情。但那不是實體或實像, 而只是按照對作品的浸透體驗的深淺程度在人心裡被描繪的有關作者的形象或觀念而已。 構成藝術體驗真正基礎層面的, 除了跟作品之間的直接的浸透體驗以外是沒有的。


被給予「水 + 墨」 的主題時, 不顧自己的力量不足而覺得該寫點什麼,是因為我認為「水+墨」的主題直接暗示作為繪畫本質的浸透的物質層面。當然,人類得到水和墨的複合體之前,一直在以某種媒材製作繪畫, 而現在也一直在行使多種多樣的手段。 在了解稻米之前的時代,人類已利用各種食品實行為了繼承生命的「吃食」 行為。 同樣, 哪怕不知道水和墨的複合體,繪畫的衝動也會不停地去發現可以掌控的人與對象世界之間的浸透作用的某種方法。 那是因為對人與對象世界之間謀求浸透的根本性繪畫衝動, 先於各種方法和素材。





構成這種總體繪畫根本衝動的浸透, 可大致分類為三種。 最古老的類型是在利用水和筆之前眾所周知的「乾性浸透」 。 然後, 覺醒於水和筆的存在的「溼性浸透」 給繪畫運動帶來了對它最適合的體軀。 而不同於乾性和溼性這兩種浸透的都依據於物質粒子和光的互補性, 第三種浸透是把光和對象世界的可換性當作影子, 所謂「影子的浸透」 。


◎拉斯科洞窟壁畫 法國多爾多涅省蒙特涅克村的韋澤爾峽谷


首先講乾性的浸透。 人類既沒有水又不知道筆的時代, 他們哪怕採取在岸壁或洞窟上隨便摩擦現成的物或直接施以刻畫的方式, 也都在毫不猶豫地畫畫。 考古學者一直探索那些痕跡表達的是什麼, 但結論是不會有的。 哪怕沒有結論, 洞窟壁畫的魅力一點都不會減少。不管有沒有信息傳達的實用性, 洞窟畫家們的浸透的遊戲直接浸透到現代人。 浸透到物質,然後被物質和對象浸透的這個動作, 包含著愉悅, 即對近代人來說所不知道的超越性存在的接觸。 這樣的乾性的浸透在古老的同時也是永新的。 不管在西方還是東方, 遺留在中世紀或近代的宗教遺構中的龐大壁畫群證明畫家們得到筆之後, 仍然試圖通過乾性浸透接觸超越性的事實。 而到了西歐近代油畫畫法已經陷於庸俗化的現代, 在比如法國的伊夫·克萊因以及俄羅斯的馬列維奇和波利亞科夫等人的手中, 乾性浸透作為把物質轉換為光的手法復活了。


◎伊夫·克萊因 藍色時代的人體測量  巴黎國際當代藝術畫廊 1960


第二, 溼性的浸透, 通過發揮水的媒介能力和筆的主動性, 成為全力承擔人類繪畫運動的方法。 近代以後的西洋畫, 由於以油性物質作為溶劑的結果, 在變得容易表現現實和豐富色彩的同時, 也擁有了極其趨於庸俗化的特徵。 即使如此, 出於對其庸俗性的自省, 反而喚起了筆的自由和叛逆性。 讓繪畫回歸正確途徑的是 19 世紀的法國繪畫, 尤其是馬奈。


◎愛德華·馬奈 戴紫羅蘭的貝爾特·莫裡索肖像 55.5cm×40.5cm 布面油畫 1872  現藏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馬奈喚起的溼性浸透, 勝於其他任何浸透, 跟千年以前的中國水墨畫的興盛有實質上的相似性。 當然, 西洋繪畫並不對水溶性畫材陌生。 蛋彩畫早就利用粘度低的溶劑, 而倫勃朗等喜好的烏賊墨畫也是一種水彩畫。 之後的近代西洋畫家開始頻繁使用的水彩畫, 雖然被開發得比較晚, 但在溼性浸透這一點上, 是可以與東方的水墨畫相比肩的。 但是在西洋, 繪畫正統為適合模仿現實的油彩畫的認識比較堅固, 所以水彩畫完全沒能得到相當於水墨畫在中國繪畫中的位置。


