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提高鈾利用率超百倍,核裂變有望變為近萬年可持續能源

2020-12-05 澎湃新聞

中科院提高鈾利用率超百倍,核裂變有望變為近萬年可持續能源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原創提出了全新的先進核能系統,可將鈾資源利用率由不到1%提高到超過95%,有望使核裂變能從目前的百年變為近萬年可持續、安全、清潔的戰略能源。」記者從6月8日召開的中國科學院2017年第二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自2011年啟動實施以來,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產出了一批階段性重大成果。

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局長王越超介紹,通過先導專項的實施,取得了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重大原創成果,如空間科學專項成功發射暗物質衛星「悟空」、量子衛星「墨子號」,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專項在「體外」獲得功能性精子、脊髓損傷修復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南海環境變化專項為南海可持續開發利用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等。

新聞發布會重點發布了3個A類先導專項,分別是未來先進核裂變能專項—ADS嬗變系統、面向感知中國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和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關鍵技術與示範。

其中,ADS先導專項成功研製國際上第一臺ADS超導質子直線加速器前端示範樣機,能量突破25兆電子伏。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徐瑚珊說,專項還突破高功率散裂靶、次臨界反應堆等關鍵核心技術並部分引領國際發展,同時原創地提出了「加速器驅動先進核能系統」全新概念,已完成一系列實驗室模擬原理驗證實驗。

依託信息技術先導專項成果研製的「『寒武紀1A』深度神經元網絡處理器」和「工業4.0網際網路製造解決方案」,2016年被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選入世界網際網路15大領先科技成果。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長孟丹說,專項研究提出了「海—網—雲協同」的創新理念,突破了專用計算晶片、深度可編程網絡等一批關鍵技術。

低階煤利用先導專項提出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的整體解決方案。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所長王建國說,專項突破了10項以上關鍵示範技術,形成適合我國資源特徵的高能效、低汙染、低排放和高值化的低階煤綜合利用技術體系。

先導專項是中科院發揮建制化優勢,組織優勢力量共同實施的跨學科、跨領域的重大科技任務。先導專項分為A、B兩類,其中,A類先導專項側重於突破戰略高技術、重大公益性關鍵核心科技問題,促進技術變革和新興產業的形成發展,服務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原標題:鈾利用率超百倍 中科院發布A類先導專項部分階段性重大成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核能,鈾利用率,核能,澎湃,澎湃新聞

相關推薦

評論(100)

