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兒也不罕見,8%的紅巨星有黑子,其中15%還是雙星系統

2020-07-15 博科園

研究發現紅巨星黑子比之前認為的更為常見,在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研究中,由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MPS)領導的研究表明:大約8%的紅巨星顯示出這些黑子(就是太陽上的那種黑子),黑子是恆星表面強磁場的表現形式。這些磁場是在恆星內部深處產生,這一過程需要對流和恆星的快速旋轉。雖然紅巨星通常被認為是緩慢旋轉的恆星,但那些有黑子的顯然是個例外。

一點兒也不罕見,8%的紅巨星有黑子,其中15%還是雙星系統

研究全面分析了這些紅巨星自轉周期短的原因,從與另一顆近鄰恆星的強制同步,到吞噬恆星或行星,再到發展早期較快的初始自轉速度。太陽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太陽黑子,與表面的其他部分相比,太陽黑子的區域相對較暗,其中一些區域即使在沒有放大的情況下也能從地球上看到。許多其他恆星,像太陽一樣正處於生命的鼎盛時期,也被黑子覆蓋著。

一點兒也不罕見,8%的紅巨星有黑子,其中15%還是雙星系統

而且在處於恆星演化後期階段的紅巨星中,黑子以前被認為是罕見的。這種差異的原因可以在恆星內部找到,在恆星發電機過程中,導電等離子體電流和旋轉的相互作用會產生恆星磁場,然後被衝到表面。在一些地方,特別強的磁場會阻止熱等離子體向上流動。這些區域看起來很暗,構成了恆星黑子。旋轉和對流都是形成表面磁場和黑子的關鍵因素,有外層對流層的恆星有可能通過發電機作用產生表面磁場。

8%紅巨星有黑子

但只有當恆星旋轉得足夠快時,磁活動才能被檢測到。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一直認為幾乎所有的紅巨星,圍繞軸旋轉的速度都相當慢。畢竟,當恆星在生命接近尾聲時發展成紅巨星時,它們會戲劇性地膨脹,其結果是旋轉速度變慢了,就像花樣滑冰運動員張開雙臂做旋轉一樣。這項新研究現在描繪了一幅不同的圖景,在觀測到的紅巨星中,約有8%的旋轉速度足夠快,足以形成黑子。

一點兒也不罕見,8%的紅巨星有黑子,其中15%還是雙星系統

研究搜尋了美國宇航局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2009年至2013年記錄的約4500顆紅巨星測量數據,以尋找黑子的證據。黑子會減少恆星向太空發射的光量,由於黑子通常在幾個月內只會有輕微的變化,所以會逐漸旋轉出望遠鏡的視野,然後在一段時間後再次出現,所以這會產生典型、有規律重複出現的亮度波動。科學家研究了為什麼有黑子的紅巨星旋轉得如此之快的問題,以及弄清楚是如何聚集必要的能量。

一點兒也不罕見,8%的紅巨星有黑子,其中15%還是雙星系統

研究的主要作者派屈克·高梅博士說: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儘可能多地確定恆星的性質,然後把它們的全貌拼湊在一起。例如,在阿帕奇點天文臺,研究人員研究了一些恆星的星光波長是如何隨時間變化的,這樣就可以得出關於它們確切運動的結論。研究還觀察了亮度的快速波動,這些波動疊加在由恆星黑子引起的較慢亮度上。較快波動是壓力波通過恆星內部傳播到其表面的表現形式。

15%是雙星系統

包含許多恆星內部屬性的信息,例如恆星的質量和年齡。分析顯示,大約15%有黑子的巨星屬於雙星系統,通常由一個紅巨星和一個較小且質量較小的伴星組成。在這樣的雙星系統中,兩顆恆星的旋轉速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同步的,直到它們像一對花樣滑冰運動員一樣一致旋轉。因此,速度較慢的紅巨星獲得了動量,比沒有伴星的情況下旋轉得更快。其他有恆星黑子的紅巨星(約85%)是獨立運行,但它們旋轉得很快。

