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自然選擇怎樣影響有機體的適應能力和進化

2020-12-12 集智俱樂部

導語

綠色螢光蛋白最早在水母體內發現,這種蛋白在藍光或紫外線照射下,會發出綠色螢光。最近來自蘇黎世大學、聖塔菲研究所等的研究者在Science發表文章,通過對螢光蛋白的定向培養實驗,發現蛋白質的演化受到選擇壓力大小的影響。經典的達爾文進化論認為自然選擇引起生物適應性變化,進而發生進化,而這項研究則認為適應和選擇可能是同步進行的。

自然選擇的傑作隨處可見——松果球表面的油脂是為了抵禦鳥類和嚙齒類動進化而來的;長頸鹿的脖子為其提供了覓食高處食物的優勢。我們知道自然選擇影響了動植物的演化,以及它們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但是,自然選擇也會影響有機物分子的演化麼?能影響到什麼程度呢?

於12月4日發表在 Science 雜誌上的文章就這一問題,給出了令人驚訝的答案。該文章由供職於蘇黎世大學和聖塔菲研究所的 Andreas Wagner 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所發表,他們對一種海洋無脊椎動物的黃色螢光蛋白進行了自然選擇的實驗。


論文題目:

Selection enhances protein evolvability by increasing mutational robustness and foldability

論文地址: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21/eabb5962

實驗目的是讓黃色螢光蛋白演化為綠色螢光蛋白,其中一組處於較強的環境壓力下、另一組處於較弱的環境壓力下。該研究發現,處於較強的環境壓力下的蛋白質在這場競賽中勝出。


強自然選擇:與其優柔寡斷不如大刀闊斧

在自然界,我們會發現生物的種群中能表現出多種表現性,雖然這些生物個體的表型之間有差異,但這種差異在自然界的環境壓力下中並不具備很強的優勢,帶來的收益較少。因此,這時物種的演化並不是主要受到自然選擇的影響,而更像是在隨機演化。這一理論就被稱為弱自然選擇(weak selection)理論。我們可以利用弱自然選擇理論解釋這種多樣性的存在,而且演化生物學領域普遍認為弱自然選擇能增強魯棒性,從而對有機體的演化能力具有優勢。

不過 Wagner 認為,與大眾所認知的不同,在自然選擇中,並不是弱選擇具有優勢。在他們的研究中有一個意外的發現,強自然選擇能增強魯棒性,這才是能否成功演化的關鍵。

圖1:自然選擇驅動的演化,強自然選擇能讓種群演化繞過適應性的低谷,從而更快地到達魯棒性強的山頂。

適應性景觀(adaptive landscapes)在演化理論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如上圖所示,橫向的坐標表示的是多種性狀,而縱軸則表示適應能力的高低。上圖假設較強的自然選擇能帶來較強適應能力,從而讓種群的演化得以繞過適應性的低谷。這一點其實與梯度下降等函數求解算法的改進方案類似。


實驗證明:自然選擇促進物種適應能力

圖2:實驗流程示意圖

該實驗一共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研究者對能表達黃色螢光蛋白的大腸桿菌進行了4代定向的演化培養,並在不同的演化壓力下對其加以篩選(以淺黃色標記)。其中,S表示的是強自然選擇(strong selection),W表示的是弱自然選擇(weak selection),而N則是不做自然選擇(no selection)。從上圖Phase I的三個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與第一代相比,第四代的基因表現都受到了影響。

而在第二階段的綠色螢光蛋白篩選中(以淺綠色標記),實驗者僅允許0.01%的大腸桿菌通過篩選。

通過這樣的篩選實驗研究者發現,強自然選擇下的蛋白質突變也更加穩定、魯棒。生成的蛋白質也能夠高效地摺疊、表達其功能,因此強自然選擇能促進新表現型的固定。

該論文第一作者、蘇黎世大學的 Jia Zheng 認為,這樣的研究結果可以說是一個驚喜。因為結果表明,自然選擇的適應性與魯棒性並不衝突。雖然突變會損害蛋白質結構的穩定性並影響蛋白質的正確摺疊,但能增強魯棒性的突變會減輕這種影響。魯棒性高的蛋白質能發揮其功能的機會就更多,也就能演化出新的性狀。

「據我所知,這是第一個證明了自然選擇可以促進物種適應能力的實驗。」Wagner 表示,「雖然演化理論至今仍受人質疑,但是我們不僅從化石中看到了物種演化的痕跡,現在也在實驗室中真實地觀察到了這一現象。

長期以來,生物的演化能力本身是否能夠演化就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一些人認為自然選擇並不能直接的影響到物種的演化,而是通過適應性來間接地實現物種演化。Wagner 希望他們的研究對結束這一爭議有所幫助。Wagner 說:「現在,我們認為,適應性和自然選擇會同時存在。


Leo | 作者

劉培源 | 審校

鄧一雪 | 編輯

商務合作及投稿轉載|swarma@swarma.org
◆ ◆ ◆

搜索公眾號:集智俱樂部

加入「沒有圍牆的研究所」

讓蘋果砸得更猛烈些吧!