另一方面, 中國的繪畫當然也並不是從開始就偏於溼性浸透的。 中國美術史對宋元的水墨畫, 尤其對北宋的水墨畫給予特別高的評價, 我也並不想否定這個, 但不能過低評價的是, 大概在五代時被製作的彩色風景畫善於用繪畫的方式表達人和自然豐富交感的事實。 這表明乾性浸透並不與中國在繪畫上的感受性無緣。 比如, 從趙孟頫開始的元代文人畫家們的作品, 是不是乾性浸透的作用好像覆蓋了水墨技法?




而講到日本, 19 世紀之前的日本繪畫一直斷斷續續地受到中國的影響的事實是眾所周知的。 但應該注意的是, 那種影響並不是持續性和系統性的, 也不是全面的。 吞沒中國繪畫史的水墨畫技法, 在日本也在中世紀禪宗紮根的時候和 18 世紀的中國潮時期影響了很多畫家, 並產生了不少傑作。 但從整個日本繪畫史來看, 它只不過是一部分。 如果只看水墨畫的作品, 日本的繪畫也好像以溼性的浸透為主旨, 但比如從平安時代的《源氏物語繪卷》 和鎌倉時期以後的《傳源賴朝像》 , 以及桃山時期以後的風俗畫的傑作等明顯看出, 日本繪畫的典型作品並不一定以溼性的浸透為本質。 鎌倉、 室釘期的《春日曼荼羅》 和眾多的《阿彌陀來迎圖》是把信仰的對象和日本式風景合為一體的作品, 但那些都顯著地傾向於乾性的浸透。


◎恭迎阿彌陀如來聖誕 167cm × 85.1 cm 14世紀日本南北朝  掛軸 絹本設色 

桃山期以後的風俗畫不依賴於宗教式的乾性浸透, 但又不傾向於溼性的浸透。 再有, 甚至被評為日本水墨畫的至高表現的長谷川等伯的《松林圖》 , 畫裡的浸透作用也帶有不能劃為溼性或乾性的獨特性質。


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 我將第三種浸透類型稱為「影子」 的浸透。 影子在視覺上和心理上掌控光和物質以及形態的轉換。 而貼近它的是把物質和形態的浸透作為影子接受的感受性。 容易看得出, 這並不是只存在於日本美術的特質, 因為前述的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以單色繪畫激勵了乾性浸透的同時, 試圖在畫布上捕捉人體運動的影子以及飛到地上的宇宙塵埃的痕跡。 波斯的細密畫在世界的繪畫史中佔有難以分類的獨特地位, 也是因為它是基於影子的浸透的藝術。


哪怕是這樣, 也沒有其他藝術有比日本繪畫更多基於影子的浸透的例子, 等伯的《松林圖》 是影子的浸透。 高山寺的《鳥獸戲畫》 和雪舟的《山水圖長卷》 也是如此。 在江戶時代, 且不用說琳派, 在日本獨特發展的浮世繪木版畫也正是影子的藝術。 在現代, 日本的抽象繪畫也從恩地孝四郎的把觀念當做影子的木版畫開始。 使 1960 年代的前衛藝術家高松次郎的名聲顯赫的也是他的「影子的畫」 。 再說, 從西方傳來的油彩畫衍生的日本現代美術,現在已陷入僵局, 而代之隆盛的照片、 漫畫、 動畫、 以及動漫木偶等類型, 都可以說是立足於影子的浸透的文化。 在日本, 物體的「形」 和「影」 往往是等價的。 把月光說成月影的古老說法, 至今也被用為富有詩意的表現。




