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大數定律:足夠多理性而分散的長期投資,最終會有一個合理的...

2021-01-07 深圳智通財經
要聞 投資的大數定律:足夠多理性而分散的長期投資,最終會有一個合理的回報

2020年7月19日 08:02:30

撲克投資家

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撲克投資家」。

導言

生於1919年的彼得·L·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幾乎見證了過去一個多世紀裡每一場金融危機,是極少數親身經歷過1929年大蕭條、2008年的金融風暴裡還依然活躍在市場上的人。

2009年6月去世後,人們蓋棺定論評價他是「金融史學家」。

本文是他的風險管理經典著作《與天為敵——風險探索傳奇》的推薦序,這本書回溯了過去450年人類在洞察風險、測量風險和管理風險方面的艱難進步史。伯恩斯坦認為,將現代與數千年歷史區別開來的,其實不限於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進步,如何把握概率和風險的革命性理念,其實也是一條橫亙在現代與過去之間的分界線。

在2004年著名記者傑森·茨威格對伯恩斯坦的專訪中,他說道,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所以一部分決策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這並不代表你是白痴,而是意味著你一定要想清楚如果出錯,後果會有多嚴重,後果比概率重要得多。

「風險與其說是一種命運,不如說是一種選擇,它取決於我們選擇的自由程度。」

正文

我們先做個詞源考據。無論是中文「風險」還是英文 risk,都是一個舶來詞,大致經歷從古希臘語ριζα,到拉丁語 resicum,再到義大利語 risco、法語risque,最後到英語 risk的演化史。古希臘詞源ριζα指」根「或」石頭「,而拉丁語指」懸崖」或「礁石」,最後引申為「大海上難避免之事」這個隱喻——惡海行舟,風來險生。而現代語言對風險的定義,一般都是「出現損失或傷害的可能」。

那風險是不是本身就件大壞事?從樸素的對「風險」的定義出發——壞事發生的可能性——「風險」至少不可愛。但作為金融投資者,風險其實是我們賴以為生的生產資料。因為金融的本質是資源在時空維度上的逾越;而沒有風險,就沒有對此逾越交易的風險定價,於是整個銀行業都要枯萎,證券業都要吃灰,保險業都要崩潰。所以我們從來不談「消滅「風險——消滅了生產資料我就只能去美團做騎手——我們僅僅會說「管理」風險,而管理風險就是管理未來。

管理未來不是預測未來。比如當前經濟休克之下,大家都在預測大盤會怎麼走以及「大盤的大盤」——整體宏觀經濟會怎麼走。是V型還是U型還是W型還是L型?要我說,你不要被英文字母限制了想像力,反彈也可能是耐克型。但如霍華德·馬克斯在最新的備忘錄裡所言:數據都是之於過往的,而決定都是之於未來的,在一個極端複雜的系統裡,用經驗來預測未來無異於刻舟求劍。相比於預測未來,管理未來或許更接近實際,我們要做的是根據VUWL耐克型各種走法,對最壞的結果(最大的風險)給出力所能及的保護與救濟。

而風險risk也不同於不確定性uncertainty。最大區別在於風險強調壞結果的發生,而不確定性模稜兩可。比如下個月的天氣如何或晴或雨,對我而言不確定,但反正辦公室裡劃划水,暴曬或洪水傷不到我,對我而言僅是uncertainty。但如果是一介古代農民,那下個天氣對我就是risk,因為或晴或雨,我有可能顆粒無收而暴斃而亡。同樣是天氣,前者是不確定性,後者是風險。而我也自創了一個區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粗暴的拇指法則——會不會有人為這種不確定性買保險?——如果有,那就是風險。

另外完全在預期之中的壞結果,也不是風險。在股票市場裡這是所謂的「有效性」 price in,如果大家都知道瑞幸註定破產,那最後瑞幸真破產了就不算風險,因為此事實已經反映到股價裡,壞事(股價崩盤)已經發生過了。而我們對於未來的管理,最重要的還是管理不確定的壞事,確定的壞事我們不能管理只能硬扛。當你知道自己一定會被割韭菜的時候被割了韭菜,那本質上就不是割韭菜;當你認為我肯定要放你鴿子的時候我鴿了你,本質上抑是一種不鴿。

而為了管理未來不確定的壞事,我們的祖先曾走過一條綿長而清苦的蜀道。《與天為敵—— 一部人類風險探索史》講述了一部人類嘗試馴服風險、管理未來的迷你史。而我們祖宗們具體的做法,就是將非數字的變成數字的,將不可量化的變成量化的,將不能建模的建成模型,以各種理論與玄學對抗風險的飄忽不定,以盼水晶球的語言能與的未來的實現一拍即合。諸如:

