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一個戰亂的年代,東漢皇室勢力微弱,各地割據軍閥連年徵戰,在經過數十年的不斷戰爭兼併之後,中原形成了吳國孫權、蜀國劉備、還有魏國曹操的三個勢力。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正是半真半假地講述這一段時期發生的故事,讓很多人熟悉這個年代的風雲人物。
如果說吳國開國君主孫權離不開魯肅輔助,劉備的蜀國是諸葛亮全力協助建立,那麼幫助北方的曹操奠定宏圖霸業的人就非要屬於謀士郭嘉不可了。
郭嘉比起他的出神入化的兵法,更加讓人欽佩的是他長遠的戰略眼光,在曹操勢力和袁紹勢力的交鋒當中,曹操害怕袁紹兵力,一度想要撤退,正是郭嘉拼命阻止了他,郭嘉列出曹操的十個優勢,即為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
這讓曹操以及部將對於獲勝的信心大增並最終成功擊敗袁紹,奠定了北方的霸主地位。,郭嘉進而幫助曹操東徵呂布劉備,兩人在曹操大軍的進攻下可以說是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匆忙逃竄。後來的郭嘉出謀劃策讓曹操徵烏恆,定遼東,徹底解決了北方的後顧之憂,從而能夠專心致志地對南方的諸侯。
郭嘉雖然有著非常高的聰明才智,但是還是在公元207年就在曹操討伐烏丸的時候因為水土不服而去世,對此曹操十分的悲痛和惋惜,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叫做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意思非常好理解,諸葛亮在郭嘉死後才出山幫助劉備,這是因為諸葛亮非常害怕郭嘉的才華,講實在的這句話過於誇大郭嘉了,郭嘉和諸葛亮都是非常出色和卓越的軍事大師,諸葛亮出來的時候郭嘉就已經死去了,並不存在誰害怕誰一說,拿這兩人做對比有一些「關公戰秦瓊」的意思在裡頭。
實際上「臥龍不出」後面還有一句話,叫做:「孔明北伐,冢虎崛起。」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冢虎是指誰呢?它就是指魏國的重臣司馬懿。
大家都了解司馬懿這個人物了,《三國演義》裡面作為魏國中後期能夠單獨和諸葛亮抗衡的存在,雖然和諸葛亮博弈之中經常吃虧,但能夠在和孔明作戰當中支撐這麼久,自然也是有著強大本事的。
中國古時民間將諸葛亮比作臥龍,龐統比作鳳雛,姜維稱為幼麟,而司馬懿則獲得了冢虎的稱號,比起前三者,司馬懿的稱號更加陰沉和狡猾,這也非常符合司馬懿狼子野心的形象,他早就想顛覆曹魏政權,奈何南方有著諸葛亮的襲擾被迫和曹魏聯結起來共同對抗。
曹魏皇室也知道司馬懿的野心,但是迫於吳蜀聯合的壓力不得不使用司馬懿的才華,在諸葛亮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之後,司馬懿沒有了對手,開始專心致志的擴充自己的權力,為自己兒子的西晉王朝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因此這正是經典的「孔明北伐,冢虎崛起」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