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網
編者按:本文來自辰海資本(知乎:陳悅天),作者陳悅天,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這篇文章是近段時間讀到的一篇非常經典的文章。具體的實踐方法論層面沒有涉及太多,但是論斷非常清晰,邏輯比較完整,金句頻出,還是值得一看。當然,4萬字3個多小時在手機上的閱讀可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太痛苦了,所以我就把裡面一些我認為重要的段落摘抄,並附上我的一些小感想。大家可以看完摘抄看看能不能了解每部分的大致意思,如果有細節不清楚再去翻原文,可能更有效率些。
最終的尾聲其實我覺得作者做了個轉折,可能是自己寫完後也察覺到太悲觀了——網際網路的問題只是人類技術發展史中比較常見的問題,所以扭了過來。
裡面也有寫的很偏頗的部分,比如4.2,幾乎整節內容我都不太同意。
但是這並不影響它成為一篇好文章,我覺得值得看的其實是1、2、3部分裡的很多例子及對應的抽象概括:這些確實是網際網路未來塑造社會的樣子。裡面有很多和過去歷次技術改造社會不同的地方。
網際網路雖然作為媒體,對社會的改造在媒體層面可以類比到報紙雜誌、廣播電視,但是最大的區別就是幾個特點:端到端、未審查、非中心化的。這幾個特質,可能是會引起量變到質變的。這才是這篇文章重要的原因,我們既要看到相同的地方,也要看到不同的地方。
總體來說,從二次貿易戰到去年旅遊去了中東,到建國70周年發生的香港事件,到這次新冠,我個人最近一段時間讀到了很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內容,也充分體會到了各國社會在世界走到一個特殊關口上的困境,比如中東、日本、韓國。可以說對於階級,對於剝削,對於技術和金融促進人類和社會福祉這些事情,都有些新的感受和想法。
階段性我個人的感受是:技術和金融只會加大剝削,這個問題甚至不能通過開源軟體和自由市場、全流通來解決,因為本質上更大的組織使用同樣的技術、機制的效率就是更高。所以其實這兩種工具是會撕裂階級的,很難談普惠。
現代化是把人變得不像人,大部分人成為勞工和苦力甚至奴隸,極少部分人富裕和自由。
畢竟,戰後技術和體制的發展(網際網路和金融、全球化等),也不過60年的樣子,連100年都沒有走過,其實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是非常短的一段時間。人類和社會,可能都沒有真正準備好應對被技術改造後的結果。
emmm,也許我也講得非常悲觀,但確實是我階段性的感受。
牢騷就不發了,大家還是看文章吧。
()裡面是我為了上下文能理解補的內容,【】中是我的評論。
1.1. 網際網路是一種集權的技術嗎?
(感受上)「無論是西方網際網路還是東方網際網路,最終殊途同歸的走到了集權、矮化公民為消費者、侵犯隱私與操控輿論的這一終點」【想想facebook的隱私門】
「媒介天然具有意識形態」——麥克盧漢
「這亦是馬克思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掣肘時的微觀上的體現,即青銅器和鐵器的使用促使奴隸制讓位與封建制,印刷業的誕生必然引發啟蒙運動並構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基礎」
1.2. 為什麼當下開始批判網際網路的原罪?