一點兒也不罕見,8%的紅巨星有黑子,其中15%還是雙星系統

那些質量大致等於太陽的恆星,很可能在演化過程中與另一顆恆星合併,從而獲得了速度。質量是太陽兩到三倍的一些,回顧了另一個不同的發展,在它們成為紅巨星之前的全盛時期,內部結構阻止了逐漸將粒子帶離恆星全球磁場的產生。與磁力對應物不同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旋轉速度會越來越慢,而它們的自轉速度可能從來沒有顯著放緩過。即使作為紅巨星,它們的旋轉速度仍然幾乎和它們年輕時一樣快。

一點兒也不罕見,8%的紅巨星有黑子,其中15%還是雙星系統

總的來說,在一些紅巨星有黑子的共同觀測特徵背後,研究發現了三組快速旋轉的恆星,每一組都有非常不同的解釋。因此,難怪這一現象比之前認為的更普遍。像本研究這樣的研究,除其他外,揭示了恆星的自轉和磁活動的演變,以及它們複雜的相互作用,包括對它們可能承載的行星系統宜居性的影響。這些也都是未來歐空局柏拉圖任務的主要目標之一,預計將於2026年底發射。

一點兒也不罕見,8%的紅巨星有黑子,其中15%還是雙星系統

博科園|研究/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

參考期刊《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一點兒也不罕見,8%的紅巨星有黑子,其中15%還是雙星系統!
    研究發現紅巨星黑子比之前認為的更為常見,在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研究中,由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MPS)領導的研究表明:大約8%的紅巨星顯示出這些黑子(就是太陽上的那種黑子),黑子是恆星表面強磁場的表現形式。這些磁場是在恆星內部深處產生,這一過程需要對流和恆星的快速旋轉。
  • 710光年外兩顆恆星在廝殺,奇特雙星系統,其中一顆邊吞噬邊變身
    710光年外兩顆恆星在廝殺,奇特雙星系統,其中一顆邊吞噬邊變身雙星系統是由兩顆恆星組成的天體系統。與其他恆星相比,它看起來非常接近。聯星是一個恆星系統,是指其中兩顆恆星圍繞一個共同的質量中心運行。雙星可以被視為聯星的同義詞,但一般來說,雙星可以是聯星,也可以是沒有物理聯繫但從地球上看是在一起的光學雙星。雙星體系是天體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對研究不同天體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距離我們大約710光年,變星由圍繞一個共同質量中心運動的低溫紅巨星和高溫緻密白矮星組成。罕見的恆星打架!710光年外兩顆恆星廝殺,科學家們直接拍到了,太震撼。
  • 仙王座vv是仙王座雙星系統中的一個紅色超巨星
    仙王座vv是仙王座中的一個雙星系統,由一個紅色超巨星和一個藍矮星組成,每一個都充滿了彼此的羅氏葉。雙星系統距離地球約4900裡。 仙王座VV有多大 仙王座vv主要位於仙王座,一個由紅超巨星和藍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距離地球約4900英裡。
  • 650光年外的雙星系統,其中一顆太過膨脹,物質卻全被另一顆吸收
    650光年外的雙星系統,其中一顆太過膨脹,物質卻全被另一顆吸收我們的地球在太陽系中屬於很安定的一個星球,沒有過多的外星天體幹擾,就連太陽系在宇宙中也算是非常平穩的一個星系。但是,在宇宙中不都是這麼平穩安定的樣子,許多星系都有各自危險存在,除了黑洞還有天體之間的碰撞,都是非常危險的情況。天文學家們也在時時觀測著各自可能會對地球或太陽系都有威脅的存在,讓我們能夠提前發現危險,能夠想辦法提前應對。在天文學家們觀測宇宙的時候,在650光年之外的地方看到了一個即將走向毀滅的星系。
  • 極其罕見的「伽馬射線雙星」被發現,而且其中一顆還是脈衝星!
