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光傳感器讓柔性仿生機器手感知物體形狀與材質

2021-01-07 國際電子商情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期刊,在這篇主題為「透過可伸縮光波導的光電方式支配柔性義肢手臂」(Optoelectronically innervated soft prosthetic hand via stretchable optical waveguides)一文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由光學透明核心(在860nm時約有2dB/cm的傳播損耗)形成化學惰性可伸縮光波導的製造與作業,包覆成為光阻彈性體。一旦其中一端裝配LED,而另一端為光電二極體時,這些彈性體光波導可用於監測任何變形(拉伸、彎曲與壓縮)對於光傳播的影響。763esmc

在這項研究中的彈性體光波導是利用3D列印取得的低成本客制模具製造的,它具有每邊3mm的正方形輪廓,內部核心約1mm寬。其中幾個可容納在氣動的柔性義肢手指中,並可在實際應用環境中測試其感測功能。

用於製造波導的製程步驟(每個步驟都具有相應的橫截面)

實際的波導呈彎曲形狀763esmc

雖然本體感應通常發生在傳統的機械手臂上,並透過馬達運動編碼器結合大型的剛性多軸力/扭矩負載單元執行,但在這項研究中只有一種連續的柔性傳感器能夠有效地支配柔性的義肢手。763esmc

在研究人員開發的柔性機器手上,每支手指都配備三個可彎曲成U型的波導,用於偵測整個手指的軸向應力。而在沒有軸向應力的手指中安裝剛性板,其中一個波導則在指尖處作為觸控傳感器。

由於原始波導模具的表面粗糙度取決於3D列印的解析度,這些波導的光學傳輸性能可經由設計為非等向性。這是因為波導核心接口的「頂部」具有原子級的平滑度,而「底部」核心接口則由於脫膜而具有平均6nm的粗糙度。這等非等向性意味著信號的輸出取決於(向上或向下)彎曲的方向。這種信號傳播的非等向性也可用於左右彎曲偵測的應用。763esmc

利用基于波導的光電傳感器,研究人員得以偵測施加在彈性體矽膠手指的曲率、延展性與應力。

將製造完成的手安裝在機器手臂上、掃瞄計算機滑鼠以及從感測數據中重建輪廓763esmc

分析這些光學數據(波導變形時的光損耗)顯示,這種柔性義肢手可以區別小至5m^-1的曲線,以及0.1mm數量級的粗糙度。在進行展示時,研究人員以手指拖曳簡單對象(如滑鼠)的掃描動作,顯示他們已能純粹從光學數據中重建滑鼠的形狀,包括滑鼠的滾輪與點擊動作。763esmc

這種機器手不僅能偵測形狀和紋理,還可根據三種波導的應力分析,偵測不同測試對象的柔軟度。763esmc

該研究並作出了結論:儘管這種柔性義肢手仍只是一種研究原型,但卻突顯了柔性光波導可作為傳感器的通用性。此外,由于波導傳感器以及致動器主體共享材料庫(矽晶、彈性體…),使得更多的傳感器均可被整合於致動器或甚至取代致動器主體,以實現更高的傳感器密度。利用來自LED的更大功率範圍(從基礎功率到環境光功率),以及擴大柔性致動器的壓力範圍,以更多力量按壓對象,從而能夠提高靈敏度。763esmc

研究人員強調,儘管傳感器被建構在手指致動器內部的不同位置,但仍能觀察到信號耦合。他們期望透過納入更多的傳感器擷取更密集的信息,輸出信號也將實現越來越多耦合,但研究人員們預期,由于波導傳感器的輸出極其精確且可重複,可以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將輸入映像到輸出,或透過收集大量數據以執行更微妙的對象辨識。763esmc

