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方法合成鑽石 經由香港流入內地

2021-01-09 央視網

  陳鑫(i時代報供稿)

  一種採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合成的鑽石 (簡稱CVD鑽石),不久前經由香港悄悄流入內地;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先後檢出兩個批次,據該中心稱,這種化學合成鑽石與天然鑽石極為相似,在檢測過程中僅憑肉眼難以與天然鑽石區分。

  這種化學合成鑽石主要由境外經香港的合法採購渠道進入內地,價格僅比天然鑽石低10%左右,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已要求本市各珠寶企業立即開展全面自查,並建議消費者應儘量保留髮票和相應的質檢證書,增強維權意識。

  據介紹,所謂CVD鑽石是以一塊天然鑽裸石為母石,利用高純度甲烷、加上氫、氮等氣體輔助,在微波爐中以高壓方式,讓甲烷中與鑽石一樣的碳分子不斷累積到鑽石原石上,經過一層層增生,可形成大至10克拉的透明鑽石,這種長大的鑽石,品質與天然鑽石几無二致,肉眼難辨,但價格相差較大。

相關焦點

  • 大量合成鑽石流入深圳 裸鑽為主 多為0.3克拉
    兩月檢出200粒合成鑽石  深圳市黃金珠寶首飾行業協會近日發出情況通報,2013年5、6月,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多個地區商家批量送檢的鑽石產品中發現數量較多的CVD合成鑽石。  售價低於天然鑽近50%  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CVD高仿合成鑽石是國外用高科技生產的合成鑽石,其材質也跟天然鑽石一樣以碳元素為主。其硬度、密度、導熱性能、亮度、閃光、火彩,幾乎與天然鑽石沒有區別。但是這種CVD鑽石三五年後其亮度、火彩、閃光都會逐年下降直到變成黃褐色。
  • 淺述合成鑽石與天然鑽石的區別
    今天瀏覽鑽石相關資訊的時候看到一條「人工合成鑽石與天然鑽石完全沒有區別,天然鑽石根本就是智商稅!」的內容。我「啪」一下就點進去了,很快啊!然後金匠看完就笑了笑,隨之有了這篇文章。合成鑽石與天然鑽石究竟有什麼區別呢?且慢慢往下看。
  • 揭秘CVD合成鑽石
    氣態沉積法是一種通過吸附作用和熱分離出氣態物質中的原子和分子的方法來生長晶體的技術。當這種晶體生長過程中需要化學反應,稱之為化學氣相沉積法(CVD);當晶體按照物理過程生長,則稱之為物理氣相沉積法(PVD)。
  • 探秘CVD合成鑽石
    在合成鑽石的方法中,HPHT法是指在高溫高壓下,鑽石的熱力學穩定區域內合成鑽石(碳的晶體);與之相反的是,在CVD合成鑽石過程中,氣態有機化合物(如含有鑽石成分碳元素的甲烷)在低溫低壓(常為0.1個大氣壓),鑽石的熱力學亞穩定區域,被離解成自由基(碳原子和氫原子或甲基CH3和氫原子,Elpha注),並在800~1000℃的襯底上沉積形成鑽石。
  • 【科普視頻】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合成鑽石全過程展現
    天然鑽石形成於33億年前,最年輕的鑽石也在9.9億年前,相比天然鑽石的悠久歷史,誕生於上十八世紀中期的人工合成鑽石算得上是新事物。隨著一代代科學家的努力,合成鑽石的方法也越來越豐富。目前能夠實現產業化的技術主要有兩種:高溫高壓法(簡稱HTHP)和化學氣相沉積法(簡稱CVD)。
  • 可以買合成鑽石嗎?合成鑽石能不能買
    合成鑽石近兩年受到越來越多關注,而人們對於合成鑽石的態度也是各有不容,有的認為合成鑽石是環保材料、物美價廉,值得購買;有的則認為合成鑽石是完完全全的冒牌貨,對此嗤之以鼻;那麼合成鑽石可以買嗎?合成鑽石指在實驗室或或工廠裡通過一定的技術與工藝流程製造出來的與天然鑽石的外觀、 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完全相同的人工材料。它還有另外2種叫法:人造鑽石和培育鑽石。合成鑽石越接近天然鑽石的特性越好,目前合成鑽石在晶體結構的完整性、顆粒大小、透明度、各種美麗的色彩等方面已經可以與天然鑽石相媲美。而它們的折射率、色散和硬度等特性也是別無二致。
  • 新方法合成的富勒烯硬度超鑽石
    莫斯科理工學院、俄羅斯超硬和新型碳材料技術研究所(FSBI TISNCM)和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一種新方法合成了超硬富勒烯材料,硬度超過鑽石。詳細的合成方法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國際學術期刊《Carbon》雜誌上。合成的超硬富勒烯是一種由碳簇或由碳原子組成的球形分子構成的聚合物。研究人員指出,鑽石已經不是最堅硬的材料了。天然鑽石的硬度接近150 GPa,但超硬富勒烯的硬度超越鑽石,成為在150到300GPa列表值範圍內位列第一的堅硬材料。碳簇是以60個原子組成球體形式的碳分子。
  • 歪果仁說中國是「山寨鑽石大國」,結果卻官宣合成鑽石,真是打臉
    其實在國外,合成的寶石早就泛濫了,尤其是英國的著名珠寶巨頭戴比爾斯(De Beers)公司就已經宣布推出合成鑽石,這才是「山寨鑽石」的鼻祖,還掀開一股合成鑽石的流行風尚。一、到底什麼是合成鑽石呢?我們來深入的了解一下!
  • 大量高質量人工合成鑽石進入市場,天然鑽石地位不保?!
