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耕
2018 年 7 月 26 日,對我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小外孫在 40 天剛過的日子裡,突然長本事了:小眼神會追著人看並對我笑了!也就是在那一天,我還看到了、並且錄到了「養母」東方大葦鶯飼餵大杜鵑「寶寶」的場面。這可謂雙喜臨門。
記得在那天早上,我風馳電掣從家抵達麋鹿苑,雖然在此工作 20 年,觀鳥 10 年,但興致不僅未減,反而與日俱增。為何?
因為,儘管天天在不到千畝的麋鹿苑裡轉悠,舞臺不變,但隨著季節變換,「鳥演員」 們你方唱罷我登場,角色常變,就是同一角色、某一種熟悉的鳥,也會不時給你上演驚人的新劇目,這就是觀鳥的樂趣。
獨自走在鹿苑東區的水泥路上,聽得北側鹿苑唯一荒野的桃花島附近,傳來一陣急切的鳥鳴。一眼望去,一隻東方大葦鶯上躥下跳,鳥雖很小,但動靜不小,還是容易發現,怎麼了?我舉起望遠鏡上上下下仔細觀察,忽然發現在這棵小樹的下端橫枝上,端端的站著一隻大鳥,猛一看以為是紅隼, 我喃喃自語,難道是猛禽進到了鳴禽葦鶯的地盤,葦鶯在驅逐它?
再看, 不對呀,兩隻鳥並非對立的敵人,而是相呼的「親人」,我忙不迭地舉起相機,拉近再拉近,先輕易地拍攝到了大鳥——一隻杜鵑穩健的雄姿,這隻棕色的、渾身帶有棕色虎斑花紋的杜鵑,還在不斷哆嗦著翅膀,並發出雛鳥乞食的鳴叫,而急來疾走的小鳥——一隻淺褐色的大葦鶯,竟是頻頻來餵食的媽媽角色。拍攝到了杜鵑圖片,得到了投餵的珍貴視頻,雖然僅僅幾秒,但見好就收,鳥兒還在那片樹叢,我已悄悄退身而去。
這就是久聞大名的寄生與代養關係兩種鳥——大杜鵑與東方大葦鶯,但大葦鶯,儘管名大,其實小如麻雀,而大杜鵑即四聲杜鵑,已經與成年杜鵑 大小相近了,只等親媽的呼喚,遠行非洲了,這是近兩年才被人們憑藉定 位技術,揭示的真相——杜鵑的越冬地,乃是非洲。
而說到杜鵑的寄生性,也是大自然的奇特造化,春夏之季,杜鵑從南向北,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飛來繁殖地,即我們身邊,通過晝夜不停的鳴叫,偵緝到抱窩中的鳥(大杜鵑專找大葦鶯),這位大鳥便伺機把蛋下到小鳥的巢中,杜鵑的蛋不僅酷似葦鶯的蛋,使葦鶯難辨真偽,來者 不拒地抱窩,而且杜鵑能早出殼。
出殼的小鳥,天生絕技,把葦鶯的卵, 擠到巢外,結果,這窩葦鶯的媽媽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養母」,把小小的 大杜鵑飼餵成了比自己大好幾倍的大寶寶,也就是今天所見的情景。
世界真奇妙!萬幸能看到!
關於作者
北京麋鹿生態中心暨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協副主席。曾獲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出版著述20餘部並多次獲獎,被中國科普作協評為「有突出貢獻科普作家」,2019年獲北京市政府頒發「北京榜樣」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