    研究發現,這個系統中的一個緻密物體最有可能是一個脈衝星,脈衝星是一個高度磁化,旋轉的中子星,發出電磁輻射束,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伽馬射線雙星由軌道上一顆巨大的OB型恆星和一顆脈衝星組成。在這些系統中,兩個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發射光譜能量分布(SED)峰值高於1.0 MeV。
  • 一個擁有黑洞,雙星系統,變星和類地行星的神奇星座——天鵝座
    這顆恆星的光譜很不尋常,因為它包含了由周圍星雲引起的非常強的譜線。W Cygni是一顆半正規變紅巨星,距地球618光年,最大星等為5.10,最小星等為6.83,變化周期為131天。它是一個紅巨星,光譜類型M4e-M6e(Tc:)III之間變化,NML Cygni是一個紅色的超巨星,是距地球5,300光年的半規則變星。它是目前銀河系中最大的恆星之一,半徑超過1,000倍太陽半徑。
  • 【科技日報】神秘紅巨星多大?什麼結構?
    記者4月27日從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恆星物理組近日通過星震學模型,精確測定了紅巨星KIC 9970396的氦核尺寸及其演化狀態。  通過星震學,天文學家可以探知星體氦的豐度以及對流區的深度,其原理就像地震學家通過研究地激波來了解地球和其他行星。在脈動赫羅圖上,紅巨星屬於類太陽振動的脈動變星。
  • 最新消息:中國「天眼」發現2.6萬光年外「紅背蜘蛛」脈衝雙星系統!
    最新消息:中國「天眼」發現2.6萬光年外「紅背蜘蛛」脈衝雙星系統!2017年10月,通過FAST觀測在M92球狀星團中發現一顆毫秒脈衝雙星,命名為M92A並且一直對其進行密切監測。觀測表明,M92A脈衝雙星處於一個典型的所謂「紅背蜘蛛」系統中,其自轉周期為3.16毫秒,軌道非常接近圓形,軌道周期約0.2天,軌道半徑大約12萬千米,伴星質量大約是0.18倍太陽質量,處於主序星向巨星演化階段。
  • 罕見的宇宙事件:紅巨星復活了死亡的中子星!
    在最近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發現,這種閃光很可能是由中子星所釋放出來的,而這顆中子星剛剛開始從它的伴星——紅巨星那裡吸收物質。對於質量為太陽的8至20倍的大質量恆星,它們在耗盡核心的核聚變燃料之後,將會猛烈爆炸為超新星,而殘餘的核心則會坍縮為中子星。這種天體具有極高的密度,能把一個太陽質量的物質壓縮成直徑僅20公裡的球體。
  • 克卜勒衛星連續觀測近4年,測量了這顆90億歲紅巨星的振蕩!
    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克卜勒衛星對恆星天體物理監測計劃的革命性貢獻,特別是對恆星振蕩的研究。我們的太陽,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一直被認為會表現出恆星振蕩,這類似於鐘的鈴聲,因為恆星自轉和內部結構產生的壓力波圍繞著表面循環,可以通過分析振蕩來揭示恆星內部結構的細節。
  • 克卜勒衛星連續觀測近4年,測量了這顆90億歲紅巨星的振蕩!
    紅巨星在正常的氫燃燒完成後處於恆星演化階段,並且直徑已經膨脹,這一點特別令人感興趣,因為它們表面的振蕩比較小恆星更慢,振幅更大,因此更容易測量。然而,在太空望遠鏡出現之前,即使是對紅巨星這種測量也只在少數幾個物體上取得了成功,此後,克卜勒和科羅特任務測量了數千顆紅巨星的恆星振蕩。
  • 雙星系統的共舞——迄今運行最快白矮星雙星系統「現形」
    類似地,如果是一個雙星系統,在它們的演化末期也會成為相互旋繞的白矮星雙星。兩顆靠得非常近的白矮星是非常強的引力波輻射源,雖然天文學家預計這樣的系統有很多,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系統仍非常難以捉摸。ZTF是帕洛馬天文臺的一項非常先進的巡天技術,它有一個5.76億像素的大相機,每三個晚上就能對整個天空進行一次掃描。在分析了ZTF的一小部分數據後,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約8000光年之外發現了一個閃爍的光點。結果發現,這個光點非常不簡單,它其實是一對相互環繞的白矮星系統,官方名稱為ZTF J1539+5027。
  • 你知道目視雙星和食變雙星是什麼嗎?
