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歲老人將廢舊木材變廢為寶,雕刻技藝直追專家!老人:就圖一樂

2020-12-05 大哥觀察團

狡猾的狐狸,可愛的兔子,栩栩如生的小雞小鴨,以及惟妙惟肖的老鷹和各種器具擺件。這些線條流暢、雕刻精細的木雕工藝品,如果你以為這是出自哪個藝術大家之手,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這些木雕作品全部都出自一個退休的老工人卜德富之手。

卜德富老人木雕作品

自從退休起就迷上了木雕藝術,八年間共創造作品100多件,件件精品

卜德富老人今年79歲,是河南省封丘縣人。自從退休後他就迷上了木雕藝術,平時最感興趣的事情就是收集廢舊木材,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將這些廢舊木材變廢為寶——用自己的巧手雕刻出一件件精緻的藝術品!

卜德富老人木雕作品

一走進卜德富老人的木雕作坊,就像是走進了琳琅滿目木雕商店,一件件精緻的木雕作品錯落有致地擺放在案牘之上。他的木雕作品雖題材廣泛然形色各異,但每一件都可以說是精品,工藝精細、造型優美並且結實耐用,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街坊鄰居都稱他為雕刻大師,不但在附近是小有名氣,就連鄭州洛陽等地的木雕愛好者也經常慕名前來,有的是向他請教雕刻技藝,有的是前來「尋寶」。到目前為止,退休後的八年間,卜德富老人所創作的作品已達100多件。

卜德富老人木雕作品

居們口中的雕刻大師卻自稱退休工人,他說:玩木雕就圖一樂!

卜德富老人居住的村子大概有1000口人,提起卜德富老人全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街坊鄰居既羨慕他的才華又佩服他的人品,更是折服於他樂觀灑脫的生活態度!

卜德富老人與朋友

去年10月份的時候,有一個來自鄭州的木雕愛好者前來登門拜訪,請教雕刻技藝,一進門當即就看上了卜德富老人的一件木雕作品,幾番把玩仍是愛不釋手,最後便與卜德富老人商量能否一萬塊錢賣給他,雖然說卜德富老人作品各個精品,但有人出一萬塊錢要買自己的一個小物件還是第一次,老人雖然有點心動,但幾經考慮之後還是拒絕了。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雖然價格很讓人心動,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心血,如果賣給一個不知珍惜的人就糟蹋了。

交流雕刻技巧

話說回來,這個沒有成功買走中意作品的木雕愛好者並沒有這樣一去不復返,而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經常前來看望卜德富老人,這樣一來二去的,倆人慢慢的熟悉了起來成了好朋友,最終呢,卜德富老人就把這件木雕作品送給了他,並且分文不取。

當時就有鄰居問他,當初人家出一萬塊錢你不賣,現在白送這是為何啊?他說,錢不錢的無所謂,自己就是個退休工人,玩木雕就圖一樂!

卜德富與朋友討論木雕

這個愛好說起來由來已久,年輕時沒時間,退休後又拾了起來

說起卜德富老人的這個愛好,其實也是由來已久,卜德富老人說,他的父親曾經是個木匠,桌椅板凳木器活樣樣拿手。母親也是遠近聞名的剪紙和繡花高手。由於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卜德富老人自小便和木頭、剪紙相伴。再加上自己年輕時喜愛文字、書法、繪畫等事物,所以漸漸的就迷上了木雕。以前在工廠裡上班,也經常會雕刻一些小玩意,但由於時間和精力都不允許,所以也沒弄出什麼名堂。

工作中的卜德富

退休以後,時間多了,有的人喜歡鍛鍊身體,迷上了廣場舞,有的人迷上了打牌下棋,而自己偏偏對那些事情都不感興趣,所以閒著沒事就把年輕時的愛好拾了起來。雕雕刻刻也算是老有一樂吧!

聚精會神的樣子

木雕是個慢活、細活,不僅要動腦子還要有耐力和體力,有時想要雕刻出一件滿意的作品,光構思就得兩三個月。儘管如此,卜德富老人仍堅持日復一日的,一刀一筆、一絲一毫地揣摩構思,在片片木板和塊塊樹根上,傾注對木雕藝術的熱情。

精雕細刻

起初,家人並不支持

卜德富的兒子說:看著父親認真的樣子有時候就像小孩子一樣,自己也感到非常開心。人生難得有一愛好,這可能就是愛好的魅力吧!

