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在崩潰邊緣,卻找不到頭緒?《童年不缺愛》幫你看清問題本質

2020-12-03 白家七色羊

導語:

妹妹被核桃卡住,又因被反鎖家中,沒等到及時的搶救,離開了人世。這成了凌霄媽媽陳婷過不去的坎,永遠無法釋懷。

凌霄的爸爸凌和平,在派出所工作,特別忙,對家庭多多少少有些虧欠。女兒的去世,讓凌霄媽媽對於忙於工作丈夫凌和平,有了不可調和的分歧。兩人一見面就是爭吵不休。

現在的媽媽們不僅得上班掙錢養家、養孩子,生育也休息不了多久,不論身體還是精神都承受著雙重折磨。工作特別忙的那一兩個月,生活總是容易出岔子,比如,乘車錯過站;重要的事情搞砸;就算不出門,還能碰壞家中的花瓶。因為,一個人的精力始終有限,在一件事上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剩下的大腦就不想去思考了,以至於做些沒腦子的事,沒腦子的事多了,生活就像陷入了大沼澤,越是掙扎,陷得越深,到不了安全的陸地。

如果凌霄的媽媽,能推著凌霄的爸爸凌和平多承擔一些家庭義務,凌霄的媽媽能省下精力,更好的處理生活,這樣的悲劇是否就不會發生呢?一個人擔不起的家庭重擔,要學會推著「隱形父親」一起承擔,如何推動「隱形父親」呢?

心心媽的《童年不缺愛》給出了這一問題的答案。

一、形成「隱形父親」的外因

1.歷史文化

我們都聽說過「父不入子房,官不入民宅」,對於父親不進孩子房間,一開始我也感到很困惑,但是後面半句「官不入民宅」卻很好的解答了我的困惑。官和民在古代是有嚴格的階級的,官進民房,民恐懼、擔憂,總怕啥事惹到官老爺,得倒黴了。同理「父不入子房」,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這樣的意思,因為,古代的一家人,父為天。也就是說古代的父親,不僅不照顧孩子,壓根就不進孩子房間,孩子吃喝拉撒睡,哭了鬧了全是母親的責任。

2.成長環境

不論是在以前,還是在現在,總是充斥著一種聲音,孩子就是母親的事。不僅是娃婆婆這麼想,你周圍的七大姑八大姨也這麼認為,包括親媽也是這樣的。記得在醫院剛生孩子的時候,我媽說她沒時間來看我,實際上公交不過1小時,打車不過20分鐘,她說生娃不很正常嘛,來看什麼?後來孩子打疫苗,我讓老公帶孩子去打,我媽在一旁說,你休著產假不帶孩子去打疫苗?意思很簡單,生娃、帶娃、照顧娃,一切都是你應該做的,而不是你老公份內的事。

這個環境就是這樣,對於女人太苛刻,娃還是冠父親之姓,責任卻全在母親身上。

3.經濟壓力

有娃之後的焦慮在於,賺錢的速度,趕不上娃碎鈔的速度。母親因為生育,不得不離開崗位,等再回公司,要麼被調崗,要麼被邊緣化,離升職加薪隔了一條深不見底的河。於是乎家庭經濟壓力下,父親就只得忙於工作,以求能升職加薪,應對娃出生後的各種費用。然而,很多家庭卻是,父親忙於工作,也沒升職加薪,家庭捉襟見肘。因為工作太忙太累,反而回家見不到事情,沙發一趟,二郎腿一翹,就等著吃飯,連菜也不端一下,飯也不盛一下,孩子母親弄完飯,叫父親吃飯,還得等人看完手機,別提照顧孩子了。

二、形成「隱形父親」的內因

1.主觀認知局限

我們上過很多年的課,讀過很多的書,除非教育專業,其他專業從來沒有一門課,教我們如何做好父親,如何做好母親。我們所有的關於父親、母親角色的知識,都來自於父輩,來自於大環境下的耳濡目染,而剛好父輩的模式就是荒唐的,男主外,女主內只適合原始狩獵時期以及傳統農耕時期。女性因為體力相比男性弱了太多,在原始狩獵及傳統農耕時期,有很大的劣勢,而今天早已不是以體力論英雄的時代了,工業化進程越快,女性體力上的劣勢,就越能被知識覆蓋。

500斤的貨物要到10米高樓,只需要按一個電梯按鈕的力氣而已。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早已被顛覆,我的很多女同學掙得都比老公多然而,孩子的父親,依然局限在自己的認知裡,認為照顧孩子是母親的事情。

2.母親捨不得退出

孩子依戀母親,做遊戲、寫作業都會主動要求媽媽參與,而不會去邀請父親。很多時候咱們的媽媽不忍心拒絕,這樣的後果,就是孩子越來越依戀母親,對於父親越來越疏離。

長此以往,父親和孩子就沒有了親密的聯接,父子間的溝通就會存在問題,然後,越來越不愛溝通,最後就成了一對冤家,孩子不喜歡跟父親在一塊,父親也不咋管孩子,所有的事情就只能母親自己一個人扛著,扛不住,想崩潰大哭,卻又沒頭緒,不知道如何才好!

