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8年,中國科學家將核燃料利用率從「不到1%」提高到「超過95%」

2020-12-04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總部區工程在廣東省惠州市開工。按計劃,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這兩臺「國之重器」,將在2021年中建成。建成後,有望成為世界最先進的核物理研究裝置,並帶動形成國際領先的核物理研究中心。 其中,CIADS作為我國加速器驅動先進核能系統的燃燒器部分,將深入探索核廢料嬗變過程中的科學問題,突破系列核心技術、檢驗系統穩定性和可靠性,為未來工業示範裝置奠定基礎。

這一先進裝置的研發,離不開科學家對基礎科學問題的長期探索。2010年,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了重大研究計劃「先進核裂變能的燃料增殖與嬗變」,旨在以該領域關鍵基礎科學問題為核心,在先進核能體系中的核燃料及其核過程、核燃料在先進反應堆燃燒過程中的基本行為及其增殖與嬗變、乏燃料後處理的新方法與新機理等方面取得創新性成果,最終解決戰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

該重大研究計劃歷經8年,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期基金版將總結該重大研究計劃取得的經驗,展示取得的成績。

詹文龍(右一)在惠州CIADS裝置場區現場指導工作。

近日,日本政府公布第5次修改過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報廢計劃路線圖,將從2021年開始取出核燃料殘渣,並力爭在2031年將所有燃料棒取出。

如何解決核燃料的利用效率和乏燃料的安全處理處置問題,是國際核能界面臨的共同挑戰。

自2010年起,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先進核裂變能的燃料增殖與嬗變」及之後的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支持下,歷經8年,中國科學家將核燃料利用率從「不到1%」提高到「超過95%」,有望使核裂變能從目前的百年變為近萬年可持續、安全、清潔的戰略能源。

「燙手」的乏燃料

核燃料是核電站的「糧食」,持續不斷地在反應堆內燃燒,以供應核電運行。然而,燃燒後卸出的大量乏燃料,卻成了「燙手山芋」。

「就像燒煤球,有些外面燒透了裡面還是沒有燒掉。」該重大研究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詹文龍表示,實際上,核反應堆真正燃燒的東西很少。一般核能的功率密度是化學能的百萬倍,現有核燃料能夠燃燒的不到1%,剩餘99%多為乏燃料,具有很大的放射毒性,危害時間長達10萬年之久。

「和國際上大多數核電站一樣,我國核電站的乏燃料多暫存在核島內的水池中。」詹文龍介紹,一般核電站的水池設計容量僅能滿足其15~20年的乏燃料總量。

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全世界核電每年卸出的乏燃料大約10500噸,截至2008年累計總量已超過270000噸。

如何處理這些「燙手山芋」?目前國際上通常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一次通過」方式,即將乏燃料作為「廢物」。經過暫時儲存和適當包裝後,直接進行最終地質處置,將廢物埋藏在500~1000米深的地質層中,使之與周圍的生物圈隔離。

另一種是 「閉合燃料循環」方式,即將乏燃料視為「資源」。經過後處理分離出鈾和鈽等有用的核材料,回到熱中子或快中子反應堆循環使用。後處理產生的高放廢液經過玻璃固化之後,再進行最終地質處置。

乏燃料中仍有95%的鈾沒有燃燒,同時還會產生一些新核素,如1%的鈽和4%的其他核素。

「法國的燃料閉環方案是回收鈾、鈽等易裂變材料,以及可以利用的次錒系元素等物質,並製成核燃料組件再次使用,而其他放射性核素固化製成玻璃塊狀的高放廢物封存。」 詹文龍補充道。

其中,核燃料的增殖是鈾釷資源利用最優化的核心,而乏燃料的分離嬗變則關係到核廢物的最少化。

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重大研究計劃 「先進核裂變能的燃料增殖與嬗變」申請指南,詹文龍帶領的團隊獲批。

