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歷史中的形成和演變情況

2020-12-03 看社會百態閱人間冷暖

現在我們知道,太陽系中的每個天體都具有一個獨特的身份,這個身份反映了它們在太陽系歷史中的形成和演變情況。

宇宙的歷史被鐫刻在了天體的成分、構造和軌道三大要素中。

要解讀這些線索,從中推算太陽系的演化史,需要大量的勘測工作,而且還牽涉多個科學學科,包括物理學、化學、地質學和天文學。

在正式進入主題前,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將反覆提及的幾個重要科學原理和實用技術。

加熱和冷卻效應是反覆提到的原理之一。

眾所周知,生物體對於溫度的變化極其敏感。

其實,行星物質在被加熱或冷卻時,同樣也會出現劇烈的反應,而且這類反應通常是永久性的。

舉個例子,假設有一顆巖質行星,由於受到小行星的撞擊,或者內部的放射性物質發生衰變而升溫,隨著溫度的升高,行星表面的巖石開始熔化。

如果熔巖的比例足夠大的話,那麼密度較大的物質(如鐵元素)就會下沉到行星的核心,而密度小的物質則會上浮。

隨著熱源消失,行星冷卻凝固後形成了新的巖石,巖石裡面會生成各種礦物,礦物的種類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當時的溫度、壓力、巖石的冷卻速度和行星是否分層等。

這些信息可以保存長達幾十億年,因此,今日的科學家可以通過研究這些巖石了解到這些信息。

迄今為止,太空飛行器僅僅在太陽系內的幾個天體上成功著陸,而對於系外天體仍然鞭長莫及。

但沒關係,通過遠距離觀察、太空飛行器掠拍或者在地球上用望遠鏡遙望星空,我們同樣可以了解系外天體的成分

下一個重要的知識光譜

恆星、行星或者其他天體所發出或反射回來的光可以被分成不同的顏色,形成光譜。

恆星光譜中通常含有幾千條暗線,這些暗線叫作「光譜線」,它們反映了恆星的大氣層中各種化學元素的原子對光的吸收情況,不同原子吸收不同波長的光。

吸光量和元素的豐度有關,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太陽光的譜線檢測太陽的組成成分。

然而,行星和小行星的光譜則不易解讀,因為行星和小行星上含有的分子和礦物的吸收寬度比恆星中的原子更大,也更複雜。

但一般情況下,我們還是可以從它們的光譜中獲知大量信息。

這種分析法也同樣適用於對光譜的不可見光區,如紅外光的分析。

放射性是另一個重要的知識

天然放射性元素自帶計時功能,對於解密過去發生的事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從它們構成礦物、生物體乃至整個太陽系的那一刻起,放射性物質的計時開關就已被激活,之後它們的放射性開始以一種可預見的速度衰減,到了一定時間,它們的放射強度會減至原來的一半,這個時間被稱為「半衰期」

半衰期的長短因不同的放射性物質而異 放射性強度在兩個半衰期後減至原來的1/4,在3個半衰期後減至原來的1/8,以此類推。

放射性元素在衰變時通常會轉變為物理及化學性質都極為不同的另一種元素,這也使得衰變過程極易分辨。

只要檢測出天體中放射性物質的剩餘含量和分布情況,科學家便可推算出天體的形成年代。

就算放射性物質已經消耗殆盡,一般情況下,我們依然可以根據其衰變產物的分布情況窺探天體的過去,這一技術叫作放射性同位素計年法

只要樣本中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合適,而且其含量可以測量,就可以用它來測定從數百年前到數十億年前的樣本。

該計年法不僅可以被考古學家用來研究古埃及木棺,也有助於天文學家測定月球巖石的年齡。

科學家在還原過去時還會用到另一種手段,那就是數值模擬。

要是時光可以倒流,我們就可以親眼見證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過程。

這在過去當然是痴人說夢 但是現在,藉助計算機模擬一種可以模擬太陽系及其天體的虛擬實境技術,就可以近似地再現太陽系過去的景象。

這種計算機模擬包含一系列數學方程式,可以將已知的物理定律和實驗室測得的物質性質,以及太陽系在某一時刻的狀況代入進去。

開始時,我們可以先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創建一個比較簡單的模型,只要輸入行星的位置、運動速度和方向,就可以計算出行星在未來100年的運動情況。

再複雜一點兒的模型還可以模擬出天體相互撞擊的場景,計算出它們的熱力學和化學性質隨時間的變化情況。這種建模技術顛覆了我們以往在探索太陽系形成與演化時的思路,科學家可以藉助這種絕妙的方法對比較複雜的理論進行檢驗和完善。

