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是人類歷史的一段彎路嗎?》摘抄和讀後感

2020-11-23 創業邦

圖片來源:圖蟲網

編者按:本文來自辰海資本(知乎:陳悅天),作者陳悅天,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這篇文章是近段時間讀到的一篇非常經典的文章。具體的實踐方法論層面沒有涉及太多,但是論斷非常清晰,邏輯比較完整,金句頻出,還是值得一看。當然,4萬字3個多小時在手機上的閱讀可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太痛苦了,所以我就把裡面一些我認為重要的段落摘抄,並附上我的一些小感想。大家可以看完摘抄看看能不能了解每部分的大致意思,如果有細節不清楚再去翻原文,可能更有效率些。

最終的尾聲其實我覺得作者做了個轉折,可能是自己寫完後也察覺到太悲觀了——網際網路的問題只是人類技術發展史中比較常見的問題,所以扭了過來。

裡面也有寫的很偏頗的部分,比如4.2,幾乎整節內容我都不太同意。

但是這並不影響它成為一篇好文章,我覺得值得看的其實是1、2、3部分裡的很多例子及對應的抽象概括:這些確實是網際網路未來塑造社會的樣子。裡面有很多和過去歷次技術改造社會不同的地方。

網際網路雖然作為媒體,對社會的改造在媒體層面可以類比到報紙雜誌、廣播電視,但是最大的區別就是幾個特點:端到端、未審查、非中心化的。這幾個特質,可能是會引起量變到質變的。這才是這篇文章重要的原因,我們既要看到相同的地方,也要看到不同的地方。

總體來說,從二次貿易戰到去年旅遊去了中東,到建國70周年發生的香港事件,到這次新冠,我個人最近一段時間讀到了很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內容,也充分體會到了各國社會在世界走到一個特殊關口上的困境,比如中東、日本、韓國。可以說對於階級,對於剝削,對於技術和金融促進人類和社會福祉這些事情,都有些新的感受和想法。

階段性我個人的感受是:技術和金融只會加大剝削,這個問題甚至不能通過開源軟體和自由市場、全流通來解決,因為本質上更大的組織使用同樣的技術、機制的效率就是更高。所以其實這兩種工具是會撕裂階級的,很難談普惠。

現代化是把人變得不像人,大部分人成為勞工和苦力甚至奴隸,極少部分人富裕和自由。

畢竟,戰後技術和體制的發展(網際網路和金融、全球化等),也不過60年的樣子,連100年都沒有走過,其實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是非常短的一段時間。人類和社會,可能都沒有真正準備好應對被技術改造後的結果。

emmm,也許我也講得非常悲觀,但確實是我階段性的感受。

牢騷就不發了,大家還是看文章吧。

()裡面是我為了上下文能理解補的內容,【】中是我的評論。

1 至暗時刻

1.1. 網際網路是一種集權的技術嗎?

(感受上)「無論是西方網際網路還是東方網際網路,最終殊途同歸的走到了集權、矮化公民為消費者、侵犯隱私與操控輿論的這一終點」【想想facebook的隱私門】

「媒介天然具有意識形態」——麥克盧漢

「這亦是馬克思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掣肘時的微觀上的體現,即青銅器和鐵器的使用促使奴隸制讓位與封建制,印刷業的誕生必然引發啟蒙運動並構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基礎」

1.2. 為什麼當下開始批判網際網路的原罪?

「民主國家覺得網際網路破壞了民主,獨裁國家覺得網際網路破壞了獨裁。那麼唯一的可能,就是網際網路在更務實、更微觀的層面開始展現其負面作用,以至於任何形態的上層建築都開始對其產生敵意。」