相關焦點

  • 歷經8年,中國科學家將核燃料利用率從「不到1%」提高到「超過95%」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總部區工程在廣東省惠州市開工。按計劃,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這兩臺「國之重器」,將在2021年中建成。建成後,有望成為世界最先進的核物理研究裝置,並帶動形成國際領先的核物理研究中心。
  • 中國新設計將鈾利用率提高至90% 核燃料資源維持時間可延長數千年
    據科技日報14日報導,中國已初步完成了熱功率為3000兆瓦的Z箍縮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概念設計。作為介於聚變堆和裂變堆之間的一種次臨界核反應堆,它可將目前核燃料資源只能維持100年的狀況延長到數千年。 但是由於目前人類還無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所以具體的可行性還有待觀察。
  • 能源歸途:核聚變
    當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化學燃料、裂變核能、太陽能、風能和水能,以及地熱能等。這些能源在使用過程中都存在一些弊端,如汙染環境、資源枯竭、利用率低、受地域限制大等,難以長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作為一種既清潔安全,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聚變核能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 NASA將測試小型鈾核裂變反應器
    NASA將測試小型鈾核裂變反應器 有望為人類移民火星提供電力 2017-07-05 科技日報 劉霞 這一反應器有望為人類在火星生活提供電力,幫助人們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繁衍生息。  NASA和埃隆·馬斯克最近都提出了人類移民火星的計劃,但這些計劃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在這顆紅色星球上如何生產能源?人類在火星上雖可以利用太陽能,但在火星上接收的太陽能僅為在地球上接收太陽能的三分之一,因此NASA提出了另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案——研製小型核裂變反應器。
  • 小型鈾核裂變反應器或為民火星提供電力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目前正在研發一種小型核裂變反應器,並將於今年9月對其進行測試。這一反應器有望為人類在火星生活提供電力,幫助人們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繁衍生息。NASA和埃隆·馬斯克最近都提出了人類移民火星的計劃,但這些計劃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在這顆紅色星球上如何生產能源?
  • 地內小太陽的釋能產熱機制:科學家發現的天然鈾核裂變反應堆!
    又經過數百萬年,鈾礦層頂部近1千米厚的砂石層被衝刷掉。花崗巖呈45°傾斜,這使得斜坡底部雨水和鈾氧化物堆積。20億年前恰好藍綠藻開始生長,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增加了水中的氧含量,並使一些鈾變成了可溶的氧化物。 當可溶解鈾的濃度達到10%後,核反應便能夠啟動,這個臨界狀態開始於18.4±0.7億年。為了不讓能夠保持反應的中子逃逸,礦層至少需要0.5米厚。
  • 中國核燃料研究獲突破 可將鈾利用率提到超過95%
    本報北京6月8日電(實習生蘇琬茜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邱晨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該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創提出的全新加速器驅動先進核能系統,可將鈾資源利用率由目前技術的「不到1%」提高到「超過95%」,處理後核廢料量不到乏燃料的4%,
  • 核裂變VS核聚變
    是指由鈾或鈽等元素的重原子,分裂成較輕的原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        核裂變反應        在自然界中,只有一些質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鈾、釷等才能發生核裂變。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個中子以後會分裂成兩個或更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放出兩個到三個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別的原子核接著發生核裂變並使過程持續進行下去。
  • 1克鈾-235完全裂變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多少噸標準煤?
    大概一拖拉機不到一點(超載),所以各位可以想像一下,1克鈾-235而已,如果全面普及它將減少多少汙染排放呢? 為什麼一克鈾無法裂變,鈾的裂變過程是怎樣的? 從理論上來看,無論是多少鈾都能裂變,只要持續不斷朝它轟擊熱中子即可,但問題是能讓鈾-235裂變的熱中子源成本是很高的,用這種方式取得的裂變能源得不償失!
  • 1克鈾-235完全裂變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多少噸標準煤?
    大概一拖拉機不到一點(超載),所以各位可以想像一下,1克鈾-235而已,如果全面普及它將減少多少汙染排放呢?為什麼一克鈾無法裂變,鈾的裂變過程是怎樣的?從理論上來看,無論是多少鈾都能裂變,只要持續不斷朝它轟擊熱中子即可,但問題是能讓鈾-235裂變的熱中子源成本是很高的,用這種方式取得的裂變能源得不償失!這個難題完全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解決:鏈式反應!
  • 核聚變能源有望在2030年之前實現
    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是數家私人資助的公司之一,這些公司都在競相開發一種能夠為電網供電的聚變反應堆,這可能比法國的ITER聚變反應堆項目甚至有望實現其「第一個等離子體」要早幾年。再過十年,實驗的ITER反應堆才會準備好進行持續的核聚變——即便如此,這個反應也不會被用來發電。
  • 原子能物理學家何澤慧院士逝世-何澤慧 物理學家 1980年 鈾核裂變...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資料圖  東方網6月21日消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日消息: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空間科學學會原常務理事,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長何澤慧先生,因病於當天7時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何澤慧院士1914年出生於蘇州,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
  • 利用有限鈾資源 走近核燃料再循環
    能源資源的利用驅動著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近日熱映的科幻片《流浪地球》中,就提到了一種神奇的能源「火石」——人類利用這種能源啟動行星發動機,從而成功拯救了地球。而根據其高能量密度的特性,筆者大膽推斷,這很有可能就是一種引發核聚變反應的燃料。
  • 中國鈾利用率提升60倍 50年資源變成可用3000年
    這項技術的專業名稱叫「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由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八個擁有快堆技術的國家,我國現已探明鈾儲量夠用上3000年…[我來說兩句]   核電技術  重大突破  我國鈾利用率提升60倍
  • 科技:核裂變和核反應堆的簡單介紹
    【科技:核裂變和核反應堆的簡單介紹】導語:在核反應堆中,鈾和慢化劑以這樣的方式布置:在調節裝置的幫助下,維持連續的分裂過程,並且因此控制的核能作為熱量釋放。兩種鈾同位素235和238的比例是一個關鍵因素。
  • 「鈾」表及裡「核」立雞群
    ,是其開始廣泛應用於核能發電,甚至一度讓人們覺得能源是用之不竭的;這種金屬就是鈾。「鈾」表及裡:鈾的發現及其屬性鈾的原子序數為92。相對原子質量為238.03,是原子序數和相對原子質量最大的天然元素。鈾金屬呈銀白色,幾乎與鋼一樣硬,密度高(相對密度約18.95),熔點1135攝氏度,沸點4134攝氏度,具有可延展、有放射性等特徵。
  • 恆星的原理是核聚變,那麼以核裂變為原理的天體是什麼樣子的呢
    核聚變是人類最愛和最恨的東西,人們喜愛核聚變,是因為核聚變不僅能量十分巨大,而且還環保,再加上我們現在所用到的能源多多少少都和太陽有關,而太陽的能源就是來自核聚變。那人們為什麼恨核聚變呢?而宇宙中有上億億的恆星,非常普遍,就像大街上的白菜一樣普通,也就是說,核聚變對於宇宙來說,根本不是事,那麼,與核聚變相對應的核裂變呢?我們知道,核裂變比核聚變簡單得太多,理論上,核裂變的反應條件就是擁有核裂變材料,也就是說核裂變反應不需要條件,可想而知,核裂變有多麼簡單。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新華社】我國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芯」技術獲得重要突破
    :該所先進核能研究團隊在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堆芯核心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研發出新型燃料組件及包殼材料,解決了鉛基堆堆芯高份額燃料、高密度冷卻劑、耐高溫耐腐蝕結構材料等關鍵技術難題。這一成果打破了國外相關技術壟斷,實現了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核心技術自主掌握。  鉛基堆被「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GIF)」組織評定為有望首個實現工業示範和商業應用的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
  • 鈾核三分裂變現象首先發現者之一,中國居裡夫人——何澤慧先生
    公同首先發現鈾核三分裂變現象。以往總認為裂變是一分為二,現在有三分裂變或四分裂變,是當時物理學最有意義的成果。何澤慧先生也被稱為,「中國居裡夫人」。新中國成立後,她和錢三強先生回國扛起籌建中國科學院和近代物理所任務。錢三強先生是中國原子彈之父,何澤慧先生同樣在中國核武器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貢獻。何澤慧先生1973年擔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