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諾獎得主馬哈德萬:化平凡為超凡的摺紙狂魔

2020-11-13 世界科學

水龍頭滴水背後的複雜動力學機制,膠墊失效的過程,泥漿又是怎麼開裂的——這些問題似乎無關緊要,甚至有些無聊,但馬哈德萬(L. Mahadevan)對它們全情投入且樂在其中。

這位來自哈佛大學的應用數學、物理學以及有機和進化生物學教授,喜歡通過數學和物理學工具探索平凡的現象,讓我們了解到許多看似理所當然以至於不被思考的對象和行為都是非凡的——只要你願意去深入研究。

從紙的皺、折、裁到白蟻丘的幾何結構,再到大腦的摺痕與蘋果的凹陷,馬哈德萬將整個世界變成了他的實驗室

對他來說,日常生活充滿著魅力。即使司空見慣的一張紙都能對他產生特別的吸引力:馬哈德萬描述了被打溼的紙的「面外變形」(out-of-plane deformations),分析了弄皺的紙張會有怎樣的幾何結構,以及掉落的紙張的空氣動力學特性;他還就流體力學裡的「穀物圈效應」(Cheerios Effect)給出了明確解釋。

「穀物圈效應」是指懸浮於牛奶中的穀物圈會有一部分聚集或貼著碗邊分布的現象

馬哈德萬甚至給面向哈佛大學本科生的雜誌寫了一篇文章——《油漆變幹的過程》(Watching Paint Dry),這類研究通常被同行們認為是最乏味的東西。

他指出,這篇文章「只是試圖告訴學生,他們不一定總是要跟隨大多數人。每個人都說他們應該解決一些大問題,這很好,但這些小問題也需要有人研究。」

儘管馬哈德萬的風格確實不怎么正統,但他的工作為他贏得了認可和好評。

1995年獲得史丹福大學的博士學位後,他到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以及哈佛大學一系列知名機構任職,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還成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

他的研究助其贏得了2006年的古根海姆獎、2007年的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及2009年的麥克阿瑟天才獎,獲獎理由是他將「複雜的數學分析應用於物理與生物科學領域各種看似簡單實則煩人的問題」。

馬哈德萬非常感謝他所在學校一直給予的學術自由。

他說道:「在平凡的世界裡找到壯麗的景象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由於日常生活是混亂的,許多現象不斷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我們總不缺問題,我也從沒想過自己可能會無聊。」

美國科普媒體《量子雜誌》(Quanta Magazine)最近採訪了馬哈德萬。

關於紙張變形——包括摺紙的摺痕(上圖紅色)以及剪紙的切口(下圖白色)——的數學運算一直都是馬哈德萬感興趣的內容之一

Q:您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想研究的東西在別人看來是無聊的?

我一直都這樣,這可能是個人價值取向的問題。我不是那種會覺得某些問題要比其他問題更重大的人。在我看來,研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什麼是無聊可笑?哪個叫意義重大?這似乎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畢竟,大自然不在乎這些!

這種觀點可能源於我經常跨領域研究。

從印度來到美國後,我先在史丹福大學學習工程和數學,接著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後來去了劍橋大學做結合數學和物理學的工作,現在又進入哈佛大學,在生物學、數學和物理學之間漫遊。遊走學科之間的一個好處是可以獨自一人穿過雜草,尋得明路。我很樂於探索許多看似輕微的景致,如果發現有其他人也和我有相同的情趣,我還蠻驚訝的。

Q:您這幾十年來一直專注於研究——變皺、弄溼、摺疊、裁切或下落。為什麼著迷於此?

從一個小問題切入,然後把它變成一個大問題。20多年前,也就是我的科研生涯初期,我開始思考把一張紙弄皺會怎樣。這裡頭沒有所謂的頓悟,我只是在考慮它的結構——摺痕和折角。我們仍然不知道如何用物理和數學語言精確闡釋折皺的原理。而這些問題將涉及微分幾何與微分方程。

幸運的是,科學是非常寬容的。你可以犯錯誤或陷入迷茫,但是從長遠來看,我們最終都會得到正確答案。

Q:您最近在摺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弄皺一張紙是一個非常混亂的過程,而摺疊卻可以非常有序,這就是摺紙的全部意義所在。2020年早些時候,我們展示了如何通過在一張平整薄層上引入摺痕來摺疊成任意三維形狀。我們的方法與常用方法相反。

通常,人們會從紙的邊界向內摺疊,但我們選擇從紙的中心開始向外。這是以前沒有人做過的事情,它使我們能夠折出任何形狀。同時,我們已經將這種新方法轉換為一種可以用於計算或製造的算法。

Q:您在剪紙方面的工作好像也取得了相似的成果?