建模技術特別適合於那些無法在實驗室開展的研究,比如研究兩個行星大小天體之間的碰撞或某些物質在數百萬年裡的變化情況。

不過模型只有依賴我們輸入的數據,才能讓觀測和實驗得到的信息開口說話,它永遠也無法取代這兩項工作。

以我們目前的水平來看,要發明出一臺能夠準確告訴我們過去真相的計算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焦點

  • 你能想像完美的太陽系是怎麼形成的嗎?
    這樣,早期就形成幾十種穩定的元素,例如矽元素,這樣的元素再聚合。由於物以類聚的原因,這些物質在離心原理作用下,被甩出來了聚變的核心,在旋轉的運動過程中,就形成了原始行星核。這些星核就是太陽系行星演變的基礎。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三種學說,第三種最靠譜
    太陽誕生後,太陽系中的「小弟們」也逐一歸隊。形成了如今的太陽系。關於太陽系的起源學說中,科學界有三種說法:一種是滅變學說,一種是星雲學說,還有一種是俘獲學說。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說說這三種學說。在20世紀前50年,有一些人相繼提出太陽系起源於滅變。這個說法認為,太陽是最先形成的,然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一顆恆星或者彗星從太陽附近經過或與太陽相撞,它把太陽上的物質吸引出或撞出了一部分。這部分物質後來形成了現在的行星。
  • 霍金:宇宙中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太陽和地球如何形成的?
    黑洞,當我二十多歲的時候 我做過一些黑洞的基本計算,不過很少人和我共享這個令人著迷的結果,如今已經是過時的課題,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研究黑洞的行為,我們所知的黑洞本身就令人費解,,但他們在星系的形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同樣可能是宇宙終結的結果。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探索被稱為太陽星雲的巨大星際雲如何催生我們的太陽系及其中的所有事物。我們所知道的太陽系以巨大的旋渦狀的氣體和塵埃雲開始生命,它無方向或無形地穿過宇宙。大約46億年前,這種巨大的雲被轉化為我們的太陽。隨後的過程產生了太陽系,其中包括八顆行星,181顆衛星和無數的小行星。
  • 方法·視域·材料:歷史比較法與百年方音演變研究
    歷史比較法是研究語言和方言歷史演變的重要方法。如果從18世紀下半葉算起,歷史比較法在語言學上的應用已有200多年。20世紀初,中國學者引入此法,使其在漢語通語和方言歷史研究方面發揮作用。這些成果為今日語言學界積累了百年左右的大量方言語料,目前已漸成關注和研究熱點。可以想像,未來一二十年,運用歷史比較法進行百年左右的方音演變研究將會成為一大趨勢。在這股研究潮流下,我們將會明確感受到微觀視域中歷史比較法的科學意義和精確價值。百年方音演變研究首在語料性質考辨宏觀和中觀尺度的漢語演變研究,其目標在於搭建語言演變的宏觀脈絡和主體框架。
  • 「星雲假說」:17世紀,太陽系形成過程的科學起源之假說
    ;衛星繞行星運動的情況同行星繞太陽運動的情況相象。為什麼太陽系的行星運動有這麼多的共同特點呢?單從天文觀測中是找不到答案的,要回答這個問題,不但要有天文和力學知識,還要有哲學思想。一、康德提出星雲假說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關於宇宙是永恆不變的形上學觀點束縛了科學家的思想,他們很少去思考太陽系或者宇宙的起源,沒法回答上面的問題。
  • 科學家從彗星中發現氧分子 或改變太陽系形成理論
    ESA於28日宣布在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探測到氧分子,這是人類首次在彗星發現氧,可能改變人類對太陽系形成過程的理解。報導稱,氧元素在宇宙中頗為常見,但因容易與其他元素產生化學作用,科學家普遍認為它難以長期保存,此前僅曾證實木星和土星上存在氧氣,但從未於彗星發現氧分子。
  • 月球表面藏有太陽系歷史資料,與地球生命有關,美國渴望再次登月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對我們所處的太陽系知根知底,因為已經發現了木星有不少衛星有作為人類第二家園的潛力,甚至可能蘊含有地外生命。太陽是一個黃矮星,45億年的時間裡已經走過了一半的壽命(太陽壽命約為100億年),所以太陽有著豐富的歷史可以考究,通過研究太陽的歷史得出未來天文演變,人類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特別是太陽系如何孕育出生命的歷史。
  • 星雲中現巨大蝙蝠影子 NASA:它比太陽系大200倍(圖)
