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大連7月28日電 (記者趙徐州)「第十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論壇」近日在大連理工大學召開。來自全國50餘所科研機構和高校的9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新中國70年」展開深入探討。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從根本上說是對發展道路的探尋史。」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提出,應通過對「道路」的探尋來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史,不斷加強對中國道路的學理性探視。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賀新元認為,如此豐碩且富有解釋力和指導力的理論創新成果背後,凝結著黨的理論創新的寶貴經驗。其中最根本的一條經驗就是,我們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並發展出能揭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規律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新中國的發展成就是顯著的,是符合現代化發展潮流的,對於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積極作用。」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高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學研究會會長程美東表示,新中國70年來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豐富了社會主義的內涵和實踐,提升了社會主義的活力,讓社會主義制度大放異彩。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副主任陳志剛認為,新中國70年現代化實踐的偉大成就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現代化新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趙智奎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概括為「結合律」「正反律」「創新律」,三者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的有機整體。這三者分別是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際相結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地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始終堅持理論創新,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永葆青春活力。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洪曉楠認為,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本質上是中國道路的理論表達、中國經驗的理論提升、中國理論的話語呈現、中國方案的理論表徵。
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和大連理工大學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