在某些方面,剪紙比摺紙更有意思,因為你可以切割它,可以完全控制形狀。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從離散微分幾何中發現的數學原理設計一種算法,告訴我們從平面上創建任何3D形狀所需的切割模式。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是將裁切和摺疊結合起來,成為更好的「裁縫」。

Q:聽說,您最近還在研究白蟻丘,不知您是怎麼邂逅它們的,您學到了什麼?

有一次,我在印度班加羅爾的一所農業大學訪問。當在校園裡漫步時,第一次關注到白蟻丘,而我對它們一無所知,覺得去了解它們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註:白蟻丘(termite mound)是生活於野外的白蟻群體所築巢穴的地上部分,形似土丘,因此得名「白蟻丘」。白蟻丘的頂部及周邊充滿孔洞,作為居住者們的進出口,也是調節巢穴溫度的要素,內部有許多通道和「廳堂」,作為生活區域。

白蟻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幾年前,人們在巴西發現了一個面積與英國一般大的白蟻巢群。在每個只有幾米高的土丘內,生活著數百萬隻毫米級大小的白蟻——這相當於人類居住在幾公裡高的建築物中。這些土丘的溫度、溼度和氣體濃度均得到了很好控制。

我們已經著手研究印度和納米比亞的白蟻土丘的功能,並從最近開始了解它們的建造原理。實驗表明,土丘會像肺一樣運作,響應外部溫度變化而調整氣流。我們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用以模擬白蟻土丘。

馬哈德萬還探索了人腦的摺疊過程

Q:白蟻丘在任何方面都可媲美其他建築物嗎?

許多建築物,例如白蟻土丘,不是完全多孔但也並非完全封閉。這種特點在某種程度上也適用於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例如,細胞如果缺少助其與外界通信進而轉移能量、物質或信息的細胞膜,就算不上是細胞了。這層負責「交換」的關鍵膜層與白蟻丘一樣,既非完全封閉,也不是完全多孔。

基於白蟻的觀察,我們開始分析同樣過著大規模聚居生活的蜜蜂和螞蟻。以蜜蜂為例:它們通過在蜂箱(或蜂巢)入口附近扇動翅膀來維持內部的溫度。呈圓錐形狀聚集於枝頭的蜜蜂群還有另一種調節溫度的方式:寒冷時它們會聚在一起,溫暖時則散開;此外,如果搖動樹枝,蜂群會改變形態以增加穩定性,防止個體被甩離樹枝。這類似於人類在感覺腳下有強烈晃動時本能地下蹲以防跌倒。

形狀與幾何是馬哈德萬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在其最近的工作中,他幫助分析了一個蘋果的形狀,分析結果表明果柄附近的凹陷是一個奇點

Q:您還展示了白蟻丘的幾何結構或者形狀?幾何在您的工作中又是怎樣的存在?

幾年前,我們從三個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鳥蛋。

首先,我們量化了1400多種蛋的形狀,方法是測算蛋的偏心度(偏離球體的程度)和不對稱性。其次,我們描述了某種特定蛋形的形成過程:殼體內部膜層的行為有點像氣球,內壓增大時,膜的厚度變薄,整體蛋形也發生改變,而堅硬的殼只是把形狀固定了而已。最後,我們考慮了蛋形的功能性(和進化性),並得出了驚人的發現:狹長的蛋形與更好的飛行能力相關。當然,一些科學家對此持保留態度。

在我的工作中,關鍵詞「形狀」無處不在。我們最近針對哺乳動物的大腦如何摺疊,以及脊椎動物的腸道怎樣纏結環繞這兩個問題,進行了幾何學與物理學分析。順著差不多的思路,我們又分析了蘋果的形狀(研究尚未發表)——最有趣之處並不在於它近似球形,而是它的果柄與果實交匯的地方呈現動人的尖頭凹陷的特徵:富士蘋果的凹陷是對稱的,蛇果則不然。我們試圖用數學方法描述此特點,並在實驗室中採用凝膠材料對其進行了模仿。

為什麼關注這些問題?原因有二:一方面,大腦中的摺痕和蘋果的尖頭凹陷都是異常的。正如亞瑟·柯南·道爾曾經寫道的那樣:「異常現象幾乎總是可以為你提供線索。」另一方面,它們就出現在我們的尋常生活裡,我們不需要藉助望遠鏡或顯微鏡觀察它,也不必花費十億美元去研究它,有一雙好奇的眼睛就夠了。

Q:您的許多工作聽起來很抽象,您有考慮過應用的可能性嗎?