    中新網11月4日電 綜合報導,日前,美國宇航局(NASA)在官網發布了一張特別的照片,是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距離地球1300光年以外的巨蛇座星雲(Serpens Nebula),有趣的是,星雲中的巨大影子宛如一隻蝙蝠。NASA表示,望遠鏡一次捕捉到「影子與星雲」的狀況十分罕見。
  • 華夷理論演變與中華民族形成
    歷史表明:華夏民族的形成和華夷之別觀念的產生,是對中華民族統一體雙方的確認;華夷理論與漢民族的形成同步發展;華夷如一是開明民族政策的理論指導;華夷同風、華夷一體觀念的提出和實踐,說明中華民族已自發地形成;華夷的中華民族認同,開啟了中華民族「自覺發展」的新時代。
  • 太陽系小行星帶,有無可能形成一個新的行星?錯過了再也回不來了
    那麼,這些小行星帶中的星體,今後能否在相互碰撞過程中進一步聚合成為一個新的行星呢?這還得從太陽系中行星的演化說起。太陽系行星的形成在太陽系還沒有形成,即太陽還未誕生之前,這片廣袤的區域分布著大量由星際氣體和塵埃所組成的星雲物質,關於這些星雲物質的形成,科學家們推測,有極大的可能是之前一顆超新星爆發所噴發出來的大量星際物質構成。
  • 龍宮小行星探測:尋找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密碼
    龍宮的藝術繪畫(日本)(據網際網路資料) 二、龍宮小行星的科學研究價值 小行星是太陽系中各大行星和衛星形成後的殘留物,其歷史幾乎與太陽系一樣長。但因為體積比較小,自身沒有演化,非常好地保留了太陽系形成早期的信息。地球上的許多隕石是小行星墜落後的碎片,開展小行星樣本與隕石進行對比,也具有重要的演化借鑑意義。C型小行星是一類含碳的小行星,也是太陽系中最為豐富和原始的小行星類型。它們約佔已知小行星總數的75%,在太陽系小行星主帶裡的佔比更高,並且深入主帶外緣。
  • 太陽系形成需要多久?答案在這裡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對隕石上鉬元素的同位素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大約45億年前,我們身處的太陽和太陽系在短短20萬年內形成,這是科學家首次計算出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
  • 太陽系形成需要多久?答案在這裡!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對隕石上鉬元素的同位素進行研究後得出結論稱:大約45億年前,我們身處的太陽和太陽系在短短20萬年內形成,這是科學家首次計算出太陽系形成所需時間。
  • 火星和木星是如何從太空巖石墜毀中形成的?
    火星和木星是如何從太空巖石墜毀中形成的?藝術家對火星內部的演繹。一項新研究表明,火星是由較小的太空巖石碰撞形成的,而不是那些產生木星巖石核心的火星。科學家說,產生火星的猛烈的太空巖石碰撞似乎與那些被認為形成木星巖石核心的人驚人地不同。不同之處在於太陽系早期在太陽周圍旋轉的塵埃,冰和其他顆粒盤的變化。研究人員表示,在行星形成的早期階段,行星形成的軌道有一個「梯度」,它繞著年輕的太陽旋轉。他們補充說,距離太陽更遠的行星更有可能比接近世界的行星更大。
  • 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要想揭開太陽系起源的奧秘,我們首先先認識下整個太陽系的組成,太陽系是以太陽為C位(中心),除太陽外,還擁有8顆行星(水星,金星,水星,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05個衛星和至少50萬個小行星,矮行星和少量彗星組成。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之說,太陽系也是一個受引力作用的天體系統。
  • 行星狀星雲是否意味著演變的結束,它揭示了太陽系怎樣的未來?
    位於星雲中的每一個存在體,都像在總結耗費數十億年之後、並最終達到該狀態的一個快照,儘管我們或許永遠都難以通過肉眼來觀察這一切。哈勃太空望遠鏡捕獲了行星狀星雲NGC 5307的照片,該恆星殘餘已經抵達了自己生命的終點,而我們的太陽也將是這樣的命運走向。這不僅讓科學家們對它過去的經歷產生了興趣,也再次揭示了太陽系的未來將如何演變,以及行星狀星雲是否是恆星演變的結束。
  • 太陽系主流形成學說,違反角動量守恆,太陽系形成另有原因
    我們知道恆星都是由星雲所孕育的,是星雲在引力作用下潰縮,形成原始的巨型濃密的氣體團,並且最終在壓力和高溫的作用下,在星核中心點燃了核聚變之火!我們太陽系所在的星雲被稱為奧爾特雲,它的直徑大約是一光年。如果單單用星雲學說來解釋太陽的形成,那這個理論是相當完美的。
  • 《自然·天文學》期刊:基於表面巨石重構陀螺型小行星形成歷史
    小天體是從太陽系形成之初就存在的「剩餘材料」,記錄了太陽系早期的狀態信息,可以為探尋行星的演化乃至生命的起源提供重要線索。小天體形貌的演化過程存在豐富的動力學現象,近十年天文和航天的新發現使小行星在行星科學研究領域備受關注。陀螺型小行星通常擁有鼓起的赤道脊,外表形似旋轉的陀螺。眾多的小行星具有此類獨特的形態,暗示了太陽系中可能存在某種普遍機制支配陀螺地貌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