2 未被兌現的承諾【這段談了大段原來網際網路應實現的美好願景,卻到今天都還沒實現,並有可能,永遠沒法實現】

2.1. 社會決定論與技術決定論之爭

「這違背了任何新技術必將作用於社會並被社會反作用的客觀規律」

「科技是可以作惡的,而且即便是對於那些本意不想作惡的技術也有可能客觀上推動惡劣的社會影響,比如核能。」

2.2. 未能縮小社會格差

「網際網路連接一切之後,信息差並不會自動抹平,但確實會創造更多利用信息差的商業機會,而其中一部分甚至會演變為基於信息的新型剝削。」

「網際網路對於原本就處於經濟弱勢的人群來說,正面作用遠沒有負面作用來的顯著。」

「數字時代的新型經濟殖民,削減歐盟諸國社會福利的資金來源,而歐盟境內的國民卻很難注意到這一點。」【這裡舉的例子是facebook的跨境廣告銷售,實際上稅收都交在了美國,但其實消費都發生在歐洲本土】

「站在『政治不正確』的立場上,殖民主義打開了落後國家的市場,讓這些國家的消費者得以購買到更為優質、廉價的商品,隨著貿易網也使得先進思想流入這些國家繼而在全球引發了資本主義革命推翻了大多數的封建王朝。但這並不能抵消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無數的『落後國家』及其民眾在鴉片貿易、奴隸買賣、侵略戰爭、內亂中所受到的巨大苦難。」【這裡在反駁一些關於「雖然我們吃虧了,但是我們也發展了」的觀點】

2.3. 未能打破一切藩籬

「但其結果是,美國只有一種文化即一種多元的美國文化」【這裡的說法很有趣,美國其實只有一種聲稱為「多元」的文化,實際上這仍然是一種有內在同一性的文化,本身並不是多元的】

「而事實上卻更相反,由於個體交流的本質是低效且無序的,反而加劇了各文明圈之間對彼此的刻板印象與歧視——不同群體之間將彼此的文化符號作為文化本身,這使得討論更容易非此即彼。」【信息繭房】

「這是一種逆向篩選,既在相對狹小的輿論環境中,更有理的人更容易『聲量大』;而在絕對開放的環境中,則是誰的聲量大誰『更有理』」【這個說法很準確】

2.4. 未能呈現真實的世界

「一個樸素的幻象是:任何記者都不可能比事件當事人更快、更準確、更真實的描述事件的發生。」

「在一段時間裡(約2015年前),大眾眼中『自媒體』成為比『傳統機構媒體』更具權威性的信源。」

「另外一些遭遇天災(比如地震)的人可能由於多年非理性的不滿,將天災造成的損失投射到某種人禍上。」【想想這次新冠,本質是天災,我們卻拼命怪罪於人禍,源發性的機制是我們認為世界是可被人掌控的】

「如果我們把社交媒體看做一個整體,再把中國網民僅10%擁有本科以上學歷和中國全民精神障礙疾病患病率可能超過17%兩個數據作為背景參考,那麼全球的社交媒體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可信度最低的媒體形態沒有之一」【技術會讓好的人更好,同時會讓差的人更差】

「對於媒體來說真實『感』往往比真實『性』更為重要」

「廣場式社交上的個人媒體往往帶來的是10倍的真實感和1/10的真實性,這對社會來說無疑是有害無益的。」

「『人民群眾喜歡的,你算老幾?』是反駁編輯理應擁有議程設置權限的主流觀點之一。但事實正如前文中的數字鴻溝部分所談及的那樣,當數字素養低於某一個臨界點的時候,人們會主動篩選出更為低質量的內容以滿足短期的多巴胺刺激。這是非人類AI編輯所無法抗衡的」

(網際網路)「長期來看會加劇人們的偏見和固有印象。」

「在2019年的香港風波中,由香港家長發現使用自己的帳號登錄Youtube和用自己孩子登錄的Youtube所看到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善意的猜測Google對此完全沒有幹預,因為事實上這正是一個『中立』的推薦算法所追求的——為讀者呈現它想看到的東西,並告訴他這就是全世界。」

「當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從主動訂閱、搜索,變為被動的『下拉刷新』的時候,網際網路便不再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而只是一個善於美顏的鏡子。」【反射的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3「元敘事」的倒掉

