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幸運日許世博願望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
雄偉壯觀的安第斯山脈是南美洲開發最早的地區,中段山區保留著古代印加帝國的許多文化遺蹟。居民主要為印歐混血種,其次為印第安人克丘亞族和艾馬拉族。泛美公路沿縱向谷地和海岸溝通安第斯山區各國。
雄據七國的安第斯山脈長約9000公裡,幾乎是喜瑪拉雅山脈三倍半,這裡山勢雄偉,絢麗多姿,是世界上最壯觀的自然景觀之一。安第斯山脈屬科迪勒拉山系,這個山系從北美一直延伸到南美,全長18000公裡,是世界最長的山系。安第斯山脈有許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頂終年積雪的高峰。南部山脈中的阿空加瓜山為安第斯山最高峰,海拔6959米,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死火山。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米,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多火山,它們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這裡共有40多座活火山。安第斯山脈孕育了無比巨大的銅礦,這裡有世界最大的地下銅礦,深入地表以下1200米,龐大的地下坑道總長超過2000多公裡,採礦的自動化程度極高,地下生活設施完善。
落基山最初為巨大的地槽地區,到白堊紀初期還只是淺海,第三紀時發生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火山爆發,地殼發生了強烈的褶曲與壓縮,山脈再度隆起,形成了高大的花崗巖山系;第四紀時,冰川的作用又留下了陡峭的角峰,冰鬥、槽谷等冰川侵蝕的地貌特徵,再加長期的地殼變動,逐漸形成落基山的現狀。
安地斯山系從南到北分為3大部分︰即南安地斯,包括火地島和巴塔哥尼亞科迪勒拉;中安地斯,包括智利和秘魯科迪勒拉;北安地斯,包括厄瓜多、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加勒比)科迪勒拉。
地質。安地斯山系是基於早期地質活動的新生代(最後的6,640萬年)期間地球板塊運動的結果。約2.5億年前,組成地球大陸塊的地殼板塊結合成超級大陸──盤古大陸。後來盤古大陸及其南部貢德瓦納古陸(Gondwanaland)發生分裂,板塊向外分散,便形成現在的幾個大陸。南美洲大陸板塊與納斯卡(Nazca)大洋板塊互相碰撞(或會合),產生造山運動,因而形成安地斯山脈。
組成今日科迪勒拉的巖石年齡古老,開始是亞馬遜堅穩地塊(或巴西地盾)受侵蝕的沉積物約於4.5億至2.5億年前淤積在堅穩地塊的西側。這些淤積物的重力使地殼下陷,產生的壓力和熱量又使淤積物成為更耐久的巖石。因此,砂巖、粉砂巖和石灰巖分別變成石英巖、頁巖和大理石。
約1.7億年以前,南美洲板塊隨著東面大西洋展開而向西漂移;納斯卡大洋板塊的東緣在下面受到南美洲大陸板塊西緣的壓力,納斯卡板塊潛沒,這種複雜的地質基質開始向上隆起。這種潛沒-隆起過程伴隨著來自地幔的大量巖漿的侵入,先是形成了南美洲大陸板塊西部邊緣的火山弧,後又將熾熱的熔巖噴射到四周大陸的巖石中;這後一過程產生大量的巖脈和礦脈,其中含有具有經濟價值的、豐富的礦物,這對後來人類移居安地斯山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這種活動的強度在新生代期間──特別是在1,500萬至600萬年前──進一步加強,於是出現了今天科迪勒拉的外形。作為最後結果的山系垂直差極大,從太平洋海岸外的秘魯-智利(阿塔卡馬)海溝的底部,到與之水平距離不足322公裡(200哩)的高山嶺之間的高度差達12,192公尺(40,000呎)以上。形成安地斯山脈的地殼運動迄今尚未結束,作為通常稱之為「火環」的更大的環太平洋火山系的一部分,安地斯山系現在仍處在火山活動期,容易發生破壞性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