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石碼發現綠眼劍獅像,傳或與鄭成功收復臺灣有關

2020-12-05 鷺客社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今日,陪人文地理作家蕭春雷夫婦遊石碼古城。路過一騎樓地段時,忽然聽到蕭春雷說了一聲,「這裡有劍獅「。果然,在騎樓二樓的窗戶上方,赫然發現一造型奇特的劍獅像。這劍獅的眼珠不知用何材質做成,竟綠幽幽地。對於我來說,這是第一次了解到劍獅像的存在。

經過初步了解,大致得悉,這是一種自明鄭以來,臺灣臺南安平地區民宅中特有的避邪物。有一種說法認為,鄭成功軍隊在臺南鹿耳門登陸時,為防禦荷蘭人的槍炮,在藤製盾牌外面鐵板中心鑄造猛獅形象。荷蘭人撤退後,鄭軍將士操練返家時,習慣於把盾牌掛在牆上,刀劍插進獅面的牙縫,正如獅子咬劍一樣。後來,這種劍獅像便成了臺南一帶的闢邪物,正如金門的風獅爺。

但這只是關於劍獅來源的說法之一罷了。

我還是不太清楚,臺南之外,劍獅像的分布情況。至於石碼這個綠眼劍獅像,其造型的奇特,似乎也不太像一般的劍獅像。希望能了解到更多關於此劍獅像的情況,比如主人是什麼人,是不是與臺灣有關係。

