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永遠要比你上級預期的好一點
在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期望值管理」,先降低他人對你的期望,然後適時施展自己的能力與魅力。
另外過於猴急也會讓人感到不適。有句話說得好:最想說話的那個人,往往別人最不想聽;最想上床的那個人,往往別人對他最沒有性慾;最想上位的那個人,往往讓領導很焦慮。
注意控制火候,小火慢燉,適時加溫,越來越努力。剛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每個人思考的應該都是如何做好工作,進而升職加薪,對於升職相對容易的應屆生而言更是如此。通過面試,上級總是會對下級有一個大概的期待,在工作之初的一對一談話中,老闆也會告訴下屬自己的期望。如果在工作中達到了老闆期待的工作內容和質量,最多是一個on-track的人;如果你總是能超過老闆期待完成工作,或者在他意料之外做些有益於部門發展的事情,必然會讓你升職加薪之路更加順利。
無論你努力多少,沒有結果就沒意義
真實的商業環境中,幾乎只看功勞不看苦勞的。儘管從小就被教育「只要努力了,無論結果如何,都無怨無悔」,可是在工作中完全不是這樣。工作沒有成果,不僅意味著手頭項目毫無進展,還意味著大量資源的浪費。碌碌無為一旦導致項目崩盤,所有人都會跟著遭殃。老闆們最怕你說「我盡力了,無怨無悔」,畢竟從整體來看,你搞不定的事情就要團隊裡面其他人搞,你做不好的事情就要你老闆去做。
建立知識庫
查理芒格認為在知識上要觸類旁通,用廣泛的、跨領域的知識,輔助你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因此要學會積累知識,建立自己的知識庫。
主流的知識需要積累,精力充足的前提下,其他知識也要搜集,然後做出一定篩選,去偽存真,碎片也可以拼出全貌。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重要的一步是脫水,每個月留出一兩天時間,對近期收集的資料進行整合閱讀,精簡再精簡,留下精華。
注意自我覺知
期待遇到貴人的想法不太現實。畢業後,你很難在工作中遇到合格的導師,大家都在各顧各地自我生長,除非你足夠幸運。對多數人來講,更靠譜的方式是從內部打破,這要求你要有自我覺知的能力。那麼,什麼叫自我覺知呢?簡單點說,就是對你的思考進行思考。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念頭冒出來: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我當初怎麼就沒想到……」'"如果我…… 那麼,……"
別小看這些念頭,這相當於給自己的想法或者行為創造了一個反饋迴路,然後根據反饋不斷優化調整,讓自己的能力得到螺旋式的提升。《元認知》作者 大衛·迪紹夫指出:所謂反饋迴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事實、聯繫、結果、行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就是會說話的機器。我們要有意識的去完善我們的元認知迴路去改寫我們心中正在自我懷疑的腳本。當我們沿著這條探索之路不斷的走下去之後,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我們會更加自律,更加自我對稱,更加有效的自我敘述。
你每一次元認知的動用,都相當於對自己行為算法的一次優化升級。
超強的抗壓能力和超積極的心態
最近在學習積極心理學,裡面有提到非常重要的一點:
當一個人處於積極心態的時候,會傾向於相信未來,並且在工作中最大化地發揮創造力。
而那些工作能力強的人,普遍都具備這樣的特徵。
當我們在工作遇到困難且複雜的問題時,如果從負面想,這是一個大鍋;但是從正面想,如果自己可以承受壓力,這未嘗不是一個非常好的鍛鍊機會。
畢竟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是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