從古代的骰子賭局,到卡爾達諾的《論賭博遊戲》;從帕斯卡與費馬的鴻雁傳書萌芽了概率論的情竇,到貝葉斯(Thomas Bayes)定理已知條件下的概率理論,再到拉普拉斯,到高斯,到馬爾可夫,概率論最終衍生為管理風險管理未來的趁手工具。

從雅各布·伯努利鑽研大數定律,到一個叫墨菲的工程師說:如果他有可能做一件事,那麼他就一定會做壞;從哈雷(哈雷彗星那個哈雷)受皇家學會之託鑽研人口死亡與期望壽命,到棣莫弗出版《生存者年金》,再到倫敦的咖啡館裡長出了史上最負盛名的保險公司,大數定律衍生出了保險行業。

從另一個伯努利——丹尼爾·伯努利(雅各布的侄子)將人性效用加入數學模型,到另一個丹尼爾——丹尼爾·卡尼曼以「前景理論」將心理學的小戰旗插上了經濟學的領土,對人性的探索衍生出了行為金融學(或行為經濟學)。

從中世紀的威尼斯商人分散「艙位」,到商品衍生品交易,再到馬科維茨的現代組合理論,「雞蛋分籃子裝」的樸素思想又衍生出了現代金融組合的基本模型。

我們智慧的祖先們非常會玩。但直到今天,在投資這件事上,風險的本質仍然莫衷一是。簡單來說,有傳統派與學術派的分歧。

傳統派的觀點——或者我們可以叫「巴菲特觀點」——認為風險就是「損失或傷害的可能性」,而降低投資風險的方法是在有「安全邊際的便宜價格」或者至少是一個「合理價格」,去買入優秀的公司。

但提出現代金融理論的學術派就要追問傳統派,我要量化建模的好不好,你提出的「可能性」如太虛幻境一般,我要怎麼量化。比如,要如何比較踢球和跳傘之間風險的大小:踢球很可能被鏟飛,但最多就是斷腿;跳傘出黑天鵝的可能性極小,但一旦出事,下場就是一張肉餅。此兩者相比較,誰的風險更高?

所以學術派的做法,就是從經驗主義入手,從大量的歷史數據中發現一個大致規律:風險高的資產,一般價格走勢的波動就比較大。

於是他們給他們心目中的風險找了一個代理,叫做波動,波動大的風險就高,波動小的風險就低;而波動本身也有一個代理數字,叫標準差。接著他們又把風險分為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sk)和非系統性風險 (non-systematic risk)。

按照現代組合管理的說法,非系統性風險(又稱為公司特定風險,比如公司總部樓塌了)是可以被充分的多樣化(diversification)給剔除掉的。所以在他們的眼裡風險就只有系統性風險,而非系統性風險可以通過構建相關性極低的投資組合來去除。

但反過來傳統派也兇猛批判學術派對於風險的認知。首先對於將風險量化為標準差,巴菲特說這是個什麼玩意兒。比如有A和B兩個股票,A的股價,過去六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價分別為 1、3、2、4、5、6(塊),而B的股價過去六年分別為2、2、2、2、2、1(塊)。你用數據分析,A的波動會遠大於B,於是得出結論,翻了六番的A股票比慘遭腰斬的B股票投資風險要大。

這個結論說明了學術派那一套實務上很多時候其實玩不轉。所以在真實風險管理世界裡,我們還要一些其他的實用工具。比較常見的就是J.P.Morgan搞出的 VaR 模型,可翻譯為「價值at風險」模型,來衡量某一金融產品或組合最大的可能損失。

VaR可以測量某一時間內的潛在損失,以及產生該損失的可能性。比如10% monthly VaR=5%,讀成——在這段時間內,10%的情況下該資產(組合)市值會下跌至少5%。我無意於深入介紹此模型,但總之其思想核心還是要追溯到風險的本意:去求索產生最大損失的可能。

當然有人認為僅理解為「損失的可能性」還不夠、比如紐約大學的達摩達蘭教授就說,誰對風險的定義最高明?——中國人啊。中文裡的「危機」一詞,潛臺詞是有危之處必有機。其他人只看到了風險的損害,或者僅看到不受歡迎的波動,卻不像中國人一樣看到了風險所帶來的機會。

確實投資是需要抓風險中的機會的。如前所述,對於投資而言,風險其實是養活我們的生產資料,我們是不能消滅它的。但我們通過管理風險來兜底未來的噩耗,比如,給自己買上一身的保險——無論是消費型保險還是資產組合的金融保險——則是對命運的撲朔迷離最大的敬畏。