3.1. 過去一個世紀最重要的元敘事:全球化

「元敘事一套敘事結構(亦或話語體系),試圖對人類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全部社會活動給出正確答案。」

「尤瓦爾·赫拉利在其暢銷書《今日簡史》中,將人類最偉大的能力歸結為「創造和相信虛構故事」的能力,它甚至比人類運用工具的能力更為重要。」

「二戰後的美國實現了一種不生產一針一線亦能控制全球經濟的能力,新型的以美元為工具的剪刀差,使得跨區域的剝削與經濟殖民不再變得血腥,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讓美國處於無人能夠挑戰的位置。」

3.2. 當愛,不再是愛

「一個大的元敘事,往往由許多碎片化的敘事元素構成。」

「當一個大的元敘事倒塌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一個新的元敘事崛起,而新的元敘事往往由舊元敘事中脫穎而出的某些元素再加上新的排布邏輯構成。」

「任何抽象化後用文字表達的愛,都不是那個能引起我們最廣大共識的愛。」

「這種解構一方面是前2.3所描述的過度且簡單的連接一切所造成,另一方面是由網際網路的精確定義與精確記憶所構成。用更簡單的話說,有了網際網路我們不止對公眾人物「挖墳」和「汙名化」,還會對每一個敘事元素如此操作。」

「雖然網際網路並非造成這種分裂的根本原因,但卻是這種分裂的加速器與固化劑。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能夠看到 2016 年美國大選前,美國網民圍繞川普的相互罵戰中最惡毒的推文被轉發並用於相互攻擊。」

「每一個舊的敘事元素,皆因歷史上的汙點而無法翻身。每一個新的敘事元素,在其受到公眾認可的上升期都會引發大規模無建設性的討論。

最終,我們會迎來一個沒有敘事的時代。」

3.3. 國家、企業和組織為何失去信用?

「元敘事的存在對人類社會的客觀好處並非是給我們一本說明書,使之可以用於指導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而是為了讓我們相信未來、相信彼此、相信共性,以實現更大規模的社會協作。」

「更多的情況下,我們的無知是二階導數:大多數的患者也並不了解或詳盡的了解那些「科學的藥品審核」和「科學的醫師訓練」指的是什麼,只是迷信這一治療的科學性(儘管這些治療可能確實是科學的)。

這種「迷信」是有益的」【???對『科學』的迷信?】

「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可怕的現象(或者說是悖論),即由科技生產力驅動的現代社會,本身是基於大多數人足夠「迷信」才得以運轉的。」

「一個現代陰謀論者通過網際網路廣搜資料所生產的文章,可能比一個世紀前的正經科學論文更具「可信度」。」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我們無法讓大眾意識到絕對安全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滴滴就永遠無法從這種指責中被釋放出來。這種指責在很多時候會凝結成一種力量(往往以過度監管的形式出現),形成阻礙技術進一步發展的枷鎖,也讓技術本身失去了自我修復的能力。」

「元敘事的倒掉是現代性自反性的開始。儘管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了,元敘事的目的並非是讓我們依照元敘事所講的一五一十的走下去,但元敘事是我們凝聚共識並形成邁向美好未來行動力的重要線索。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因為不相信所以無法實現。」【這段相當經典,形成共識的效率提升了50倍,但是相互不理解/理想幻滅的概率也因為迅速的溝通而提升了50倍】

3.4. 走上歧路

「如果我們用 AI 反過來來規制人類道德,你應該能夠想到會發生什麼。」

「我們會逐漸習慣科技所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那些僅與道德所衝突的「負面」。我們的孩子可能不再認信息繭房有什麼問題、可能覺得攝像頭是安全的象徵、可能會覺得智能廣告是天經地義甚至理應如此。

馬克思稱這一現象為「人的異化」,孔子則稱之為「禮崩樂壞」。」【人在技術環境下的異化】

「在「人的異化」中也提到,這一現象隨階級誕生而誕生,直到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的完全消失才會消失,這意味著我們在歷史的漫長時期中除了習慣異化別無他法。」