相關焦點

  • Science:自然選擇怎樣影響有機體的適應能力和進化
    最近來自蘇黎世大學、聖塔菲研究所等的研究者在Science發表文章,通過對螢光蛋白的定向培養實驗,發現蛋白質的演化受到選擇壓力大小的影響。經典的達爾文進化論認為自然選擇引起生物適應性變化,進而發生進化,而這項研究則認為適應和選擇可能是同步進行的。
  • 研究發現:自然選擇在生物體的進化和適應能力中起著重要作用
    我們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自然選擇的證據,比如長頸鹿的長脖子在進化上是為了達到競爭者無法觸及的高處植被。我們知道,自然選擇塑造了動物和植物的進化和適應方式。但自然選擇是否也會影響生物體的進化能力呢?如果是,影響程度如何?
  • Science:最快的自然選擇進化過程
    生物谷:一提到自然選擇,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漫漫歷史長河。但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最近發現,一種熱帶蝴蝶抵禦細菌的自然選擇過程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13日的《科學》雜誌上。
  • 人類的自然選擇是怎樣的?
    人類的自然選擇我們知道,我們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類群,作為地球的主宰者,具有極為高等的文明,極為先進的生產力,那我們人類是否也和其他一般的生物一樣也要不斷地經過自然選擇而上前進化呢?因為生物沒有自然選擇,它就不會進化,就不會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有結構簡單到結構複雜,也就是說,如果沒自然選擇,所有的生物都只能生活在海洋裡,並且都是連細胞結構都沒有的原始生命。即生物進化是通過自然選擇進行的,沒有自然選擇,生物是不可能進化的。
  • 偶然與必然:淺析自然選擇的進化
    查爾斯·達爾文對進化論的態度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他從國內外的化石記錄和對動植物的研究中積累了大量的觀察數據。他把這些資料整理起來,為拉馬克、他的祖父等人所認同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即生物體確實是進化的。但是,當達爾文提出自然選擇作為進化的機制時,他所做的還不止於此。他把所有的點連在一起,向世界展示了進化論是如何實際運作的。
  • 袋獾可能進化出了與癌症共生的能力
    幸運的是,美國生態學會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這些小傢伙在適應自然選擇的過程中進化出了對抗癌症的能力。根據塔斯馬尼亞大學學者羅德裡戈·哈米德的說法,一些袋獾的免疫系統已經強大到足以對抗袋獾面部腫瘤。在這項研究中,哈米德和他的團隊使用基於10年來全島流行病數據的計算機模型預測了袋獾面部腫瘤的長期影響。
  • 自然選擇下的進化,究竟可以有多快?
    進化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性狀的變化可能需要經歷成千上萬代才會出現。雖然近年有研究表明,一些特定的性狀對新環境的適應性似乎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然而,很少有微生物之外的研究能明確證明,自然選擇是如何快速地塑造整個基因組的。在適應過程中,自然選擇對基因組的遺傳變異的調節速度究竟有多快?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得到全面的實驗研究。
  • 達爾文創立了自然選擇生物進化論,改變了我們對人類位置的看法
    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達爾文以前生物變化思想的發展 關於萬物互相轉化和演變的自然觀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早期。例如,中國《易經》中的陰陽、八卦說,把自然界還原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基本現象,並試圖用「陰陽」、「八卦」來解釋物質世界複雜變化的規律。
  • 從用進廢退到自然選擇,談進化論
    拉馬克的理論就是:某個器官越是被重用,它就會得到更好的進化,物種會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而改變自身某些結構功能或形態特徵。總結說,拉馬克的理論包含有適應,它認識進化是生物的選擇,朝著一定方向進行改變。用進廢退和自然選擇達爾文的進化論很多地方都有引用拉馬克的理論,可以說達爾文是在拉馬克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的完善。
  •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2課後習題及答案 6.2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
    第6章 生物的進化第2節 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一、概念檢測1.適應的形成離不開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內因)與環境(外因)的相互作用。判斷下列與適應及其形成相關的表述是否正確。(1)適應不僅是指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也包括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2)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後代;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會過早死亡不能留下後代。
  • 思維複製人的自然選擇進化