其實,在一開始卜德富老人的家人並不支持他弄木雕,一是因為老人都這麼大歲數了,怕他身體吃不消。退休本來就是要退下來好好休息了,但這麼一弄比年輕人還著魔,實在是擔心他累著。二是因為做木雕免不了要用各種工具,這樣整日叮叮咣咣的稍有操作不慎就有可能傷著自己,所以為安全考慮,卜德富老人的兒女也不是很支持。

木雕進行時

但是呢,孝順的子女總是會最大程度的尊重老人的意願,當兒女們看到了老人的熱情,看到了老人的執著,看到了興趣與愛好為老人帶來的快樂是無法替代的時候,所有的一切也就都順理成章了。

卜德富老人說,如今兒女們都很支持我,我需要啥工具他們就給我買啥工具,縣城裡買不到就網上買。我隨心所欲我開心,兒女們看到了也高興!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老齡化的趨勢更加明顯,而由此帶來的如何讓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問題也越來越引起整個社會的重視。作為老人不論將來是選擇家庭養老,還是選擇社會化養老,即便是都能有一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但有一愛好,有一樂趣無疑也是決定晚年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每個老人的情況不盡不同,卜德富老人的故事或許不能複製給每一個人,但他的故事告訴給我們每一個人的道理——有一愛好圖一樂,卻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相關焦點