    近段時間我看到網上有一些文章、視頻裡看到過說現在合成鑽石的技術很發達,生產出的合成鑽石達到珠寶級,價格低可替代天然鑽石,身邊的不少朋友都來問我是不是真的,害怕自己買的鑽石價值會受到影響,那麼針對這個問題我就在這裡從鑽石合成工藝、市場行為、天然鑽石和合成鑽石的區別這幾個方面詳細為大家講解一下。
  • 含氮雜質的CVD合成鑽石
    近幾年來,化學氣相沉積法(CVD)生長的人造金剛石已成為珠寶行業的一個重要的話題。這些鑽石可以在低壓和中高溫(大約800到900攝氏度)下合成,在珠寶中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化學氣相沉積合成鑽石几乎總是棕色或無色的IIa型鑽石,幾乎不含有氮或硼雜質元素。
  • CVD鑽石
    歷史1954年,人造鑽石首次成功合成,當時,一批美國CVD鑽石公司的研究員在實驗室裡製造出一顆鑽石,他們仿造鑽石在自然界形成的環境,給碳加以極度的高溫順高壓。同樣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另一種製造合成鑽石的方法被研發成功,這種化學氣相沉積(CVD)的方法,在很低壓力和相對低的溫度下,將碳從含碳的混合氣體沉積成鑽石基體。
  • 如何用天然氣打造一款極品鑽石?
    審核專家:甘強北京理工大學講師,應用化學博士「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提到鑽石,大家可能都會立刻想到這句廣告語。鑽石是自然界已經發現的具有高硬度、強度和耐磨性的礦物材料,正是因為鑽石有這樣的特質,滿足大家對愛情的期待——純潔、堅固、穩定、永不變質,所以鑽石成了絕大多數人進入婚姻殿堂時見證愛情的首選信物。
  • 鑑定|合成鑽石:改進質量和鑑定挑戰
    Gemesis 公司生產的 CVD 合成鑽石。 左側樣品重 0.39 克拉,採用圓形明亮式切工,成色等級為 F,淨度為 VVS2;右側樣品重 0.83 克拉,成色等級為 J,淨度為 VVS2。採用化學蒸氣沉澱法 (CVD) 工藝生產的無色合成鑽石在市場上日益受到青睞。 CVD 加工的合成鑽石與通過地質力量形成的天然鑽石差異巨大。
  • 如果客戶預算不夠,我也會提議定製合成鑽石
    我並不抵制合成鑽石,如果客戶預算不夠,我也會提議定製合成鑽石,但是不管是買家還是賣家都懂,那就是買高仿的心理。「天然鑽石百年營銷的效用還是很大的。」甚至合成鑽石和天然鑽石真的相似到鑑定員也分不清?首先,實驗室合成鑽石與天然鑽石確實,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無色晶體。從物理和化學性質上來看並無區別。但是我和林志玲的物理化學性質也一樣啊!!合成和天然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形成環境的不同。
  • 合成鑽石莫桑石鋯石高碳鑽這些所謂天然鑽石的替代品到底是什麼?
    咱們先說合成鑽石,合成鑽石確確實實也是鑽石,它是人們通過化學氣相澱積法或者高溫高壓法製造出來的合成鑽石。有人說它跟天然鑽石沒有區別,其實這是不對的。在實驗室或者鑑定中心能夠輕易的分辨天然鑽石和合成的東西,目前來說合成鑽石的成本並不低,它與同品質同大小的天然鑽石的價格並沒有差太多,這也是合成鑽石在市場上一直沒有大火的一個重要原因。
  • 婚戒指南:天然鑽石與合成鑽石在特徵上存在哪些細微的區別?
    鑽石它獨特、瑰麗、神秘!可以稱得上是大自然的饋贈,一直都以其稀有和炫彩吸引著我們的目光,在每一顆獨一無二的鑽石背後,都是一份大自然的奇蹟。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在市場上出現了人工合成鑽石(實驗室鑽石)的身影,那麼,關於天然鑽石和人工合成鑽石您又了解多少?
  • 香港、北京墓地告急,抖音上的骨灰鑽石葬是什麼?
    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香港是購物與旅遊者的天堂,但這個彈丸之地同時也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香港一直面臨著土地嚴重短缺的問題,如今,除了房價不斷攀升,墓地也已告急,很多私人墓地的價格已經超過了住房價格。墓地緊挨住宅、足球場而建,香港已被墳山包圍,而死亡將在何處安放,是所有香港人現在和將來都要直面的難題。
  • 香港理工大學2017內地招生政策解讀
    香港理工大學高中生數理化生學科檢測  針對目前在讀高一高二的學生  參賽對象  中國內地各省市自治區高中一年級或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均可報名參加比賽。考生只需在高考報考理大時提交該學科檢測的成績,只要達到要求者均可申請面試資格。
  • 內地的「兩」50克,香港的只有30多克
    漫畫/王偉賓在境外買金陷阱多,要一問價格二問成色,常備手機計算器進行換算隨著黃金價格的回落,中國內地城市中,再次掀起了抄底熱,購買黃金首飾、金條、金幣的居民數量眾多,很多人甚至不惜重金出境旅遊,瘋狂採購據說比內地便宜許多的黃金產品
  • 著名不對稱合成化學專家陳新滋院士受聘中山大學
    陳新滋院士是國際知名的有機化學專家,在均相不對稱催化氫化反應、手性藥物合成及新型高效的手性配體及催化劑等研究領域成績斐然,在國際上具有很高威望,並先後任職於美國孟山都(Monsanto)公司、臺灣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2007—2010年任副校長)、香港浸會大學(2010—2015年任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