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經驗和基本規律

2020-11-26 求是網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從一個滿目瘡痍、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屹立於世界之林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根本經驗是中國共產黨不間斷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引領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創新發展;始終不渝地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間斷地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雙向互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條基本規律。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創造形成適應中國國情、具有中國風格、反映中國需要、運用中國話語體系、指導中國實踐的和不斷創新的理論形態,是實現我國繁榮發展的一條成功之路。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新實踐創新

  從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詞中莊嚴宣布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到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度過了70年誕辰。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奮發拼搏,把一個滿目瘡痍、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改造建設成為一個已然屹立於世界之林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經過70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國共產黨不間斷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不間斷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引領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不間斷地創新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條根本經驗;始終不渝地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間斷地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雙向互動,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條基本規律。

  一條根本經驗: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永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實際相結合的70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70年。7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並完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一次結合,實現並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其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開始並成功地實現了第二次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飛躍,其理論成果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21世紀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指導工人階級及其人民大眾求解放、謀幸福的真理,然而任何真理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條件,就會變成謬誤。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但馬克思主義離開了中國的具體時間、地點、條件,就會誤導中國實踐。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說到底,只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千真萬確的道理。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為全人類貢獻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曾幾何時,漢唐王朝顯赫於世,清康乾盛世的中國為世界最強,其時GDP佔世界1/3。然而,進入近代的中國卻從高峰一落千丈衰敗下來。先於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的西方列強,在爭奪瓜分世界殖民地的角鬥中瓜分了中國,它們不允許中國獨立自主地走資本主義強國之路,中國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亞病夫,中華民族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先知先覺的中華民族先進分子從多次失敗和挫折中,總結出的資產階級的理論武器、封建統治階級的儒學思想、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潮都解救不了中國。經過反覆的比較選擇,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深刻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科學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馬克思主義是好武器,但脫離了中國的實際,主觀主義地、特別是教條主義地照抄照搬拿來指導中國革命實際,就會未有革命黨引錯路不給革命帶來重大損失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批評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好比箭,「有些同志則僅僅把箭拿在手裡搓來搓去,連聲贊曰:『好箭!好箭!』卻老是不願意放出去」,「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箭,必須用了去射中國革命之的」。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革命相結合,「有的放矢」,脫離中國實際,必定失敗。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為重大的時代課題,這是從遵義會議前的多次嚴重失敗挫折中深刻總結出來的根本經驗。

  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四個偉大歷史貢獻。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徹底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對中國人民的統治、剝削和壓迫,實現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二是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經過社會主義所有制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了兩千多年的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這是自有國家以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變,開啟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新紀元;三是進行了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推進了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建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準備了物質條件和理論前提;四是進行改革開放第二次偉大革命,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由落後於時代到大踏步趕上時代並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四個偉大歷史貢獻,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緊密聯繫在一起。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兩次偉大結合,完成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結合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第一次飛躍形成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第二次結合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第二次飛躍形成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的第一次偉大結合,分成兩個相互聯繫的階段,一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二是社會主義革命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只是萬裡長徵邁出了第一步。按照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戰略構想,中國革命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後,必須不間斷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才能真正完成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偉大時代命題。

  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毛澤東同志領導開啟了第一次結合,形成了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而在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則完成、豐富和充實了第一次飛躍——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成果。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毛澤東思想完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偉大飛躍,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毛澤東思想實質上包含了三個方面的理論內容:一是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毛澤東同志科學判定了中國的社會性質和特殊國情,提出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第一步是進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階級為領導階級的,建立牢固的工農聯盟和革命統一戰線,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打倒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獨裁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人民共和國。二是關於社會主義所有制改造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一化三改」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改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創造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體,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經過1949~1953年的和平恢復時期,中華民族走上了歷史發展的新階段。三是關於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的兩個歷史時期,本質上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改革開放後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前一個時期實踐探索的堅持、改革和發展。這兩個時期形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

