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自然選擇在生物體的進化和適應能力中起著重要作用

2020-12-05 科技報告與資訊

我們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自然選擇的證據,比如長頸鹿的長脖子在進化上是為了達到競爭者無法觸及的高處植被。我們知道,自然選擇塑造了動物和植物的進化和適應方式。但自然選擇是否也會影響生物體的進化能力呢?如果是,影響程度如何?

12月4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提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蘇黎世大學和聖菲研究所的Andreas Wagner領導的研究小組,將一種海洋無脊椎動物的黃色螢光蛋白的種群置於兩種不同類型的選擇壓力下—弱選擇和強選擇,以找出哪種選擇壓力能更有效地增強進化能力。實驗中的進化終極目標是讓蛋白質種群從黃色螢光進化到綠色。研究小組發現,在強選擇下的群體贏得了綠色進化賽,因為這些種群發生了突變,使它們變得更加強壯,因此進化能力更強。

"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個實驗證明,選擇可以推動達爾文意義上的適應能力,並增加可進化性,"Wagner說。"還有人質疑進化是否真實存在。但我們不只是看化石,在那裡我們有歷史記錄。我們在實驗室裡觀察進化。"

由於進化生物學領域內普遍認為弱選擇為生物體的進化能力提供了優勢,因此該小組發現強選擇導致了更大的穩健性,這是進化成功的關鍵要求。研究小組觀察到,在強選擇下的蛋白質積累了突變,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它們的健壯性。

"這一發現對我來說是一個真正的驚喜,因為它表明對健身的選擇與對穩健性的選擇並不衝突,這與以前的工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一作者Jia Zheng(蘇黎世大學)評論道。"雖然蛋白質遇到的大多數突變會損害它們的穩定性或正確摺疊的能力,但增強穩健性的突變實際上減輕了這種有害影響。健壯性蛋白質有更高的機會發揮作用,從而進化出新的性狀。"

Wagner希望這項研究能夠幫助解決長期以來關於生物體本身能否進化的爭議。"有些人認為,自然選擇對可進化性的影響一定不是很直接,它一定是被適應性的選擇所推翻的,"他說。"但現在我們有一種情況,兩者齊頭並進。換句話說,這種爭論是沒有必要的。"

論文標題為《Selection enhances protein evolvability by increasing mutational robustness and foldability》。