再比如,你做一件事多少都有可能會出錯。你可能會焦慮;但是在嘗試足夠多次後你會發現,即使誤差存在,你做這件事的回報大致是穩定的。投資也是如此,一筆投資可能會因為黑天鵝而損失殆盡,但足夠多的理性而分散的長期投資,最終會給你一個合理的投資回報,這幾乎如宿命般必然發生。這就是大數定律,通曉此定律實際上會讓你有更多的幸福感。

而一路走來,我們的先人所有的創見也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使未來具有更大的「可管理性」。我們對於未來,雖仍然敬畏,但不再懼怕。惡海行舟,大船破浪。

(編輯:李國堅)

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均竭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證其絕對準確和可靠,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不管是否侵權法下的責任或合約責任又或其它責任)

相關焦點

  • 投資中的「二八定律」
    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為什麼中國股市會有這麼多的普通投資者成為市場和機構輪流收割的資金「韭菜」,為什麼眾多交易者從事股票交易數年甚至數十年依舊是以虧損為準,即使偶有小賺但最終又加倍歸還於市場,是能力問題、心態問題還是市場本身問題、各別上市公司的問題;為什麼有的投資者在市場行情觸底的時候沉著冷靜,而有的投資者卻異常恐懼;為什麼有的投資者在市場行情大好的時候迅速離場,而有的卻愈加瘋狂
  • 分散投資的藝術(II)
    我並沒有說Graham和Buffet的投資方式亞於pure value,恰恰相反,他們的投資要遠遠優於pure value,就算是沒有做到足夠個股分散的Warren Buffet也做到了更高層次的分散投資:風格分散,在Part 6會詳談這一點。這個部分談到的主要是Value自身的分散,沒有延展到別的風格上。
  • 伯努利證明大數定律
    原標題:伯努利證明大數定律 生活中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在相同條件下重複某一事件,其結果不能完全肯定。比如拋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結果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是不可知的。這樣一種現象叫做隨機現象。儘管隨機現象的結果不確定,但是我們通過大量的重複性試驗發現,隨機現象呈現某種規律性。
  •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我們能改變命運嗎:大數定律
    這就是大數定律:只要樣本足夠大,最終結果都趨向一個穩定值。這個定律無論是在數學、物理還是社會學領域都得到了有效的論證。就拿北京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來舉例:這個數字每年都會有變化,但是基本處於一定的區間範圍,就好像死神有KPI考核,每年必須通過交通事故帶走一定數量的人。
  • 大數定律和中心極限定律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在質量管理中用得最多的兩個定律大數定律在隨機事件的大量重複出現中,往往呈現幾乎必然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大數定律。就像拋硬幣一樣,當我們不斷地拋,拋個上千次,甚至上萬次,我們會發現,正面或者反面向上的次數都會接近一半。
  • 「點石成金」「潛伏期24天」,要用大數定律來認識
    由細節得出的數據應該用大數定律進行分析。大數定律才能反映客觀事實,是我們從統計數字中推測真相的理論基礎。面對社會事件,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在數位化經濟時代,我們更要認真學習前人總結的科學理論,其中包括科學定律。
  • 「大數定律」解餘額寶單個帳戶設限100萬的秘密
    「100萬元」這樣一個普通數字,為何成為了阿里、騰訊等巨頭的共同選擇?根據證券時報記者調查,「大數定律」應該是其最核心的因素。  「大數定律」屬於概率論中的隨機變量序列範疇。簡單說就是某些「有規律的隨機事件」大量重複出現後,往往會呈現出幾乎必然的統計特性。正如當你向上拋硬幣達到數百萬次後,其正面與反面朝上的概率應各佔一半。
  • 頂尖投資大佬23個經典投資定律:成功的炒股都是反人性!
    舉個例子:如果你有10W,想在5年內實現翻倍,那麼年利率要達到14.4%。3.4321定律4321定律講的是資產配置的問題,想要實現資產保值,合理的資產配置必不可少,其中的每一個數字都有不同的含義。4成資產用於投資理財為什麼用於投資理財的比例最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你在保障生活的基礎上實現利益最大化。
