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機器雕刻墓碑,來錢快又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近年來從事手工雕刻墓碑的人越來越少。然而,在坊子區黃旗堡街道顏家汶畔村,61歲的顏景秋一直堅守著自己手工雕刻墓碑的行當。他從事刻碑行業有些年頭了,一直兢兢業業,將每一塊墓碑都刻得工工整整。「機器刻的字可能比手工刻的好看些,但給人的感覺是冷冰冰,手工雕刻更能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感情。」3月30日,顏景秋對記者說。
老兩口一起上陣
3月30日,記者採訪了解到,顏景秋工作的場所位於坊子區黃旗堡街道顏家汶畔村東北方向,緊挨一條大路,每年清明節前這段時間,他格外忙碌,實在忙不過來,就讓老伴幫忙描圖。「我只是給他打打下手,幫忙描圖、描字,雕刻的活我幹不了。」顏景秋的老伴對記者說。
在這裡,顏景秋和老伴、孫子置身一片石材中,他的老伴細心地描畫龍鳳圖案、刻碑頭,而他則耐心細緻地用刻刀雕刻,在石材上展示自己的「藝術」。顏景秋刻起碑來神情專注,刻刀在他的手裡時而像畫筆,時而像毛筆,將石碑上的「龍鳳朝日」圖案刻畫得栩栩如生,他刻的每一個字筆劃都非常精確,字體蒼勁有力,可以看出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
老人身邊放著一把把老式刻刀。顏景秋告訴記者,這些老式刻刀已陪伴他30多年了,雖然他有電動刻刀,但還是老式刻刀用著順手,雕刻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從事這一行30多載,已經雕刻2000多通
顏景秋告訴記者,他今年61歲了,從事手工雕刻墓碑這一行當已經30多年,截至目前已經雕刻2000多通,他所雕刻的墓碑遍布坊子區黃旗堡街道、坊安街道及峽山區等地。老人告訴記者,雕刻墓碑是門精細的手藝,還要有美術和書法功底,不是什麼人都能幹得了的。
談及自己與這一行當結緣的經歷,顏景秋老人打開了話匣子。原來,老人自幼喜歡畫畫,也喜愛書法,可惜一直沒有機會跟著專業的老師學習。讀高中時,他從同學那裡借來了一本畫冊,愛不釋手,學習之餘經常參照著畫冊練習繪畫,畫得有模有樣。高中畢業後,他回家務農,閒暇之餘就練習繪畫、書法,書法技藝也有了長足進步。每年春節前,他都會買來紅紙寫春聯,拿到集市上銷售。「我賣春聯賣了有20多年。」顏景秋對記者說,他的一位親戚曾在甘肅做手工雕刻墓碑的活,回到黃旗堡街道老家後,見他喜歡書法、繪畫,便建議他學習手工雕刻墓碑技術。就這樣,顏景秋跟隨親戚學習了五六年,之後開始獨立從事手工刻墓碑這一行當,一幹就是30多年。
如今顏景秋不僅在美術繪畫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詣,而且也有很深的書法功底,練就了魏碑、唐楷、行書等多種字體。「刻字的時候,手一定要穩,要有力度,精力要集中,如果出錯整塊花崗巖石料就毀了。」顏景秋雕刻時,花崗巖的粉末隨風散落在碑面上,整個碑面像蒙上了一層面紗。待雕刻完成,老人用手輕輕一擦,帶有「龍鳳朝日」刻畫、字跡蒼勁有力的碑面整個呈現在眼前。經過他的細細雕琢,一塊塊石材變身為生者追憶逝者的載體,給生冷的石板注入了生命力。
雕刻技藝精湛,贏得鄉鄰認同
老人說,刻碑的程序有很多,如找點、畫格、刻碑頭、起邊等,非常費時費力。「手工雕刻速度慢,且文字不夠標準,對技術要求非常高,現在手工雕刻墓碑的人越來越少了,大多都用機器雕刻取代。」顏景秋說,曾經有人也勸他採用機器雕刻,不僅省力而且來錢快,但老人並沒有這樣做。他始終認為墓碑是後人對先輩感情的寄託,機器刻的字可能更漂亮一些,但是沒有靈性,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所以他堅持手工刻碑。
傳統的手工雕刻要先用筆將要雕刻的紋飾圖案及文字寫出來、畫出來,然後一錘錘一刀刀,叮叮噹噹,讓碑面上的圖畫、文字完美地展現出來,雖然耗時較長,但是工藝更加流暢自然,沒有那種呆板單調的感覺。
顏景秋算了算,這些年來經他手刻的墓碑已有2000多通。每製作一塊墓碑,就意味著有人離開了這個世界。老人說,這麼多年來,他一直懷著複雜的心情來幹這一行,雖然幹這一行和其他行業一樣,都是為了生計,但他還是覺得有所不同,因為別的生意多是喜事、好事,而來找他的顧客,卻是因為家裡失去了親人。每當一個人孤身在一塊塊墓碑中間雕刻時,他總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感覺。
現在,周圍的很多鄉親都非常認同顏景秋老人的手工雕刻技術,除了找他雕刻墓碑外,還有不少人找他雕刻村志、功德碑等。對於老人的堅守,他的老伴及孩子們都非常支持。
顏景秋老人表示,他會一直堅守自己的傳統手工雕刻石碑技藝,創造著屬於自己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