「民主國家覺得網際網路破壞了民主,獨裁國家覺得網際網路破壞了獨裁。那麼唯一的可能,就是網際網路在更務實、更微觀的層面開始展現其負面作用,以至於任何形態的上層建築都開始對其產生敵意。」
2.1. 社會決定論與技術決定論之爭
「這違背了任何新技術必將作用於社會並被社會反作用的客觀規律」
「科技是可以作惡的,而且即便是對於那些本意不想作惡的技術也有可能客觀上推動惡劣的社會影響,比如核能。」
2.2. 未能縮小社會格差
「網際網路連接一切之後,信息差並不會自動抹平,但確實會創造更多利用信息差的商業機會,而其中一部分甚至會演變為基於信息的新型剝削。」
「網際網路對於原本就處於經濟弱勢的人群來說,正面作用遠沒有負面作用來的顯著。」
「數字時代的新型經濟殖民,削減歐盟諸國社會福利的資金來源,而歐盟境內的國民卻很難注意到這一點。」【這裡舉的例子是facebook的跨境廣告銷售,實際上稅收都交在了美國,但其實消費都發生在歐洲本土】
「站在『政治不正確』的立場上,殖民主義打開了落後國家的市場,讓這些國家的消費者得以購買到更為優質、廉價的商品,隨著貿易網也使得先進思想流入這些國家繼而在全球引發了資本主義革命推翻了大多數的封建王朝。但這並不能抵消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無數的『落後國家』及其民眾在鴉片貿易、奴隸買賣、侵略戰爭、內亂中所受到的巨大苦難。」【這裡在反駁一些關於「雖然我們吃虧了,但是我們也發展了」的觀點】
2.3. 未能打破一切藩籬
「但其結果是,美國只有一種文化即一種多元的美國文化」【這裡的說法很有趣,美國其實只有一種聲稱為「多元」的文化,實際上這仍然是一種有內在同一性的文化,本身並不是多元的】
「而事實上卻更相反,由於個體交流的本質是低效且無序的,反而加劇了各文明圈之間對彼此的刻板印象與歧視——不同群體之間將彼此的文化符號作為文化本身,這使得討論更容易非此即彼。」【信息繭房】
「這是一種逆向篩選,既在相對狹小的輿論環境中,更有理的人更容易『聲量大』;而在絕對開放的環境中,則是誰的聲量大誰『更有理』」【這個說法很準確】
2.4. 未能呈現真實的世界
「一個樸素的幻象是:任何記者都不可能比事件當事人更快、更準確、更真實的描述事件的發生。」
「在一段時間裡(約2015年前),大眾眼中『自媒體』成為比『傳統機構媒體』更具權威性的信源。」
「另外一些遭遇天災(比如地震)的人可能由於多年非理性的不滿,將天災造成的損失投射到某種人禍上。」【想想這次新冠,本質是天災,我們卻拼命怪罪於人禍,源發性的機制是我們認為世界是可被人掌控的】
「如果我們把社交媒體看做一個整體,再把中國網民僅10%擁有本科以上學歷和中國全民精神障礙疾病患病率可能超過17%兩個數據作為背景參考,那麼全球的社交媒體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可信度最低的媒體形態沒有之一」【技術會讓好的人更好,同時會讓差的人更差】
「對於媒體來說真實『感』往往比真實『性』更為重要」
「廣場式社交上的個人媒體往往帶來的是10倍的真實感和1/10的真實性,這對社會來說無疑是有害無益的。」
「『人民群眾喜歡的,你算老幾?』是反駁編輯理應擁有議程設置權限的主流觀點之一。但事實正如前文中的數字鴻溝部分所談及的那樣,當數字素養低於某一個臨界點的時候,人們會主動篩選出更為低質量的內容以滿足短期的多巴胺刺激。這是非人類AI編輯所無法抗衡的」
(網際網路)「長期來看會加劇人們的偏見和固有印象。」
「在2019年的香港風波中,由香港家長發現使用自己的帳號登錄Youtube和用自己孩子登錄的Youtube所看到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善意的猜測Google對此完全沒有幹預,因為事實上這正是一個『中立』的推薦算法所追求的——為讀者呈現它想看到的東西,並告訴他這就是全世界。」
「當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從主動訂閱、搜索,變為被動的『下拉刷新』的時候,網際網路便不再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而只是一個善於美顏的鏡子。」【反射的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3.1. 過去一個世紀最重要的元敘事:全球化
「元敘事一套敘事結構(亦或話語體系),試圖對人類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全部社會活動給出正確答案。」
「尤瓦爾·赫拉利在其暢銷書《今日簡史》中,將人類最偉大的能力歸結為「創造和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它甚至比人類運用工具的能力更為重要。」
「二戰後的美國實現了一種不生產一針一線亦能控制全球經濟的能力,新型的以美元為工具的剪刀差,使得跨區域的剝削與經濟殖民不再變得血腥,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讓美國處於無人能夠挑戰的位置。」
3.2. 當愛,不再是愛
「一個大的元敘事,往往由許多碎片化的敘事元素構成。」
「當一個大的元敘事倒塌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一個新的元敘事崛起,而新的元敘事往往由舊元敘事中脫穎而出的某些元素再加上新的排布邏輯構成。」
「任何抽象化後用文字表達的愛,都不是那個能引起我們最廣大共識的愛。」
「這種解構一方面是前2.3所描述的過度且簡單的連接一切所造成,另一方面是由網際網路的精確定義與精確記憶所構成。用更簡單的話說,有了網際網路我們不止對公眾人物「挖墳」和「汙名化」,還會對每一個敘事元素如此操作。」
「雖然網際網路並非造成這種分裂的根本原因,但卻是這種分裂的加速器與固化劑。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能夠看到 2016 年美國大選前,美國網民圍繞川普的相互罵戰中最惡毒的推文被轉發並用於相互攻擊。」
「每一個舊的敘事元素,皆因歷史上的汙點而無法翻身。每一個新的敘事元素,在其受到公眾認可的上升期都會引發大規模無建設性的討論。
最終,我們會迎來一個沒有敘事的時代。」
3.3. 國家、企業和組織為何失去信用?