次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嚴重洩漏事故,再度為全球核安全蒙上陰影,研究團隊愈發覺得肩上的責任重大。

「日本多使用的是法國的閉合燃料循環方式,投入很大,只進行分離無法有效解決乏燃料問題。我們覺得應該儘快開發出新的完全循環利用方式,促進全球核能可持續發展。」他說。

從1%到95%

想要實現核燃料的增殖與嬗變,需要依靠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ADS)。

這套系統是加速器、散裂靶和反應堆的「結合體」。「簡單地說,我們篩選出乏燃料中毒性最高的那一部分,用加速器把它給打碎,這樣其壽命可大大縮短,放射性毒性可以消減。」詹文龍說。

2012年,該核能系統中關於優化資源和廢物的新思路在詹文龍腦海中形成了雛形。他的想法是,首先簡化乏燃料再生,先排除大於50%裂變產物再轉化為再生乏燃料。然後利用可控高反應性快中子燃燒器,燃燒含大於50%裂變產物的再生乏燃料。

在降低毒性方面,則只需對50%的裂變產物提純,剩餘50%保持不動。這樣減少了分離的難度,也沒有核擴散的危險。

此外,團隊還原創性提出顆粒流散裂靶的概念並建成原理樣機。其原理和沙漏類似,高密度散裂靶熱可導出異地實時處理,有效減少引起的放射性次級汙染。

不過,傳統的ADS只是把長壽命高放核廢料進行嬗變處理為短壽命或低放核廢料後再進行地質永久處置。從商業上來說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是「賠錢」的系統,因此,團隊後又原創性地提出了加速器驅動先進核能系統(ADANES)這一全新概念。

ADANES是集核廢料的嬗變、核燃料的增殖以及核能發電於一體、具有固有防核擴散特性的先進核燃料閉式循環技術。可將鈾資源利用率由目前的不到1%提高到超過95%,處理後核廢料量不到乏燃料的4%,放射壽命由數10萬年縮短到約500年。

「不光做嬗變,把毒物減少,同時提高核資源的利用率,使燃料增殖,過程中還能正常發電,同時也提高了經濟競爭力。」詹文龍表示,目前他們已完成了一系列實驗室模擬原理驗證實驗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應用。

AB方案同臺「競技」

據了解,該重大研究計劃聚集了國內相關領域的各研究單位。自實施以來,為確保ADS/ADANES的順利實施,項目實行了A/B角、A/B方案,同臺「既合作又競技」。

詹文龍回憶,樣機製作過程中技術變化很大,尤其在強流超導直線加速器研發方面,很多小組都提出了不同的技術路線。「往往上半年提出的方案,下半年就有可能被推翻。」

於是,項目組讓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作為A/B角依照各自方案實施製作。經過對比研討、攻關,我國最終引領了這一重大核心技術。

目前,項目中的加速器技術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已有應用,並受到部分企業的青睞,還可衍生至藥物的靶向同位素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該重大研究計劃大大促進了基礎放射化學的學科發展。

