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專注於世界難題,因為它們太「簡單」

2021-02-08 青看

民科四大公敵:愛因斯坦相對論,哥德巴赫猜想,牛頓經典力學以及熱力學三定律民科三大愛好:科學論證哲學,科學理論算命以及發明新式永動機

為什麼民科專挑這些問題下手呢?就是因為這些問題,題目太簡單了!

比如

理解費馬最後猜想只需要初一數學水準,而理解哥德巴赫猜想更簡單,小學五年級數學知識,任何一個受過基本初等教育的人都能看懂。

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當整數n >2時,關於x, y, z的方程 x^n + y^n = z^n 沒有正整數解。

哥德巴赫猜想和費爾馬最後猜想,蓋世難題,折磨了人類歷史上最聰明的頭腦幾個世紀,卻又如此簡單如此優雅。這和當年弗洛伊德和愛因斯坦吐槽是一個道理。正因為如此簡單優雅,這兩個猜想才會舉世聞名,放到任何一個對數學有興趣的人身上,他也許結結巴巴說不清楚黎曼猜想,但這兩個猜想,卻能侃侃而談,甚至講出一大堆故事。但可惡之處也在於此。它們是那樣暗藏殺機,看似送分,連小學生都可以輕裝上陣和它們戰鬥一番,實則送命,它們難倒了整個人類幾個世紀,因為看起來很簡單,所以無數人躍躍欲試。

民科「奮鬥目標」

也正因為,哥德巴赫猜想和費馬猜想門檻太低,每年為數學界帶來了數不勝數的煩惱,就像有人調侃的,從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到1995年懷爾斯證明費馬大定理,全國各地寄往中科院的證明投稿連起來可以繞地球十圈。

在物理裡面,量子力學就像黎曼猜想,需要一定基礎才能看懂,而永動機和相對論是個重災區,和哥德巴赫猜想一樣,也正是因為門檻低,甚至都不需要什麼文化水平就能理解是什麼意思,不就是製造一個機器能永遠運動嗎?不就是光速不能超越,時間會變慢嗎?不需要理解什麼是摩擦損耗,不需要理解什麼是速度精確定義,然後無窮無盡的信件被寄往各大高校,各個研究所,每年都是好幾大麻袋。

懂得就可以評論

這和當年弗洛伊德和愛因斯坦吐槽是一個道理。當年弗洛伊德向愛因斯坦抱怨,「同為猶太人,為什麼社會上攻擊我的理論的人那麼多,而攻擊你的理論的卻沒幾個?」愛因斯坦回答,這沒辦法,誰叫你的理論家庭主婦都可以指手畫腳,而我的理論即使物理學家都沒幾個懂的。

