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團隊發現白血病中TP53突變的功能

2020-11-30 科學網

哈佛大學團隊發現白血病中TP53突變的功能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9 12:59:18

美國哈佛大學Benjamin L. Ebert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發現在髓系惡性腫瘤中,顯性負抑制效應驅動了TP53錯義突變的選擇。 2019年8月9日出版的《科學》發表了這項成果。

研究人員使用CRISPR-Cas9產生最常見的TP53錯義突變的同基因人類白血病細胞系。功能、DNA結合和轉錄分析表明功能的喪失但沒有GOF效應。p53單胺基酸變體的綜合突變篩選發現DNA結合域中的錯義突變發揮顯性負抑制效應(DNE)。在小鼠中,p53錯義突變的DNE賦予造血細胞對DNA損傷的選擇性優勢。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臨床結果分析顯示沒有TP53錯義突變的GOF證據。因此,DNE是骨髓惡性腫瘤中TP53錯義突變主要的選擇。

據悉,TP53是人類癌症中最常見的突變基因,其編碼腫瘤抑制因子p53。由錯義突變主導的選擇性壓力塑造其突變譜,但仍了解甚少,並且其涉及新形態的功能獲得(GOF)行為。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dominant-negative effect drives selection of TP53 missense mutations in myeloid malignancies

Author: Steffen Boettcher, Peter G. Miller, Rohan Sharma, Marie McConkey, Matthew Leventhal, Andrei V. Krivtsov, Andrew O. Giacomelli, Waihay Wong, Jesi Kim, Sherry Chao, Kari J. Kurppa, Xiaoping Yang, Kirsten Milenkowic, Federica Piccioni, David E. Root, Frank G. Rücker, Yael Flamand, Donna Neuberg, R. Coleman Lindsley, Pasi A. Jnne, William C. Hahn, Tyler Jacks, Hartmut Dhner, Scott A. Armstrong, Benjamin L. Ebert

Issue&Volume: Vol. 365, Issue 6453, pp. 599-604

Abstract: TP53, which encodes the tumor suppressor p53, is the most frequently mutated gene in human cancer. The selective pressures shaping its mutational spectrum, dominated by missense mutations, are enigmatic, and neomorphic gain-of-function (GOF) activities have been implicated. We used CRISPR-Cas9 to generate isogenic human leukemia cell lines of the most common TP53 missense mutations. Functional, DNA-binding, and transcriptional analyses revealed loss of function but no GOF effects. Comprehensive mutational scanning of p53 single–amino acid variants demonstrated that missense variants in the DNA-binding domain exert a dominant-negative effect (DNE). In mice, the DNE of p53 missense variants confers a selective advantage to hematopoietic cells on DNA damage. Analysis of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showed no evidence of GOF for TP53 missense mutations. Thus, a DNE is the primary unit of selection for TP53 missense mutations in myeloid malignancies.