我去石碼不少次了,讓我感到印象最為深刻的,竟就是這個綠眼劍獅像。

相關焦點

  • 收復臺灣,趕走荷蘭人,鄭成功到底是如何攻陷熱蘭遮城的?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明朝末年,臺灣被荷蘭殖民者佔領。鄭成功率領南明軍隊進入臺灣驅逐荷蘭人。在跟荷蘭人作戰的時候鄭成功遇到了一塊難啃的骨頭,那就是熱蘭遮城。為什麼說熱蘭遮城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呢,這座城市是荷蘭人在臺灣修建的堡壘,不僅城牆堅固,設施齊全,還有強大的外圍火力,鄭成功率領的船隊對於荷蘭人猛烈的攻擊,讓荷蘭人躲在熱蘭遮城城中不敢出來,而鄭成功的船隊也不敢冒然去攻打。
  • 收復臺灣不久後,鄭成功為什麼要下令處死自己的妻子、長子和長孫?
    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 ——歌德 1662年,剛收復臺灣島沒多久的鄭成功便英年早逝,年僅39歲。鄭成功的死,除了多年徵戰積勞成疾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長子鄭經幹出了違背倫理道德之事,把鄭成功氣得半死。
  • 臺灣是何時淪為荷蘭殖民地,又是何時收復的?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因為它和祖國大陸本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相連部分的陸地沉為海峽,臺灣遂成海島。臺灣在歷史上曾稱「島夷」、「夷洲」、「琉球」。三國時期吳國的丹陽太守沈瑩在其所著的《臨海水土志》(約成書於264—280年)中記載,吳王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軍萬人遠徵,到達夷洲。這是歷史上有關臺灣的最早記載。
  • 解密:日本人為何傳頌鄭成功,因為他是中日混血?
    與此相反,京師淪陷以後的江南各地,湧現出不少精忠報國、救亡圖存的志士仁人,其中首推抗清復明到底、收復失地臺灣的鄭成功。明末清初之際,臺灣被荷蘭侵略者於1642年強佔,臺灣人民不斷起義反抗,屢遭血腥鎮壓。鄭成功率領25000人以及數百艘戰艦自金門出發,經澎湖,直取臺灣,前後苦戰8個多月終於收復臺灣,不幸的是鄭成功卻在5個月後一病不起,終年僅39歲。
  •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是全臺境內最著名的鄭成功祠,也是年代最為久遠的一座。祠廟將建築與庭院結合,環境優美,建築別致,還可尋得一些日治時期的遺韻。如今,這裡不僅是來臺遊客必參觀的一處熱門景點,也是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和臺灣島內唯一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專祠。
  • 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明清交替之際,鄭成功在攻打南京失敗後,轉而把目光盯到了臺灣。當時的臺灣被荷蘭殖民者所佔據,鄭成功成功地把荷蘭人趕走了,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康熙元年,鄭成功去世了,他的兒子鄭經接了班。這讓清廷意識到武力收復臺灣只是時間問題了。不過由於康熙早期麻煩事太多,一時也顧不上臺灣。三藩之亂結束後,清朝的統治更加穩固。僅僅三年左右的時間,康熙就派出20萬水師進攻臺灣,並一舉成功的剿滅了鄭氏政權。康熙收復臺灣,除了絕對實力外,還採取了哪些手段?
  • 施琅收復臺灣之後,為什麼清政府多數人想要放棄臺灣
    統一臺灣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大業,1661年鄭成功率軍橫渡臺灣海峽,討伐強佔臺灣島的荷蘭殖民者,在臺灣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經過8個月的戰鬥,荷蘭人終於在1662年2月9日向鄭成功屈服,退出臺灣。鄭成功雕塑鄭成功雖然收復了臺灣,但是他在臺灣建立了東寧王國,臺灣並沒有實現統一。
  • 臺海觀瀾: 兩岸信眾攜手興建鄭成功廟
    據記載,鄭成功是在明末清初以金門、廈門為反清復明基地,後率兵25000人、戰艦近500艘,1661年在金門料羅祭拜媽祖後,艦隊東指臺灣,在臺南鹿耳門登陸,驅逐荷蘭人,完成光復臺灣的民族偉業。  而今,鄭成功已成為維繫海峽兩岸血脈相承的精神紐帶。鄭成功廟管委會負責人鄭萬江指著正殿大門上的牌匾說:「這是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所題寫的『鄭成功廟』匾額。」
  • 探訪廈門鄭成功廟:緬懷兩岸共有的歷史
    1998年,石井鄭成功廟正式奠基建設。在鄭成功廟的建設中,臺灣100多座延平宮廟共捐資300多萬元。  2010年6月,大陸唯一一家延平郡王祠落成於廈門鴻山公園嘉興寨。  隨著兩岸關係的日益密切,每年有數千臺灣民眾到南安、廈門祭拜、瞻仰鄭成功。「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為世人讚頌,他是兩岸民眾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
  • 康熙收復臺灣後,此人上書康熙,應該直接趁勢拿下日本,永絕後患
    在中國歷史上,臺灣作為和大陸一衣帶水的存在一直備受關注,自從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臺灣就變成了鄭成功家族的地盤,鄭氏小朝廷在臺灣割據多年,自成一派,後來康熙大帝上臺之後就力圖收復臺灣,統一全國,為此他啟用了一個人——施琅。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南安石井鄭成功廟:傳承英雄精神 促進閩臺交流
    在鄭成功廟管委會主任鄭明利的帶領下,記者拾階而上,駐足廟宇前,面朝大海,只見海岸邊停泊著數艘船隻。隨後,記者參觀了主殿。主殿面寬五間,硬山頂三重簷仿古建築,雕梁畫棟,巧奪天工,前有青石大龍柱八根,兩旁及殿後則有十八支大石柱環繞。在鄭成功廟左邊則是三進宮殿式建築的南安鄭成功紀念館和規模宏大的鄭成功碑廊,三者交相輝映,形成閩南獨具一格的仿古建築群。
  • 妙用氣候出奇兵:鄭成功妙用地理知識擊敗荷蘭殖民者
    鄭成功古往今來,在戰爭中,地理因素從來就是一個不可控的變量,它可以像草船借箭,火燒赤壁那樣讓一方優勢大增,也可以像陸遜火燒連營一樣,讓敵方國運大衰,國勢夭折。在17世紀著名的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的戰鬥中,季風,農業,颱風,洋流,潮汐等因素,都影響了這場中西對決的具體過程。
  • 鄭姓名人——少年存志,孤忠一生,收復失地,民族英雄!
    頑強抗清 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並且鄭成功還在沿海地區招兵買馬,並收編鄭芝龍舊部,擴充自己的實力,多年抗爭下來,鄭成功已經成為沿海地區主要的抗清力量。 在清朝遭遇兩次大敗後,想要招安鄭成功,並冊封鄭成功為「海澄公」,但鄭成功根本不接受。
  • "年改"實施首日蔡英文遭阻截 統派號召"收復臺灣"
    摘要:1日是臺灣軍公教警消「年金改革」實施第一天,蔡英文預定要在當天南下臺中市參訪光復新村、綠川、成功嶺等地,但遭遇反「年改」以及統派阻截並高呼高呼「全民拔蔡,收復臺灣」等口號。雖臺中市警局與蔡辦早已緊急戒備,但最後取消蔡英文到綠川的行程。消息一出,反「年改」成員反譏她「會怕就好」。
  • 臺灣島橫過來看像個巨大的蝸牛
    在圖上,橫著看臺灣省的地圖,你會發現像極了一個大蝸牛,也像一片樹葉,飄蕩在祖國大陸的東南邊上。 臺灣省,簡稱「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目前通常被稱作臺灣地區,主要原因是尚未被統一,且與世界上極少部分國家有邦交關係(目前僅剩17個小國),省會臺北。
  • 日本給鄭成功蓋廟、寫詩文,全民推崇,到底是為了什麼?
    在日本平戶,有一座鄭成功廟和紀念館,每年都會有很多日本人到這裡來瞻仰,對鄭成功頂禮膜拜。如今的日本,還奉行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祭,紀念鄭成功。這些是能夠看得到的,此外還有很多文學作品和詩文來讚揚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在這些作品中,比較有名的是《明清鬥記》,詳細的 描述了鄭成功的事跡。
  • 最大古地圖《福建輿圖》系國寶級古籍 與收復臺灣有關
    ­  《福建輿圖》­  與收復臺灣有關­  文獻記載,1683年康熙委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收復臺灣,實現了祖國統一。康熙次年在臺灣島設立一府三縣,即臺灣府及臺灣縣(今臺南)、諸羅縣(後改名嘉義)和鳳山縣(今高雄),隸屬福建省。福建地方官員為了反映這一重大歷史變化,組織人力繪製《福建輿圖》,又稱《福建全省道裡總圖》呈獻給清政府。
  • 如果鄭成功沒有突然去世,他攻取菲律賓的計劃能成功嗎?
    攻臺前,鄭成功對臺灣的認識並不很清晰,他認為那裡物產豐饒,足以成為解決幾十萬兵員糧餉物資供應的基地。投奔過來的荷蘭買辦何廷斌告訴他臺灣有良田萬頃,上了島便可以輕易獲得補充。攻臺部隊出發時,何廷斌又說:「數日到臺灣,糧米不竭。」
  • 打擊西北草原狼,還是進攻臺灣,康熙皇帝到底如何選擇?
    清朝康熙皇帝總計在位61年,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歷史上,先後剷除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島、驅逐沙俄、打擊西北準噶爾部等等。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以後,到底應該先收復臺灣,還是先打擊西北準噶爾部,清朝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作為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年輕的康熙皇帝到底如何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