相關焦點

  • 民科發明的各種永動機 為什麼民科喜歡發明永動機?
    相對論和永動機是民科的兩大「瑰寶」,圍繞它們產生的民科理論層出不窮,其中永動機還造就了大量「發明家」。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關於永動機,上過初中的朋友都知道,違反能量守恆定律。那為什麼民科還發明出這麼多「偉大的」永動機?
  • 鄭曉廷的成功能療救「民科歧視症」
    鄭曉廷是一位62歲的初中肄業生,現任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館長,已經在英國《自然》、美國《科學》等世界頂級科學雜誌,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2010年受聘成為臨沂大學教授。(3月9日新華社)  初中肄業,大學終身教授,這些標籤似乎具有強烈的衝突性,但在鄭曉廷身上卻實現了空前的和諧統一。
  • 如何看待試圖用初中沒畢業的知識推翻主流科學的民科?
    但上百年過去了,相對論和進化論都證明了它們的偉大和正確。而現在的民科們,大多連基本的物理學都搞不清楚,也沒有系統學習過生物學,僅憑簡單的想像力和身邊的一些事,就想推翻已經在上百年各種辯論中被證明正確的理論。給人的感覺無疑是想騎著自行車上月亮。
  • 閒話」民科」
    陌上美國  歡迎關注據報導,前不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王元勸誡民間數學愛好者不要試圖攻克世界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因此,幾乎不可能攻克諸如哥德巴赫猜想那樣的難度極高的歷史性難題。攻克歷史性科學難題猶如十年磨一劍,甚至數十年磨一劍。要磨出泰山不敢當的寶劍,除了要有過人的毅力與恆心以外,還需要有高超的專業技巧,更重要地是在工藝上要有突破性創新。否則,很可能磨出的不是寶劍,而是廢鐵。當然凡事都有例外。民間科學家當中也有水平很高的人士。
  • 人人都有過一個民科的夢
    [摘要]看得多了,發現「民科」喜歡挑戰的,大多是困擾人類的高精尖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永動機」什麼的,還有人直接挑戰牛頓、愛因斯坦。老實說,我自己對這樣的爭論不是特別感興趣,因為科學家們的「引力波」我還沒完全理解,就更別提「民科」的了。不過,對於「民科」,我卻印象深刻。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剛畢業到報社工作,首先要去群工部見習,拆讀者來信,然後把它們分到各個部門去——這其中有大量的來信都是「民科」寫的,主要內容,一大部分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另一大部分,說的則是「永動機」,還有幾篇,講的是「水變油」的。
  • 這種民科水準一般但套路實在太高明
    這個平臺確實會給民科創造發聲的機會。*物理學為什麼是民科的重災區?王青(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物理學之所以會成為民科的重災區,是因為物理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探尋物質與質量的起源、時間與空間的演化,物理學不只有哲學和數學的理性與基礎,更有其現實性。從這個角度講,物理學對「民科」的吸引力更大。
  • 中國民科,重新定義想像力
    然而,只是在文藝領域向傳統相聲和郭德綱叫板的「公式相聲」和真正的「民科」相比起來還是太小打小鬧了。畢竟在民科的世界裡,向大學教授發起挑戰僅僅是入門級操作,深度民科們都是直接向牛頓力學發起挑戰的。8月13日至8月20日,北京召開了一場名為世界哲學大會的國際盛會,在公開的新聞報導中,是這麼形容這場盛會的:怎麼看,這都是一場富有學術氣息的嚴肅大會,確實在誕生至今的百餘年來,世界哲學大會為全世界的哲學交流搭建起了一個寬廣的平臺,為哲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 鄭曉廷:我是從企業走出來的「民科」
    鄭曉廷也關注時下正熱的「諾貝爾哥」郭英森,他不想摻和到這場有關民科之爭的話題之中,儘管他不否認自己也是一名民科。鄭曉廷說:「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從企業走出來的『民科』。在企業中做研究,你得指導生產,得對企業負責,對國家投入的錢負責,你得根據你的實際問題來設立研究的課題,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調查論證,不是不負責任的亂想」。
  • 網紅民科「郭英森」的民科到底是什麼圈子?
    這也是民科稱其為「官科」,暗示其官方腐敗做派打壓他們的一個原因。網友們似乎就覺得不服氣了,丫咱不就是民間點嗎?為什麼官方的科學家就高高捧著,民間的就如此奚落?看不起人麼?其實不是這樣的!答案很簡單,民間科學家,從嚴格意義講,絕對不能算科學家,而應該算空想家。為什麼這麼說呢?
  • 為何有些民科反對達爾文、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世界沒有真理?
    他就有什麼樣的,那太複雜了,你同樣你種了這一片地,同樣的施肥澆水它長出來的莊稼就是有高有低,大小不成熟的一樣的地,土地是一樣是一樣的,那莊家都一邊長嗎?所以說,這些個東西它不是說著玩的東西啊,拿著就開玩笑。特別是,因為一個科學家某些錯誤的理論就否定他所有的理論,那更是荒謬的!還有就是,科學家不是因為他是科學家才是說的對,而是他發現一些相對當時時代來說進步的東西,並且得以證明,才是成了科學家!
  •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
