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裡管道地底下埋,清泉水流到了莊稼人的鍋臺。」這是青海農牧民對國家人畜飲水工程用「花兒」方式表達的心情。
一條條管道將「清泉」引入千家萬戶,一頭連著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大投資,一頭連著廣大農牧區群眾的民生情、小鍋臺;這條管道在「十二五」的五年,讓160多萬各族群眾告別了靠人背、牲畜馱,或利用自建的一些簡易飲水設施來解決飲水的過去,喝上了乾淨衛生的「放心水」。
這一切得益於「十二五」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將飲水安全工程作為服務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重點工作來安排部署,青海省水利廳和全省水利(水務)部門將飲水安全工程作為水利惠民的重要項目強力推進。五年來,全省共安排實施農村牧區飲水安全工程960項,總投資30.2億元,解決了162萬(人次)飲水安全問題。通過五年的攻堅克難,青海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實現了受益人口、項目建設、投資規劃三大跨越發展,為全省農牧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撐。
剛性約束:
為清水入戶提供制度保障
2011年9月26日,青海省委水利工作會議上「全面解決農牧區規劃內128萬人飲水安全……」「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入手,促進水利發展更好服務於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全省今後五到十年的水利改革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明確了全省飲水安全工作的目標任務。
東風浩蕩滿眼春,只爭朝夕啟新程。
作為加快青海水利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青海省委省政府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硬性指標、《青海省「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剛性約束,將飲水安全工作納入省委省政府對各市州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省政府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協調督查領導小組專項督查,省水利廳領導班子分片包幹定期檢查督促,制定《青海省加快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實施意見》,建立工程建設旬報、月通報制度……
2015年1月,省水利廳廳長陳興龍與全省8個市(州)分管水利工作的領導籤訂《青海省2015年農村牧區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責任書》,這是青海水利工作史上首次為飲水安全工作單獨籤訂責任書。
這一不同尋常的舉措表明,青海「十二五」飲水安全工作到了爬坡邁坎的攻堅階段。
2015年不僅要解決規劃內10.9萬人飲水安全問題,還要全面解決藏區特殊原因新增33.9人口飲水安全工作任務,全年累計解決44.8萬人。力度之大、規模之巨在青海飲水安全工作史上前所未有。
攻堅克難:
因地制宜敢「啃」硬骨頭
將有限的財政投入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領域傾斜,切實解決好飲水安全等群眾利益攸關的突出問題,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我省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小財政辦大民生」施政理念。
「2015年共安排藏區特殊原因新增飲水安全資金7.5億元,其中省級配套資金3.6億元由省財政全額補助,是國家要求配套的3.64倍,『十二五』規劃內項目落實省級配套資金4025萬元,是國家要求配套的1.6倍。省級配套資金落實力度和幅度之大,前所未有!」談起對飲水安全工作的重視和支持,省水利廳負責人感慨頗多:「正是有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才『啃』下了藏區新增飲水安全工程這塊『硬骨頭』,『十二五』飲水安全工作目標得以超額完成!」「澤曲鎮俄果村平均海拔3730米,項目6月初才開工,計劃於9月底全部竣工。今年要完成17項藏區特殊原因飲水安全工程,解決9067人飲水不安全的問題,工期非常緊……」作為一個老水利,澤庫縣水利局局長高文奎有點「頭大」。其實「頭大」的不僅僅是高文奎,青海全省,尤其是藏區六州的「水官們」都面臨著同樣的考驗。「澤庫縣地處高寒地區,凍層深、解凍期晚,水利工程管溝深度都在2.8米至3.0米之間,已經6月中旬了,還有部分地區1.5米以下仍然存在凍層,部分工程還無法開工!」高文奎的苦惱是青海飲水安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境內高山林立、河谷縱橫,平均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涼爽而短促……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嚴重製約著人飲安全工程的施工。「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施工條件,水利部門早著手、早安排,於2014年12月組織召開藏區特殊原因新增飲水安全項目前期工作專題會議,及早安排開展項目前期工作,並於2015年4月底完成了298項新增項目的審查審批工作,為確保完成年內建設任務爭取了時間、創造了條件。」青海省水利廳農村牧區水利水保處處長星連文介紹。
