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團隊固態電解質成果遭質疑 儀器大戰佐證關鍵論點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2019年1月25日,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南策文院士和李亮亮副研究員團隊通過系統實驗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探究了一種新型的PVDF基固態電解質與鋰金屬陽極之間的界面,發現原位形成具有穩定、均勻鑲嵌結構的納米級界面層可以有效抑制鋰枝晶的生長。研究成果以「Self‐Suppression of Lithium Dendrite in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with 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Based Solid Electrolytes」為題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義大利米蘭-比科卡大學的Piercarlo Mustarelli教授團隊對上述工作中「純PVDF基固態電解質」這一概念提出質疑,他們認為不可能利用純PVDF聚合物製備出無溶劑的鋰離子導體固態電解質,而且由於DMF溶劑的存在,文中所報導的固態電解質實際上應該是凝膠電解質。相關評論以「Is It Possible to Obtain Solvent‐Free, Li+‐Conducting Solid Electrolytes Based on Pure PVdF? Comment on 「Self‐Suppression of Lithium Dendrite in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with 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Based Solid Electrolytes」」為題,於2020年2月27日在線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Piercarlo Mustarelli教授等人認為DMF沸點高達153℃,即便在真空條件下也不可能從聚合物基質中完全移除。而且,南策文院士團隊的文章中並沒有給出相應的熱重表徵數據來證實DMF已經被完全從PVDF電解質中移除。

  為驗證這一說法,PiercarloMustarelli教授團隊根據南院士文中的描述,採用同樣的PVDF-LiFSI(3:2, w:w)電解質體系和DMF-THF(3:7, v:v)的溶劑體系進行研究,並且同樣在80℃真空乾燥20h。然而, 熱失重曲線表明,即使是沸點相對較低的THF溶劑(66℃),經過上述處理後都沒被完全除去。而且由於DMF的蒸發,曲線幾乎呈線性下降趨勢,甚至持續到250℃的高溫都沒能完成,說明PVDF電解質體系中至少含有13%以上的DMF溶劑。TGA曲線(N2氛圍)同樣證實,上述電解質體系中含有大約14%的溶劑殘留。

PVDF電解質薄膜的熱重分析結果

  同日,Advanced Materials在線發表了南策文院士與李亮亮副研究員團隊正面回應上述質疑的文章,文中認為少量溶劑殘留並不代表該電解質就一定是凝膠電解質,「含有自由溶劑分子」的才算是,而文中報導的PVDF電解質中不存在自由DMF溶劑分子,因此實質上是不含自由溶劑的固態電解質而非凝膠電解質。

  南策文院士與李亮亮副研究員團隊從自由溶劑存在形式、離子傳導機制以及性能優越性等角度出發,針對質疑進行了正面回應:之前文章所報導的PVDF基固態電解質薄膜中確實存在著少量DMF溶劑的殘留。氣相色譜和固態核磁共振光譜結果證實,PVDF-LiClO4體系和PVDF-LiFSI體系中溶劑的殘留量分別為13%和15%。然而,他們認為儘管有少量的溶劑殘留,但是並不代表該電解質就一定是凝膠電解質。

  雖然文中報導的PVDF基電解質薄膜中有少量溶劑存在,但是其中溶劑並不是以自由分子的形式存在。由於大量吸收液體電解質,普通PVDF基凝膠電解質的溶劑含量通常超過50%,其中含有大量的自由溶劑分子。而我們所製備的電解質薄膜中溶劑含量(13%-15%)遠低於凝膠電解質中的溶劑含量,更重要的是,薄膜中不存在自由DMF溶劑分子。拉曼光譜和紅外光譜證實, PVDF基電解質薄膜中經過80℃長達12小時或20小時的真空乾燥處理後檢測不到自由DMF分子的拉曼或紅外信號,這說明殘留的DMF溶劑分子全部與Li+發生配位形成了[Li(DMF)x]+的離子複合物。因此,南策文院士團隊認為,他們製備的PVDF基電解質中殘留的DMF溶劑分子以鍵合態而非游離形式存在,與那些含有大量游離溶劑分子的普通凝膠電解質是不同的。

