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視頻↑↑↑
《勸孝歌》有言: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12月15日,湖南邵陽。12日,武岡一79歲患癌老人挖洞等死的視頻引起熱議。
現場視頻顯示,一名老人蹲坐在一洞內的罈子中。隨後,現場數人合力將老人從洞中抬出。
對此,武岡市宣傳部工作人員表示,老人並非自己挖洞等死,也不是孤寡老人。
據悉,現年79歲的老人之前一直跟兒子住北京,身患淋巴癌加重後,叫兒子陪他回來,想葬在老家。回來後,老人看上了一處墓地風水,請人買壇挖洞,兒子給他換新衣服後一起前往,沒想到,老人藏了小刀在壇內割腕自殺。目前,老人傷勢不重,已和兒子返回北京。
讓人唏噓的是,老人出洞之後,說的第一句話卻是「我不想拖累子女」——人們都說父母的愛最無私,從這位老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父母對子女的真情,哪怕風燭殘年到了最後時刻,他依舊在為兒女考慮。
只因不想拖累兒女,便打算割腕自殺,為了兒女,連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這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無私而又偉大。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用到這裡再合適不過,到死,心裡還在牽掛著兒女,怕兒女受拖累、怕自己給兒女帶來困擾。
這就是父母,在他們眼裡,子女的幸福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最害怕生病,增加子女的負擔」,「最害怕拖累子女,成為孩子的累贅」……
這些從老年人口中說出的擔憂,聽起來顯得那樣苦澀。
正確看待老年人,需要老年群體自身的正確定位,也需要年輕人端正態度。環顧四周,老年人在社會運轉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家庭中,成千上萬的老年人為照顧孫輩殫精竭慮;在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企業,仍活躍著一些被返聘的科研骨幹;在社區裡,老年人成為志願服務活動的中堅力量;在電視螢屏上,老中醫以身傳經,為更多人傳授養生知識……
老年人有年老體弱的弱勢,但在知識技能積累、經驗和閱歷、參與公益的積極性上,都有獨特的優勢。
看看我們國家的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有多少是60歲乃至80歲以上的老年人。
在大嘴看來,當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完善後,如何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讓他們真正能夠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顯得更為緊迫。
對於老人來說,子女的陪伴就是對老人最好的關愛。
如果子女工作太忙無法經常回家探望老人,也要定期打電話回家聊家常。如果回了家,能陪父母吃頓飯,幫他們打掃屋子,修補一下平時他們無法修理的日常用品,或在電話中向父母匯報一下近期的生活情況,讓父母了解兒女生活狀態的同時,也能掌握父母的日常起居。這都能讓父母感到心情愉悅,心滿意足。
老人保持美好心情的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內容整理自《新京報》《西安商報》《柳州晚報》《北方新報》「現場眼」 「武子哥點評專欄」等
編輯:陳大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