「元敘事的存在對人類社會的客觀好處並非是給我們一本說明書,使之可以用於指導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而是為了讓我們相信未來、相信彼此、相信共性,以實現更大規模的社會協作。」
「更多的情況下,我們的無知是二階導數:大多數的患者也並不了解或詳盡的了解那些「科學的藥品審核」和「科學的醫師訓練」指的是什麼,只是迷信這一治療的科學性(儘管這些治療可能確實是科學的)。
這種「迷信」是有益的」【???對『科學』的迷信?】
「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可怕的現象(或者說是悖論),即由科技生產力驅動的現代社會,本身是基於大多數人足夠「迷信」才得以運轉的。」
「一個現代陰謀論者通過網際網路廣搜資料所生產的文章,可能比一個世紀前的正經科學論文更具「可信度」。」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我們無法讓大眾意識到絕對安全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滴滴就永遠無法從這種指責中被釋放出來。這種指責在很多時候會凝結成一種力量(往往以過度監管的形式出現),形成阻礙技術進一步發展的枷鎖,也讓技術本身失去了自我修復的能力。」
「元敘事的倒掉是現代性自反性的開始。儘管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了,元敘事的目的並非是讓我們依照元敘事所講的一五一十的走下去,但元敘事是我們凝聚共識並形成邁向美好未來行動力的重要線索。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因為不相信所以無法實現。」【這段相當經典,形成共識的效率提升了50倍,但是相互不理解/理想幻滅的概率也因為迅速的溝通而提升了50倍】
3.4. 走上歧路
「如果我們用 AI 反過來來規制人類道德,你應該能夠想到會發生什麼。」
「我們會逐漸習慣科技所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那些僅與道德所衝突的「負面」。我們的孩子可能不再認信息繭房有什麼問題、可能覺得攝像頭是安全的象徵、可能會覺得智能廣告是天經地義甚至理應如此。
馬克思稱這一現象為「人的異化」,孔子則稱之為「禮崩樂壞」。」【人在技術環境下的異化】
「在「人的異化」中也提到,這一現象隨階級誕生而誕生,直到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的完全消失才會消失,這意味著我們在歷史的漫長時期中除了習慣異化別無他法。」
「技術需要有價值觀,指的應當是編寫技術的人、運用技術的人、使用技術的人擁有價值觀,而絕非技術本身擁有價值觀。」
4.1. 風險的分散化大生產
「而核洩漏的全球風險卻並不取決於其中安保最好的那個核電站,而是安保最差的那個。也即全球任何一個核電站發生事故洩露,都有可能通過空氣和水引發全球的滅絕事件。」
【這一小節大部分在描述同一個問題,舉了很多例子:技術賦能個人的同時,也加大了單一個體的不可控性和危險性】
「在貿易網被打通的時候,為一個國家帶來風險的往往是另一個國家,比如典型的鴉片貿易;在金融網被打通的時候,企業將可以對一個行業或一個國家造成風險,比如廣場協定和 1997 年 IMF 協定後華爾街投資銀行們對日本和韓國進行的操作;而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個人僅僅通過發言或黑客行為即可影響企業、行業甚至一個國家。」
「2012 年起,FBI 開始通過「釣魚執法」的形式,調查網際網路兒童色情問題。在 2012 年至 2016 年期間,FBI 通過控辯交易和黑客入侵等方式,控制了至少 21 個兒童色情領域的知名網站,並摸清了這些色情網站的整個鏈條。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網站不止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瀏覽者,同時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貢獻者。FBI 自 2012 年起,不得不向全球各國公安機關(包括中國)共享其所獲得的犯罪線索,因為這一問題已經遠超其可以處理的範圍。
在兒童色情的黑色市場中,犯罪分子通過贈送零食玩具的手段,在經濟落後地區引誘或強迫兒童做出不恰當的行為,並將這些行為拍攝或錄製成素材再在全球性的兒童色情網站上售賣,通過數字加密貨幣等手段逃避管制。