「技術需要有價值觀,指的應當是編寫技術的人、運用技術的人、使用技術的人擁有價值觀,而絕非技術本身擁有價值觀。」

4 邁入風險社會的最後一步

4.1. 風險的分散化大生產

「而核洩漏的全球風險卻並不取決於其中安保最好的那個核電站,而是安保最差的那個。也即全球任何一個核電站發生事故洩露,都有可能通過空氣和水引發全球的滅絕事件。」

【這一小節大部分在描述同一個問題,舉了很多例子:技術賦能個人的同時,也加大了單一個體的不可控性和危險性】

「在貿易網被打通的時候,為一個國家帶來風險的往往是另一個國家,比如典型的鴉片貿易;在金融網被打通的時候,企業將可以對一個行業或一個國家造成風險,比如廣場協定和 1997 年 IMF 協定後華爾街投資銀行們對日本和韓國進行的操作;而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個人僅僅通過發言或黑客行為即可影響企業、行業甚至一個國家。」

「2012 年起,FBI 開始通過「釣魚執法」的形式,調查網際網路兒童色情問題。在 2012 年至 2016 年期間,FBI 通過控辯交易和黑客入侵等方式,控制了至少 21 個兒童色情領域的知名網站,並摸清了這些色情網站的整個鏈條。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網站不止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瀏覽者,同時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貢獻者。FBI 自 2012 年起,不得不向全球各國公安機關(包括中國)共享其所獲得的犯罪線索,因為這一問題已經遠超其可以處理的範圍。

在兒童色情的黑色市場中,犯罪分子通過贈送零食玩具的手段,在經濟落後地區引誘或強迫兒童做出不恰當的行為,並將這些行為拍攝或錄製成素材再在全球性的兒童色情網站上售賣,通過數字加密貨幣等手段逃避管制。

正如網際網路可以撮合那些正當的交易一樣,網際網路在這裡也充當了非法交易的中介。甚至可以說,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情況下,這類系統化、專業化的犯罪產業鏈是不可能存在的,網際網路使得這一風險從無到有。」

4.2. 習慣性的風險錯配(本段落有大量內容我不是很同意,是我看下來通篇文章中最不認同的一章)

「這在長期看來對農戶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但這個鏈條創造了將近 5 倍到 10 倍的彈性,用於吸收風險。這具體來說,意味著無論是 2008 年的金融危機,還是 2019 年的中美貿易摩擦都幾乎不會影響到一個依靠售賣農產品為生的典型農民的收入。

但當電商出現,這一狀況就發生了改變。

電商扶貧本質上與一切網購一樣,是通過削減中間環節實現的。它通過讓農戶直接在農產品原產地,以電商的形式向城市消費者直接售賣自己的產品,來增加農戶的收入。這在短期來看可以成倍的增加農戶收入,這也是其「扶貧」屬性的體現之一。

但潛在的危機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意味著「沒有中間商分風險」。」

「比如在運輸的環節,過去由經銷商定期上門收購,現在變成了農戶聘請物流公司來自己的果園拉貨,後續的幾個環節亦是如此。這意味著,這部分成本就從中間商轉移給了農戶,果農可能要為此對物流、包裝廠、加工廠支付費用,租用一線城市的物流倉等等。」【這裡其實更應該討論技術賦能下,農戶是否有能力從被剝削者轉化到剝削者的角色】

「在宏觀經濟上行周期,水果順利銷售,這一切看起來都沒有問題。但如果經濟周期進入下行,這個果農會遇到什麼呢?」【有經銷商存在的情況下一樣有滯銷的情況存在】

「這種致命打擊中的「致命」是字面上的致命,因為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小農經濟其實並沒有大眾所想像中的那麼不堪,和現代經濟相比小農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幾乎只來自於天災。

