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期——至今 升級改革
當溫州成為一種模式的時候,也正是它需要突破自己的時候。
1996年 溫州市政府認為實施滿3年的「358質量系統工程」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產品的抽檢超合格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代價是在多個產業中進行了大規模的處理,在這次斷腕改革中,溫州人對自己沒有寬恕。
懲罰相當嚴厲。以螺紋鋼筋行業為例,溫州不惜代價,迅速關停並轉90多家生產螺紋鋼筋的企業,只保留了14家符合條件的企業,以杜絕過去那種區域性量大面廣的製售假冒偽劣產品。
在《溫州市質量立市實施辦法》中,有「兩招」被人們日後廣泛引用:一是實行「連坐制」,企業出問題,同時追究各級政府,分管部門及企業負責人的責任;二是對製售假冒偽劣產品者,一次重罰,再次則驅逐出「業主」隊伍,5年內不準在溫州註冊任何企業。
到了1997年,國家服裝質量監督中心抽檢了溫州21家服裝企業生產的西服,結果優等品6個,一等品13個。而這與1987年12月《經濟參考報》上的那篇《偽劣商品坑國害民》的報導形成鮮明對比。那篇報導說「浙江蒼南金鄉就有上百家企業,700多家個體戶從事商標印刷,從去年1至6月就印刷假名牌商標300多萬張。」
需要記住的是,這種變化是在一批從農田裡走出來才十幾年的企業創造出來的。而他們對陣的,是訓練有素並得到政府支持的國有企業。溫州企業從一開始靠低價、靠回扣手段得到市場開始,到1997年開始完全走上正軌,與國企開始了正面較量。「遊擊隊」開始成為正規軍。而正是在這種拼死的較量中,溫州模式赫然成形!
但對於溫州企業來說,道路依然漫長。當它們從國企留下的市場縫隙中殺出一條血路,贏得自己的生存空間時,更龐大的對手已經悄悄地站在了面前:隨著中國國門的打開,外企開始進入了。
發展的速度超過了城市建設的容量,廣利橋邊排起了長隊(1998年)
1994年,一家名叫佐丹奴的外地服飾專賣店在「服裝之都」溫州悄然開門迎客。專賣店招牌以黑色為基礎底色、橫寫的白色中英文「佐丹奴」字樣的註冊商標直接作為商店名稱,既簡潔醒目、又像是廣告牌,令人印象深刻。專賣店從建築物外觀到裝修,包括色彩、造型、貨架以及服裝擺設,都蘊含著一種獨特的企業文化。不經意間,跨國公司已經把戰場擺到了溫州企業的家門口。
不過從一無所有發展起來的溫州企業家們對此似乎並不害怕。他們身上有的是學習的精神。由佐丹奴帶來的新名詞「特許經營連鎖店」在溫州的服飾企業老總中間「熱」起來了。跟進,這是溫州商人們的第一反應。任何優秀的企業都會成為他們的學習對象。而其中最優秀的,是美特斯·邦威。
在把美特斯·邦威從小作坊變成工廠後,資金、管理、規模、經營方式等問題時常困擾著公司的創始人周成建。而此時出現的佐丹奴所帶來的連鎖模式,反而給周成建帶來新的發展思路。周成建決定打破常規,先樹立品牌擴大知名度,然後「借雞生蛋」(定牌生產)、「借網捕魚」(特許連鎖經營)。1995年,在溫州市公園路,第一家「美特斯·邦威」專賣店開張了。一年後,美特斯·邦威先後與60多家加工廠建立合作關係。在市場開拓方面,則大力發展特許連鎖經營,2002年公司專賣店超過600家,80%是特許經營。由於美特斯·邦威在國內服裝行業率先採取「虛擬經營」模式,走品牌連鎖經營的發展道路大獲成功,成為鞋服行業運用此模式的典範,從此之後,森馬、高邦、拜麗德等服裝企業都借鑑此模式,也逐漸發展了起來。
模式的複製是容易的。但人們普遍認為,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全面啟動和國民經濟發展進入結構調整新時期,溫州原有發展市場經濟的「先發優勢」逐步喪失,溫州企業發展進入制度創新階段。從無到有地生長起來的溫州企業在對陣有上百年歷史的外企時,最為缺乏的是資金、規模和企業文化。它們擁有的,是中國這個大市場。解決的方法是上市。在2000年前後,溫州企業一度有過上市的「躁動」,但很快又歸於平靜。其中的原因,主要在於害怕對企業失去控制權。直至2003年底溫州市政府舉辦的那場場面空前的「上市推介會」後,溫州民企「上市冷」的現狀才得以改觀。2003年11月30日由溫州市政府舉行的「2003溫州企業上市推介會」,彰顯了溫州政府對企業上市急不可耐的心情。這次「上市推介會」邀請了上海、深圳、納斯達克、倫敦、香港、新加坡等幾大證券交易所蒞會。盡邀海內外眾多大交易所的代表到場,目的就是一個,用時任溫州市副市長馮致禮的話說,就是「希望溫州企業與各交易所、券商加強聯繫。」此後,溫州企業上市的步子向前邁了一大步。原本不談上市的溫州民企,有的也相應設立了「上市辦」一類的新部門。上市漸漸被這些先知先覺的企業提上議事日程。
2006年4月,生產「SORL」牌汽車配件的瑞立集團,結束了美國納斯達克(NASDAQ)股票市場26個月的櫃檯交易(OTCBB)和小資本市場歷史,正式在納斯達克主板掛牌交易。成為溫州第一家境外上市的企業。2006年8月23日,華峰氨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小板掛牌交易。這是溫州第一家國內首發上市的民營企業。
2007年1月的最後一天,華儀集團把他們借殼上市的「ST蘇福馬」註冊地從蘇州遷回樂清,並改名華儀電氣。
如今,偉明環保已經結束了上市輔導,森馬集團、紅蜻蜓集團、冠盛汽配上市步驟也在加快中。聖為紙業則把註冊地由上海落戶溫州,為的就是力爭2008年拔得溫州流通業上市的頭籌。
在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史中,溫州市政府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成為企業的有力助手。上市成為政府推動本地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有力工具。藉助上市,溫州企業將在外力的推動之下有力地改變自己,並解決資金、管理等諸方面問題。而它們的個體重生,無疑將會造出一個全新的溫州模式,一個不懼怕任何對手的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