3.沒有形成統一的價值觀

朋友家最近有些雞犬不寧,起因是孩子體重超標,孩子的學校是提供晚餐的,但是,孩子回家會再吃兩碗,胃還越撐越大,體重也超標了。為此朋友夫妻分工合作,一個早上送,一個晚上接。晚上接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孩子重複吃晚飯,朋友一直堅持著,她老公倒是兩周後就不樂意了。

於是乎又只能讓老人接送,想著孩子已經形成習慣了吧,懊惱的是,幾天後,四歲的孩子漲到了55斤。朋友那個氣啊,卻又無可奈何。只覺得太失敗,因為沒能財務自由,所以得上班,因為得上班,所以沒辦法帶好孩子,壓力巨大,拼命的學習理財、發展副業。而孩子父親卻像沒事人一樣,一到周末除了吃飯、上廁所,其餘時間全在睡覺,這也導致家裡矛盾重重,爭吵頻發。

朋友和他的老公,對於孩子是沒有形成統一價值觀的,朋友認為孩子至少要健康,但是他老公對於這點卻是模糊的。以至於孩子體重超標,朋友覺得火燒眉毛了,但是朋友老公無所事事。

三、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1.捨得退出,促進孩子和父親的感情聯結

在雙休的周末,作為孩子的母親,儘量讓孩子父親講繪本,和孩子玩遊戲,而不是自己親力親為的陪著,因為工作日的晚上,大多數母親都會給孩子講繪本,而孩子父親卻是葛優躺、倒頭便睡,工作日太累,理解孩子父親的力不從心,但是周末卻是大好的時光,再沒有理由拒絕為孩子講繪畫和玩遊戲。

2.放下「如何做會更好」的執念

孩子和父親的相處方式,往往比和母親的相處方式更為激勵。玩遊戲也會玩得比較刺激,動不動就出絕招,孩子和父親追著打來打去的。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沒大沒小,父母的權威性降低,但這並不影響孩子獲得快樂。也就隨他們去吧,父親和孩子玩得開心就好,就能獲得聯結。

3.共創家庭文化

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依戀領域的先驅人物,安斯沃斯對幾百名嬰兒進行了情景測試。結論是,面對陌生任務,對父母雙方都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表現得更出色,對父母一方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表現中等,對父母雙方都沒有安全型依戀的孩子表現最差。

孩子父母雙方,對於孩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在育兒這件事上,宏觀層面的價值觀,父母雙方需要達成一致。

比如,開篇的朋友和他的老公,明顯對於育兒這件事,就沒達成一致,或許都沒溝通過,需要給孩子梳理一個什麼樣的價值觀。朋友想要給孩子的是健康、努力、善良的價值觀,而孩子父親不規律的作息,明顯是不健康的,引導著孩子形成不良習慣。朋友的數落,又讓孩子形成了挑剔的習慣,總能找出別人的不對,遇事就覺得是別人錯了。

這種情況下,雙方需要溝通,一致的價值觀,一致的行動,從而讓孩子清楚什麼應該被鼓勵,什麼是不值得鼓勵,需要改正。

四、結語

書裡不止提出了解決「隱形父親」問題的方法,還有很多常見的棘手育兒場景的解決方法,如老人育兒分歧,選擇了與老人合作育兒,就要承擔起化解分歧的責任;如孩子喜歡晚睡,第二天上學起不來,常說的就是「你現在不睡覺,明天就起不來」,孩子也學到了講條件的溝通方式,比如「媽媽,你現在不陪我玩,一會兒你就不能吃飯」,語言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的。而作者用「你選擇了晚睡,就選擇了明天遲到」,把權利和責任都還給了孩子。

如果你也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了「隱形父親」、遇到了和老人育兒的分歧以及孩子各種棘手的問題,來書裡找找解決方法吧!