換句話說,只要農民依然擁有農耕地和最簡單的農業生產工具,無論其遭受什麼樣的打擊都可以從零開始重新生活。而現代金融工具的引入,尤其是不同層級的借貸,有可能會使得農民失去耕地、宅基地和最簡生產工具,沒有任何翻身機會。」【然後饑荒,死人?否認了地主和剝削的存在】

【後面還有一大段類比樂視生態化反的部分,我覺得類比沒什麼道理,然後也比較誇張和危言聳聽】

4.3. 新冷戰

「一方面,我們活在一個充滿意外的現實世界,人類與生命的誕生本身就是宇宙間一系列精妙的意外。這意味著我們永遠無法在這樣一個世界裡找到一種方法防範所有的風險。」【同意,這其實是個有關世界觀的哲學問題】

「網際網路的敵人是其自身,是強調平等導致的鴻溝,是信任泛濫導致了猜忌,是過度連接導致了隔閡。網際網路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呑身之蛇與巴別塔,是現代社會的自反性。」

「風險所帶來的焦慮除了阻礙技術的進步和自我修復之外,毫無益處。」【意思是擋不住嗎?關於技術進步】

5 尾聲:相信希望,而不是幻想

「與歷史中的絕大多數趨勢一樣,科技的普及和利用也有其搖擺性,每一次偉大的技術變革之後往往都緊隨一輪關於技術的反思。而最終,新技術會在進步與反思的博弈中達到對人類社會最有利的平衡。」

「這種特權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是,當一種技術創新應用於市的時候,監管與法律往往落後於其發展速度,使之能夠有機會在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外的地方引發一些變革(大部分為模式創新)。」

「無論是早期的突破,還是後期的奉還,均是對整體用戶有益處的。」

「在技術特權的回收期(一個較短的時間段),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即從個體而言每個人的個體福祉都在下降,而社會整體福祉卻在上升。因為原本那些用於讓利於個體福祉的成本,被轉移用作了整體福祉的保障。」