南院士團隊所製備的PVDF基電解質膜與常規PVDF基凝膠電解質中溶劑含量對比

PVDF電解質薄膜中DMF溶劑分子的存在形式表徵

  全固態型電解質是由鋰鹽和高分子基質絡合而成,而凝膠型電解質則是由鋰鹽與液體塑化劑、溶劑等與聚合物基質形成穩定凝膠的電解質材料。毫無疑問,固態電解質是非溶劑體系,而凝膠電解質中含有大量的溶劑。那麼,含有少量非游離溶劑殘留且具有類固體機械性能的電解質屬於固體電解質還是凝膠電解質呢?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打破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瓶頸 中國科大提出原子級解決方案
    但能解決這些問題的下一代固態鋰電池仍存在很多尚未攻克的難題。8月21日,頂級學術期刊《Matter》刊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馬騁教授和他的合作者最新成果,他們提出來一種新策略,可以有效解決下一代固態鋰電池中電極材料和固態電解質接觸差這一關鍵問題,合成出的固態複合物電極展現出優異的容量和倍率性能。
  • 進展|全固態鋰電池關鍵固態電解質材料與金屬鋰負極的熱穩定性研究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清潔能源重點實驗室E01組陳汝頌博士生在禹習謙研究員和李泓研究員的指導下,利用絕熱加速量熱(ARC)技術研究了幾種主要氧化物固態電解質與金屬鋰的熱穩定性,發現除石榴石型固態電解質LLZO外,其他固態電解質與金屬鋰接觸後在加熱升溫過程中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熱失控。
  • 固態鋰電池電極-電解質接觸問題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騁教授課題組和清華大學南策文院士團隊在鋰電池固態電解質的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者使用球差校正透射電鏡對固態電解質和電極材料的界面進行觀測,發現富鋰層狀結構的正極和鈣鈦礦結構的固態電解質之間可以形成外延界面。利用這一現象,研究者製備了倍率性能可與傳統漿料塗覆正極相比的複合正極,為克服固態電池中電極-電解質接觸差這一瓶頸提供了新思路。
  • 崔屹團隊:聚合物固態電解質不安全?防火、超輕聚合物固態電解質來了
    基於液態電解質的鋰離子電池由於有機溶劑電解質自身存在安全性隱患,促使了人們加快對固態電解質、離子液體、聚合物及其組合進行研究。開發與液體電解質電池相當的能量密度、高離子導電性、超薄、輕質固體電解質成為研究的目標。   電化學鍍鋰、剝離過程中容易形成的鋰枝晶容易刺穿隔膜,導致電池短路,最終引發火 災和悲劇。
  • 硼原子替代碳原子 閉合硼酸鹽或成固態鋰電池電解質材料
    據外媒報導,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LLNL)的科學家Brandon Wood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科學家Mirjana Dimitrievska負責牽頭一項國際性研發合作,其研究團隊發現在
  • 上海矽酸鹽所固態電解質陶瓷材料研究獲進展
    固態電解質陶瓷是構築固態鋰金屬電池的核心材料,能夠解決液態電解液引起的燃燒爆炸等安全問題。其中,石榴石型Li7La3Zr2O12(LLZO)固態電解質具有高室溫離子電導率(10-3 S·cm-1)和對鋰金屬的穩定性,被廣泛應用於固態電池研究。
  • 基於硫化物電解質的鋰/硫化物全固態電池
    相較於傳統電解液的鋰離子電池,基於固態電解質的全固態鋰電池未來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可以預見,發展全固態鋰電池有望突破傳統液態電解質鋰離子電池的瓶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早期研究中,由於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較低,全固態鋰電池在與有機電解液鋰離子電池的競爭中並不具備優勢。但近年來,科研人員在固態電解質電導率方面取得了突破,尤其以LGPS為代表的一系列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傳統液態電解質。
  • 可列印的高性能固態電解質薄膜,用於下一代電池
    然而,由於傳統的有機電解質在許多情況下引起火災和爆炸,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在過去幾年中屢屢受到質疑。陶瓷固態電解質 (SSE) 薄膜有望通過阻斷導致短路和熱失控的鋰樹突,同時為下一代鋰離子電池提供高能量密度,解決安全問題的可行解決方案。然而,當前的 SSE 薄膜具有低離子導電性,從 10-8到 10-5S/cm,可歸因於材料質量差。
  • 舒紅兵院士團隊發文回應論文被質疑
    ,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成果。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44歲的舒紅兵是當年全國生命科學領域最年輕的院士。在2020年10月28日,有報導稱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被指眾多文章涉嫌學術不端(點擊閱讀),尤其是一圖多用(同一文章一圖多用,不同文章一圖多用),包括了Immunity,PNAS,Cell Research等研究成果。有部分共同的作者參與,通過翻轉,在2009年發表在Science in China.
  • 浙大副書記鄭強:學術成果堪比高福院士,卻常遭人質疑譁眾取寵
    浙大副書記鄭強:學術成果堪比高福院士,卻常遭人質疑譁眾取寵 五年前,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中國青年報社聯合主辦了評選「學生喜愛的大學校長」的活動。在這場完全由學生評選、頒獎的活動中,時任貴州大學校長的鄭強入選並獲獎。
  • 可攜式質譜及全固態ICP光源新儀器發布會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共同開發的數字式高效全固態ICP光源為全數位化設計,其狀態參數均可通過計算機採集、設置和控制;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頻率穩定性和功率穩定性;光源系統具有故障診斷功能、自動阻抗匹配功能和自動保護功能。目前該成果已申請1項發明專利和2項實用新型專利。
