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尊重是不幹涉

2020-09-15 意林

作者:雪雪多多 來源:《意林》

野生動物電影紀錄片的製作者——德瑞克·朱伯特和貝弗利·朱伯特夫婦,從年輕就一直居住在非洲波札那的野生環境中,長達30年。在拍攝過程中,不管畫面怎樣驚心動魄,他們始終不去介入,只專注於拍攝。

有人曾這樣問朱伯特夫婦:「當肉食動物在捕殺弱小動物時,你們也眼睜睜地看著,不上去幫一丁點忙嗎?」

朱伯特夫婦的回答是:「是。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無動於衷』。」

一句「無動於衷」,朱伯特夫婦的行為讓很多人感到不解。

2011年,朱伯特夫婦拍攝製作的紀錄片《最後的獅子》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上映。

該影片上映後,朱伯特夫婦講述了一段令人難忘的故事。

在拍攝過程中,朱伯特夫婦每天都跟著獅子馬蒂陶,馬蒂陶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因為幼崽們越長大,奶水需求就越大,它不得不想辦法找到更多食物。快斷奶的時候,小雌獅已經長得很強壯。小雄獅個子還很小,它一直黏著母獅撒嬌。兩隻幼崽的存亡緊逼著馬蒂陶。朱伯特夫婦看到,馬蒂陶不顧灼熱的氣溫和溼氣,迫使自己站起身來……

馬蒂陶出去捕獵,朱伯特夫婦決定跟著它。他們知道,它去捕獵,每天傍晚都會回到幼獅的身邊。一個特殊的早晨,朱伯特夫婦回來後發現小獅子不在了。他們跟著馬蒂陶,最終只找到了小雄獅。但是,小雄獅的脊椎已經斷去,每次走路,不得不痛苦地拖著後半截身子以及兩條後腿。

朱伯特夫婦感覺得到,馬蒂陶一直在期待奇蹟的發生。它給予了小雄獅更多的關愛、親密和保護。但始終,它無法彌補自己的過錯。最終,馬蒂陶轉身離小雄獅而去,將一切都拋在身後。

這樣的悲慘畫面,讓朱伯特夫婦十分震撼。

朱伯特夫婦還講述了一段他們拍攝母花豹拉格迪馬的經歷。

拉格迪馬只有八天大的時候,朱伯特夫婦就一直跟蹤拍攝。一個寒冬的夜晚,他們拍到了拉格迪馬第一次大屠殺的畫面——它在樹上殺死並吃掉了一隻母狒狒。拉格迪馬要離開的時候,有東西動了。朱伯特夫婦看到一隻僅出生幾天的小狒狒從樹上掉了下來。拉格迪馬顯然也看到了。貝弗利想停止拍攝接下去要發生的悲慘畫面,而去做更有意義的事——營救小狒狒。

德瑞克制止了她。他勸她繼續看下去。

攝像機裡接下去拍到的畫面簡直讓朱伯特夫婦驚呆了。拉格迪馬沒有要殺死那隻小狒狒。它溫柔地叼起小狒狒,爬上樹,然後將它放在安全的樹枝上。直到深夜,拉格迪馬都在照顧小狒狒。它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努力讓這隻小狒狒遠離傷害。

最終,拉格迪馬和小狒狒相擁而眠。朱伯特夫婦淚流滿面。

朱伯特夫婦說,這兩段故事對他們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在拍攝到馬蒂陶找到脊椎已經斷掉的小雄獅時,我們不斷問自己:是否應該介入並提供幫助?我們知道自己無法恢復小雄獅已經斷掉的脊椎,但我們可以殺了它,以結束它的痛苦。但最終,我們忍住了。同樣,在拍到拉格迪馬吃完母狒狒後發現小狒狒的一瞬,我們也產生了上前救下小狒狒的衝動。但我們也忍住了。結果我們看到了溫馨的一幕。」