  • 一錘一刀手工雕刻 告慰逝者寄哀思
    用機器雕刻墓碑,來錢快又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近年來從事手工雕刻墓碑的人越來越少。然而,在坊子區黃旗堡街道顏家汶畔村,61歲的顏景秋一直堅守著自己手工雕刻墓碑的行當。他從事刻碑行業有些年頭了,一直兢兢業業,將每一塊墓碑都刻得工工整整。
  • 不願拖累子女,湖南一79歲患癌老人挖洞等死:老年人也需要「存在感」
    12日,武岡一79歲患癌老人挖洞等死的視頻引起熱議。現場視頻顯示,一名老人蹲坐在一洞內的罈子中。隨後,現場數人合力將老人從洞中抬出。據悉,現年79歲的老人之前一直跟兒子住北京,身患淋巴癌加重後,叫兒子陪他回來,想葬在老家。回來後,老人看上了一處墓地風水,請人買壇挖洞,兒子給他換新衣服後一起前往,沒想到,老人藏了小刀在壇內割腕自殺。目前,老人傷勢不重,已和兒子返回北京。
  • 85歲老人用廢品做出「走馬燈」 高1.5米直徑1.1米
    85歲老人用廢品做出「走馬燈」 高1.5米直徑1.1米 2016-02-16 14:04:21   易拉罐空瓶、廢棄的飲料瓶蓋、塑料瓶、不要的藥瓶、紙盒、舊報紙等一系列廢棄物
  • 老人走失不怕!看廢舊手機變身跟蹤器
    廢舊手機變身跟蹤器    最近被朋友問起家裡老人走丟,有沒有個人GPS跟蹤器來跟蹤家裡的老人。久經思索之後發現,目前市面上的GPS跟蹤器其實無法滿足朋友的需求,所以今天特地再來說說GPS跟蹤的這個話題。
  • 83歲老人用900根竹條做動態兵馬俑戰車,佩劍和弓弩均可取下,網友...
    網友評論延伸閱讀陝西一八旬老人手工製作微型農具 用技藝留住「農耕文化」在陝西鹹陽兩寺渡東村有一位82歲的老人馮強仁,他用製作「微型農具」的特殊方式記錄下了農耕文化。馮強仁年輕時是一位木匠,通過做木匠活維持了一家人的生計。如今步入晚年的他,對農村生活有了更多的觀察。馮強仁發現,機械化的農業正在取代傳統農耕方式,曾經生活中的農具也越發的少見,於是他便想到了利用自己木匠技藝,去留住正在消失的傳統農耕記憶。把農具用木頭製作出來,正好發揮了馮強仁的專長。
  • 嵊州市六旬老人陳立軍堅守千年制秤技藝
    戴上老花鏡、拿出木桿、壓鑽、割刀等工具,在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經營秤店的陳立軍,又坐在店門口,開始製作一桿新的木桿秤。「村裡有人過幾天要搬家,特意來定了這桿秤,放在家裡代表稱心如意。」隨著電子秤的普及,木桿秤市場越來越小,做定製的更是少之又少。
  • 79歲老人故意絆倒幼童:網友怒慫不要臉!年紀大無法判刑
    我們來看看視頻事發的經過一開始老人在跳廣場舞,她站在廣場上,目不轉睛地看到兩個玩滑板的小孩馬上要從她面前經過當小孩路過她面前時,她故意伸出左腳將小孩絆倒大家注意老人的頭是看著小孩的為了判斷老人是否是故意絆倒小孩,很多人都研究了很多次視頻觀察老人從看見小孩,到絆倒小孩的過程從視頻或者上面的圖片可以判斷1、老人是事先看見了小孩會從她面前經過,而且當時她並沒有跳舞
  • 利用木材廢舊邊角料製作個性馬克杯
    國外牛人,利用木材下腳料製作個性木質馬克杯,好想自己做一件。生活中,人們會不經意間丟棄各種廢舊物品,丟棄這些廢舊物品不僅浪費了資源,如果處理不當甚至還會對生活環境造成汙染,國外就有牛人利用丟棄的木材下腳料製作生活用品,使廢物再利用,不僅充分利用了資源,保護了環境,甚至還會為生活平添了一些樂趣。
  • 造廊橋的老人董直機與世長辭 享年94歲
    (翁卿侖攝) 記者獲悉,浙江省唯一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董直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4月19日下午與世長辭,享年94歲。董直機,男,漢族,泰順縣羅陽鎮嶺北社區村尾村人,1925年11月9日出生,大木師傅,廊橋匠師。是浙江省唯一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 室內趣味運動會 老人歡聚樂開懷(圖)
    (原標題:室內趣味運動會 老人歡聚樂開懷(圖)) 近日,和平區福明社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室內趣味運動會
  • 廢舊螢光燈管 粉碎變廢為寶
    廢舊螢光燈管 粉碎變廢為寶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日本七個城鎮本月起專設回收箱  在日本,廢舊螢光燈管一直與不可燃垃圾放在一起回收
  • 河南一老人釣到一隻「烏龜」,其背插四支箭,專家樂了:價值18億
    對於那些新手來說,可能就會把魚線剪掉,然後再重新換上一個魚鉤,但是老人經驗豐富,竟然真的讓他將魚鉤拉了回來,而在魚線的末端還纏著一個造型奇特的物品。老人定睛一看,那物品看上去是青銅製品,並且還是製成了烏龜的模樣。這隻青銅龜的形態很是獨特,它的頭以及四肢都 是裸露在外的,並且每個爪子下面都有一個形似按鈕的支柱,其整體呈爬行狀。
  • 河南一老人釣到一隻「烏龜」,其背插四支箭,專家樂了:價值18億
    ,對於老人來說,釣魚的目的無非就是就是愉悅愉悅心情,消磨一下時間。對於那些新手來說,可能就會把魚線剪掉,然後再重新換上一個魚鉤,但是老人經驗豐富,竟然真的讓他將魚鉤拉了回來,而在魚線的末端還纏著一個造型奇特的物品。老人定睛一看,那物品看上去是青銅製品,並且還是製成了烏龜的模樣。這隻青銅龜的形態很是獨特,它的頭以及四肢都 是裸露在外的,並且每個爪子下面都有一個形似按鈕的支柱,其整體呈爬行狀。
  • 青島老人白內障發病率超60% 50歲已存在(圖)
    」昨天上午,在市立醫院東院眼科病房,醫生為93歲的劉金麗老人拆掉遮在眼睛上的紗布,老人臉上立刻露出了笑容。前一天,該院眼科為老人的右眼成功實施了白內障手術,老人在患上白內障40多年後又能看清東西了。據了解,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等原因,島城的白內障患者逐年增多。僅市立醫院東部眼科一年就要做七八百臺白內障手術。
  • 老人自稱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欲尋專家論證(圖)
    67歲老人羅仁德名片的背面,印著「中國重慶民間科技瘋子」的小字。這名自稱科技瘋子的老人,昨天向本報求助:我證明了歌德巴赫猜想,希望權威專家對此論證。  夜半冥思 開始證明猜想  昨天上午9點過,羅仁德拿著市版權局的登記證書來到本報。
  • 局麻下微創手術,讓91歲「偏癱」老人恢復自理能力
    近日,在鄭州市第十五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病房,聽到91歲張老太太洪亮的回答,何世傑主任欣慰地笑了。這是一份意想不到的喜悅,家屬也很慶幸採納了大夫的治療建議。20多天前,張老太太的右手突然拿不住筷子、右腿走路也不利索,且病情越來越重。家人帶她來到鄭州市第十五人民醫院,經過CT檢查,發現老人是「慢性硬膜下血腫」,遂入院到神經外科病房。
  • 科學家在高齡 79 歲的老人身上發現新神經元生成
    【Technews科技新報】一項研究首度表明,健康的老人不論男性或女性,都能與年輕人一樣產生新的腦細胞!但上個月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神經外科教授 Arturo Alvarez-Buylla 領導的團隊,剛於《自然》期刊發布一份顛覆認知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大腦自青春期後就完全不再有新神經元生成,如果從成人大腦中發現神經生成,那是萬中選一的極罕見現象。
  • 農民木旋傳承人:自學英語,將500年老技藝推向世界
    農閒時,靠外出打工為生;農忙時,在家抽空還要學習、研究木旋技藝,並積極傳播木旋這項古老技藝,至今已被邀請至美國、寮國、柬埔寨、緬甸等國參加展演,引發關注與轟動。(騰訊大燕網·冀錄 範海玲/文 王偉倩/圖 呂承林/視頻)
  • 貴州七旬老人專研黑砂陶三十餘載 延續「土與火」的藝術
    貴州七旬老人專研黑砂陶三十餘載 延續「土與火」的藝術 2020-08-08 16:23: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燕玲 責任編輯:張燕玲
  • 不讓走馬燈漸行漸遠 七旬老人燈影裡盼傳承(圖)
    不讓走馬燈漸行漸遠 七旬老人燈影裡盼傳承(圖)     老隋製作的走馬燈燈屏上有精心雕剪的鏤空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