  • 成果!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團隊以石墨烯和聚丙烯腈為基礎材料,製備了新型碳膜,具有鋰離子導通、溶劑阻擋的特殊功能,大幅度提升了鋰金屬電極的循環穩定性,為開發鋰金屬電池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成果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發表。
  • 劉玉龍教授:聚合物全固態鋰電池的研究
    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又稱為離子導電聚合物。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可用作鋰離子電池電解質。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在電子、醫療、空間技術、電致顯色、光電學、傳感器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2021年3月11-12日,由中國粉體網、中國顆粒學會能源顆粒材料專委會主辦,長沙礦冶研究院先進材料研究所協辦的第二屆高比能固態電池關鍵材料技術大會將在長沙吉美國際會展酒店隆重舉行,屆時,劉玉龍教授將帶來報告《聚合物全固態鋰電池的研究》,與參會嘉賓分享相關研究成果
  • 中科院團隊在固態電池研究領域獲進展
    記者9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近期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進展,(固態電解質鋰離子傳輸模式示意圖)固態電池是採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液態電解質的新型電化學儲能器件,具有安全性能高和能量密度高的特點
  • 東華大學王宏志團隊《ACS AMI》:基於穩定水凝膠電解質的柔性且可水下使用的鋅離子電池
    近來,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宏志教授課題組已在可穿戴熱電器件和固態鋰電池領域開展了相關工作,開發了基於碳納米管互穿二硫化鉬薄膜的高輸出電壓的熱電腕帶(Adv. Funct.., 2020, DOI: 10.1002/adfm.202002508),基於雙層異質結構固態電解質的高安全、高能、極端環境耐用型鋰金屬電池(Adv. Energy Mater., 2020, DOI: 10.1002/aenm.202000709)。
  • 高離子電導率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空氣穩定性研究進展
    與液態電解質相比, 固態電解質不揮發、不燃燒, 能夠在更寬的溫度範圍內運行, 提高了電池的安全性和耐用性. 此外, 採用固態電解質組裝的電池省去了隔膜和液體等非活性物質, 降低了電池的重量和體積, 簡化了電池設計並通過電池疊片實現了電池組更高的能量密度. 固態電解質主要包括聚合物電解質, 氧化物電解質和硫化物電解質.
  • 清華大學尤政院士團隊:智能微系統技術的研究成果與應用前景
    本期「國之重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壹智庫專訪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尤政院士領銜的智能微系統團隊,探究先進的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研究成果將會帶來什麼樣的應用前景。三、智能微系統團隊的研究成果與應用前景尤政院士帶領的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智能微系統團隊,圍繞尖端科技前沿與國家戰略需求布局,聚焦世界科技發展的新發現、新理論和新技術交叉融合,以MEMS技術、微系統技術的理論、設計、製造、集成為基礎,面向航天、國防、能源、醫療等國家戰略領域面臨的測量儀器微型化
  • 固態電解質0-25℃循環,離子電導率提升100倍
    固態電池電解質,但由於PEO的高度結晶性和環氧乙烷(EO)鏈與鋰離子的親和性,只能在室溫以上使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會明院士和李峰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在材料研究頂級期刊Adv. Funct. Mater.上發表了題為」 Homogeneous and Fast Ion Conduction of PEO-Based Solid-State Electrolyte at Low Temperature」的研究性論文。
  • 固態電池也產氣?如何抑制?——中科院物理所固態電池最新成果
    大量的研究關注固態電池的界面及電化學性能的改善,然而對於固態電池的安全性相關的行為尤其是產氣行為,研究較少。2成果簡介本文針對PEO基固態電池體系,結合實驗和計算系統地研究了其在高電壓狀態下的產氣行為,發現了儘管PEO基聚合物電解質的電化學窗口只有3.8V,但是單純PEO電解質直到負載電壓達到4.5V時才開始出現明顯的產氣分解的行為。
  • 我校固態鋰電池團隊取得系列高影響力成果
    新聞網訊 2020年,我校固態鋰電池研究團隊在中科院「百人計劃」、「泰山學者」郭向欣教授的帶領下,取得一系列高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以青島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在Electrochem.Today Nano, 2020, 10, 100075(第一作者黃瑋麟)發表2篇綜述文章,系統闡述了實用化固態電池的設計策略與優化方案。以此為指導方針,在ACS Energy Lett., 2020, 5(1), 252-262(IF=19.003,引用23次)、Energy Storage Mater., 2021, 35, 512-519(IF=16.28,第一作者畢志傑)、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