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點評專家:顧國平
譯題一:Man's Need For 'Me Time' Casts A Pall On 'Us Time'
I have been dating "Kate" for a year. She's caring and down-to-earth. We have so much in common, and time goes by quickly when we're together.
That's why, when a new job brought Kate closer to my place, I told her she could stay with me, so her commute would be less stressful while she gets used to the job and learns her way around. I enjoy making us dinner, since I get home two hours before she does.
After being single and living alone for six years, I want a relationship. Maybe in the future I'll want her to move in with me. We spend weeknights together and go out as a couple every weekend. But I also like "my time" and "my night out."
參考譯文:
男性需要「個人時間」,「二人世界」烏雲密布
我和凱特交往有一年了。她很有責任心,又講求實際。我們志趣相投,和她在一起時,時間總是過得很快。正因如此,當凱特找到一份離我家很近的工作後,我告訴她可以住在我這兒。這樣,她每天就不需為上班來回奔波,便於更好地適應工作和熟悉新環境。我比她早兩個小時回家,我也樂意為我們倆準備晚餐。經過了六年的單身獨居生活後,我渴望一份穩定的感情。或許不久後我會讓她搬過來和我一起住。那樣我們就能一起共度每個夜晚,周末像夫妻那樣外出。但同時,我也很希望能有個人的時間,希望有的晚上能獨自出去。
這段文字講的是一位男士在「單人世界」和「兩人世界」之間的糾結心態。從語言本身來說,應該是近段時間來我們遇到的最簡單的文字了。看了網友的翻譯,印象是部分網友對這段文字中的時空關係有些迷惑。這兩口子到底是否住在一起了?!這就需要追溯原文。這段文字出現在網上類似「情感求助」類的欄目中,是一位男士向欄目主持人傾訴自己的問題並尋求幫助。他既渴望同新女友生活在一起的兩人世界,卻又想保留單身生活的部分自由。了解這些後,就基本不會產生時空上的誤解了:這兩口子還沒住到一起,男的提出了邀請,卻又擔心對方搬過來後可能影響單身自由。就語言來說,只談兩點。第一是標題,應該是文中最值得推敲的部分了。首先看短語「cast a pall」,相當於「cast a shadow」,是留下陰影、造成不良影響或衝擊的意思,可根據上下文選擇意思相近的詞。其次是「Me Time」和「Us Time」的處理。網友們有直譯的,也有通過搜尋漢語習慣表達套譯的,從意思傳達上兩者皆可。網友Villa的處理讓人眼前一亮:「男性需要『個人時間』,『情侶時間』烏雲密布。」上面的參考譯文是本人借花獻佛,只稍作了改動。第二,關於短語「learns one's way around」,它在意思上其實是前面「gets used to the job」的重複,兩者在一起處理成「適應工作,熟悉環境」即可。有網友在理解時將該短語拆開,過於摳「way」,翻成「記憶周圍的道路」,顯得過猶不及了。
譯題二:How to Deal With a Narcissist
In "Emotional Freedom" I describe how to recognize a narcissist. Here are some ways: Their motto is "Me first!" Everything's all about them. They have a grandiose sense of self-importance and entitlement, crave admiration and attention. A legend in their own mind, the world is reflected in their image. They'll corner you at a party, recount their life saga. Some narcissists are unlikable, flagrant egotists. Others can be charming, intelligent, caring -- that is, until their guru-status is threatened. When you stop stroking their ego or beg to disagree, they can turn on you and become punishing. Once you catch onto this pattern, a narcissist seems about as charming as a banana peel.