相關焦點

  • Science:自然選擇怎樣影響有機體的適應能力和進化
    最近來自蘇黎世大學、聖塔菲研究所等的研究者在Science發表文章,通過對螢光蛋白的定向培養實驗,發現蛋白質的演化受到選擇壓力大小的影響。經典的達爾文進化論認為自然選擇引起生物適應性變化,進而發生進化,而這項研究則認為適應和選擇可能是同步進行的。
  • Science:自然選擇怎樣影響有機體的適應能力和進化
    最近來自蘇黎世大學、聖塔菲研究所等的研究者在Science發表文章,通過對螢光蛋白的定向培養實驗,發現蛋白質的演化受到選擇壓力大小的影響。經典的達爾文進化論認為自然選擇引起生物適應性變化,進而發生進化,而這項研究則認為適應和選擇可能是同步進行的。
  • 自然選擇僅僅是生物進化的一種因素,並非唯一因素
    文章說,科學家們公認自然選擇是推動各種生物體發展以及推動它們出現複雜特性的主要動力,但是藉助自然選擇而進行的進化是不是出現複雜生物體的惟一解釋呢?文章摘要如下。     進化出新的特徵           從怪異的蝴蝶斑點到五彩的蜥蜴到讓松鼠甚至是蛇「飛翔」的適應性變化,自然界的變化讓人難以置信。
  • 在不同海拔人群環境氧分壓適應中均起著重要作用
    在這些生存環境中,環境氧分壓的適應是非常重要的自然選擇壓力。因此,低氧適應是當前生物進化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近期的全基因組掃描發現,缺氧誘導因子通路上的EGLN1基因多態性與高原世居藏族和安第斯山脈人群的低氧適應密切相關。但這是極端低氧環境中人群的適應情況,中低海拔中常氧及輕度缺氧人群對環境氧分壓變化是否存在適應性進化並不清楚,不同海拔人群對環境氧分壓適應機制的異同更屬未知。
  • 偶然與必然:淺析自然選擇的進化
    各種不同形式的生命有時會讓人感到無所適從:我們與無數的動物、鳥類、魚類、昆蟲、植物、真菌以及更多的不同微生物共享我們的世界,每一種微生物似乎都能很好地適應自己的特定生活方式和環境。難怪千百年來,有些人認為所有這些多樣性一定是造物主努力的結果。在大多數民族的文化中,創世神話比比皆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創世紀》神話,聲稱生命是在短短幾天內被創造出來的。中國神話中則認為女媧創造出了人。
  • 基因分裂揭示自然選擇的詳細過程
    據physorg網站2007年10月10日報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人員發現了分子所具有的一項絕技,他們在基因層面上詳細闡述了自然選擇的過程。    霍華德.休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肖恩.B.卡羅爾和前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生克裡斯.託德.黑亭基爾在《自然》雜誌上撰寫了一篇論文,詳細闡述了單個酵母基因是如果在許多代時間內分裂成兩個,以便更加有效地適應環境。他們的研究顯示,基因分裂是推動進化的最基本動力。卡羅爾是全球著名的進化生物學家,他說,「這是新能力出現,新功能進化發展的原因。蝴蝶、大象和人類身上正在發生這種變化。
  • 基因研究稱人類仍在進化 :痴呆肥胖或被自然選擇淘汰
    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導英媒稱,一項分析了英國和美國共21萬人的基因組的大型研究發現,一系列疾病正通過自然選擇過程從人類的基因庫中被「淘汰」掉。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9月6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與阿爾茨海默症和重度菸癮相關聯的基因變異較少出現在壽命較長的人身上,這表明在這兩國的人口中自然選擇過程都正在逐漸淘汰掉那些不利的變異。研究人員還發現,使人易患心臟病、高膽固醇症、肥胖或哮喘的幾組基因變異也較少在壽命較長的人身上出現,而這些人的基因更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並在人群中傳播。
  • 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
    本報訊(記者張晴丹)近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呂彬等揭示了無尾兩棲類物種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genomics上。揭示趨同/平行適應的遺傳機制在理解進化的可重複性和可預測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生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環境中的物種為研究分子趨同/平行進化及其與適應的關係提供了極好的模型系統。
  • 生物進化為什麼會出現自然選擇
    我們在研究自然現象時,把自然選擇看成表象,從表象中尋找規律與結果,我們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出現了滅絕現象與繁榮現象,如果說自然選擇是隨機性的、沒有方向性的選擇,那誰又該繁榮誰又該滅絕呢?沒有理由的自然選擇能成立嗎?在平常人的選擇中都存在方向性、目的性,更何況是科學呢。
  • 生物進化為什麼會出現自然選擇?
    然而,生物演化明顯的呈現出有方向性的進化,例如:低等生物的循環系統逐漸擴大完善,並生長出低等的心臟。低等心臟進化為心室,再由一心室進化為一心室一心房,繼而演化成二心室一心房、二心室二心房。這是一例典型的、有方向性的、非隨機性的進化序列。這個序列說明:生物進化中的自然選擇是非常有目的性的選擇,由低級生物向高級生物演化的過程就是自然選擇中表現出來有方向性的選擇。
  • 漫談進化論——拉馬克主義的現代意義