DOI: 10.1126/science.aax3649

Source: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3/599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點突變小鼠助力紅白血病發病機制研究
    急性紅白血病(AEL)通常涉及到髓系和紅系的雙譜系轉化,但導致AEL的突變及維持雙譜系白血病表型的細胞仍然未知。英國牛津大學Claus Nerlov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協同轉錄和表觀遺傳重編程,發現了白血病早期的祖細胞。
  • Science:揭秘腫瘤抑制蛋白TP53突變的顯性負面效應
    TP53突變或具有顯性的負面效應(dominant negative effect),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TP53基因突變及其發揮作用的分子機制,此外研究人員還通過對基因進行編輯來檢測理論結果以及他們學到了什麼。
  • 關於TP53基因突變和缺失,您需要知道的......
    2)中心區域(胺基酸101-300)包含DNA結合域(DBD),人類癌症中發現的85%的TP53突變都發生在這個區域。3)C末端(胺基酸301-393)包含四聚化功能域(TET,胺基酸307-355)、核定位信號(NLS)、核輸出信號(NES)以及調節功能域。
  • 10225例癌症患者的TP53突變揭示了基因功能新亮點
    該基因能感知細胞的應激或損傷,並在響應中阻止細胞分裂或引發細胞死亡,從而防止受損細胞的繁殖。TP53突變消除了一個關鍵的細胞安全機制,使其成為癌症的導火索。 7月30日發表在《Cell Reports》上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TP53突變進行了最全面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導致這一重要基因失活的過程。
  • 中山大學發現白血病治療新思路,解鎖circRNA調控翻譯新功能
    目前普遍認為FLT3-ITD突變型白血病預後極差且容易復發,因此,尋找新的 FLT3-ITD 白血病的藥物靶點具有重要意義。 環狀RNA(circRNA)是一類特殊的非編碼RNA分子,也是RNA領域最新的研究熱點。
  • 《科學》:發現錯義突變的P53沒有促癌活性,但能促進腫瘤發展
    最耳熟能詳的便是其在超過50%的腫瘤中都發生了突變。 其實,這個大明星的作用並非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 最初被鑑定出來時,p53便被人們當做一個促癌基因。後來人們才慢慢發現,p53具有強大的抑癌作用[1]。
  • 研究發現不同表觀修飾的相互作用加速MLL白血病進展
    近年來,表觀調控因子在多種癌症中相繼檢測到突變,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它們在腫瘤發生中具有重要功能。SETD2基因編碼修飾組蛋白H3第36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36me3)的甲基轉移酶。在人類腎癌、神經膠質瘤、乳腺癌以及急性白血病等多種癌症中均檢測到SETD2基因功能缺失性突變,提示其具有重要的抑癌基因功能。
  • 專家觀點:潘靜主任談TP53突變患者在CD19 CAR-T細胞治療後的臨床...
    隨著二代測序深度不斷加深以及檢測Panel的不斷擴大,對於白血病,特別是對於急性髓系白血病,都有非常顯著的發展。2016年WHO分型標準,已經把一些基因突變包括GATA2,CEBPA等納入,但是對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基本上沒有太多涉及基因突變的問題。
  • 基因突變與白血病之間有什麼關係?
    基因突變所致白血病?關於基因突變與白血病之間的聯繫,下文以「ALL」為例開展普及。
  • 關於FLT3基因突變和白血病的防治、治療與思考
    FLT3是白血病細胞中的一種基因變化,準確的說是基因突變。據有關數據表明,AML患者中有20%到30%的人患有FLT3突變。 在FLT3的基因編碼中有一種叫做FLT3蛋白質的物質,它可以促進白細胞生長。FLT3的基因突變會引起白細胞的異常增生。
  • CR/CRi率達50%,TP53突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福音:Venetoclax+低...
    CR/CRi率達50%,TP53突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福音:Venetoclax+低甲基化藥物
  • 哈佛學者以基因突變探秘蛋白質3D結構
    近日,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評估在實驗室製造的基因突變對蛋白質功能的影響,以確定蛋白質的3D結構。該研究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為何要了解蛋白質的3D結構?Marks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結構決定功能的三維世界中。
  • 了解TP53基因突變與藥物
    需要注意的是抑癌基因的突變是比較隨機的,基因的任何位置、不管發生任何形式的突變,只要這個突變導致該基因失去功能,或者功能降低,都可能影響到腫瘤的發生。這就導致針對某個抑癌基因開發直接的靶向藥物非常困難。比如一個提前終止導致的抑癌基因突變,已經沒有了這個基因翻譯的功能蛋白了,還能使用什麼藥物去阻斷呢?現在更多的是在信號通路的上下遊想辦法,找相應的藥物靶點。
  • 基因突變引發致命白血病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就像傳說中的Ikaros在飛向太陽的同時也在迎接自己的死亡,一個同名的基因也給癌症患者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一項新的研究表明,Ikaros基因突變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一種生長迅速的難治性癌症——的觸發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發現能夠為治療這種疾病提供新的途徑。
  • 染色質閱讀器功能突變導致細胞命運受損
    染色質閱讀器功能突變導致細胞命運受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9 15:00:11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C.David Allis、萬裡玲和美國範安德爾研究所表觀遺傳學中心Hong Wen等研究團隊合作,發現染色質閱讀器中的功能獲得突變導致細胞命運受損。2019年12月18日,《自然》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 他們先前通過其YEATS結構域將ENL蛋白鑑定為組蛋白乙醯化的閱讀器,並將其與急性白血病中癌症驅動基因的表達聯繫起來。
  • AKT的功能及其對造血系統和白血病的調節
    另外, AKT不僅能影響造血細胞的增殖和發育,同時也能調節間質細胞的功能,進而對造血系統提供支持。在一些實體腫瘤中,一些基因的突變會造成AKT的持續激活如PIK3CA或AKT本身突變,AKT的負調控基因發生突變也會造成腫瘤的發生。在急性白血病中經常發現AKT 的持續激活和磷酸化水平的顯著升高。另外抑制mTOR也會通過負反饋途徑造成AKT的激活。
  • 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布組蛋白甲基轉移酶最新...
    今天(24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研究團隊在學校冷凍電鏡中心支持下,與國內外多家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NSD蛋白與核小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布組蛋白甲基轉移酶最新研究...
    今天(24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研究團隊在學校冷凍電鏡中心支持下,與國內外多家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NSD蛋白與核小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然而,李蘭娟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直接證據,證明目前發生在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的突變具有影響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潛力。李蘭娟團隊提示:疫苗和藥物的開發需要考慮到這些累積突變,尤其是始祖突變的影響,以避免潛在的缺陷。
  • 內部串聯重複突變(ITD)導致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一種相對比較罕見的疾病,因其發病率會隨著人的年齡而增加,伴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地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變得十分緊要。至少15年前,FLT3突變被確認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中一種最常見基因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存在於FLT3基因的內部串聯重複突變(ITD),這會導致FLT3下遊信號通路持續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