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
在科學中,地震的運動產生的力量也是越來越大,根據賴斯大學的想研究報告稱,來自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高原20多年的地震數據分析,科學家們確定了在哪裡產生的地震引發了更大的大陸變化,這對該區域來說並不是好事情。
科學家Jonathan稱,該區域的海洋板塊在大陸板塊之下開始脫落,導致整個區域下降,所以部分的地殼開始與地下的地幔融合,形成區域性的地幔融化物質上升,密度較小的物質將會上升到遠離地表不遠處,形成兩種模式,要麼在地殼中停滯,要麼就是通過火山的噴發將多餘的融化物質釋放出來。
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目前通過對山脈的了解來看,底部巖石融化與地表的火山噴發達到了30:1的情況,也就是說地殼的融化可能比平時的爆發數量多了30倍,這也說明了科迪勒拉火山的巖漿演化及其在矽質地殼形成中的作用,引發了不少的地質災難。
科學家表示,巖漿生成過程作為產生大量矽質地殼和科迪勒拉高原(也就是我們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高原一段)變化的重要作用,但仍然是一個徘徊的問題,部分原因在於量化深層巖體的固有困難。但是越來越多的獨立測量深層火山比值表明,與科迪勒拉巖漿系統相關的地殼中深層物質,體積遠大於先前的預期。
科學家們通過高解析度地殼速度模型,在南美洲科迪勒拉約800公裡的區域,估評了火山比率隨著普納高原的長度而變化,所有比值都大於先前報導的數據30:1的情況,這意味著在南美洲中部山脈的地殼中會產生大量的中等至矽質的深層物質。
科學家表示,自從板塊構造形成以來,科迪勒拉型邊界這種現象一直很普遍,中部安第斯高原已經形成典型的弧形火山口火山群,而現在火山口的平靜也展現出來板塊俯衝帶的恢復,巖石圈沉積的物也證實了該區域的火山歷史。
作者:文/羅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