不過,核能研究具有高門檻、高投入、高風險和高效益等特點,所需經費往往是其他一些學科的數倍或幾十倍。同時,核能研究周期較長,一般每一代核電升級需要20~30年。

詹文龍指出,核能研究特別重視基礎、應用和工程之間的協同發展,在基礎研究成果為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服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延續對先進核裂變能方向的資助,繼續培育學科力量,更好地發揮核能在交叉學科中的支撐作用以及為國家重大需求服務。」他說。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能源界,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中國核燃料研究獲突破 可將鈾利用率提到超過95%
    本報北京6月8日電(實習生蘇琬茜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邱晨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該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創提出的全新加速器驅動先進核能系統,可將鈾資源利用率由目前技術的「不到1%」提高到「超過95%」,處理後核廢料量不到乏燃料的4%,
  • 【中國科學報】從1%到95%,「吃幹榨淨」核廢料!
    2010年,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了重大研究計劃「先進核裂變能的燃料增殖與嬗變」,旨在以該領域關鍵基礎科學問題為核心,在先進核能體系中的核燃料及其核過程、核燃料在先進反應堆燃燒過程中的基本行為及其增殖與嬗變、乏燃料後處理的新方法與新機理等方面取得創新性成果,最終解決戰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  該重大研究計劃歷經8年,取得了豐碩成果。
  • 中國鈾利用率提升60倍 50年資源變成可用3000年
    >  50年資源變成可用3000年    我國科學家近日在核電技術研究上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實現了核動力堆中燃燒後的核燃料的鈾、鈽材料回收,利用率至少提高60倍。  據了解,如果將鈽材料在動力堆上實現循環利用,這意味著在現有核電規模下,我國已經探明的鈾資源從大約只能使用50到70年,變成了足夠用上3000年。  這項技術的專業名稱叫「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  專家介紹,核電站發電是通過核燃料在核反應堆中發生裂變反應,放出能量。和火力發電站要不斷加煤一樣,當核燃料維持不了一定的功率時,也需要更換。
  • 中國新設計將鈾利用率提高至90% 核燃料資源維持時間可延長數千年
    據科技日報14日報導,中國已初步完成了熱功率為3000兆瓦的Z箍縮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概念設計。作為介於聚變堆和裂變堆之間的一種次臨界核反應堆,它可將目前核燃料資源只能維持100年的狀況延長到數千年。 但是由於目前人類還無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所以具體的可行性還有待觀察。
  • 中國示範快堆工程土建開工,可大幅提高天然鈾資源利用率
    中國示範快堆工程土建開工,可大幅提高天然鈾資源利用率 年終收官,捷報頻傳。12月29日,中核集團在福建省霞浦縣宣布示範快堆工程土建開工。
  • 中科院提高鈾利用率超百倍,核裂變有望變為近萬年可持續能源
    中科院提高鈾利用率超百倍,核裂變有望變為近萬年可持續能源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原創提出了全新的先進核能系統,可將鈾資源利用率由不到1%提高到超過95%,有望使核裂變能從目前的百年變為近萬年可持續
  • 印度拒絕中國核電:雖自誇華龍一號,但核燃料後處理落後印度10年
    印度看來,中國連核燃料後處理都沒能工業化,說明中國核電技術沒啥了不起。2001年國內核工業界專家就直言「中國在快堆和燃料循環技術方面已經大大落後於印度,可能落後印度20到25年。」2017年我國朱永濬院士痛心疾首地表示,中國核燃料後處理落後印度10年。
  • 開啟中國核能新時代的球形核燃料:直徑6 cm,每年需要30萬個
    一顆採用TRISO結構的核燃料球,直徑約6 cm,含有一萬多克顆粒和7克核燃料。被石墨包覆的結構在有效解決了核燃料的安全性問題的同時,提高了核燃料的利用率。隨著以清華大學主導的高溫氣冷反應堆——HTR-10示範堆在山東石島灣核電站的建成,我國開啟了核能商用新時代。
  • 《瞭望》雜誌揭秘中國核燃料:世界最高等級的「安全生產」
    此前,按照「十三五」規劃《綱要》部署,到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機組總數將位列世界第二。這意味著,基於當前我國能源結構清潔化和大氣治理的迫切需求,「加強核燃料保障體系建設」已經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基礎性重大課題之一。
  • 2035年中國將建成商用化快堆核電站
    新華網北京6月7日電(記者俞錚 仇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王乃彥7日在北京說,快堆核電站有可能在30年後進入中國核電市場。  王乃彥院士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上作學術報告時說,中國將爭取在2035年前後使快堆核能系統達到商用水平而開始進入核能市場,並在2050年以後得到穩步發展並逐步成為核能主力。
