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妹妹被核桃卡住,又因被反鎖家中,沒等到及時的搶救,離開了人世。這成了凌霄媽媽陳婷過不去的坎,永遠無法釋懷。
凌霄的爸爸凌和平,在派出所工作,特別忙,對家庭多多少少有些虧欠。女兒的去世,讓凌霄媽媽對於忙於工作丈夫凌和平,有了不可調和的分歧。兩人一見面就是爭吵不休。
現在的媽媽們不僅得上班掙錢養家、養孩子,生育也休息不了多久,不論身體還是精神都承受著雙重折磨。工作特別忙的那一兩個月,生活總是容易出岔子,比如,乘車錯過站;重要的事情搞砸;就算不出門,還能碰壞家中的花瓶。因為,一個人的精力始終有限,在一件事上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剩下的大腦就不想去思考了,以至於做些沒腦子的事,沒腦子的事多了,生活就像陷入了大沼澤,越是掙扎,陷得越深,到不了安全的陸地。
如果凌霄的媽媽,能推著凌霄的爸爸凌和平多承擔一些家庭義務,凌霄的媽媽能省下精力,更好的處理生活,這樣的悲劇是否就不會發生呢?一個人擔不起的家庭重擔,要學會推著「隱形父親」一起承擔,如何推動「隱形父親」呢?
心心媽的《童年不缺愛》給出了這一問題的答案。
一、形成「隱形父親」的外因
1.歷史文化
我們都聽說過「父不入子房,官不入民宅」,對於父親不進孩子房間,一開始我也感到很困惑,但是後面半句「官不入民宅」卻很好的解答了我的困惑。官和民在古代是有嚴格的階級的,官進民房,民恐懼、擔憂,總怕啥事惹到官老爺,得倒黴了。同理「父不入子房」,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這樣的意思,因為,古代的一家人,父為天。也就是說古代的父親,不僅不照顧孩子,壓根就不進孩子房間,孩子吃喝拉撒睡,哭了鬧了全是母親的責任。
2.成長環境
不論是在以前,還是在現在,總是充斥著一種聲音,孩子就是母親的事。不僅是娃婆婆這麼想,你周圍的七大姑八大姨也這麼認為,包括親媽也是這樣的。記得在醫院剛生孩子的時候,我媽說她沒時間來看我,實際上公交不過1小時,打車不過20分鐘,她說生娃不很正常嘛,來看什麼?後來孩子打疫苗,我讓老公帶孩子去打,我媽在一旁說,你休著產假不帶孩子去打疫苗?意思很簡單,生娃、帶娃、照顧娃,一切都是你應該做的,而不是你老公份內的事。
這個環境就是這樣,對於女人太苛刻,娃還是冠父親之姓,責任卻全在母親身上。
3.經濟壓力
有娃之後的焦慮在於,賺錢的速度,趕不上娃碎鈔的速度。母親因為生育,不得不離開崗位,等再回公司,要麼被調崗,要麼被邊緣化,離升職加薪隔了一條深不見底的河。於是乎家庭經濟壓力下,父親就只得忙於工作,以求能升職加薪,應對娃出生後的各種費用。然而,很多家庭卻是,父親忙於工作,也沒升職加薪,家庭捉襟見肘。因為工作太忙太累,反而回家見不到事情,沙發一趟,二郎腿一翹,就等著吃飯,連菜也不端一下,飯也不盛一下,孩子母親弄完飯,叫父親吃飯,還得等人看完手機,別提照顧孩子了。
二、形成「隱形父親」的內因
1.主觀認知局限
我們上過很多年的課,讀過很多的書,除非教育專業,其他專業從來沒有一門課,教我們如何做好父親,如何做好母親。我們所有的關於父親、母親角色的知識,都來自於父輩,來自於大環境下的耳濡目染,而剛好父輩的模式就是荒唐的,男主外,女主內只適合原始狩獵時期以及傳統農耕時期。女性因為體力相比男性弱了太多,在原始狩獵及傳統農耕時期,有很大的劣勢,而今天早已不是以體力論英雄的時代了,工業化進程越快,女性體力上的劣勢,就越能被知識覆蓋。
500斤的貨物要到10米高樓,只需要按一個電梯按鈕的力氣而已。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早已被顛覆,我的很多女同學掙得都比老公多,然而,孩子的父親,依然局限在自己的認知裡,認為照顧孩子是母親的事情。
2.母親捨不得退出
孩子依戀母親,做遊戲、寫作業都會主動要求媽媽參與,而不會去邀請父親。很多時候咱們的媽媽不忍心拒絕,這樣的後果,就是孩子越來越依戀母親,對於父親越來越疏離。
長此以往,父親和孩子就沒有了親密的聯接,父子間的溝通就會存在問題,然後,越來越不愛溝通,最後就成了一對冤家,孩子不喜歡跟父親在一塊,父親也不咋管孩子,所有的事情就只能母親自己一個人扛著,扛不住,想崩潰大哭,卻又沒頭緒,不知道如何才好!