    被引力系在一起、互相繞轉的兩顆星即為物理雙星,有些物理雙星可以通過目測的形式就能看到,有些物理雙星必須藉助精密的儀器,經過細緻的分析後才能發現。前者叫目視雙星,後者叫分光雙星。目視雙星指的是人們利用望遠鏡,用人眼或照相能直接分辨出由兩顆子星組成的雙星。目視雙星的兩顆子星相距都不近。
  • 雙星系統的分類與演化
    夜空中我們觀測到的所有亮點,其實大部分並不是單一的一顆恆星,有80%以上是多星系統。在多星系統中,雙星系統又是最常見的。科學家們根據雙星系統的結構對其進行分類,並研究其對生命的演化產生的影響。甚至有人認為,太陽是某個雙星系統的一部分。
  • 雙星系統行星可擁有適合生命存在的衛星?
    到目前為止,人們只發現了一顆繞著遙遠恆星運行的行星運行著潛在衛星,但考慮到圍繞地球太陽運行的衛星數量眾多,似乎仍有更多的外衛星未被發現。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正如著名的《星球大戰》星球塔圖因所描繪的那樣,圍繞著雙星運行的行星可以抓住它們的衛星,為生命的進化創造場所。然而雙星系統可以在穩定性方面帶來挑戰,而它們的單星系統卻可以避免這種挑戰。
  • 深度解析:雙星系統中發現質量是木星13倍的巨行星!
    2011年起,科學家可以利用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望遠鏡對環繞年輕活躍雙星的系外行星進行觀測。在這些雙星系統,兩顆恆星核心的氫仍在燃燒。現在,巴西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證據,證明一顆巨行星環繞較為古老的雙星KIC 10544976運行。KIC 10544976由一顆白矮星和一顆紅矮星組成,其中一顆已經死亡。
  • 夜空中共舞的死亡雙星,它們高速繞行,還在吞食合併
    大多數的恆星系統由一顆恆星所主導,而也有一些恆星系統擁有兩顆相互繞行的恆星,我們稱這樣的天體系統為雙星系統。恆星雖然璀璨,卻並不像它的名字那樣真的能夠恆存永續,恆星是有壽命的。一般來講,恆星的質量越大則壽命越短,這是因為質量越大的恆星內部的氫核聚變就越劇烈,燃料消耗的速度也就越快,而不同質量的恆星最終的結局也不盡相同。
  • 一次「巧合」,科學家發現第三例罕見褐矮星系統
    有一些天體被稱為紅矮星、白矮星、巨星、亞巨星等,但它們都是恆星在不同演化階段的名稱。而褐矮星屬於「亞恆星」天體,與以上幾類恆星都不同。 此次發現的褐矮星食雙星系統更為罕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三次發現這種系統。「所謂食雙星,是一種雙星系統,這類雙星的軌道平面傾角剛好與我們的視線方向非常接近,而軌道周期又相對較短。
  • 科學家發現神奇的異類雙星系統
    內容簡介:文章關注了一個由一顆脈衝星和一顆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解釋了該系統形成的過程,脈衝星的脈衝周期和系統的運行周期。經過數十年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了系統軌道方向的變化,並將之與廣義相對論聯繫起來。
  • 天文學中的「雙星」系統,原來還分這麼多種,每種都各不相同
    「雙星」又被稱為「聯星」,是天文學當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名詞,許多的天文愛好者也一定都有耳聞。所謂雙星,顧名思義就是兩顆恆星組成的天體系統,在引力的作用下圍繞著同一個中心點,在不同的軌道上互相旋轉。宇宙中大多數的恆星都是以雙星系統或者更高級的「聚星」系統存在的(其中包括各種三合星,四合星系統等等),像太陽這樣單獨存在的恆星,其實在宇宙中只是少數。而天文學當中的「雙星」,根據兩顆恆星之間互相關係的不同,具體又可以分為很多種類別,比如光學雙星、物理雙星、目視雙星、分光雙星等等……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天文學當中的一些「雙星系統」,各自都有什麼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