「悲慘也好,溫馨也好,那是自然的事。野生動物間的廝殺,你或許阻止得了一次,但你阻止不了十次、八次,因為那就是生存,那就是競爭。」

因為不幹涉,他們在30年的時間裡拍攝了25部震撼人心的野生動物紀錄片,8次獲得艾美獎。

因為不幹涉,他們讓更多人理解了一點:有時,「無動於衷」就是對大自然最好的尊重。

相關焦點

  • 「無動於衷」就是對大自然最好的尊重
    有人曾這樣問朱伯特夫婦:「當肉食動物在捕殺弱小動物時,你們也眼睜睜地看著,不上去幫一丁點忙嗎?」朱伯特夫婦的回答是:「是。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無動於衷』。」一句「無動於衷」,朱伯特夫婦的行為讓很多人感到不解。2011年,朱伯特夫婦拍攝製作的紀錄片《最後的獅子》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上映。
  • 人最大的修養就是:不隨意評論別人,不隨意幹涉別人
    【二】決定一個人的最大修養看他能不能尊重別人。 要想別人尊重於你,你得先學會如何去尊重別人。你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別人同樣也不把你當回事。古人言:「你敬重我一尺,我敬重你一丈」。其道理都是一樣的。
  • 在家庭生活中,最好的關係是家庭成員互不幹涉
    老公說,晚上有客戶,不回家吃飯了。我說,好,給我做好了飯再走。這話聽起來,是不是像假的。這不是假的,是真的。他聽了我的話,也不生氣,下了班,換下衣服就下廚,還樂哈哈的。你可能會說,你怎麼這麼有福,找了這麼好的老公。
  • 從理解生命到「尊重生命」,最好的教育是教會孩子明白生命的意義
    視頻中的家長,這種不尊重生命的現象引起了網絡上的網友的熱議,很多網友認為,作為家長,如果要傷害小狗,不如當初就不要收養小狗,還能減少對小狗的傷害。一、為什麼很多人不把寵物的生命放在心上很多人都沒有把寵物的生命放在心上,在他們的眼裡,人類和寵物是有大的區別的。而在孩子的眼裡,寵物是陪伴孩子的最好夥伴,在家長沒有時間陪伴自己的時光裡,都是寵物代替家長陪伴上孩子的身邊。
  • 距離產生美,適當的距離是對彼此的尊重
    人和人相處首先要做到互相尊重,像朋友或者親戚你一定不要太多幹涉別人的事物,可能你很熱心或者很樂於助人,但是要注意掌握分寸,如果對朋友的事過於操心,關係往往會變得越來越差,對人並不是不熱情,而是給自己留一點緩和的餘地,以免過熱招致別人的反感,要把自己的熱心用對地方,你終究不是別人,別人也不是你。
  • 深夜食堂9烤竹莢魚:一個人最好的修養是學會尊重
    深夜食堂最治癒的地方,就是不管你是什麼人,在這裡,你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目前,已經追到第九集了。這一集不像之前8集一樣,整個故事都借情於美食之上。八代子確實活得很精彩,她不以自己的職業為恥,而是努力把工作做到極致。工作的時候努力上進,找到真愛後甘為其隱退。真愛逝去後,一個人又活得自在灑脫。在世人的偏見面前,她沒有厭世,也沒有以此為恥。
  • 「中國沒有幹涉別國內政的基因!」
    中方一貫堅持在相互尊重、互不幹涉內政等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其他國家的關係。中國沒有幹涉別國內政的基因,也沒有任何興趣和意願去幹涉別國內政。「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成為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黃金法則。
  • 科學小實驗: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經過我們嘗試發現,用普通自然光或燈光很難觀察到雙縫幹涉現象,因為裡面有不同的光混合在一起,要用單色光,而且要用紅色的單色光,因此,我們找到一個雷射探照燈:這是一個紅色雷射光源(這個雷射雖然相對比較安全,但也提醒家長,不要對著眼睛照)第2步,我們找一個不透光的物體,最好是卡片狀的,我們找到一張火車票:
  • 美稱中方幹涉內政和選舉 外交部:中國根本沒興趣!
    美國副總統彭斯10月4日晚在智庫發表講話,聲稱中方幹涉美國內政和選舉,對中國內外政策進行無端指責。
  • 中國駐歐盟使團:歐方無權幹涉中國內政