3.沒有形成統一的價值觀
朋友家最近有些雞犬不寧,起因是孩子體重超標,孩子的學校是提供晚餐的,但是,孩子回家會再吃兩碗,胃還越撐越大,體重也超標了。為此朋友夫妻分工合作,一個早上送,一個晚上接。晚上接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孩子重複吃晚飯,朋友一直堅持著,她老公倒是兩周後就不樂意了。
於是乎又只能讓老人接送,想著孩子已經形成習慣了吧,懊惱的是,幾天後,四歲的孩子漲到了55斤。朋友那個氣啊,卻又無可奈何。只覺得太失敗,因為沒能財務自由,所以得上班,因為得上班,所以沒辦法帶好孩子,壓力巨大,拼命的學習理財、發展副業。而孩子父親卻像沒事人一樣,一到周末除了吃飯、上廁所,其餘時間全在睡覺,這也導致家裡矛盾重重,爭吵頻發。
朋友和他的老公,對於孩子是沒有形成統一價值觀的,朋友認為孩子至少要健康,但是他老公對於這點卻是模糊的。以至於孩子體重超標,朋友覺得火燒眉毛了,但是朋友老公無所事事。
三、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1.捨得退出,促進孩子和父親的感情聯結
在雙休的周末,作為孩子的母親,儘量讓孩子父親講繪本,和孩子玩遊戲,而不是自己親力親為的陪著,因為工作日的晚上,大多數母親都會給孩子講繪本,而孩子父親卻是葛優躺、倒頭便睡,工作日太累,理解孩子父親的力不從心,但是周末卻是大好的時光,再沒有理由拒絕為孩子講繪畫和玩遊戲。
2.放下「如何做會更好」的執念
孩子和父親的相處方式,往往比和母親的相處方式更為激勵。玩遊戲也會玩得比較刺激,動不動就出絕招,孩子和父親追著打來打去的。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沒大沒小,父母的權威性降低,但這並不影響孩子獲得快樂。也就隨他們去吧,父親和孩子玩得開心就好,就能獲得聯結。
3.共創家庭文化
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依戀領域的先驅人物,安斯沃斯對幾百名嬰兒進行了情景測試。結論是,面對陌生任務,對父母雙方都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表現得更出色,對父母一方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表現中等,對父母雙方都沒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表現最差。
孩子父母雙方,對於孩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在育兒這件事上,宏觀層面的價值觀,父母雙方需要達成一致。
比如,開篇的朋友和他的老公,明顯對於育兒這件事,就沒達成一致,或許都沒溝通過,需要給孩子梳理一個什麼樣的價值觀。朋友想要給孩子的是健康、努力、善良的價值觀,而孩子父親不規律的作息,明顯是不健康的,引導著孩子形成不良習慣。朋友的數落,又讓孩子形成了挑剔的習慣,總能找出別人的不對,遇事就覺得是別人錯了。
這種情況下,雙方需要溝通,一致的價值觀,一致的行動,從而讓孩子清楚什麼應該被鼓勵,什麼是不值得鼓勵,需要改正。
四、結語
書裡不止提出了解決「隱形父親」問題的方法,還有很多常見的棘手育兒場景的解決方法,如老人育兒分歧,選擇了與老人合作育兒,就要承擔起化解分歧的責任;如孩子喜歡晚睡,第二天上學起不來,常說的就是「你現在不睡覺,明天就起不來」,孩子也學到了講條件的溝通方式,比如「媽媽,你現在不陪我玩,一會兒你就不能吃飯」,語言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的。而作者用「你選擇了晚睡,就選擇了明天遲到」,把權利和責任都還給了孩子。
如果你也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了「隱形父親」、遇到了和老人育兒的分歧以及孩子各種棘手的問題,來書裡找找解決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