  • 走近核燃料再循環
    在樂享生活便利的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地球自然資源的快速耗竭、生態破壞,以及環境汙染引起的全球變暖等危害正在發生。為此,循環綠色利用地球資源,是人類未來的必然選擇。其中,利用核能發電是人類20世紀能源革命中的重大成就之一。事實證明,核電是一種安全、經濟、高效、低碳的能源,其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有效降低了溫室氣體及煙塵等有害物質的排放,綠色環保。
  • 聚焦中國核燃料後處理:萬噸乏燃料咋成了燙手山芋
    15日,朱院士與其他9位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界院士相聚在北京應物會議中心,他們理應拍手相慶,但是一說起我國的核燃料後處理的現狀,氣氛一下子變得嚴肅起來。  而在今年8月,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在連雲港擬選廠址一事引起了當地居民強烈反對,最終地方政府宣布永久停止該項目的選址規劃。  我國首個商業核電站1991年就投入運行,為何到今天還在為乏燃料處理廠選址困惑?
  • 中國著名核材料與核燃料科學家李冠興院士逝世 享年81歲
    新京報快訊 據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微信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2月1日6時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圖片來源: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微信李冠興1940年1月14日出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核材料專業,1966年清華大學核材料碩士研究生畢業。1967年分配至內蒙古包頭核工業部二〇二廠工作。1982—1984年公派至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任冶金工程系訪問學者。1999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我國著名核材料與核燃料科學家李冠興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2月1日6時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李冠興同志,1940年1月14日出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核材料專業,1966年清華大學核材料碩士研究生畢業。1967年分配至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工作。1982年至1984年公派至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任冶金工程系訪問學者。1990年至2001年任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總工程師。1999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尿素利用率不足30%,導致資源浪費、環境汙染,如何提高利用率?
    添加脲酶抑制劑和硝化抑制劑的緩釋尿素作底肥施用,氮素利用率達50%-80%,有效期較普通尿素長數周至數月。3.3、 尿素包膜及改性包膜的肥料有效氮釋放速度、利用率均較普通尿素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硫衣尿素在這類緩釋肥中佔有特殊地位,其含氮量一般為36%-37%,適於生長期較長的農作物,氮素有效利用率比普通尿素提高1倍。
  • 如何提高庫房空間的利用率
    眾所周知隨著物流快遞業的迅速發展及工業用地等的稀缺,節約場地已成為目前重要的工格之一,從而大家通過提高倉庫空間的利用率,可以更為科學地規劃和使用倉庫,降低庫房的運營成本,為企業間接創造了經濟效益。一般說來,目前出現的提高倉庫空間利用率的方法主要有倉位的規劃、立體空間的使用和標準包裝的使用等。一、倉位規劃要素分析:為了大幅度地提高倉庫空間的利用率,科學、合理的倉位規劃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最大限度利用空間的一種重要手段。倉位的規劃主要包括面積布置、料位設定、物料堆砌方式和物料標示的規劃。
  • 揭秘核燃料:1斤鈾礦石輻射僅與夜光表相當-核燃料,鈾礦石,輻射...
    隨著能源結構改革的深入,中國正在全力發展核電,然而想要讓一座反應堆產生電能就必須要有核燃料,而最常見的核燃料便來自鈾礦。鈾礦石很漂亮,被譽為礦石家族中的玫瑰花,但卻很少有人願意接近它,原因就在於輻射。
  • 中國黑科技:這項技術將核廢料變廢為寶
    雖然中國核電的發展規劃因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因素做了調整,但發展核電的大方向未變——到2020年,中國核電的發展目標為運行裝機容量4000萬k W,在建裝機容量1800萬k W;中國工程院在《2050年我國的能源需求》諮詢報告中的內容:到2050年,我國核電佔一次能源總量的比重要求提高至12.5%(佔電力裝機容量的20%)。
  • 如何提高氮磷鉀肥的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是指施入土壤中的某種肥料主要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