    新華社布魯塞爾1月7日電(記者李驥志)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7日說,香港警方近日拘捕一批涉嫌犯有顛覆國家政權罪人員,這是根據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國安法採取的法律行動,屬於中國內政,歐方無權幹涉。發言人指出,歐方故意利用「民主」「法治」「初選」等字眼混淆視聽。
  • 孩子挑食怎麼辦,強迫性吃飯遭反彈,尊重孩子差異性做好3件事
    我和我的大學舍友經常一起吃飯,我不吃香菜她不吃蔥,偶爾師傅忘記了我們就會挑給對方吃。我們經常以小見大,從對待孩子挑食就可以看出來家長有沒有尊重孩子的差異性。2.孩子覺得自己得不到尊重這種感覺是很明顯的,父母強勢的把孩子抱在懷中,用勺子撬開孩子的嘴,給孩子灌孩子不喜歡的米糊糊,孩子哭的上氣不接下氣,父母卻無動於衷。
  • 論雙縫幹涉實驗,掉入「雙縫幹涉實驗陷阱」中,人類文明止步不前
    水波通過雙縫,表現為幹涉圖樣雙縫幹涉實驗,一個一個的電子射擊,不觀察,也是波的幹涉圖樣,程序讓一個一個的電子按波的規定通過雙縫,預先定義好的程序讓這些電子整體運動起來表現為波的幹涉圖樣雙縫幹涉實驗,有「
  • 不要再假裝愛科學了,談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真實性問題
    最近又在某些網站的問答區看到類似的提問,有人質疑單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真實性問題,更認為單電子自幹涉現象邏輯不通。實話實說,看了這個質疑之後,感覺無知真的很可怕。這個問題的提出,說明了提出該問題的人非但對量子力學一無所知,同時也缺乏最基本的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精神。
  • 要尊重郭英森夢想,但稱「諾貝爾郭」是不尊重科學
    近日,社交網絡上不少人為「諾貝爾哥」郭英森在5年前的一檔電視節目中「首提引力波遭嘉賓嘲諷」一事鳴不平,「連最起碼的尊重都沒有」,因而認為「如今他們都欠他一個道歉」。更有甚者,居然因此事而為「拱手相讓的諾貝爾獎」叫屈,我覺得這不免就貽笑大方了。  夢想是一回事,科學是另外一回事。
  • 被討厭的勇氣: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源於對他人課題的過度幹涉
    不幹涉他人的課題。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幹涉。——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其實作者的觀點適用於多種人物關係:比如婆媳之間的相處之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老師和家長之間的合作方式等等。
  • 白光幹涉儀如何選擇幹涉物鏡
    前期精選,點擊閱讀:白光幹涉儀的「垂直解析度「白光幹涉輪廓儀基於白光幹涉原理
  • 王毅:香港事務不容外來幹預 中方從未干涉英國內政
    國家安全事務屬中央事權,這是各國通例,中國也不例外。中央政府通過基本法第23條責成香港特區自行立法維護國家安全,並不改變國家安全屬於中央事權的屬性。面對香港國家安全受到現實危害和嚴重威脅,全國人大果斷立法並且適用香港,有助於儘快填補香港國安法律的明顯漏洞和長期缺失,合理合法,勢在必行。王毅強調,香港國安立法是為了更好貫徹「一國兩制」。
  • 薄膜幹涉現象是什麼?薄膜幹涉產生原因
    導語:薄膜幹涉現象是指當一束光照射薄膜,光波會出現神奇的上下界面分別反射的情況,最終相互幹涉形成了新的光波,因為光是一種波,不同顏色的光波可能有著不一樣的波長,而薄膜的表面厚度並不平均的,所以薄膜上會出現反射和吸收等不同的反應
  • 尊重你的隱私,不能容忍你還隱身
    因為愛你,我願意尊重你的隱私,可是你能否告知你的去向,別像人間蒸發似的消失不見,我可以尊重你的隱私,但我不能夠容忍你還會隱身。因為愛你,我不想因為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與你斤斤計較,因此我一再的忍讓,可是你不能像糊弄鬼一樣的欺騙我,你以為我真的相信你的鬼話嗎?
  • 光的幹涉
    直到19世紀通過光的幹涉,光的衍射實驗證實了光的波動性,這樣波動說就又佔到了上風。19世紀的末期,光電效應被科學家發現。愛因斯坦據此提出了光子說,解釋了光電效應的實驗,又證實了光具有粒子性。綜上光是一種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物質。水波的幹涉條紋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