從以上所述看的出來, 基於影子浸透的視覺表現是平面、 即感、 電子的。 所以可以說,比傳統意義的繪畫藝術富有大眾文化式的遊戲性、 裝飾性和現代性。 今日的日本的造型文化裡, 獲得世界級評價的也是這個側面。 宏觀地看, 可以認為乾性的浸透是古代性, 宗教性的,溼性的浸透是近代性、 精英性的, 而影子的浸透帶有現代性、 大眾性的性格。


儘管如此, 我不是自我陶醉的愛國者, 所以不能單純地歡迎日本的影子的感受性, 像今日似的只有力地傾向於大眾性和遊戲性的狀態。 因為我相信, 在三種浸透中, 一定是溼性浸透才能夠把作為藝術的繪畫特性發揮地最深, 最有效果, 並最永恆。 我重視水和墨的理由也是因為如此, 而不是我想把墨進行排外地讚頌。 哪怕我是中國人, 我也不會把墨當成一種特權。 墨是不能被代替的優秀畫材, 但正是因為如此, 也具有讓繪畫局限於特殊表達範圍內的危險。


在繪畫中, 比墨更具有本質性的是筆。 中國水墨畫的歷史偉大, 是因為限定在墨的繪畫製作必然地使其覺醒筆的重要性, 並提高筆的能力和角色。 墨挖掘了中國繪畫的特殊性, 而正是筆把中國繪畫的特殊性升華到普遍性。 當然, 哪怕繪畫作為藝術不能抽象的從普遍性出發,所以墨起的特殊化作用極其大。 但是我們能夠稱讚的中國的優秀水墨畫, 不是因為它是墨。 墨作為物質的特殊性融入到優秀的媒材——水, 而正是運筆才讓自我和對象世界之間架起浸透性的橋。 而通過這樣時時刻刻追隨筆的作用, 知性和感情上的體驗可以讓我們接觸到繪畫的普遍。


因此, 對於水和墨的考察, 最後讓人認識到筆對繪畫的決定性作用。 哪怕用什麼樣的顏料或溶劑, 繪畫的妙諦就在於筆的認識。 那應該是水墨畫能夠包含的最大的獨特經驗。



 以上為圖書精彩內容節選,欲了解完整內容,

歡迎購買圖書觀看,現火熱發售中




 《水+墨:亞洲視野下的水墨現代性轉化》

正式開始發售 


一本以亞洲範圍為核心的當代水墨文獻圖書

400多頁彩色高清特種紙印刷,帶來全新閱讀感

收錄亞洲最富代表性的17位批評家與30位藝術家

本書以獨立視角重新解讀「水墨現代性轉化」

採用繁體中文呈現,中國內地,港臺地區同步發售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也可進行購買