  • 大數定理是如何影響你的現實生活的
    大數定理可以給你答案,如果把時間拉得足夠長,選擇次數足夠多,是不影響的;小的時候,在我們老家,有一種彩票很流行,覆蓋面非常廣,年紀從六歲的小朋友到80歲的老爺爺,他們都在玩,期待能從每期的彩票中一次獎,在這種環境裡,我也不能倖免,所以這種彩票我也玩過一段時間,期待能借一次中獎的機會提升一下生活質量。
  • 「久賭必輸」背後的規律,是概率論中的「大數定律」所決定的
    真正的來源只有一個,就是賭徒們的錢包。 人類賭博的歷史估計和文明的歷史差不多一樣長,但是在概率學創建之前,我們並不了解賭博背後的秘密。人們只是通過經驗認識到,雖然人們偶爾會贏,但是長期來看,總是賭場是贏家。你大概從未聽說過一家因為客人太多而虧本倒閉的賭場吧。
  • 基於行為財務的有限理性投資決策的研究
    一是環境的複雜性導致人在決策時所獲得的信息不完全,在非個人交換形式中,人們面臨的是一個複雜的、不確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確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對環境的計算能力和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無所不知。20世紀40年代以來,西蒙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論證了人類行為的理性是在給定環境限度內的理性,有限理性是由人的心理機制決定的。
  • 熵增定律在投資中的應用。
    ,所以我們的吸收能力也在減小,最終補充再多營養還是會慢慢老去,但是在老化的過程中,利用保健品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提高營養的純度,來增加身體的吸收總量,來對抗衰老,同時如能加上適當的運動,就可以增加我們對營養的能量的吸收能力,對抗身體熵增值的增長有極好的效果,但是由於這個熵增的增長是不可逆,並且是連續不斷的增長,有點像利滾利,最終滾到讓我們身體承受不起,所有的器官會衰退至任何藥都救不了的程度。
  • 為什麼賭博最後只會輸,因為你永遠無法戰勝「大數定律」?
    為什麼賭徒最終只有輸一個結果呢?不因出千,不在運氣,而在於規則,賭博的背後不是隨機偶然,而存在著一些既定的、無可打破的數學規律,註定著沉迷其中的人永遠不可能常勝。因為,任何一個賭徒永遠贏不了「大數定律」。要說清楚「大數定律」,那就得先從大名鼎鼎的大數學家雅各布.伯努利說起。
  • 大數定律:在機會均等的情況下,這樣做才能贏
    ①『大數定律』一家年增長率為5%的公司,多少年後營業額能翻倍?答案是:14年。這個答案是基於大數定律得出的。「大數定律」是概率論的基本定律之一。簡單來說,就是「當你試驗的次數越多時,其結果出現的概率就越接近理論值」。
  • 「大數定律」說明了什麼?宇宙中出現智慧生命是否是必然的?
    但是,如果當時那顆隕石以稍稍不同的角度進入太陽的引力場,撞擊就不會發生,那麼還會有人類嗎?此外,地球的來源不明的大塊頭衛星——月球,也為人類的存在貢獻了一份力,它憑藉其引力作用穩定了地球的自轉軸,否則地球就會搖搖晃晃,地球上則會氣候惡劣根本不會有周而復始的四季更替,也就不會有潮汐,那樣還會有人類誕生嗎?但月球從何而來?
  • 大數定律與中心極限定理
    在概率統計的學習或使用過程中,經常有人會提到大數定律和中心極限定理,它們也恰恰是概率論、統計學和理論科學的基石。
  • 談談「大數定律」在外匯交易中的指導意義
    來源:匯商Forexpress大數定律(LLN)是指在隨機試驗中,每次出現的結果不同,但是大量重複試驗出現的結果的平均值卻幾乎總是接近於某個確定的值。簡單來說,短期內你交易的結果可能是隨機的,但是從長期來看,它其實是趨近於某一個確定的結果。市場也是一樣的道理。
  • 大數定律和中心極限定理的區別和聯繫
    閱讀大概需要5分鐘昨天看了中心極限定理,今天寫本科論文期間,又抽業餘時間看了看大數定律,剛開始差點把本小博主給看蒙了O.O
  • 西方經濟學家股票投資理論一覽
    投資組合理論在傳統投資回報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了風險的概念,認為風險而不是回報是整個投資過程的重心,並且論證了通過有選擇性地組合投資能夠有效地降低風險的觀點。  五、杜賓(James Tobin)的可分性定律  杜賓雖然也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他的投資理論不過是強化了凱恩斯的投資理論和使馬可維茨的組合投資理論有更廣泛的包容性。
  • 大數定律和凱利公式同屬於概率論,他們都被應用於賭場,用好不敗
    雅各布.伯努利在1713年提出了數學史上的具名的《伯努利大數定律》,也叫「極限定理」,他將這個大數定律和其它研究成果一併寫入了他的學術巨著《猜度術》。該書總結了前人在「概率論」和「組合論」上的優秀成果,用「完全歸納法」證明了「n為正整數」時的「二項式定理」。將「概率論」的發展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