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比亞迪會一直將插電式電動汽車作為未來的方向嗎?
其實不論是插電式混合動力還是純電動汽車,關鍵要素就是電池,他不僅是決定電動汽車是否能夠繁榮的命門,也是當下限制電動汽車發展與普及的絕對瓶頸。電池是比亞迪的主要業務之一,也是比亞迪的夢想之一,從這一點上講,它自然應當不遺餘力地提高電池的性能、降低電池的成本。
可是從全世界範圍來看,電池性能的提高一直相當緩慢,根本無法滿足已經被傳統汽車「寵壞」的消費者的需求。寄希望於消費者捨棄原有的駕駛習慣,反而去適應電動汽車的特性根本只是一廂情願。電池能量密度如果不能有突破性的提高,電動汽車的前景只會更加黯淡。
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對於如何提高電池能量密度似乎迷失了方向,甚至連提高電池能量密度最基本的材料體系都無法確定,即便空有提高的目標,到頭來也只能望洋興嘆。悲觀地講,除非有奇蹟出現,否則指望現有的電池技術大幅度提高電池能量密度並不現實。
在這個節骨眼上,豐田還幹了一件非常「不合時宜」的事情--將其研發的燃料電池轎車正式上市,並且開放有關燃料電池技術的專利。這件事情其實一定程度上震動了汽車界,國內對於這個事情也是議論紛紛。燃料電池汽車目前的推廣難點在於氫氣的來源無法保證,體現在製備足夠純度的氫氣工藝選擇及成本控制上。但至少解決制氫的問題比提高電池密度看起來要靠譜得多,最起碼現在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前進方向。此外,比起困難重重的充電樁建設,能夠利用現有加油站進行加氫站的布局顯然也要容易得多。
從用戶的角度考慮,如果購買價格相當、同樣節能減排,但是燃料電池汽車續駛裡程更長、不用改變駕駛習慣,請問還有誰會去理那輛電動汽車呢?不要跟筆者說什麼短途用電動汽車去代步這種鬼話,且不說多少國人會有閒心去這樣用車,國內緊張的停車位也不會容許消費者用車向這個方向發展。
方向這種事情本就是一種對於未來技術的預見,只是豐田這回讓國內的汽車人士都開始重新考量這個問題。因為一旦燃料電池汽車未來得以普及,那麼意味著現在絕大部分在電池上的研發都將失去意義,已經花了很大代價建設的充電樁也將全部白費。所以,對於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三緘其口,似乎正成為國內汽車人士的默契。
回到比亞迪身上,至少到目前為止,比亞迪仍然將電池研發作為其發展方向。筆者不知道比亞迪究竟會不會有所動搖,當然筆者希望不會,因為比亞迪已有了這麼多技術儲備,推倒重來一則可惜,二則也不符合研發的基本守則。更何況,筆者是真心希望比亞迪能夠在電池技術上有跨越式的進步,能夠將電動汽車推向另一個高峰。
聊了這麼多,最後想再說一句。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是一項極其燒錢的工程,它的投入應當是每年以億來計算的,如果不能在傳統汽車領域或者其它領域上獲得足夠多的收益,那麼是根本是玩不起新能源汽車的。看著比亞迪2014年13.26%的銷量跌幅,還有近期動蕩的股價,筆者隱隱感到一絲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