相關焦點

  • 「正色流馨」明清古墨展:有明隆慶御墨,也有清蕉林書屋墨
    明隆慶龍香御墨明代之後墨可分為四類,一是御墨,供內府皇室所用;二是貢墨,是封疆大吏進貢之品;三是私家定製墨品;四是市售墨品。前兩種基本不計工本,價值之昂可以想見。私家定製墨品,種類最多,定製者身份、地位不同,墨品價格也不同。
  • 巧法用墨 妙自天成
    肌理效果作為一種新的繪畫語言形式,往往能在作品創作中造就許多不同於傳統繪畫觀念的新風貌。例如在中國畫中,肌理主要表規為用水墨、毛筆與生宣紙時所產生的各種筆痕、墨跡的細微變化。在當今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下,作畫方式也日趨多樣化,毛筆早已不再是唯一的繪畫工具。各種工藝技法也已愈來愈廣泛地被藝術家所採用,從而創造了許多傳統筆法之外的新肌理。
  • 黃賓虹繪畫二十二訣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高清:3800幅古代繪畫圖庫,1200
  • 黃賓虹作畫的秘籍:繪畫步驟與技法
    若以溼淡墨畫山石坡腳,則幹淡墨可用在畫水。反之,倘以幹淡墨畫山地坡腳,溼淡墨可用來畫水。即是說,同是畫水,卻要看實際情況而定。從墨色的變化來說,乾濕對比,完全可以靈活運用。3、補筆:勾勒和上墨後,在不周到處補筆完善之。再有,畫上產生「肉多骨少」時補筆完善之。
  • 墨墨的旋齒鯊
    繪畫/解說:墨墨     此作品是墨墨繪製並解說,童言無忌僅供娛樂,不能作為科學讀物
  • 元、明、清才女畫家作品欣賞
    中國古代女性繪畫歷史十分悠久,傳說繪畫就起源於女性,畫的鼻祖是上古時代舜的妹妹嫘。而出現在文獻記載中的最早一位女畫家是三國時代吳王的夫人,但後世沒有看到她所流傳下來的作品。在歷代3000多位女畫家中,流傳下來最多的是明清時期女畫家的作品。
  • 層層潤澤,浸透肌底,lirosa原點水霜掃除肌膚「缺水」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的角質層代謝會變慢,而且外界的乾燥氣候也容易帶走肌膚中的水分,從而導致肌膚的鎖水功能下降,不可避免地出現乾燥、毛孔粗大等問題。怎麼補水?有些人會說「我每天都喝八杯水,是不是就算補水了?」
  • 墨墨喜歡的尖吻真鯊
    繪畫/解說:墨墨     此作品是墨墨繪製並解說,童言無忌僅供娛樂,不能作為科學讀物----
  • 墨墨喜歡的雪茄達摩鯊
    繪畫/解說:墨墨     此作品是墨墨繪製並解說,童言無忌僅供娛樂,不能作為科學讀物
  • 從線到墨到水的審美延伸:藝術家林若熹的「現代沒骨」研究
    5月12日,藝術家林若熹個展「為水:林若熹個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林若熹帶著近百幅近作走進廣東美術館,它們均代表了林若熹技藝的四個維度——工筆、寫筆、沒骨、白描,以呈現藝術家三十餘年在中國畫創作方面的全新探索。
  • 「天下第一奇書」《讀史方輿紀要》,其中對各省的點評真乃千古之...
    他認為明亡的原因是當事者「語以封疆形勢,惘惘莫知,一旦出而從政,舉關河天險委而去之」,因此囑令祖禹研習史地之學,要特別關注「古今戰守攻取之要」(《紀要·總序一》)◎ 同時該書的出現也與明末實學的興起和水地學的發展不無關係,明末三大家之中顧亭林與其並稱「二顧」,乃清學之祖和實學之宗,有《肇域志》《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傳世,與劉獻庭皆酷嗜地理學,所著書未成,
  • 海華法務參考:一起《九民紀要》後「明股實債」案件的評析
    因該案信託投資屬於《資管新規》實施後的存量業務,又涉及「銀信通道」、「明股實債」、「股權回購」、「破產管理人合同解除權」等多個法律問題,司法實踐中,爭議較多,缺乏同類判例,原告方承辦律師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論證,代理意見最終取得法院認可,獲得勝訴判決。 1、案情簡介:
  • 冰點槽(瓶)和水三相點瓶