    如何辨識民科?判斷民科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將民科和有意義的猜想區分開來?我認為目前中國網上輿論對民科民哲的聲討肯定是過了,這並不是什麼好現象,當然也與目前我國大多數科學基本常識普遍缺失有關,即使一個大學生往往連高中物理知識也不知道,比如讓任意一個大學生解釋一下現在大夏天從冰箱拿出一瓶可樂,為什麼瓶子表面有一層水汽之類的問題,這些本來高中生都知道的,但估計至少有一半人無法回答。
  • 世界欠中國民科一個諾貝爾數學獎
    虎嗅註:在我們的一般認知體系中,「民科」往往和「反智」「異想天開」等字眼掛鈎。民科大軍中,許多人只是把業餘愛好上綱上線,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中;但也有許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是「民科」,但卻另有所圖。民科從何而來,最終會去向何方?這永遠是個有意思的話題。
  • 你誤會民科了,真正的民科是這樣的
    民科,顧名思義,就是民間科學家,和官科相比,名科的劣勢太多了,因此,民科是非常少的,每一個民科都是人類的財富。不過,現在民科在很多人的眼裡成了徹徹底底的貶義詞,這主要歸功於一類獨特的群體,這類群體抱著不明的動機,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自己「特殊」的邏輯,今天否定牛頓的經典力學,明天否定達爾文的進化論,後天否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大後天製造永動機,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他們不能推翻的。
  • 民科偽科學,神話需謹慎_網易新聞
    北京大學副校長王義遒評價民科說,「你會覺得比較可惜,他們確實有一些想法,但基礎太差,想的東西沒有科學根據或早就是人家解決了的,但自己不知道。」77歲的老人陳敏道,為了解決用尺規作圖三等分一個角的難題花了56年,然而近200年前法國數學家伽羅華的群論就可以證明尺規作圖不可能三等分一個角,而直到2003年他才知道這是古希臘三大作圖難題之一的題目。
  • 回應問題:「你見過哪些奇葩的民科?」
    抱歉,我不是來揭露什麼「奇葩民科」的,我是來質疑民科這個詞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民科這個詞,在知乎上常常出現在評論區,仿佛鑑定別人觀點,看法,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丟兩個字過來:「民科」。畫《克裡斯蒂娜的世界》的安德魯·懷斯,沒上過美院,都是在他爸的工作室接受的繪畫訓練,算不算「民繪」?在空軍航空兵服役,退役後當過工人,後來開始文學創作的鄭淵潔,算不算「民文」?
  • 「民科」是如何煉成的
    這些名詞都是他從科普文章裡看來,看得久了,太熱愛了,以為是自己獨創的了,這也是一個常見的自欺欺人心理現象。  這樣的具有深度「科學情結」,但又對真正的科學研究缺乏基本了解,獨自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的人士,一般被稱為「民間科學家」。這當然不是一個嚴格的名詞,標榜「民間」是他們認為「官方」做的都是錯的,只有他們才真正熱愛科學的。
  • 與「民科」作戰的年輕人:一場捍衛科學的大戰
    雷紹武說,他提出自己的理論,是因為現在的科學家,利用自己的權威,把人類引領到了錯誤的方向,他「不得不這麼做」。後來,因為敢於和「民科」正面叫板,被票選為吧主。最初,「反民科」吧友們試圖用最簡單的模型論證雷紹武的錯誤。一位網友提問,物體自由落體1秒,下落距離是多少。雷紹武回答9.8米。一位北大物理系的博士利用實驗室設備,做了實驗,列出實驗過程和詳細數據——物體自由落體1秒下落4.9米。雷紹武不承認,「實驗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
  • 歷史上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嗎?
    按照現在關於民科的定義,從古至今歷史上就沒有民科出身的科學家,能被稱之為科學家的都不是民科。民科與科學家處於對立面。在早期民科就是指民間科學家,指一群游離在官方體制之外的科學研究者,或者說其主要工作並不是長期進行科學研究,而是業餘愛好。
  • 「最牛民科」鄭曉廷:初中肄業 被聘為大學教授
    2010年,鄭曉廷在《科學》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自從迷上古生物學之後,他請了一個英文翻譯,這名翻譯的主要任務是第一時間翻譯國外的研究成果——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兩名來自英國的古生物學家,他通過把兩種原始鳥類的羽軸直徑與現生鳥類的羽軸進行對比,發現這兩種原始鳥類的飛羽羽軸太細弱,可能無法支持鳥類熟練飛行,因此認為飛行是在鳥類演化過程較晚期才發生的。
  • 民科為啥總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過不去?
    時「文革」相去不遠,國家到處百廢待興,對科技人才的需要極大,所有人都迫切的希望「迎頭趕上」,不少人都相信「走捷徑」才能儘快追上歐美,這給了民科們生存的土壤。但至如今,民科實質上已經淪落為「偏執」「妄想」「不切實際」「誇誇其談」「玄學愛好者」的等義詞,在輿論場上名聲臭不可聞。究其原因,並非是源於民科們的狂妄自大和思維的奇葩,而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待人處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