參考譯文:
如何與自戀者相處
在《情緒自由》(Emotional Freedom)一書中,我描述了如何識別自戀者的方法,舉例如下:自戀者信奉「唯我獨尊」——事事都得以他們為中心;他們自視甚高,極度渴望他人的讚賞與關注。整個世界在他們心中也只不過是一部映襯和譜寫自我的傳奇。聚會上,他們會逮住你不放,滔滔不絕,反覆講述他們的 「英雄事跡」。一些自戀者令人生厭,是徹頭徹尾的自我中心主義者。而有些自戀者也可能聰明可愛,富有愛心——當然,條件是他們的「領袖」地位不受威脅。若你不再奉承或試圖表達不同觀點,他們可能馬上會矛頭一轉,與你為難。當你清楚了自戀者的一般特點後,你會發現他們其實也挺可愛,遇到了雖讓人尷尬,卻也無傷大雅。
這一段文字語言非常優美,生動形象地刻畫了自戀者的主要特點。其中,像grandiose sense,crave,corner,life saga, guru-status等詞尤其精妙,自戀者們自以為是、高高在上、步步緊逼的形象躍然紙上。另外「beg to disagree」中的beg也尤為到位,表現了在自戀者趾高氣揚的氣場的威逼下他人是多麼被動和渺小。這裡要特別提一下的是網友Simpletom,翻譯這段文字時修改了4稿,而且確實一次比一次好,這種對「更好」的追求在翻譯練習中值得提倡。下面就網友誤譯較多的兩個地方以及最後一句中「as charming as a banana peel」所涉及的翻譯中歸化與異化的問題談一下。第一,關於「corner」,網友有誤譯,比如翻成「拉幫結派」、「讓你在其他朋友當中左右為難」,也有過於拘泥於其字面意思,翻譯成「把你逼到一個角落裡」、「讓你置身於角落」、「在晚會某個角落」、「把你逼到牆角」等。其實,corner作動詞時,一般多取「像把…逼到角落」的引申義,譯為「逼(迫)著…」即可,網友中不少人處理成「攔住/逮住你不放,逼你聽…」都是很好的翻譯。第二,「stroking their ego」也有部分的誤譯,幾位網友取了stroke「打擊」的意思,翻譯成「打擊到他們的自尊心」、「打擊他們的自戀」等,其實要是完整地看這句話,把其前面的「stop」放進來後,就會發現這一處理是有語義邏輯的矛盾的。Stroke一詞這裡應取其「輕撫、撫摸」之義,整個短語(「撫摸對方的自尊」)處理成「處處順著他」或「奉承」等就可以。這裡再給有興趣的網友提供一個stroke one's ego的近義詞:massage one's ego,也是常用的表達。最後,從大家的翻譯中能明顯看出來,這段文字最費腦筋的地方是最後的「香蕉皮」一詞。這裡涉及英語文化現象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的問題。簡單說來,異化就是翻譯中保持原文中文化現象的本來面目,而歸化則是要在譯文中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選用貼近漢語言文化的文字。網友們的譯文五花八門,下面是我摘錄的一些頗具代表性的譯文:「像香蕉皮一樣迷人/可愛/有魅力」、「猶如香蕉皮一樣令人討厭」、「像香蕉皮一樣容易對付」、「跟香蕉皮一樣粘人」、「像喜劇演員一樣迷人」,這些翻譯的問題是都沒有解決香蕉皮是什麼、為什麼自戀者像香蕉皮的問題。Banana skin/peel一詞除了實物意義上的「香蕉皮」的意思外,在習語或俚語中還有「something unforeseen that causes difficulty and embarrassment」的意思,是從人不小心踩上香蕉皮而摔倒從而引起難堪這一意思引申過來的。在英美,踩香蕉皮摔倒是一個很具喜劇效果的動作,在很多搞笑片中都屢試不爽,因此幾乎成了一種文化現象,而「香蕉皮」一詞也由此獲得了我們漢語中沒有的引申義。上述例舉的翻譯都屬於簡單的異化處理,當然翻譯理論界確有人推崇這種方法,但問題也很明顯,讓漢語讀者如墜雲裡,不知所云。因此,即使堅持用異化法,也最好是做些補譯,以作說明。對香蕉皮一詞考慮最深入的非上面提到的四易其稿的Simpletom網友莫屬,其處理如下:「好比香蕉皮, 當其未剝, 煞是誘人, 棄之於路, 則必小心繞過!」從方法上說,這是異化歸化結合法。該網友的理解也頗有見地,語言表達水平也很優美,要說問題的話,在於進行歸化處理時對英美文化中「香蕉皮」一詞原本意思的理解尚有偏頗。這裡我個人還是推薦用異化歸化結合法或歸化法,兩種方法我都做了試譯,供大家參考:1,結合法:「你會發現他們其實也挺可愛,就像地上的香蕉皮,踩上了可能讓你摔跤,但摔了也無妨,一笑了之即可。」2,歸化法:「你會發現他們其實也挺可愛,遇到了雖讓人尷尬,卻也無傷大雅。」很明顯,參考譯文中我採用的是第二種方案。最後也希望大家有時間的話向Simpletom網友學習,繼續推敲譯文,提供更好的翻譯。
譯題三:Twitter, email, texts: we don't talk any more!