  1956年八大的召開,標誌著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偉大結合的開啟。毛澤東同志領導全黨開展了艱苦卓絕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探索。鑑於蘇聯與中國國情的極大差別,又由於蘇聯模式已經暴露出明顯的問題和弊病,毛澤東同志很快意識到不能照抄照搬蘇聯的經驗和模式,必須摸索出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並提出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路線、原則和政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最具創造性的思想理論觀點,推進了毛澤東思想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新階段的創新發展做出了巨大的理論貢獻和實踐貢獻,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鑑意義的歷史經驗和理論認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奠定了極為重要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前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推進並深化了毛澤東同志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偉大結合的時代課題,是一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成果的偉大飛躍。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制度條件、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系統回答了在中國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它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歷史依據,適應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是21世紀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一條基本規律: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不間斷地推進理論與實踐創新雙向互動

  在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導下,敢於實踐、勇於實踐、善於實踐,在實踐中發現真理、運用真理指導實踐,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以不斷創新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導不間斷的實踐創新。實踐創新帶動理論創新,理論創新引導實踐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生生不息、不斷創新發展的運行邏輯和發展線索。

  1.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指導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是不斷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進程。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一旦偏離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再好的理論也會成為僵化空洞的教條,在實踐中就會犯「左」或右的主觀主義錯誤。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說到底,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一次結合、每一次飛躍,都處於不同實踐條件下,面對和解決不同的時代課題。不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何種理論形態,都貫穿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紅線。

  正確的思想路線是制定和執行正確的政治路線的基礎。鄧小平同志指出,思想路線「是確定政治路線的基礎」「不解決思想路線問題,不解放思想,正確的政治路線就制定不出來,制定了也貫徹不下去」「正確的政治路線能不能貫徹實行,關鍵是思想路線對不對頭」。正是由於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我們黨堅決糾正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的錯誤,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解決「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問題前提下,進一步解決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執政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要創新理論。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決了「建設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

  2.不斷地實現實踐創新是動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是不斷通過實踐創新推進理論創新的進程。實踐第一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馬克思主義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它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在實踐中發揮其改造客觀世界的巨大力量。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主題的轉換以及人民群眾波瀾壯闊的實踐的不斷深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

  社會實踐沒有止境,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不把自己的理論當作教條,從來都是把它當作行動的指南,當作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馬克思十分厭惡對他的理論的「奴隸式的盲目崇拜」和「簡單模仿」。恩格斯認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列寧也明確表示,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性跨越的結果,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既要堅定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又要尊重實踐權威,勇於在實踐中探索真理,根據歷史條件的變化,對我們在前進中遇到的一些重大問題給予符合實際的科學回答,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3.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是關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是理論聯繫實際的進程。學風問題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態度問題,是第一位重要問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弘揚理論聯繫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是從本本出發,還是從實際出發,是對待馬克思主義根本態度的分歧點,是採取什麼樣的學風的分水嶺。如果學風不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態度出了問題,把馬克思主義變成教條,脫離實際,就會給黨的事業帶來災難性的危害。堅持實事求是,必須堅持和弘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優秀學風。

  4.密切聯繫群眾是基礎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也是密切聯繫群眾的進程。是聯繫群眾還是脫離群眾,是依靠群眾還是依靠少數人,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態度,也是能不能解決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問題。聯繫實際與聯繫群眾是一致的,聯繫實際最根本的就是聯繫群眾實際,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就要堅持密切聯繫群眾的作風,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為主體。只有樹立了這樣的工作路線,才能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5.堅持解放思想是法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又是不斷解放思想的進程。解放思想始終是我們黨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我們在理論上的重大發展,在政策上的成功調整,在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進步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結果。如果沒有解放思想,就不能做到實事求是,就不可能實現理論上的突破,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就不可能實現思想觀念的根本轉變,以新的眼光和視野觀察新的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就不可能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路子。鄧小平同志說:「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後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後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習近平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大事上,在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到,在列寧的本本上也找不到。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情況,各自的經歷也不同,要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在幹中學,在實踐中摸索。實踐在發展,情況在變化,我們的思想認識也應當隨之發展變化,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創造新理論,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斷推向前進。

  6.堅持實踐的真理檢驗標準是根本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就是不斷地通過實踐檢驗真理、發展理論,並運用真理指導實踐的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同志首先是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點,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揮歷史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馬克思主義與實際相結合,必須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自覺地從思維方式、思想理論以及觀念、體制、做法等多個層面入手,糾正、革除錯誤的、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打破過時的僵化體制和習慣做法,消除對馬克思主義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破除主觀主義和形上學的思維方式,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客觀實際,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時代發展的要求。