實際上,我認為我的工作一點都不抽象。我鑽研的對象是每個人都看得見也摸得著的,但是很少有人去深思的事物。至於應用方面的問題,我想說,藝術家、音樂家或作家會考慮應用嗎?為什麼科學必須這樣做?好奇是人類天性,這就夠了,不是嗎?

但我要補充一點,我並非全然不顧應用。我擁有一些設備和算法的專利,就在今年,我們開發了有望降低應對流行病所需的高昂成本的協議(網絡數據交換規則)。

Q:這類研究是否適合更廣闊的研究體系?

我研究沒人關心的事物,同時樂此不疲。你可以通過觀察最不起眼的事物來了解世界,你不必非要學習宇宙學或治癒癌症。正如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曾經寫道:「去看……一朵野花中的天堂 / 將無限地握在手中。」

我認為,你未必非得費力提出關於這個世界非常深刻的問題。實際上,我認為我所研究的各類問題之間貫穿著某種線索,而這種線索只有在這些問題研究揭曉後才被看到。但目前來說,我真正關心的只是探究之旅本身。

END

資料來源:

A Scientist Who Delights in the Mundane

一鍵三連關注

相關焦點

  • 諾獎雙料得主當選中科院院士:曾讓青蛙在半空中飛行
    共有61人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另外,16人新當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其中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2為諾獎得主分別是安德烈·蓋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  作為石墨烯的發現人之一,值得注意的事,安德烈·海姆諾貝爾獎與搞笑諾貝爾獎雙料得主,他也是至今所有的諾獎得主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過搞笑諾獎和真正諾獎的獲獎者。
  • 搞笑諾獎2020:搞笑背後,發人深省
    和往屆一樣,今年的搞笑諾獎,讓人捧腹大笑,又發人深省。比如,川普等九個國家的領導人,因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裡,給奮戰在一線的科學家和醫生們頻頻 「上課」,而榮獲醫學教育獎。再比如,5 位廣西人因在 「僱兇殺人」 過程中層層外包,導致酬金從 200 萬降至 10 萬,最終執行人反水,向暗殺對象傳遞信息,而這五位已經入獄的團夥,獲得今年的管理學獎。
  • 搞笑諾獎2020:搞笑背後,發人深省
    文丨科研公路社美國當地時間 9 月 17 日晚 6 點,第 30 次 「首屆搞笑諾貝爾獎典禮」 結果出爐。和往屆一樣,今年的搞笑諾獎,讓人捧腹大笑,又發人深省。比如,川普等九個國家的領導人,因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裡,給奮戰在一線的科學家和醫生們頻頻 「上課」,而榮獲醫學教育獎。
  • 貧富差距越大,人們接吻越多 | 搞笑諾獎
    而且,今年果殼成為了Ig Nobel中國區的獨家合作夥伴,這也是搞笑諾貝爾獎首次與中國機構有正式官方合作~撒花花花花~想不想知道今年的獎項又有什麼「么蛾子」?這周五和周六,鎖定果殼,我們一起看搞笑諾貝爾獎!指路:- ↓本文是本屆搞笑諾獎的經濟學獎。- 有今年所有獎項的回顧。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重要通知】我準備報名明年的搞笑諾獎了!請大家支持我!
    今天我乾脆就給大家介紹下這個獎究竟多搞笑多牛逼,說不定明年你就在獲獎名單看到我了一、什麼是搞笑諾獎?水平直逼諾獎!很多人以為搞笑諾獎就是個野雞獎,每年就隨便盤點幾個沙雕論文,大家口嗨一下就散場,評選人的學歷撐死也就是個銀教授之類的...錯!
  • 第 30 次搞笑諾獎公布,今年有 5 個中國老哥獲獎……
    與諾獎相比,搞笑諾獎每年的頒獎儀式更像是大 party,既有頒獎,也有戲劇,還有脫口秀以及扔(紙)飛機。每年頒發的 10 個獎項,除對標諾貝爾獎的生物、化學、醫學、物理、和平、經濟和文學等獎項之外,還包括其他隨機的細分獎項,年年花樣翻新。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對話搞笑諾獎得主:思考和大笑,比多數人想的關係更緊密