相關焦點

  • 颱風劍魚 因其總讓人找不著頭緒劍魚被稱為今年最奇葩的颱風
    颱風劍魚 因其總讓人找不著頭緒劍魚被稱為今年最奇葩的颱風時間:2019-09-04 09:4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颱風劍魚 因其總讓人找不著頭緒劍魚被稱為今年最奇葩的颱風 9月3日凌晨兩點,已登陸越南、眼看著就要消散的颱風胚胎91W突然復活,並加強為14號颱風劍魚。
  • 我曾徘徊在崩潰邊緣
    情緒更加低落,晚上開班會的時候,打開微信,發現自己曾經幫別人做過的一件事情,最終幫了倒忙,心中更是不安。本來想回復些什麼,打完了字,又刪掉了。開完班會,覺得很累,想睡覺。就自己一個人趴在桌上,不知不覺爬了半個小時,怎麼也睡不著。
  • 中年人的崩潰悄無聲息,誰又何嘗不是處於崩潰的邊緣呢?
    確實,海陸的實力在這個組裡是最差的,雖然這個組裡的其他小姐姐都很包容海陸,但是在海陸自己的心裡那種拖後腿的難過肯定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或許當時的海陸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看到這句歌詞,觸詞生情一下子就崩潰的哭了出來吧!現在崩潰這個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候可能一個小點都能讓你立馬崩潰,那種崩潰是突如其來的。
  • 妻子的背叛使我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我愛的太深,越陷越深,我看不懂她的想法與需要,我一次次的原諒與容忍,換回一次次的傷害。如果她找到的是幸福,我放手心甘情願,可是她出軌的對象都不會給她幸福。我不明白她為什麼會這樣?她告訴我她就不是個安分的人,我感覺自己失去了希望失去了生活的勇氣,我的精神在崩潰的邊緣,我好幾天沒怎麼睡了,心又亂又痛。不知道該怎麼做,就好像用生命做賭注,最後卻輸了個乾淨。
  • 無數次遊走在崩潰的邊緣,怎麼辦?
    有接得住你崩潰的人在身邊,你便不會遊走在崩潰的邊緣;你經常遊走崩潰邊緣,是因為身邊沒有給你舒解之人,也許正因為身邊人的所作所為,才導致/加劇了你的崩潰。(一)有的人,沒有機會崩潰!即使你真的崩潰,身邊的老公和婆婆,都能接住你。但是,也正因為有他們的關懷和發自內心的愛,根本就沒有你崩潰的機會。恨不得老公發現你稍微有些不開心,就會想盡辦法為你解憂呢。如此,怎能崩潰?
  • 羚羊傾訴|你真的缺愛嗎?
    很多缺乏安全感的人總覺著沒有人會愛自己,但是還是對友情愛情抱著一種近乎神聖的熱忱。因為童年期愛的缺失,長大後特別渴望在其他方面補償回來,這是心理學中的補償防禦機制。有這種缺愛表現的不要先急著怪自己不爭氣,而是你需要的「愛」沒有得到滿足,從而引發一系列的負面影響。那我們又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是那個缺愛的人呢?
  • 戀愛腦的婚姻:像我愛你那樣,來愛我,你為什麼就是做不到?
    我提醒自己很多次,不要愛別人那麼滿,不要在感情中這樣傻傻的付出那麼那麼多,可我心裡做不到,傷口依然在,不被重視的感覺依然在,我就是那種愛就要愛得轟轟烈烈,愛得用盡全力,我做不到將就,做不到平平淡淡,做不到假裝不在乎。  我不希望我的餘生只是湊合,我要的只是:愛就好好愛,不愛就滾開,清清楚楚,明明明白。
  • 上海「殺妻焚屍案」:身為女性怎樣避免在垃圾堆裡找男人,你需要...
    作為相親的女方一定要搞清楚這個相親男相親的目的是什麼,僅僅是因為工作圈子小找不到對象,還是因為這個男人本身有些見不得人的惡習性格只能去相親。最核心每一個相親,急於結婚的男人都是有問題的。大凡條件不錯的男人,不會急於結婚他們都會找很多條件不錯的女人結婚。
  • 為什麼你對他越好,他越不愛你?
    缺愛是一個很大的詞, 我們甚至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缺愛。 這是因為,缺愛的人, 缺失的終究是對自我的愛, 而非外界的愛, 我們不可能把獲得愛和自我價值, 寄托在另一個人身上。
  •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俞敏洪)十三條經驗一個質疑一個問題
    最近看了俞敏洪這本自傳,書名為《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很形象的形容了他的創業過程。俞大智若愚,優秀但不出彩,出身草根,從底層創業,幾乎可以說把創業者能踩的坑都踩了一遍,沒有崩潰沒有離析,應該歸功於他偏軟的性格和包容的思想。
  • 心理學家:缺愛的人,一生都會被這4個東西牽絆,看完扎心了