  新中國成立70年上溯至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我們黨努力開創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歸根到底,是科學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核心問題,故而能夠帶領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闖過一個個關口,取得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輝煌成就。一定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一條繁榮發展的成功之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化和大眾化

  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創造形成適應中國國情、具有中國風格、反映中國需要、運用中國話語體系、指導中國實踐和不斷創新的理論形態。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際上是兩個方面的任務

  首先是創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創新;其次是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所實踐,成為中國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然而作為外來的先進思想,要真正轉變成中國人民改造舊中國的巨大精神力量,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必須與中國所處的時代背景、與中國國情、與中國先進的思想文化相結合,必須為中國人民所接受,成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真理,繼承了人類社會最先進的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又具有中國鮮明的民族形式和特徵,富有中國本土思想文化的精華材料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創新內容。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在地包括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本土化和大眾化。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就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進程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於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每個時代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準確地把握和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理論和實踐推向前進。馬克思主義就是在回答和解決時代所面臨的歷史性課題的進程中不斷創新和發展的。只有把握時代問題,認清世情,才能確定黨和人民所處的時代地位和歷史方位,才能把握中國發展的時代命脈和歷史趨勢,才能回答中國向何處去、中國通過什麼樣的途徑走在時代潮流前列的問題,才能在回答這些時代問題的同時推進理論升華。今天,我們仍然處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判定的大的歷史時代條件下,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條件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科學判斷時代條件和世界發展趨勢,認真吸取世界上一切民族和國家的先進文明,帶領中國人民緊跟時代前進潮流,成功地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就是馬克思主義本土化的進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際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可以稱之為本土化。本土化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民族化,二是現實化。

  世界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組成的,世界是「一般」,民族國家是「特殊」,世界寓於民族國家之中。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規律,其世界觀、方法論適用於一切民族國家。然而,馬克思主義要成為具體民族國家的指導思想,必須與特殊民族國家的國情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馬克思主義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所謂國情,就是特殊民族國家的國情。所謂中國特色,就包含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特色、包含了中華民族國家的特殊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就是要與中國民族國家的特殊性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要注重中華民族的特殊性,要研究民族的現實需要,繼承民族的優秀文化,創造民族的特殊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風格。只有同中國具體民族特性相結合,吸收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思想和優秀表達形式,以中華民族的話語體系表達出來,充分體現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具有中華民族的特殊表達形式和豐富的民族文化特性,才是真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必須針對中國活生生的現實。馬克思主義產生於活生生的現實,而馬克思主義要保持自身生命力就要不斷地與現實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不斷伴隨著中國現實的發展、適應中國現實的需要而不斷豐富發展,這就必須不斷地依據中國現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提出新的研究課題,解決新的問題。我國正處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現實提出了大量時代課題需要馬克思主義來回答,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在回答這些重大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自己、充實自己、豐富自己。