It's 7.28 am and I crack open my laptop and take a crafty peek at my email. I'm not yet out of bed but it's a simple task to reach across the duvet and pull my MacBook towards me. Emails checked, I click on to my Facebook page, in case I'm missing anything. That's when I notice my 13-year-old son (and FB friend) is online and doing exactly the same thing. "Get off the damned computer and go downstairs for breakfast. NOW!!!!" I message. Frantic footsteps rush past my bedroom door. What has happened to my family? We're in danger of never speaking to one another again ...
參考譯文:
推特,電郵,簡訊:我們不再交談
清晨7點28分。我打開筆記本電腦,瞥了一眼郵件。雖然我還沒起床,但從被子上方拉過蘋果電腦並不費事。看完郵件,我登錄到臉譜網頁,可不能錯過什麼事。剛登錄,我就發現我13歲的兒子(也是我的臉譜好友)跟我一樣在線。 「放下該死的電腦,下樓吃早飯!馬上!」我發了信息。臥室門口傳來一陣忙亂的腳步聲,一閃而過。我們家怎麼了?我們是否不再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又是一段很有意思、戲劇性很強的文字。隨著現代通訊方式闖入家庭,不少人擔心家人間面對面交流的傳統會受到衝擊。作者從一大早和自己的兒子在臉譜網上的遭遇開始,引出對該問題的思考。同第一段文字類似,此處語言不難,重要的是要將文字中戲劇性的味道翻出來,大家都完成得不錯。就語言來看,可說的點不多。第一句中的「crack open」和 「take a crafty peek at」很有特點,都是作者清晨剛醒、睡眼朦朧時的動作。Crack open說明開機時是發出些聲響的,有網友翻成「砰地一聲/啪的一聲打開」確實符合原意,只是聲音到底有多大確實是個問題。參考譯文中做了簡化處理,略去了發聲的細節。而take a peek at只是說作者看了一眼,看看有沒有郵件;有幾位網友的譯文中說此時就查閱或瀏覽了郵件,與原文有出入,下文所說的「Emails checked」才是這一層意思。此外,「Frantic footsteps rush past my bedroom door」應該是最有戲劇性、最讓人忍俊不禁的一句。兒子一大早在網上被老媽撞著,那種狼狽與驚慌的樣子展現得淋漓盡致。為表現這種驚慌,參考譯文中也做了些誇張處理,用了「一閃而過」來表明兒子跑過老媽臥室門口時的速度之快。最後,關於作者給兒子發的信息中「damned」一詞的處理,我們到目前為止的翻譯文字中一般很少有罵人或爆粗口的。絕大部分網友都翻成「該死的」,比較適合家庭中家長教訓孩子時的語境和氛圍的;此外,有網友翻成「那破電腦」也是挺好的。之所以要提這個詞,是因為有一位網友翻譯成了「TM的」,有些過了,一般家長應該對孩子是不會用這麼粗的語言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立場無關。歡迎大家討論學術問題,尊重他人,禁止人身攻擊和發布一切違反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的內容。
更多文章
注重對原文整體上的把握
翻譯是一件細活
譯者也要深刻研究母語和母語文化
詞義的推敲與選擇
翻譯的關鍵—追溯並吃透上下文
翻譯中的增詞與減詞
翻譯中的勘誤與隱喻「取捨」
英譯漢時不要掉入理解的陷阱
翻譯語言同樣可以生動形象
翻譯中對網絡資源利用
語言的約定俗成與翻譯
英譯中過程中的詞義判斷
翻譯中回譯和隱喻的處理
點擊進入譯點通
專家簡介:
顧國平,浙江湖州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教師,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博士,從事美國外交、中美關係研究和英語教學,有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篇,譯著一部,編著兩部。
(作者:顧國平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編輯:Ju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