正如網際網路可以撮合那些正當的交易一樣,網際網路在這裡也充當了非法交易的中介。甚至可以說,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情況下,這類系統化、專業化的犯罪產業鏈是不可能存在的,網際網路使得這一風險從無到有。」
4.2. 習慣性的風險錯配(本段落有大量內容我不是很同意,是我看下來通篇文章中最不認同的一章)
「這在長期看來對農戶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但這個鏈條創造了將近 5 倍到 10 倍的彈性,用於吸收風險。這具體來說,意味著無論是 2008 年的金融危機,還是 2019 年的中美貿易摩擦都幾乎不會影響到一個依靠售賣農產品為生的典型農民的收入。
但當電商出現,這一狀況就發生了改變。
電商扶貧本質上與一切網購一樣,是通過削減中間環節實現的。它通過讓農戶直接在農產品原產地,以電商的形式向城市消費者直接售賣自己的產品,來增加農戶的收入。這在短期來看可以成倍的增加農戶收入,這也是其「扶貧」屬性的體現之一。
但潛在的危機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意味著「沒有中間商分風險」。」
「比如在運輸的環節,過去由經銷商定期上門收購,現在變成了農戶聘請物流公司來自己的果園拉貨,後續的幾個環節亦是如此。這意味著,這部分成本就從中間商轉移給了農戶,果農可能要為此對物流、包裝廠、加工廠支付費用,租用一線城市的物流倉等等。」【這裡其實更應該討論技術賦能下,農戶是否有能力從被剝削者轉化到剝削者的角色】
「在宏觀經濟上行周期,水果順利銷售,這一切看起來都沒有問題。但如果經濟周期進入下行,這個果農會遇到什麼呢?」【有經銷商存在的情況下一樣有滯銷的情況存在】
「這種致命打擊中的「致命」是字面上的致命,因為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小農經濟其實並沒有大眾所想像中的那麼不堪,和現代經濟相比小農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幾乎只來自於天災。
換句話說,只要農民依然擁有農耕地和最簡單的農業生產工具,無論其遭受什麼樣的打擊都可以從零開始重新生活。而現代金融工具的引入,尤其是不同層級的借貸,有可能會使得農民失去耕地、宅基地和最簡生產工具,沒有任何翻身機會。」【然後饑荒,死人?否認了地主和剝削的存在】
【後面還有一大段類比樂視生態化反的部分,我覺得類比沒什麼道理,然後也比較誇張和危言聳聽】
4.3. 新冷戰
「一方面,我們活在一個充滿意外的現實世界,人類與生命的誕生本身就是宇宙間一系列精妙的意外。這意味著我們永遠無法在這樣一個世界裡找到一種方法防範所有的風險。」【同意,這其實是個有關世界觀的哲學問題】
「網際網路的敵人是其自身,是強調平等導致的鴻溝,是信任泛濫導致了猜忌,是過度連接導致了隔閡。網際網路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呑身之蛇與巴別塔,是現代社會的自反性。」
「風險所帶來的焦慮除了阻礙技術的進步和自我修復之外,毫無益處。」【意思是擋不住嗎?關於技術進步】
「與歷史中的絕大多數趨勢一樣,科技的普及和利用也有其搖擺性,每一次偉大的技術變革之後往往都緊隨一輪關於技術的反思。而最終,新技術會在進步與反思的博弈中達到對人類社會最有利的平衡。」
「這種特權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是,當一種技術創新應用於市的時候,監管與法律往往落後於其發展速度,使之能夠有機會在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外的地方引發一些變革(大部分為模式創新)。」
「無論是早期的突破,還是後期的奉還,均是對整體用戶有益處的。」
「在技術特權的回收期(一個較短的時間段),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即從個體而言每個人的個體福祉都在下降,而社會整體福祉卻在上升。因為原本那些用於讓利於個體福祉的成本,被轉移用作了整體福祉的保障。」
「通過全員持股、高社會福利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掌握。」
「除極少數地區之外全球人類普遍放棄了在實操層面二元對立的敘事結構。」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