  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

  馬克思主義是大多數人的理論,而不是少數人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首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是站在工人階級及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實現全人類解放的思想武器,沒有大眾化,就沒有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為大眾的理論;其次,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源泉,沒有大眾化,也不可能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來自大眾的理論;最後,馬克思主義只有為群眾所掌握,才能轉變為巨大的物質力量,沒有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就會被束之高閣,轉化不成巨大的實踐力量,馬克思主義是為大眾所用的科學理論。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世界...
    正是對「實踐」這種具體歷史情境下人的自由自覺活動的發現,使馬克思主義超越了以往任何學說,實現了人類認識史上的革命性變革。也正是在這樣的實踐觀下,馬克思主義公開聲明,它是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是為無產階級解放而產生的理論,是無產階級政黨政治綱領和實踐方略的理論基礎。「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於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徵。」
  • 「學思平治」顧海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徵的升華
    回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可以具體地分為「化中國」和「中國化」兩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化中國」,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於中國具體實際,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即如毛澤東所強調的「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二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於中國具體實際時,總結中國的實際經驗
  • 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李達哲學思想研究
    作為傑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李達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作出了卓越貢獻,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是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  二、對唯物史觀中國化的理論建構   李達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目的,是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造中國、探尋和回答「中國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這突出地體現在李達對唯物史觀中國化的理論建構上。
  • 陳輝 嚴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內在邏輯
    解決中國的民族問題不能僅僅固守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某些具體結論,而是需要與中國民族國情相結合。與此同時,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中國傳統的少數民族治理思想的精華也只有在現代化和全球化歷史背景中接受檢驗才能煥發出新的生命,而不是墨守中國傳統的少數民族治理思想,並用傳統的治理經驗去「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從根本上說是對發展道路的探尋史。」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提出,應通過對「道路」的探尋來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史,不斷加強對中國道路的學理性探視。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賀新元認為,如此豐碩且富有解釋力和指導力的理論創新成果背後,凝結著黨的理論創新的寶貴經驗。
  • 「四史」學習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四史」是什麼關係?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四史」學習中究竟處於什麼樣的地位,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對一般自然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執政黨建設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科學闡釋,揭示了宇宙、人類、政黨、國家和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的演進及其動因,始終指引著人類前進的方向。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特徵
    一種理論的基本特徵是對其研究對象(事物)特徵的理論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產物,是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承擔著指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經濟學學科體系建構的光榮使命。
  • 文風問題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如何形成和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獨特的理論風格、獨特的文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毛澤東在提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時特別指出,「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去表達它。
  • 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創造性升華
    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探索和實踐,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探索和實踐,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中心的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徵程,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
    馬克思主義理論怎樣應用於中國的實際,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學術界已經有豐富的論斷,而本文旨在探討為何中國的土壤裡能夠結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之果。為什麼十月革命以後,在社會主義陣營眾多國家和地區中,只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今天的成果呢?
  • 2011年1月成人自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真題及答案
    這在認識論上犯了()A.類似唯心主義先驗論的錯誤B.類似直觀被動反映論的錯誤C.類似經驗論的錯誤D.類似唯理論的錯誤11.15.社會改革的實質是()A.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改變B.社會政治制度的根本改變C.人的思想觀念的改變與更新D.社會體制的改善與革新16.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是()A.社會分工的出現和發展B.商品交換場所的建立C.勞動力成為商品D.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基礎;中國 作者簡介: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成果,它是在中國現代化的過去、現在的鏈條上創造出來的,並具有明顯的未來指向,代表了中國21世紀發展的新文化、新理念
  •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
    《淺釋》從哲學認識論的基本問題出發,指出認識論主要探討認識的來源、認識的能力、認識的過程、認識的真理性、檢驗認識的標準、認識的功能等問題,兩千多年來哲學家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反覆探討,而只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所闡發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才造成哲學認識論的根本變革,《實踐論》所要闡發的就是這個新的認識論,以解決中國革命的認識論問題。
  • 常識判斷之政治常識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由於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剝削階級為維護其階級利益和欺騙人民,而使唯心主義的產生由可能變為現實,這是唯心主義產生的政治根源。 3.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相脫離,則是唯心主義產生的認識根源。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1.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 2010年10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筆記緒論
    特別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與生物進北論 這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對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影響尤為巨大。細胞學說揭示了細胞是一切生物的共同物質基礎,細胞變異是一切生物變化的內在根據,植物和動物都是細胞按照一定的規律發育和生長的結果,從而闡明了生命有機界的內在統一性,沉重地打擊了生命起源問題上上帝創造論的神學觀點和物種不變的形上學觀念。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哲學,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2、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這三大發現在建立和證明唯物辯證的自然觀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進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學基礎。
  •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章 哲學基本理論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章 哲學基本理論  本章重點掌握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含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和功能;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及理論來源,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
  •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B 從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  C 從實踐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  D 從自然和社會的關係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  3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和根本要求是()  A 它的革命性B 它的能動性  C 它的科學性D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4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的最顯著的特點是
  • 在哲學社會科學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具體到歷史研究,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宋月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人類生產、生活和思維的根本哲學基礎。它在繼承和發展人類社會文明的基礎上,徹底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徹底否定、顛覆了唯心史觀對人類思想的束縛,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道路和前景。
  •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光明日報-光明網
    《淺釋》從哲學認識論的基本問題出發,指出認識論主要探討認識的來源、認識的能力、認識的過程、認識的真理性、檢驗認識的標準、認識的功能等問題,兩千多年來哲學家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反覆探討,而只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所闡發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才造成哲學認識論的根本變革,《實踐論》所要闡發的就是這個新的認識論,以解決中國革命的認識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