    什麼是拉馬克主義進化論是研究生命演變歷程的科學理論。進化論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最為聞名,除了自然選擇學說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進化論學說也曾影響深遠、或者仍在影響著世界。我們假設一個世界的進化法則由我們自己創造,你會選擇獲得性遺傳模式還是自然選擇模式呢?自然選擇,意味著生物需要有一個足夠大的種群,種群基因庫中儲存有足夠多的進化材料,當環境改變時,通過物種本身對環境的適應策略和基因庫中儲存的進化材料來對環境產生新的適應。假如該物種是一個特化物種,其基因庫中又沒有足夠的進化材料,那麼就必將走向滅亡。
  • 生物進化是建立在基因的隨機變異和自然選擇的基礎之上嗎
    達爾文的進化論很多人都知道。這種理論的核心是:基因變異和自然選擇,其中變異是隨機發生的。這種觀點假定,微小有益的變異可以一點點積累起來,經過億萬年,經過自然選擇這隻魔力之手的打造,於是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自然界中千姿百態的生物。然而,這樣的說法真的準確嗎?複雜的生物系統能夠通過隨機的微小變化不斷積累而產生進化嗎?微小的變異中有害的、有益的各佔多少,有害變異造成的危害如何消除。
  •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人類有何啟示?
    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來。在自然界中嚴格遵循:「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法則。面對大自然嚴酷的法則,人類是否必然走上選擇的道路?根據在「貝格爾」號上記錄的日記,反覆梳理他的標本,他終於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在自然選擇作用下,有利變異將被保留而無利變異將被清除,其結果就是形成新物種」。1959年11月《物種起源》一書正式在英格蘭出版發行。從出海環球考察至發表《物種起源》歷時28年,他的中心思想就是:自然選擇引起生物進化。
  • 自然選擇下的進化,究竟可以有多快?
    然而,很少有微生物之外的研究能明確證明,自然選擇是如何快速地塑造整個基因組的。在適應過程中,自然選擇對基因組的遺傳變異的調節速度究竟有多快?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得到全面的實驗研究。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瑞士巴塞爾大學環境科學系的研究人員以當地的三刺魚(Gasterosteus aculeatus)作為生物模型,通過實驗分析了棲息在博登湖的不同區域中的三刺魚,發現了快速適應的遺傳基礎。這項為期五年的研究結合了實驗室工作、野外實驗、數學建模和基因組分析。
  • 科學家首次發現蟒和蚺的「趨同進化」現象
    通過研究來自美洲和澳大利亞的近2000件蟒和蚺標本的頭部形狀,研究人員發現,由於棲息的自然環境相似,蟒和蚺雖獨立進化,卻發展出了類似的外觀和特性。這種類似性至少出現在5種環境中,比如棲息在水中、洞穴裡、以及樹上的蟒和蚺,外觀都很相似。  負責此項研究的達明·埃斯凱雷說,蟒和蚺是爬行動物所謂「趨同進化」的重要例證。
  • 新近發生自然選擇檢測新法問世
    記者8月31日從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了解到,李海鵬研究員的最新研究成果,圓了這個理論群體遺傳學界20年來的夢想。 研究人員介紹說,在生命的進化過程中,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是一種重要的進化力量,它使得攜帶某個突變的個體相對於不攜帶這個突變的個體來說有生存和繁殖上的優勢。
  • 自然選擇進化論的發展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自然選擇進化論的發展。自然選擇學說查爾斯·達爾文的自然選現存物種為了適應生存環境而變化擇學說揭示了自然界的物種來自何方。還在大海中航行的時候,達爾文就寫下了自已的懷疑—物種或許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回到英格蘭後,達爾文繼續研究這個問題。他在距南美洲西海岸不遠的加拉帕哥斯群島上對雀類的觀察結果,尤其有意思。「小獵犬」號於1835年抵達加拉帕哥斯群島,達爾文登上其中的四個島嶼,考察了島嶼的地質情況和野生動植物,還收集了當地物種的標本。
  • 生物學中的-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指生物的遺傳特徵在生存競爭中,由於具有某種優勢或某種劣勢,因而在生存能力上產生差異,並進而導致繁殖能力的差異,使得這些特徵被保存或是淘汰
  • 美科學家發現「達爾文地雀」進化關鍵基因
    格蘭特和他的妻子,同時也是論文合著者的羅斯瑪麗·格蘭特(B. Rosemary Grant)合作開展相關研究,後者是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領域的高級科學家。格蘭特夫婦對這些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乾燥的巖石島礁上的雀類開展了長達40年的研究。最新的研究結果證明了進化機制是如何以不規則的方式向前發展的。在這一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機會可以讓基因在不同的物種間傳播擴散並產生新的連結。
  • 思維複製人的自然選擇進化
    實際上,網絡生命、數字生命、比人類進化的速度還要快。人類很難回絕那種強烈的欲望,即以自然生命的形象去創造非自然或非生物學意義的生命,並通過選擇讓它變得「更好」,從而進一步增強那些價值較高、更受關注的特性。這種努力看起來是「非自然選擇」,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其實與進化機制的關鍵「自然選擇」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