    實際上,網絡生命、數字生命、比人類進化的速度還要快。人類很難回絕那種強烈的欲望,即以自然生命的形象去創造非自然或非生物學意義的生命,並通過選擇讓它變得「更好」,從而進一步增強那些價值較高、更受關注的特性。這種努力看起來是「非自然選擇」,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其實與進化機制的關鍵「自然選擇」完全吻合。
  • 自然選擇進化論的發展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自然選擇進化論的發展。自然選擇學說查爾斯·達爾文的自然選現存物種為了適應生存環境而變化擇學說揭示了自然界的物種來自何方。他意識到,如果船上有一名地質學專家的話,那麼會對此次遠航大有裨益。而達爾文在愛丁堡大學和劍橋大學研習過博物學,又想在開始自己的事業之前旅行一番,他最終得到了這份工作。但是,達爾文可能並沒有想到這次旅行會這麼久。「小獵犬」號的航行從1831年12月27日一直持續到1836年10月2日。在這期間達爾文成為了一名頗有造詣的博物學家、地質學家和化石收藏家。
  • 沒有自然選擇,人類的生物學進化是不是就停止了
    學過進化論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沒有了自然選擇,人類還會進化嗎?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自然選擇是這個理論的核心,沒有自然選擇,生物進化就無從說起。然而,現在的人類社會已經沒有了自然選擇,孩子生下來不論好壞,只要沒有致命的缺陷,絕大多數都能活下來。現代人講人道,維護每個生命活下來的權力,即使一些不太健全的個體也會受到關懷和保護。沒有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汰,人類的進化是不是停止了?
  • 自然選擇僅僅是生物進化的一種因素,並非唯一因素
    科學家們公認自然選擇是推動各種生物體發展以及推動它們出現複雜特性的主要動力。但是藉助自然選擇而進行的進化是不是出現複雜生物體的惟一解釋呢?           紐約州立大學斯託尼布魯克分校生態和進化系的馬西莫·皮柳奇說:「我認為目前生物學最大的一個謎團就是自然選擇是不是能夠創造生物複雜性的惟一進程,或者其他物質特性是否也發揮著作用。
  • science:進化史是如何「進化」的
    其實在同時代中不只有拉馬克關心進化方面的問題。19世紀早期,地質學家Giambattista Brocchi曾經提出了不同於拉馬克的學說。拉馬克與Brocchi學說的根本區別在於他們對"物種"的定義。拉馬克認為,生命是從簡單到複雜不斷演變的連續過程,每一個物種都有其獨特的進化路線,而且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
  • 動物的擬態是對進化論的打臉?不對,這反而是自然選擇的典型案例
    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動物的擬態,再從擬態現象來談談什麼是進化論。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進化論中所謂的「進化」,其實指的是物種進化,確切地說是更廣泛的「演化」,而不是狹義上的局部器官進化,這一點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原因是還有一個詞叫「退化」,所以很多對此不甚了解的人就會認為進化和退化是硬相對的,如果有退化,那就不叫進化。若是狹義的「進化」,那這麼說沒什麼毛病,但從廣義的「進化」來說的話,這麼說就不準確了。
  •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人類有何啟示?
    貝格爾號達爾文並不是刻板的生物分類家,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為什麼不同生物之間會有相似之處?生物之間是否存在親緣關係?這不經意間的想法,一直縈繞在他的大腦揮之不去,隨著分類的進度不斷推進,他的想法越發清晰。
  • 達爾文進化論失去意義?自然選擇無效?紅皇后假說衝擊傳統生物學
    達爾文的《進化論》簡單來說就是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這四種關係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推進構成了自然選擇。每個物種都有過度繁殖的趨勢,但是由於生存空間、資源等有限,過度繁殖必然導致生存鬥爭.
  • 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墨綠的夜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到20世紀中葉,得益於遺傳學上的新發現,查爾斯·達爾文創立的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生物進化論已然完善。人們開始普遍接受,現有物種適應新環境時會進化為新物種。如果把一群爬樹的猴子遷移到大草原,數代之後,這種猴子將失去爬樹的性狀,並且掌握更利於適應新環境的新本領。這樣一來,生命的進化樹得以重現,一直往前追溯到各物種在每次進化之前的樣子,最後會發現什麼?
  • 基因研究稱人類仍在進化 :痴呆肥胖或被自然選擇淘汰
    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導英媒稱,一項分析了英國和美國共21萬人的基因組的大型研究發現,一系列疾病正通過自然選擇過程從人類的基因庫中被「淘汰」掉。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9月6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與阿爾茨海默症和重度菸癮相關聯的基因變異較少出現在壽命較長的人身上,這表明在這兩國的人口中自然選擇過程都正在逐漸淘汰掉那些不利的變異。研究人員還發現,使人易患心臟病、高膽固醇症、肥胖或哮喘的幾組基因變異也較少在壽命較長的人身上出現,而這些人的基因更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並在人群中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