「通過全員持股、高社會福利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勞動者對生產資料的掌握。」

「除極少數地區之外全球人類普遍放棄了在實操層面二元對立的敘事結構。」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是人類歷史的一段彎路嗎?
    至此,監管機構和民眾對網際網路行業「既要隱私、又要安全、還要高效」的需求是可以理解,但並不合理的。這一問題就像移動運營商所經常面對的「我不要建基站,但一定要有信號」一樣,在技術和商業上是不可實現,至少現階段看不到實現路徑。 隱私與算法的對立,只是網際網路所面臨的宏觀命題中的一例。我們將維度上升一層:「技術中立」是個偽命題嗎?
  • 網際網路是人類歷史的一段彎路嗎?-虎嗅網
    網際網路是一種集權的技術嗎?2019年4月,紐約時報發布的一篇名為《減少網際網路是唯一的答案》將西方主流媒體對網際網路行業的批判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在此之前,僅2019年4月一個月,西方主流媒體就出現了 20 篇左右泛網際網路行業負面評論。
  • 《三體》摘抄及讀後感
    這三本書是分三個月讀完的,因為是紙質書,所以沒有那麼多摘抄。然後人類出現,與以前漫長的歲月相比僅是彈指一揮間。在這塊擁擠飢餓的大路上,民主變成了比專制更可怕的東西,所有人都渴望秩序和強有力的政府,原有的社會體制迅速瓦解,人民只希望政府能給他們帶來食物、水和能放一張床的生存空間,別的都不在乎了。聚集在這塊大陸上的人類社會像寒流中的湖面一樣,一塊接一塊地凍結在專制極權的堅冰之下。
  • 網際網路是人類歷史的一段彎路嗎?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至此,監管機構和民眾對網際網路行業「既要隱私、又要安全、還要高效」的需求是可以理解,但並不合理的。這一問題就像移動運營商所經常面對的「我不要建基站,但一定要有信號」一樣,在技術和商業上是不可實現,至少現階段看不到實現路徑。 隱私與算法的對立,只是網際網路所面臨的宏觀命題中的一例。我們將維度上升一層:「技術中立」是個偽命題嗎?
  • 《三體》讀後感7:如何評價羅輯對人類的貢獻以及民眾對他的態度
    《三體》改編的話劇其實人類是肯定不感謝羅輯的,因為羅輯利用面壁者的權力掌握了人類的生殺大權,也許有的人並不想和三體人同歸於盡他從來沒有想過要做人類的領袖,在程心做執劍人的同時,三體水滴佔領地球並把人類發配到澳大利亞,羅輯沒有去澳大利亞而是組織人類抵抗「地球治安軍」並成為領袖,華省覺得這一段和整個羅輯的人設有點不符,而且羅輯也沒有這個能力領導軍隊作戰,遊擊部隊的領袖需要具備的素質是一個科技工作者難以想像的,人心比試管裡的試劑難控制的多,當然以三體人對羅輯的尊重,他的安全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 溫暖的旅程② | 《流浪地球》讀後感
    活動圍繞「快樂閱讀和諧成長」主線,以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重點,大力營造全民閱讀良好氛圍,激發未成年人閱讀熱情,深入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現將第十屆讀書活動中獲評金華市的優秀讀後感作品予以選登,今天推出的是《流浪地球》讀後感——《寂滅中永恆的紀念碑》。
  • 居家悅讀——重讀地理 細觀中國《中國歷史人文地理》讀後感
    重讀地理,細觀中國——《中國歷史人文地理》讀後感作者/孫庚辰在學習了一段時間的中國歷史地理後,對人文地理的興趣使然,我開始閱讀相關書籍。《中國歷史人文地理》便是第一本。緒論中寫到「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因不同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逐漸形成了農耕、遊牧和漁獵三種不同生產方式的區域人群,商周以後,出現了比較穩定的以華夏民族為中心的農耕文化區、西北邊疆的遊牧民族文化區和東北漁獵民族文化區」,雖然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朝代更迭,和平與戰爭、繁榮與蕭瑟、合作與對立幾經更替,但是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後還是形成了農耕、遊牧、漁獵三大區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 《三體》讀後感4:如何理解雲天明和程心之間的感情
    《三體》現在出版的是三本,華省覺得《死神永生》後面應該還有一本,畢竟劉慈欣寫《三體》主要是要講宇宙社會學,但在《死神永生》中,人類文明才剛走出太陽系,還沒有融入宇宙這個社會中,並且《死神永生》再往後寫,主角肯定是雲天明了,根據前面的鋪墊,雲天明肯定是把人類和三體文明帶向宇宙大社會的人
  • 《西遊記》讀後感。(文/武琢倫)
    (讀後感的第一部分就是「引」,即向讀者簡單介紹故事內容,作者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只是西遊記需要加上書名號。)這本書裡不僅內容豐富,故事情節完整嚴謹,人物塑造鮮活,豐滿,想像多姿多彩,語言通達,在思想境界,藝術達到了很高的高度。(讀後感的第二部分就是「議」,即對故事或者故事中的人物進行評價。這部分作者也做得很好。)
  • 《三體》讀後感5:宇宙中真的存在黑暗森林法則嗎