初冬時節,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銀灘草原上,正在哈勒景鄉檢查牧民用水情況的縣水利局局長王進忠告訴記者:「海晏縣新增飲水安全項目目前已經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共解決8064人飲水不安全問題。為了確保工程質量進度和資金安全,水利局通過從受益村聘請群眾義務質量監督員全程監督、邀請縣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對工程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水利局牽頭項目法人單位、質量監督、安全生產部門定期稽查工程質量、進度、安全等手段,不折不扣保質保量完成工程建設任務!」
強化組織領導,嚴格執行項目「四制」管理,擇優選擇設計、施工和監理隊伍,嚴把材料進口關、定期檢查督查、逐項建立工程臺帳、實行旬報月報制度、嚴控工期節點質量等一系列措施共同發力,使得青海飲水安全工程「啃」完了「十二五」餘下的硬骨頭。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規劃內和新增飲水安全工程全部完成。
民生情懷:
百姓飲安全水奔致富路
讓老百姓喝上乾淨水,這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承諾,這份承諾一諾千金……
雪後初霽的海晏縣金銀灘草原寧靜而祥和,哈勒景鄉瓦鄂嶽託社蒙古族牧民鬥口力老兩口圍坐在溫暖的火爐旁,愜意地品嘗著醇香的奶茶。2015年藏區新增飲水安全項目的實施,使瓦鄂嶽託社20多戶牧民和10000多隻牛羊的用水困難問題得以解決,讓他們徹底告別了人畜飲水困難的歷史。
「過去我們夏天吃河灘裡的水,冬天就吃冰雪化出來的水。人還好說,一到冬天趕著牛羊出去找水源,每天都要跑兩個多小時,天寒地凍的,真遭罪呀!」一說起過去的日子,鬥口力老人就唏噓不已,「現在好了,水利部門在家門口打給了小口機井,那叫一個方便咧!你還別說,羊羔的成活率也提高了,大羊的膘情也好!今年僅牛羊出欄就賺了8萬多。」
飲水安全工程不僅使各族群眾解決了飲水困難問題,而且成為了他們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器。
拔地而起的新居鱗次櫛比,乾淨整潔的硬化路延伸巷陌,孩子們在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廣場上嬉戲玩耍……走進田家寨鎮毛家臺村,一幅美麗的新農村畫卷徐徐展開。
對於村民韓玉忠、李成秀夫婦來說,飲水安全工程的實施,為他家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堅實的支撐。老兩口經營的農家小飯館生意興隆,家中的100多隻豬也將陸續出欄。「飯館每個月收入5000多元,養豬每年可以掙10萬元左右……」談起這兩年的變化,韓玉忠喜上眉梢,「以前用水困難,甭說養豬開飯館,就連人吃也是個問題,現在政府對我們實話好,自來水拉給了,用起來很方便……說實話,好日子還要靠個水哩!」這兩年,老兩口花20多萬元蓋起了一棟2層的小樓,買了小轎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既要「保量」還要「保質」,這是「攻堅戰」,更是「保衛戰」,是確保百姓今後一直喝上放心水的關鍵所在。
2015年8月初,我省首家縣級水質檢測中心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啟動運行,隨後,覆蓋全省所有農村飲水安全項目縣(市、區)46個縣級水質檢測中心陸續啟動,標誌著青海省農牧區飲水安全真正向「保質」邁出了堅實步伐。
我省在加強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的同時,著力構建農村水利發展的長效機制,不斷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建設管理和運行管理兩手抓、兩促進,切實保障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久。截至目前,全省46個縣(市、區)組建成立了基層水利服務機構314個,縣級農村供水管理服務機構覆蓋率100%;全省76處「千噸萬人」集中式供水工程中,41處已劃定了水源保護區和保護範圍;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面向全省推開,全省共明晰工程產權4800項,頒發產權證3025冊,全省各縣按「先建後擴」原則,通過財政補貼、水費提留等方式,均建立了縣級維修養護基金,切實解決了飲水安全工程管理難、維修養護難的問題。(馬生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