763esmc

相關焦點

  • 新型機器人假肢手是如何做到的?
    博士生 Huichan Zhao 是這篇題為「通過可伸縮的光波導製成的光電支配的柔性假肢手」論文的領導作者,這篇論文於12月6日,發表於《科學機器人》雜誌的首版,論文的其他貢獻者還有博士生 Kevin O'Brien 和 Shuo Li,他們都來自 Shepherd 的實驗室。它與傳統機器人傳感器什麼區別?
  • 費斯託公布新作「柔性機械手」,他們還設計過哪些有趣仿生機器人
    最近,擅長仿生機械的Festo(費斯託)又公布了他們的新作:一隻模仿人手製造的柔性機械手。機械手內部並沒有「肌肉」牽拉「骨骼」的設計,而是利用氣動裝置驅動的,外面包裹著傳感器、電路以及彈性纖維和矽橡膠組成的「皮膚」。
  • 我國科學家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突觸器件能夠將傳感器信號轉變成類神經信號,有望實現與生物神經信號的兼容,構建智能、高效的人機互動界面,因而在仿生感知領域也受到廣泛關注。針對上述問題和需求,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珽研究團隊從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角度出發,對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器件進行深入探索。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突觸器件能夠將傳感器信號轉變成類神經信號,有望實現與生物神經信號的兼容,構建智能、高效的人機互動界面,因而在仿生感知領域也受到廣泛關注。  針對上述問題和需求,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珽研究團隊從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角度出發,對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器件進行深入探索。視覺是生物獲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感知系統,對生物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人工突觸器件通常需要通過連接傳感器來模擬神經感知系統的生物學功能,造成硬體冗餘、功耗和延遲。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得新進展
    此外,由於人工突觸器件能夠將傳感器信號轉變成類神經信號,有望實現與生物神經信號的兼容,構建智能、高效的人機互動界面。因此,人工突觸器件在仿生感知領域也受到了廣泛關注。 針對上述問題和需求,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的張珽研究團隊分別從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角度出發,對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器件進行了深入探索並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新進展
    此外,由於人工突觸器件能夠將傳感器信號轉變成類神經信號,有望實現與生物神經信號的兼容,構建智能、高效的人機互動界面。因此,人工突觸器件在仿生感知領域也受到了廣泛關注。隨著研究的深入,雖然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了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於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其次,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Nano Energy:基於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的共形壓電傳感器...
    隨著柔性電子領域的快速發展和物聯網技術的普及,能夠用來監測人類生理指標(如心跳、脈搏、運動周期、血壓等)和機械運行狀態(如主軸跳動、機器人運動狀態感知等)信號的可穿戴電子器件逐漸應用到社會生活中。
  • 「Science Advances」柔性多功能觸覺傳感器
    當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可穿戴傳感器正在深刻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在過去的十年中,仿照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研究人員開發了多種柔性傳感器以及電子皮膚器件,其目標是獨立人體之外模擬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並應用於智慧機器人、健康監測等領域。現有的柔性傳感器已經可以出色的實現壓力和溫度的感知,然而對於材料的識別仍面臨眾多問題。因此,發展多功能柔性傳感器,實現對接觸物體的材料識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 集成壓電傳感器、柔性熱電式傳感器的無線一體式VR手套
    註:TED傳感器是一種常見於加熱器或制冷機的熱量轉換模組,能夠根據珀爾帖效應,將電流轉換為熱流,達到溫度調節的效果。根據電流方向的不同,TED模組可以產生加熱或冷卻的功效。傳統TED模組結合硬性基底材質,並不夠靈活,因此KAIST科研人員根據賽貝克熱電效應原理,開發了一種柔性TED方案。
  • 康奈爾大學發明柔軟機器人手,可以「感覺」到物體的形狀和紋理
    「抓取」這個動作對於很多機器人來說都至關重要,機器人想要完成一些特定動作肯定離不開機械臂對物體的抓取操作這個機械手內部有很多的傳感器,每個手指內部都有波導裝置,當機器人手觸摸物體的時候,手指內部的波導就會發生彎曲變化,促使機器人對觸摸對象的數據進行收集。由於本身材料足夠柔軟,加上能夠收集和識別物體的數據,並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從而確定抓取方式,這使得這款柔性機器人手在工作時能夠輕輕地握住物體,並且還可以檢測到物體的形狀和紋理。
  • 中科院研發出可實現壓力、溫度和材料識別的柔性多功能傳感器
    當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可穿戴傳感器正在深刻的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在過去的十年中,仿照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研究人員開發了多種柔性傳感器以及電子皮膚器件,其目標是獨立人體之外模擬人類皮膚的觸覺功能,並應用於智慧機器人、健康監測等領域。現有的柔性傳感器已經可以出色的實現壓力和溫度的感知,然而對於材料的識別仍面臨眾多問題。因此,發展多功能柔性傳感器,實現對接觸物體的材料識別成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
  • 北航仿生與微納系統研究所發表仿魚側線流場感知前沿綜述
    物競天擇,生物進化出了各種各樣的可用於導航、空間定位、捕食和目標監測的高靈敏度流場傳感器,為研究人員開發新型導航避障用流場感知器件提供了新思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仿生與微納系統研究所蔣永剛、張德遠教授於4月18日在線發表了仿魚類側線流場感知的前沿綜述文章。該綜述從魚類側線系統及人工側線系統兩個方面總結了近年來側線感知的研究成果。
  • 劉錦淮研究員:仿生傳感器研究將大大豐富人類的物質世界
  • 深度乾貨 | 增強現實中的機器與人如何感知世界
    增強現實是使得人類在使用機器來幫助自己看待一個增強的世界的必然結果。不過,為了讓機器了能夠解我們的現實,我們必須看看這兩個群體是如何感知世界的。視網膜外信號感知:這些類型的感知是生理過程的結果,而不是那些來自於進入眼睛的光模式。
  • 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們改進了軟機械手的感知能力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正在研究軟機器人技術,這是一種使用柔性材料而非傳統剛性材料的機器人技術。目前,由於缺乏良好的感知能力,軟機器人的能力受到限制。 一個機械手需要感受它所觸摸的東西和它手指的位置,這是大多數軟機器人所缺少的能力。
  • 真正的仿生手來了,可恢復截肢者90%以上功能
    ,其特點是柔軟性較好且具有動態適應要抓握物體形狀的能力。Hannes仿生手是一個肌電系統,可根據患者上肢不同程度的損傷進行調節。放置在定製插座中的一系列表面肌電傳感器可以檢測患者殘餘肢體的肌肉活動,患者通過主動收縮肌肉來進行多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