    拋開《三體》這本書不講,生存確實是文明的第一要務,宇宙的總質量也是不變的,但從人類現今能觀測到的宇宙場景看,人類相對於地球很渺小,地球相對於太陽系也也很小,太陽系相對於銀河系更渺小,這麼多的質量體,還不能滿足地球文明生存嗎?當然有一天太陽可能會聚變完,但是總質量不變,不過就是又陷入了另一個循環中,對於生物文明來說,空間太大了,生存是肯定沒有問題的。
  • 大學時走過的彎路
    比如,我喜歡魏晉南北朝,選修了歷史系專業課《魏晉南北朝史》和全校公選課《世說新語與魏晉風度》。老師是同一位,人和課都頗有魏晉之風,我聽得很開心,作業寫得不太專心。聽完沒多久,留在腦子裡的也只剩下一些名詞和段子,至於整段歷史,那就是一團漿糊。而且,我選課更在意的是老師是否nice,評判標準滯留在「分數」這個高考後遺症上。
  • 《人類簡史》-讀後感
    在歷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約7萬年前,認知革命讓歷史正式啟動、大約1.2萬年前農業革命讓歷史加速發展、大約500年前,科學革命讓歷史畫下句號而創造新世界的樣貌。這本書在剛剛看的時候,真的是比較乏味,而且知識點非常的多,在記錄讀書筆記的時候,也只能根據讀書過程中的理解和書中的介紹來進行記錄。
  • 1500字《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範文-讀書筆記摘抄
    新東方網高考頻道為您整理最新的讀書筆記大全,讀後感,讀書筆記摘抄,以下內容是1500字《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範文-讀書筆記摘抄 ,更多讀書筆記範文請關注讀書筆記大全它既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也是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的一種好方法和好形式。以下內容是1500字《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範文-讀書筆記摘抄 ,供大家參考!   《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1500字範文   每個人都想知道,對於股市,什麼是利好消息?只要抓住利好消息,人們就可以通過投資來賺錢。
  • 《未來簡史》讀後感
    ## 《未來簡史》讀後感以色列的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寫的《未來簡史》一書,流行的程度可能不亞於某些娛樂明星,你打開任何一個關於讀書的公眾號或APP幾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仿佛這本書揭示了某些驚人的東西,讓很多人覺得不閱讀一下就 OUT 了!前一陣,我也成為了「很多人」中的一員;算是較認真地閱讀完了全書,並做了一些筆記。
  • 世上所有的彎路都是直路
    那就是羚羊在快要被獵豹追上時,閃躲著轉彎,通過繞彎路,讓獵豹在始料未及猝不及防中撲空。因此,羚羊成功逃生的捷徑,是彎路,而不是直路。有一段河道,經常決堤。一位專家實地察看後說,這段河道太直,得讓它走走彎路。按照專家的設計,河道管理部門對這段河道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幾個彎道。改造後,這段河道再也沒有決堤過。
  • 【院長「薦書」我來讀】對未來的遐想——《未來簡史》讀後感
    《未來簡史》是一本放眼未來的書,作者回望歷史,站在21世紀,對不遠的將來或者更遠的未來展開設想,提出新議題。現在人工智慧迅速發展,而且很有可能無意識高智能的AI算法,比人更高效更穩定。未來的人與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本書《人類簡史》對此提出了三大議題:永生、幸福快樂、進化為神。這三個議題也許不像科幻電影裡面的奇思妙想,更像是科學與哲學的一場促膝而談。
  • 讀匡衡的故事讀後感 解釋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鑿壁借光是一則歷史上比較經典的勵志小故事,有網友會問讀匡衡的故事讀後感,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匡衡的故事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匡衡鑿壁借光》讀後感:   暑假裡,我讀了《匡衡鑿壁借光》這本故事 。 匡衡是西漢時期的人,很勤奮,很喜歡讀書。
  • 孩子會寫讀後感,作文可以不用管
    文無定法,是說寫作文的構思沒有固定的章程,有很多可以想像和發揮的空間。寫作文無定法,那教作文有沒有定法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似乎教作文也無定法。最傳統的作文教程,一般都是從審題、立意開始,然後是選材,到結構語言。有的則是分文體教學,按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來教學。還有的以作文寫作技法為主,例如怎麼寫景,怎麼寫人;或如何開頭,如何結尾。
  • 五年級下冊二單元習作,讀後感寫作方法與原創作文
    同學們有吃過魚頭嗎?或者見過別人吃嗎?吧咂吧咂,吃得真香,想像一下當時的情形,捧一塊,連吮帶吸,嘖嘖叭叭,酣暢淋漓,好像越是吃不到才越是有滋味。學習也是這樣,仔細琢磨,那味兒就出來了,而且只有琢磨,才能記憶深刻。就像給一幅畫塗色,塗一遍是一遍的效果,多次下來,原來的朦朦朧朧、模模糊糊就清晰地變作了一幅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