    原創 小文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2020年的搞笑諾獎爾獎於前日如約而至,獲獎者依然一看讓人啼笑皆非,咳咳,寫之前,先讓我狠狠笑一會兒~創立於1991年的搞笑諾貝爾獎(IgNobel Prizes)是對諾貝爾獎的善意模仿,它授予「首先讓人們發笑,然後讓人們思考的成就」。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諾獎評委會評論稱,塞勒的研究奠定了行為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並為經濟學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分析和實驗工具以理解、預測人類行為。塞勒的發現吸引了大量研究者,他們的共同努力讓行為經濟學成為了當代經濟學研究中的主流領域之一。
  • 五個中國殺手與川普同獲「搞笑諾獎」
    而外國人,哦,在哈佛大學頒發搞笑諾貝爾獎已經好多年了。在今年的搞笑操作中,川普分享了搞笑諾獎「醫學教育獎」。令人「興奮」的是,國人這次也並未缺席,五位殺手用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套娃式分包操作喜提了今年的「管理科學獎」(見本推送的最後一條)。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搞笑諾貝爾獎承包一年的笑點,但其中一人掃地「掃」出真正的諾獎
    那究竟是什麼讓他從一個「掃地大爺」變成諾貝爾獎得主呢?也就在羅伊大爺感到絕望的時候,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邀請到他出席參加。剛到會場的他著實被現場所震驚。完全沒有諾獎典禮的莊嚴正式,取而代之的是亂鬨鬨的會場和奇裝異服。就連致敬瑞典王室的儀式也被改為致敬瑞典傳統小肉丸。在場的所有科學家們都散發著「神經質」的氣息,玩樂起來非常瘋狂。
  • 「諾獎」名單公布,美印領導人「領銜」上榜,斬獲醫學獎
    據俄羅斯通訊社9月21日報導,一年一度的諾獎名單已被正式公布,川普獲得諾貝爾獎的願望已經實現,而和他一起的獲得此獎的還有其它九位國家領導人。想必大家都很疑惑,諾貝爾獎怎麼頒給了這麼多人,而且還都是國家領導人,其實這個「諾獎」並非諾貝爾獎,而是搞笑諾貝爾獎,屬於在本體上「繁衍」的一項獎項。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2020年搞笑諾貝爾獎出爐,連環轉包殺人案獲「管理學獎」
    2020年諾貝爾獎季將於10月5日登場,表彰「乍看好笑,又引人深思」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近日先一步公布獲獎名單,其中,「管理學獎」頒給中國廣西南寧5名鋃鐺入獄的職業殺手。獲獎團對舉起自己的摺紙獎座2020年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近日採取線上方式登場,圖片為獲獎人舉起自己的摺紙獎座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他是第四位兩度諾獎得主,唯一兩獲化學獎的諾獎得主,唯一兩獲諾獎的英國人。他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根據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11月20日證實的消息,桑格是19日在劍橋一家醫院熟睡中去世的。  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前主任科林·布萊克莫爾教授說,桑格發明的兩項技術打開了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大門。
  • 搞笑諾貝爾獎:除了搞笑,知道點別的也很有必要
    獎項設立的初衷,是為表彰那些讓人忍俊不禁後又發人深省的研究。搞笑諾貝爾獎每年頒發10個獎項,除了對標諾貝爾獎的生物、化學、醫學、物理、和平、經濟和文學等獎項之外,還包括其他隨機的細分獎項。獲獎者自費到場,領取由廉價原材料製作的手工獎盃和普通A4紙列印的獲獎證書。獎盃很廉價,幾周就會爛掉,列印的證書上則會有真正諾獎得主的籤名。
  • 還不是科學家逼的丨搞笑諾獎
    還不是科學家逼的丨搞笑諾獎 2020-09-19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有多少閒得蛋疼的研究得了今年搞笑諾獎?獲獎者還有中國人?
    一年一度的搞笑諾獎如期而至!而且,今年果殼成為了搞笑諾貝爾獎中國區的獨家合作夥伴,這也是搞笑諾貝爾獎首次與中國機構有正式官方合作~撒花花花花~好了,我們來講講今年的頒獎。美國東部時間9月17日,第30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隆重登場。