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觀點,我不知道從何而來,未免吹捧的過了火,郭嘉並沒有像後世說的那般神,甚至長久以來,郭嘉在史料中,都只是有才能的人,而非經世治國的大才。
我們可以先看一下史料中,郭嘉的位置。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郭嘉的傳記位於魏書第14卷,在大臣中是第五卷,和程昱等人為一卷,地位甚至不如王朗。
也就是說,在正史中,郭嘉的地位是謀士,並不算是治國能臣。
當然,這並不是對郭嘉的貶低,《三國志》中對郭嘉評價還是很高的:
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這些評價,足以證明郭嘉的能力,但不足以讓郭嘉有後世吹捧的資本。
史上第一個郭粉
郭嘉在三國演義裡的戲份非常的多,絕大多數都是有史料做支撐的。
但一些傳的神乎其神的預言,比如預言孫策被刺殺,被後世的史學家懷疑。
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中,就曾經提到。「然自非上智,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襲許年死,此蓋事之偶合。」
裴松之從嚴謹的史學角度進行分析,覺得這僅僅是巧合。
但裴松之作為史官,在註解《三國志》的時候,引用了大量其他史料,也讓人看到了第一個郭嘉粉。
這個人叫傅子,傅子,名傅玄,晉朝大文學家,也通經史,三國志的註解中,裴松之大量引用傅子的文章和觀點,豐富三國志內容。
我敢說,傅玄絕對是一個郭嘉粉絲,很多關於郭嘉的名場面,如「十勝十敗論」以及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三呼郭嘉,都出自傅玄之手。
在傅玄這種鐵粉的努力下,再加上裴松之事無巨細,都要收錄的嚴謹治學精神。郭嘉給後世留下了神一般的存在。也許,裴松之也是一個郭嘉粉。
現代郭嘉粉的偏離
現代郭粉,我覺得以易中天也代表,易中天不僅僅是曹操粉,而且是郭嘉粉,在易中天的渲染下,郭嘉更是鍍上一層金光。
郭嘉粉的群體也開始增加,於是有了「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郭嘉不死,就無三國」這些說法。
從古到今,都有很多古人粉,傅玄,裴松之都是郭嘉粉,陳壽對郭嘉評價也不低。
這些人雖然是粉絲,依然會冷靜而理性地分析,他們會把大量史料文獻收集,雖然喜歡,但依然理性評說。這樣的粉,才是真愛粉。而現代很多郭嘉粉,未免偏離了正常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