    2、主要組成:冰箱(凍製冰塊)、刨冰機(碎冰)、冰點槽(一般用保溫桶,儲存冰水混合物3、製作要點①、製冰的水和加入冰槽需必須純淨,需要使用去離子水或者蒸餾水;>②、避免不潔淨的物體接觸到水和冰塊,如用手或不潔淨工具拾取冰塊和水;③、凍制容器、刨冰機、冰槽事先要用蒸餾水或去離子水清洗乾淨;④、冰塊不宜過大,冰塊直徑大小和傳感器直徑大小相當為宜;⑤、製成冰塊後將水倒入冰中,水面低於冰面10~20mm,避免冰塊浮起,導致傳感器探頭部位全是冰水而沒有冰塊
  • 中國墨譜欣賞:明代四大墨譜《方氏墨譜》,文房四寶之墨藝術欣賞
    中國文房四寶是古代文人、畫家、讀書人必備的文具,從起初只是滿足書法、繪畫的基本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再局限於功能性,而是趨向於藝術性和觀賞性。硯臺有四大名硯,墨也同樣有名墨出產地以徽州為代表。至於筆和紙以湖州和涇縣宣紙為代表。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淺談中國畫藝術
    從原始社會時期陶器上的繪畫,到南北朝的壁畫,再到唐代二李的山水,以線造型是基本手法。中唐以後,「骨法用筆」在文人畫與書法中得以不斷強化,「骨法用筆」成為匯通繪畫與書法的橋梁,是中國畫與書法最為獨特的基因,也是區別於西方繪畫最為重要的元素,被潘天壽先生喻為「東方繪畫的精髓」。
  • 畫眉林中鳥:宋朝繪畫哲學中的無限理性美感
    以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例,範寬在這幅山水畫中運用了主體突出的構圖,即主峰十分龐大具有壓迫感,並運用傳統繪畫手法淡墨皴,結合巨大的石塊佔據了前景,呈現在觀者眼前。中央山峰的絕對高度被從峰頂附近的縫隙中垂直落下並消失在狹窄山谷中的瀑布所突出。這座山的形態準確地反映了陝南和河南省西北部的地質特徵——濃密的植被只生長在陡峭的赤壁頂部,生長在黃土高坡的細粒土層中。這些山呈三角形,都有著很深的裂縫。在這幅畫中,範寬在塑造山脈時,採用了精闢的增厚減薄的輪廓筆法。有力的、銳利的筆觸描繪了這些乾燥的樹幹。
  • 罕見清代焦循繪畫作品現身揚州 長98.5釐米(圖)
    記者昨獲悉,揚州博物館最近徵集到了焦循的繪畫作品《洞天一品圖》。焦循以學者「通儒」名於世,而其書畫世人所知甚少,而《洞天一品圖》也為研究焦循晚年繪畫風格和繪畫技巧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資料。焦循一生研究涉及經、史、歷算、音韻、訓詁、詩詞、戲曲、醫學等領域,成果豐碩,名重海內,「揚州學派」泰鬥阮元曾贊曰:「君學乃精深博大,遠邁於元矣。」並稱其為「通儒」。  「焦循的書法傳世極少,繪畫更少。」揚州博物館副館長高榮稱,「過去我們所見到的焦循的書法作品僅數件而已,而繪畫作品卻未見片紙。」
  • 小學生在美術館裡"滴墨印畫"
    近日,「再水墨」在湖北美術館開展,該館大廳也進行了一場以「滴墨印畫」為主題的公共教育活動,讓一群兒童觀眾與爸爸媽媽通過遊戲領略傳統水墨的神奇和獨特韻味。  將少量的墨汁滴入流動的水中,再將宣紙放入水面,通過在水中擴散的墨汁浸印成畫,其產生的濃淡相間的墨痕效果,恰似一幅山水畫作品。
  • 「映像外灘,悅讀建築」藝術繪畫
    淅淅瀝瀝的小雨與寒風讓人感覺外灘建築也像是披上了一層薄霧面紗為這些建築的沿線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近日,街道社區文化中心開展了外灘建築藝術繪畫課程「水墨中國畫」則以山水田園風景畫入手,挑選虎丘十二景進行臨摹,學員們在宣紙上施展水與墨的魔法魅力
  • 美術研究|畫家要對美進行探索,對繪畫平面、色彩構成做細緻研究
    近年來,在眾多力求創新的畫家中,張津誠以其極具個性語言的現代彩墨畫作品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張津誠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在那裡受到了良好的專業訓練。畢業後他留校任教,在教學過程中畫了大量的素描。這些寫實基本功訓練為其日後繪畫作品主題的闡釋及其藝術語言的表達提供了重要保障。他在對傳統筆墨研究中認識到:中國畫素以水墨見長,講究墨分五色,但色彩使用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