    我們知道幸福被愛的童年與不幸缺愛的童年肯定不一樣,不然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不會說出「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來治癒」這樣經典的話了。根據研究發現,一個人缺愛,一生都在追求這些東西,而且非常執著。安全感如果你談戀愛與一些童年缺愛的人相處過,你一定會發現,為何他們如此「作」?
  • 讀《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有感
    俞敏洪的人生像是一個中國夢,我們從中看到了我們自己,從農村出來,也不算聰明,高考三次上了北大,然後創業新東方,有的只有堅持,在同學心目中最沒有出息的人,最後成了屌絲逆襲的典範,成了同學中最成功的人,你我的心中何嘗不懷有這樣的夢想。
  • 失業半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人都快廢了,很崩潰,不知怎麼辦
    失業半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久而久之會越來越焦慮、崩潰,感覺整個人都廢掉了,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逆轉現狀?其實4個步驟就可以搞定一、穩定情緒如果你已經陷入了這樣崩潰、焦慮的現狀,那你先別急著去做其他事情,現在最需要做的事情是穩定情緒。
  • 相親已經讓我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本人年齡27,因大學畢業入錯行荒廢三年,一事無成,但現在幡然悔悟,決定重新開始,但是事業還未起步之時,遇到了這事,致使自己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事情是這樣的:有天自己的媽老漢找熟人給我介紹對象,我也想了下,自己本來圈子也小,所以要不試試,結果熟人去找了一個媒人
  • 12星座在情緒崩潰的邊緣都會有什麼表現?快來看看準不準
    他們總是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們不喜歡遮掩,所以當他們的情緒處於崩潰邊緣的時候,他們會直接表現出來自己的真實的情緒,然後用適合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排解情緒,而不是隱藏起來,等他們發洩完之後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狀態。
  • 北京人為何愛說「找不著北」?
    北京有句話叫做「找不著北。」大意指摸不著頭腦或迷失了方向。我想說的是:我找不著的是北京。明明身在北京,我卻找不著北京了。立交橋平地而起,環路如年輪一圈又一圈,高層建築林立,而古色古香的老城區的萎縮與破碎。北京現在還是有胡同與四合院的(文物部門特意要求保留的),但僅僅是擺設而已。
  • 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痛的邊緣,是假想的愛在作祟
    語句裡沒有一個類似「愛」或「喜歡」的字眼,但我們卻讀出了濃濃的愛意。張愛玲的這種「低到塵埃裡的愛」固然美好,卻始終讓人覺得有些卑微,這份卑微的愛戀,最終還是讓她走向了痛苦的邊緣。所幸的是,才女張愛玲在卑微的愛情面前,保持了最後的清醒,她在給胡蘭成的信中寫道:"我已不喜歡你了,你亦是早就不喜歡我了。」
  • 《我曾走在崩潰的我邊緣》裡每一個人的崩潰
    《我曾走在崩潰的邊緣》大佬朋友第一次在我面稱讚這本書一定要讀的時候,我大腦給我信息反饋是:「哦,這是大佬們要讀的書,和我沒關係。而且一聽名字就不適合我。」第二次聽見這本書名時,它成了我的必讀,更成了我現在坐在這絞盡腦汁寫復盤的書。真是應了那句「人生無常,世事難料。」
  • 那不是你的錯: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創傷
    然而明明是被迫的,明明不情願,明明很痛苦,卻為了減少這種痛苦,避免精神上的崩潰,她說服自己愛上他,已實現合理化,可是這種別無選擇的合理化,終究只是一種防禦,被壓抑的痛苦還是爆發了,腦海裡繃緊的弦突然就斷了。小說裡思琪精神失常了,現實中林奕含自殺了。
  • 你人生所有的問題,都來源於不你不愛自己
    《當你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打卡,看完這本書,突然明白了這本書名的意義。你人生所有的問題,其實都來源於你不夠愛自己。 可是,當你學會愛自己,才會發現,原來世界真的很溫暖。很多時候,我總會覺得我不夠幸福,是因為我的生活不夠讓我滿意,我身邊的人有太多需要調整的地方,唯獨對於自己,總愛給自己找理由,但是又做不到接納自己,同樣對自己嫌棄眾多。以前總覺得內心強大是一個動詞,必須得在大問題前才能激發,現在才意識到:其實不是,內心強大一直體現在細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