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雨水:一滴珠玉剔透,卻是昨日雪花,天河之水天上來

2020-12-03 經行天下光未央

根據中國天文年曆:2019年02月19日07:03:51迎來二十四節氣之雨水節氣。

1.

天一生水,

萬水歸一。

水應時而來。

冰川之水冰中來。

天河之水天上來。

2.

屋角縫隙生纖草,

臺階霜無跡。

念點點滴滴事,

都如窗外芭蕉雨。

3.

薄霧輕,

光陰繚繞,

枝頭花想容,

女子紅綢黃傘回娘家。

草色遠近皆朦朧。

一滴珠玉剔透。

卻是昨日雪花。

4.

大雨小雨潤如膚。

瀟瀟雨,雨瀟瀟,

不歇如何?

田間壟上行,

可知荷鋤樂。

紅牆綠瓦,

琴上指尖。

何來雅,何來俗?

沒有雅俗人,

何來雅俗事?

5.

春必生木,

生木必水。

乍寒乍暖鳥鳴疏,

水暖知音,人暖知心。

6.

草返青,地回春,

青春萌中生動。

湛藍清新,

最美雨後陽光,

拂面如和風。

7.

田野祖母綠,

油菜點亮黃花,

桃李含苞羞澀。

少年抽條,

小麥拔節結對子,

都是大地小夥伴。

8.

春捂倒春寒,

春耕搶春光。

五音美,五味和,

新鮮田園,新鮮人事。

晴過必有雨,

雨過必有晴。

當雪明白溫暖,

當風明白方向。

最前沿,先行者總部——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經行天下光未央歡迎交流,

歡迎訂閱——

相關焦點

  • 溪山清遠 循著二十四節氣看遍巴山蜀水
    原標題:溪山清遠 循著二十四節氣看遍巴山蜀水   在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看作中國貢獻給世界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有了氣象衛星、高清雲圖、智慧氣象,我們早已不再需要「肉眼」觀天,二十四節氣為何還如此重要?這份「遺產」在當下價值幾何?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在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周年之際,新報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曾獲天津市科技傳播終身成就獎、天文科普教育家趙之珩和大家解析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起源、曆法的關係以及劃分。新報記者 梁爽  — 二十四節氣起源和三種曆法 —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還要從當今世界通用的三種曆法說起:分別為陽曆、陰曆、陰陽合曆。
  • 雨水節氣由來及特徵的介紹 雨水節氣會有什麼天氣變化?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2個節氣,位於每年正月十五前後(公曆2月18-19日),太陽到達黃經330°。 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這天通常出嫁的女兒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給母親送一段紅綢和燉一罐肉。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重大的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布新、迎春和農耕慶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二十四節氣詳解【科普必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古人問天的智慧——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與作用,成為日期上的附註。但「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成功再度喚醒了這一被日漸淡忘的傳統文化。隨著農業生產和天文觀測的發展,到了戰國末期,《呂氏春秋》中又引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節氣。由此,傳統意義上的四時八節已經被初步確立。至漢朝,二十四節氣逐漸完善,史書中也多有提及,如:《淮南子·天文訓》中對二十四節氣有較為詳細的記述:「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鬥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
  • 周末書香|二十四節氣,是永遠醒著的時鐘
    圖:封面設計圖翻拍跟蔣勳一起悅讀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中,有我們生活的瑣屑,也有我們的精神密碼,還有我們文明的創建,以及哲學的思考,它是永遠庇護我們的家園和傳統。《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配合蔣勳的感知,將全書按四季分別印刷四個顏色,二十四個節氣組成的目錄,都有核心詞的貼心提醒。
  • 二十四節氣表 24節氣表圖大全
    那時候有二十四個節氣,每6個節氣是一個季節,因此大家的農事活動都是根據節氣而來的。那麼,二十四節氣表去哪找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24節氣表圖大全,一起去看看吧。24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呂氏春秋》中有立春、日夜分(春分)、立夏、日長至(夏至)、立秋、日夜分(秋分)、立冬、日短至(冬至)、雨水、白露等10個節氣。先秦時期,諸侯混戰,天下動亂,科研條件有限,二十四節氣的體系和名稱尚未確立,屬於前期研究階段。漢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天下安定,經濟恢復,文化繁榮,學術發展,百家爭鳴。
  • 二十四節氣之小雪祝福語大全,送去真誠的問候和關心
    1、雪花飄飄,帶來冬的歡笑;雪花純純,帶走冬的深沉;雪花靜靜,帶來冬的晶瑩;雪花冰冰,帶來冬的倩影;小雪季節姍姍來,親朋好友多關懷,信息來把情傳遞,祝福信息暖心底,祝你有雪花般心情。2、朋友,分離好久不曾相見;兄弟,好久不見相見恨晚。
  • 南白象一小《印象節氣》課程 感受二十四節氣的生活之美
    接下來他們還將繼續體驗夏至荷塘、秋分登高、大雪尋梅、小寒豐年等節氣課程活動。學生在《印象節氣》中不僅知曉了傳統文化中的民間智慧,也在各種活動中感受到節氣的魅力。節氣背後蘊含很多文化擴展點「二十四節氣於2016年申遺成功。但是同學們,你了解二十四節氣嗎?它包含哪些內容,又是怎麼來的呢?
  • 2017年雨水節氣是什麼時候幾月幾號?雨水節氣是什麼意思?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2個節氣,位於每年正月十五前後(公曆2月18-20日)。太陽位於黃經330°。  這天通常出嫁的女兒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給母親送一段紅綢和燉一罐肉.  2017年雨水節氣是2月18日星期六
  • 二十四節氣之「芒種」
    所謂的「梅雨季節」就是梅子成熟的季節,連綿不停的雨水。對於此,古詩詞裡早有描述。宋代詩人範成大曾寫過《芒種後積雨驟冷三絕》,以及《梅雨五絕》來描述這夏天驟然變冷之後的感受;清代的詩人洪亮吉在伊犁,也曾見過芒種時節,伊犁還在下雪。
  • 二十四個節氣 我們陪您一起走過(二十四節氣與洛陽)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晚報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資料圖片)  昨日,《洛陽晚報》官微以《@洛陽人,這二十四個節氣有沒有你的專屬回憶?》為題,將本報過去一年來報導過的20多個不同節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二十四節氣相關報導)  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傳統文化精解讀:二十四節氣之小雪的氣候、歷史和民俗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傳統文化31#傳統節日23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當太陽達到黃經240度的時候,便是小雪節氣了。明代學人王象晉的名著《群芳譜》中有言:「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在這些文化遺產當中,「二十四節氣」堪稱一朵「奇葩」。在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周年之際,新報請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曾獲天津市科技傳播終身成就獎、天文科普教育家趙之珩和大家解析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起源、曆法的關係以及劃分。新報記者 梁爽  — 二十四節氣起源和三種曆法 —  二十四節氣的起源,還要從當今世界通用的三種曆法說起:分別為陽曆、陰曆、陰陽合曆。
  • 「趣味地理」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可以涉及哪些地理考點?
    節氣和四季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小編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二十四節氣和四季的劃分,小板凳搬好了嗎?2018年二十四節氣表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早在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由於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疑問,表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
  • 二十四節氣:大自然時間變化的秘密
    古代中國人用一種很簡單的方法,精確地發現了年的周期,同時發現了冬至和夏至這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並逐漸發展成二十四節氣。1殷商先民就已經發現了冬至「冬至」一詞,古人解釋說:「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